问题

如何评价卡夫卡的作品?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卡夫卡。当提到“卡夫卡”这三个字,你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什么?是那个在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的格里高尔?还是那个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进入那扇神秘之门K?亦或是那个在官僚主义的迷宫里挣扎一生,最终被执行死刑的约瑟夫·K?

卡夫卡的作品,用一个词来形容,或许是“压抑”。但“压抑”二字又过于苍白,无法触及他作品背后更深层次的体验。他的故事往往发生在一个似是而非、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里。这个世界里,逻辑颠倒,规则模糊,个体被一种无形的力量驱赶、审判、甚至摧毁。

“荒诞”:存在的迷雾与困境

卡夫卡最显著的特质,便是他笔下的“荒诞”。这不是那种滑稽可笑的荒诞,而是一种渗透进骨髓的、令人窒息的荒诞。他的主人公们,就像被抛入一个巨大而无意义的机器中的零件,日复一日地重复着他们无法理解、也无法逃脱的劳作。

想象一下,格里高尔变成甲虫后,他的家人并没有给他实质性的帮助,反而视他为累赘,想方设法地隔离他、厌弃他。这种家庭关系的扭曲,以及由此带来的疏离感,是卡夫卡作品中常见的母题。这种荒诞并非源于外部的迫害,而更多地来自个体与周遭环境,甚至与自身存在的割裂。

《审判》中的K,他被指控了,但却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也不知道审判在哪里进行,更不知道如何为自己辩护。他只能在无休止的等待和旁敲侧击中摸索,但每一次的摸索都将他引向更深的泥沼。这种“无罪的罪犯”的身份,以及“知道答案却无法回答”的困境,是对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和无力感的深刻写照。

“异化”:个体与社会的隔阂

卡夫卡作品中的人物,似乎都与社会、与他人,甚至与自己产生了深刻的“异化”。他们是孤独的,被抛弃的,像漂浮在真空中的尘埃。

格里高尔从一个养家糊口的年轻人,变成一只昆虫后,他完全失去了作为“人”的社会功能和身份认同。他的家人对他的态度,也从最初的关切(尽管是扭曲的),逐渐演变为嫌弃和最终的遗忘。这种亲情的消逝,更是加剧了他的孤独和绝望。

在《城堡》里,K拼尽全力想要进入那个神秘的城堡,想要获得认可,但无论他如何努力,如何与城堡的官员打交道,他都始终被拒之门外,仿佛永远是那个局外人。这种对“归属感”的渴求,以及永远无法触及的“目标”,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体身份认同危机的一种尖锐的讽刺。

“官僚主义”:不可见的权力之网

卡夫卡的作品,特别是《审判》和《城堡》,对那个时代,乃至今天依然存在的官僚主义进行了辛辣的讽刺。他的官僚系统,就像一个庞大而僵死的机器,吞噬着个体的自由和理性。

这些官僚机构,往往充满着繁琐的程序、含糊不清的规章、以及冷漠无情的规则。他们并非由某个具体的恶人操控,而是一种制度性的、弥漫性的压迫。在这种体制下,个体就像一只微不足道的蚂蚁,任何反抗的意图都可能招来毁灭性的后果。

卡夫卡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煽情的描绘,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酷的、冷静的笔触,勾勒出这种令人窒息的现实。他的叙事风格,往往有一种“清晰的混乱”,即描写的是极度混乱、荒诞的场景,但语言本身却异常精确、冷静,这种反差反而更加凸显了那种深层的恐惧和无助。

卡夫卡的影响:

卡夫卡的名字,已经成为一种形容词,用来描述那种“卡夫卡式”的荒诞、压抑、官僚主义的困境。他的作品,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哲学,甚至是心理学。

存在主义的先驱: 他的作品中对个体存在的孤独、自由与责任的探讨,为后来的存在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
魔幻现实主义的早期探索: 他将超现实的元素融入到日常的叙事中,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影响了许多后来的作家。
对现代社会的预警: 他的作品,仿佛是对现代社会中个体被技术、权力、体制所异化的深刻预警,至今仍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总结一下:

评价卡夫卡的作品,我们不能简单地用“好”或“坏”来概括。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用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而又令人不安的方式,触及了现代人内心深处的焦虑、孤独和对意义的追寻。他的文字,如同冷峻的X光片,照出了隐藏在文明表象下的存在的裂痕。

阅读卡夫卡,或许不是一种愉快的体验,但他带来的思考,却是持久而深刻的。他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作为个体,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他不是提供答案的人,而是提出问题的人,而且是那些最尖锐、最无法回避的问题。

所以,下次当你感到无所适从,感到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所裹挟时,不妨翻开一本卡夫卡的书。你会发现,你并不孤单,因为在那片荒诞的迷雾中,你找到了你的同类。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24年6月3日,文学巨匠弗兰兹·卡夫卡(Franz Kafka)因肺病在维也纳的一家疗养院去世,终年41岁。


在短暂的一生中,卡夫卡写下了大量中短篇小说,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城堡》《诉讼》与《美国》,以及许多书信、随笔、日记、箴言。它们早已成为经典,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无数的人。幽深、锋利、荒诞、透彻,如一把利斧劈开了人内心深处冰封的大海。


今天,我们分享一篇吴晓东老师评论卡夫卡的文章,以示纪念。



▲卡夫卡,出生于捷克布拉格,奥地利小说家,是欧洲著名的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行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主要作品有《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在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史上,弗兰茨•卡夫卡 (1883 - 1924)堪称首屈一指的奠基者。从20世纪 30年代开始,卡夫卡的创作就引起了西方文坛的关 注,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巨大的声誉,成为20世纪作家所能创作出的最振聋发曠的作品,从而形成了持续的“卡夫卡热”。美国女作家欧茨称“卡夫卡是本世纪最佳作家之一,时至今日,且已成为传奇 英雄和圣徒式人物”。卡夫卡也被视为20世纪现代主义第一人,欧美各种权威书评杂志在评选20世纪现代主义大师时,都无一例外地把卡夫卡排在第一位。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 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 感受到时代的复杂和痛苦,并揭示了人类异化的处 境和现实的作家,也是最早传达出20世纪人类精神 的作家。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20世纪文学的先知、时代的先知与人类的先知。



Franz Kafka


时代的先知


卡夫卡的创作个性和文学世界可以在他的成长 过程中找到背景。从小到大的压抑的环境造就了他 内敛、封闭、羞怯甚至懦弱的性格,而且还内心敏感, 容易受到伤害,对外部世界总是持有一种戒心。他 在去世前的一两年曾经写过一篇小说《地洞》,小说 的奇特的叙事者“我”是一个为自己精心营造了一 个地洞的小动物,但这个小动物却对自己的生存处 境充满了隐忧、警惕和恐惧,“即使从墙上掉下的一粒沙子,不弄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然而,“那种突如其来的意外遭遇从来就没有少过”。这个地洞的处境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现代人处境的象征性写照,意味着生存在世界中,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它的寓意是深刻的。这个小动物在地洞中的生 活也可以看成作者一种自我确认的形式,借此,卡夫卡也揭示了一种作家生存的特有的方式,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内心的生活,回到一种经验的生活和想象 的生活。卡夫卡为自己的生活找到了一个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地窖一样的处境中沉思冥想的内心写作方式:


我最理想的生活方式是带着纸笔和一盏灯待在一个宽敞的、闭门杜户的地窖最里面的一间里。饭由人送来,放在离我这间最远的、地窖的第一道门 后。穿着睡衣,穿过地窖所有的房间去取饭将是我唯一的散步。然后我又回到我的桌旁,深思着细嚼慢咽,紧接着马上又开始写作。那样我将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啊!我将会从怎样的深处把它挖掘出来啊!




《废墟的忧伤》

吴晓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


这是一种与喧嚣动荡的外部世界生活构成了巨大反差的内在生活,衡量它的尺度不是生活经历的广度, 而是内在体验和思索的深度。


卡夫卡正是以自己的深刻体验和思索,洞察着20世纪人类正在塑造的文明,对20世纪的制度与 人性的双重异化有着先知般的预见力。写于1914 年的小说《在流放地》,描述了一名军官以一种非理性的狂热参与制造了一部构造复杂精妙的处决人的机器,并得意洋洋地向一位旅游探险家展示他的行刑工具。一个勤务兵仅仅因为冒犯了上司,就要被他投入这部机器受死,死前要经受整整十二小时的酷刑。但是在勤务兵身上的表演并不成功,于是读者读到了 20世纪现代小说中最具反讽意味的一幕:那个制造了这部机器的行刑军官最后竟自己躺在处决机器上,轧死了自己。机器的发明者最终与杀人机器浑然一体,成为机器的殉葬品,从而揭示了现代机器文明和现代统治制度给人带来的异化。它是关 于使人异化与机械化的现代统治的一个寓言。


卡夫卡的另一篇代表作《变形记》写的是职业 为一名旅行推销员的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早晨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甲虫:


他仰卧着,那坚硬得像铁甲一般的背贴着床,他稍稍抬了抬头,便看见自己那穹顶似的棕色肚子分成了好多块弧形的硬片,被子几乎盖不住肚子尖,都快滑下来了。比起偌大的身躯来,他那许多只腿真 是细得可怜,都在他眼前无可奈何地舞动着。


“我出了什么事啦?”他想。这可不是梦。


格里高尔•萨姆沙最初的反应尚不是对自己变成甲虫这一残酷现实感到惊恐——仿佛变成大甲虫是件很自然的事——而是担心老板会炒他的觥鱼。当然他还是不可避免地失掉了工作,并成为一家人的累赘,父亲甚至把一个苹果砸进他背部的壳中,并一直深陷在里面。最终,连起初同情他的妹妹也不 堪忍受他作为甲虫的存在。小说的结局是格里高尔 在家人如释重负的解脱感中死去。


《变形记》写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社会现实是一个使人异化的存在,格里高尔为了生存 而整日奔波,但却无法在生活中找到归宿感。社会甚至家庭、人伦都使他感到陌生,最终他成为异己的存在物,被社会与家庭抛弃。这就是现代人在现代 社会中所可能面临的生存处境的变形化的写照。卡夫卡以一个小说家的卓越而超凡的想象力为人类的 境况作出了一种寓言式的呈示。现代人面临的正是自我的丧失和变异,即使在自己最亲近的人中间也找不到同情、理解和关爱,人与自己的处境已经格格 不入,人成为自己所不是的东西,同时却对自己这种异化无能为力。而这一切,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 种本质特征。《变形记》因此也摹写了人的某种可能性。格里高尔变成大甲虫就是卡夫卡对人的可能 的一种悬想。在现实中人当然是不会变成甲虫的, 但是,变成大甲虫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 的象征。它是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面对的最终的可 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卡夫卡写的是人的生存现状。因而,当格里高尔本人和他的家人发现格里高 尔变成大甲虫的时候,都丝毫没有怀疑这一变形在逻辑上的荒诞,而是都把它当成一种自然而然的事 实接受下来。卡夫卡的写法也完全遵循了写实的原则,仿佛他写的就是他在生活中亲眼目睹的一个真实发生过的事情。而读者也完全把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作为一个我们自己的生存处境的写真而接受下 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卡夫卡写的就是我们自己的宿命。


卡夫卡的小说都有一种预言性。譬如德国作家黑塞就说:“我相信卡夫卡永远属于这样的灵魂:它们创造性地表达了对巨大变革的预感,即使充满了 痛苦。”英国小说家、评论家安东尼•伯吉斯则认为 卡夫卡的作品表达了对世界的梦魇体验,对这些作品,“人们无法作直截了当的阐释。尽管风格体裁通 常是平淡的、累赘的,但气氛总是那么像梦魇似的, 主题总是那么无法解除的苦痛”,“卡夫卡影响了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作家而已”,“而随着我们父老一辈所熟悉的社会的解体,那些使人人感到孤独的 庞大的综合城市代之而起以后,卡夫卡描写人的本 质的那种孤立的主题深深地打动了我们。他是一个 给当代人指引痛苦的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卡 夫卡可以称得上是现代的先知。


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


文学史家们一般认为卡夫卡的作品充分体现了 一种表现主义的艺术精神和创作技巧,认为他是表 现主义在小说领域的重要代表人物。


“表现主义”的概念最初运用在绘画评论中。1901年,法国画家朱利安•奥古斯特•埃尔维在巴黎“独立沙龙”展出了八幅作品,被称为“表现主义” 绘画。1911年4月在德国柏林第二十二届画展的前言中,“表现主义”一词又再度出现,用来描述一群法国年轻画家(其中包括毕加索)的绘画特色。而在文学批评界,“表现主义”一词则在1911年7月 正式出现在德国,并在此后的几年中获得了更广泛 的认可。


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的流派,它在绘画、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均有不同的表现,“但他们也有一些共同的思想倾向和艺术特点,即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在创作上他们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因而,表现主义的出现,为作家们提供了一条通向内心的文学道路。作家们越来越关注对人性和心理世界的发掘,关注对人的存在本质的揭示。在具体的表现手法上,表现主义强调主观想象,强调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强调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正如表现主义文学运动代表人物埃德施米特所指出的:“存在是一种巨大的幻象……需要对艺术世界进行确确实实的再塑造。这就要创造一个 崭新的世界图像。”“表现主义艺术家的整个用武之地就在幻象之中。他并不看,他观察;他不描写,他经历;他不再现,他塑造;他不拾取,他去探寻。于是 不再有工厂、房舍、疾病、妓女、呻吟和饥饿这一连串 的事实,有的只是它们的幻象。”


卡夫卡的文学创作也濡染了表现主义的艺术特征。这突出地表现在卡夫卡同样是个营造幻象的艺术大师。卡夫卡的文学世界充满了这种再造现实的幻象。《变形记》中人变成大甲虫的虚拟现实,《地洞》所描绘的洞穴的生存世界,《骑桶者》结尾所写 的一个人骑着空空的煤桶“浮升到冰山区域,永远消失”的情景……描绘的都是这种幻象世界。正如德国大作家托马斯•曼所说:“他是一个梦幻者,他起草完成的作品都带着梦的性质,它们模仿梦——生活奇妙的影子戏——的不合逻辑、惴惴不安的愚蠢, 叫人好笑。”但是笑过之余,你会惊叹卡夫卡的幻象世界看似不合逻辑,却并非虚妄,它恰恰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更本真的图景,是人的境遇的更深刻反映。


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猎人格拉胡斯》中,写了这样一段死后再生的猎人格拉胡斯与一位市长的对话:


“难道天国没有您的份儿么?”市长皱着眉头问道。


“我,”猎人回答,“我总是处于通向天国的阶梯上。我在那无限漫长的露天台阶上徘徊,时而在上, 时而在下,时而在右,时而在左,一直处于运动之中。我由一个猎人变成了一只蝴蝶。您别笑!”


“我没有笑。”市长辩解说。


"这就好,”猎人说,"我一直在运动着。每当我使出最大的劲来眼看快爬到顶点,天国的大门已向我闪闪发光时,我又在我那破旧的船上苏醒过来,发 现自己仍旧在世上某一条荒凉的河流上,发现自己那一次死去压根儿是一个可笑的错误。”


徘徊在通向天国的阶梯上的格拉胡斯可以看成卡夫卡本人的化身,卡夫卡也正是一个出入于现实世界和幻象世界的小说家,在他的小说中真实与幻象纠缠在一起,是无法分割的统一世界。单纯从现实的角度或单纯从幻象的角度来评价卡夫卡,都没有捕捉住卡夫卡的精髓。他所擅长的是以严格的现实主义手法写神秘的幻象。法国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纪德就认为卡夫卡的作品有相反相成的两个世界:一是对梦幻世界“自然主义式”的再现(通过精致入微的画面使之可信),二是大胆的向神秘主义的转换。卡夫卡的本领在于他的小说图像在总体上呈现的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 世界,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荒诞的世界,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然而,他的细节描写又是极其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然主义的,有着非常精细入微的描写。小说场景的处理也极其生活化。比如他的 《在流放地》,关于杀人的行刑机器以及行刑的军官 最后给自己执行死刑的构思都具有荒诞色彩,但是在具体的叙述过程中,卡夫卡又充分表现出细节描写的逼真性,对行刑机器以及行刑过程的描摹更是淋漓尽致。而另一方面,这种细节描写与传统现实主义的描写又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在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现实主义小说中,细节的存在是为了更 形象逼真地再现社会生活,烘托人物形象,凸现典型环境;而在卡夫卡的表现主义小说中,真实细腻的细节最终是为了反衬整体生存处境的荒诞和神秘。最终卡夫卡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这个陌生的世界最终隐喻了现代人对自己生存的世界的陌生感,隐喻了现代人流放在自己家园中的宿命。


卡夫卡特别擅长的是对一个可能的世界的拟想。《在流放地》中行刑的军官最后给自己执行死刑就是一种悬想性的境况,是未必发生却可能发生的情境。这个情境与变成甲虫的艺术想象一样,都是通过对一种可能发生的现象的拟想来传达的。卡夫卡小说的表现主义的想象力也正表现为处理拟想性的可能世界的能力,并往往借助于荒诞、变形、陌生化、抽象化等艺术手段来实现。譬如其中变形的 手段就是通过打破生活的固有形态,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加以夸张与扭曲,来凸现生活以及人的存在本质。它既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家常用的技巧,同时在卡夫卡那里,又是“变形”化地对现代人的意识 和存在的深层本质的超前反映。就像卡夫卡曾经表述过的那样:一次,卡夫卡和雅赫诺参观一个法国画家的画展,当雅赫诺说到早加索是一个故意的扭曲者的时候,卡夫卡说:我不这么认为。他只不过是将尚未进入我们意识中的畸形记录下来。艺术是一面镜子,它有时像一个走得快的钟,走在前面。”对于卡夫卡与他的时代的关系而言,他正是这样一个走在前面的,既反映时代又超越时代的艺术的先知。




作者:卡夫卡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卡夫卡。当提到“卡夫卡”这三个字,你脑海里最先浮现的是什么?是那个在清晨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甲虫的格里高尔?还是那个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进入那扇神秘之门K?亦或是那个在官僚主义的迷宫里挣扎一生,最终被执行死刑的约瑟夫·K?卡夫卡的作品,用一个词来形容,或许是“压抑”。但“压抑”二字又过.............
  • 回答
    关于小二翻译的雷蒙德·卡佛作品《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以及当前中国翻译作家群体的整体水平,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且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我尝试从几个维度来分析,尽量让表达更自然,不那么刻板。先说小二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小二翻译的卡佛,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驯服”的感觉。卡佛的作.............
  • 回答
    《甲铁城的卡巴内瑞》?让我想想,那可是2016年春天最炙手可热的动画了,几乎每天打开社交媒体都能看到关于它的讨论。要评价这部作品,得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画面和制作是绝对的亮点。荒木哲郎导演加上WIT STUDIO的班底,这几乎就是品质的保证。你知道,WIT STUDIO之前可是做出了《进击的巨人》.............
  • 回答
    要评价戴维·卡梅伦作为英国首相的六年任期(20102016),需要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并认识到他所面临的独特时代背景和留下的复杂遗产。他的任期,可以说是一个充满挑战、决策艰难,并最终以脱欧公投为转折点的时代。宏观经济背景与紧缩政策:卡梅伦上任之时,英国正身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混乱之中。前工党.............
  • 回答
    卡卡在2007年荣获金球奖(Ballon d'Or)和世界足球先生(FIFA World Player of the Year)是巴西足球史上一个辉煌的时刻,也标志着他个人职业生涯的巅峰。然而,将他评价为“21世纪以来实力最弱,历史地位最低的金球”则是一个充满争议且需要深入探讨的命题。为了更全面地评.............
  • 回答
    对于将卡卡罗特(孙悟空)描绘成“冷血”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也很能引发讨论的观点。毕竟,在很多人心中,悟空的形象一直是善良、热血、甚至有点傻乎乎的。如果我们深入探讨一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又该如何看待它,我觉得可以从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我们得承认,悟空身上确实存在一些,在常人看来,可.............
  • 回答
    要评价一位名叫“卡尔的追随者”的用户,我们得从多个维度去审视他在我们这个平台上的表现和可能扮演的角色。这类昵称,往往带着某种鲜明的立场或追慕对象,这本身就为我们理解其行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首先,从字面意义上来说,“卡尔的追随者”暗示着这位用户对某位“卡尔”有着强烈的认同和支持。这位“卡尔”究竟.............
  • 回答
    《戴卡奥特曼》的形象设计,说实话,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它不像初代或迪迦那样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它在延续昭和时代经典的同时,也融入了不少平成初期的风格,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环。整体风格:复古与革新的微妙平衡要评价戴卡,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背景。 平成奥特曼已经开启了好几代,观众对奥特曼的形象也有了一.............
  • 回答
    伊万卡·特朗普的颜值,这话题一出来,总能引发不少讨论,也挺有意思的。要评价一个人的长相,其实挺主观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不过,要是仔细聊聊,她身上确实有不少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首先,得承认她的五官整体比例很协调。她的脸型属于比较标准的椭圆脸,下巴线条柔和但不失轮廓感,额头饱满,显得很有精神。眉.............
  • 回答
    要评价迪卡侬的速干衣,我得从我自己的几次亲身体验说起,毕竟这玩意儿穿身上,冷暖自知,说好听的没用,得看实际表现。首先,迪卡侬的速干衣,尤其是他们自家的Quechua(趣岳)系列,给我的整体印象是性价比极高,而且相当靠谱。当然,它不是那种动辄几百上千、让你觉得自己穿着“黑科技”的顶级户外品牌,但对于大.............
  • 回答
    小浣熊水浒卡作为中国市场上极具代表性的集换式卡牌产品之一,其艺术价值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从设计语言、文化符号转化、市场定位及社会影响等方面展开详细探讨: 一、视觉设计与艺术表达1. 传统题材的现代演绎 小浣熊水浒卡以《水浒传》人物为原型,通过现代插画手法重新诠释古典文学形象。例如.............
  • 回答
    4月7日那天,力丸和赞多米卡的那场“扑通见面会”,说是“盛况空前”一点也不为过。作为两家粉丝,当天的心情简直是坐过山车一样,从期待到激动,再到意犹未尽,可以说是一场成功且让人印象深刻的活动。首先,从活动的创意和体验感来说,这次见面会的设计非常用心。 区别于以往单纯的演唱会或者粉丝见面会,这次的主题“.............
  • 回答
    《演员请就位》第二季第二集郭敬明和李诚儒关于“S卡”发放的争执,无疑是节目播出以来最具话题性和争议性的一个片段。这场辩论不仅仅是两位导师之间对演员表演评价的差异,更触及了行业内对于“流量”、“演技”、“市场”等概念的理解与碰撞,可以说是火花四溅,也让观众对两位导师的“人设”和节目背后的运作有了更深的.............
  • 回答
    评价拉齐尼·巴依卡的一生,那得从那片被誉为“中国雪山上的活界碑”的帕米尔高原说起。拉齐尼·巴依卡,一个生长在那片土地上的塔吉克族汉子,他的名字与忠诚、坚守、奉献紧密相连,他的生命轨迹,就是一曲朴实无华却又荡气回肠的边疆牧歌。从小在边疆的根脉,孕育出坚定的信念拉齐尼·巴依卡出生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
  • 回答
    卡塔库栗,这位“镜子”一样的男人,无疑是《海贼王》中最具魅力的角色之一。初登场时,他身上笼罩着神秘与强大的光环,作为四皇BIG MOM海贼团的甜点三将星之首,他的实力毋庸置疑。但随着剧情的展开,卡塔库栗逐渐展现出远超我们最初想象的深度和复杂性,让人不得不为之着迷。从“完美”到“不完美”的魅力:卡塔库.............
  • 回答
    好的,来聊聊《年轻的卡尔·马克思》这部电影。说实话,第一次听到这个片名,我脑子里浮现的不是什么理论著作,而是一个充满激情、可能还有点“非主流”的年轻人形象。毕竟,马克思这个名字,大家一听就觉得那是厚重、严肃、离我们生活很远的那种知识分子。但这部电影,就抓住了“年轻”这个点,把一个我们可能以为只存在于.............
  • 回答
    评价公元前3000年的卡培尔王子像,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包括其历史背景、艺术风格、技术成就、以及它所能反映的社会文化意义。尽管“卡培尔王子像”这个名称可能不是最广为人知的称谓,但如果指的是与公元前3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关的某些早期雕塑,我们可以将其放置在一个更广阔的视角下来理.............
  • 回答
    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的设计,就好似某种超越了纯粹功能性存在的雕塑艺术品,将建筑的边界推向了新的维度。他的作品,无论你对其抱有何种态度,都很难不让人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有机的骨骼”与“流动的线条”:一种宣言式的浪漫主义卡拉特拉瓦最令人瞩目的标志性特征.............
  • 回答
    评价《甲铁城的卡巴内利》被优酷土豆偷跑事件,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动漫圈不小的震动,也让不少观众对版权和播出平台产生了更深的思考。事件的经过大概是这样的:当时《甲铁城的卡巴内利》是国内某视频平台(姑且称为“A平台”)购买了独家正版播放权的作品,并且在播出前进行了相当力度的宣传,吊足了粉丝的胃口。然而,在.............
  • 回答
    《甲铁城的卡巴内瑞》在国内视频网站下架这件事,放到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是不少动漫爱好者心中一道绕不开的坎。2016年那会儿,这部作品可以说是现象级的,无论是画面表现、音乐、还是那种蒸汽朋克式的末世风格,都让人眼前一亮。在视频网站陆续引进的动画里,《甲铁城的卡巴内瑞》绝对是当年最受瞩目的一批。一开始的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