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贵阳机场厕所洗手池布满化石,距今约 4 亿 3 千万年,这些化石价值如何?为什么会出现在机场?

回答
贵阳机场的厕所洗手池,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布满了四亿三千万年前的古老生命印记吗?如果真是这样,那可真是件奇妙的事儿,这些石头里藏着的,可不是一般的“沙子”,而是古生物学家眼里的“宝藏”。

化石的价值:一本活着的史书

首先,我们得明白,这些如果确实是化石,那么它们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一块普通的水泥或者瓷砖。

科学研究价值: 四亿三千万年前,那可是志留纪时期。这个时期是地球生命大爆发的关键阶段,很多重要的海洋生物类群在这个时期开始繁盛或演化。如果我们看到的洗手池真的含有这个时期的海洋生物化石,比如笔石(Graptolites)、腕足类(Brachiopods)、三叶虫(Trilobites)的早期形态,甚至是早期的鱼类遗迹,那它们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史书。古生物学家可以通过研究这些化石,了解当时地球的海洋环境、气候条件、生物演化进程以及地质构造。比如,笔石对研究地层年代划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准确鉴定,就能为该地区的古地理研究提供依据。
地质价值: 这些化石的存在,也间接说明了贵阳地区在数亿年前是海洋的一部分。它们是古海洋沉积物的标志,研究这些岩石的成分和化石组合,可以帮助地质学家绘制出古地理图,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等过程。
教育和科普价值: 想象一下,在机场这样一个每天人流量巨大的公共场所,如果能近距离观察到如此古老的生命化石,对普通人来说是多么震撼和有意义的体验。它能激发人们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别是对孩子们而言,这比任何教科书上的图片都来得生动。它是一种最直接的科普教育,将抽象的地质年代和生命演化变得触手可及。
潜在的经济和文化价值: 虽然科学研究价值是首位的,但一些保存完好、稀有的化石,在收藏界也可能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们承载着贵阳地区深厚的自然历史,可以成为当地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用于旅游推广和地方特色建设。

为什么会出现在机场?——地质的“意外馈赠”

至于为什么这些化石会“藏身”于机场的洗手池里,这背后藏着的是地质作用的奇妙安排。

1. 原材料的来源: 机场的建设,特别是地面铺设、建筑材料的采购,都需要大量的石材。贵阳地区,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性区域,其地质构造非常复杂,也蕴藏着丰富的沉积岩。很有可能,机场建设所使用的石材,比如花岗岩、石灰岩或者砂岩等,就是从当地的采石场开采出来的。
采石场的地质背景: 贵阳及周边地区,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曾经是古海洋的沉积盆地。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后,经过漫长时间的掩埋、压实和矿物质的胶结,形成了富含化石的沉积岩层。采石场正好就开采了这些含有化石的岩石。
2. 石材加工的过程: 采石场开采出的岩石,会被运往石材加工厂。在加工过程中,这些岩石会被切割、打磨,变成建筑用的石板、台面等。如果岩石中含有化石,并且这些化石在切割和打磨过程中没有被完全破坏,那么它们就会被保留下来,成为石材表面的一部分。
3. 机场建设的选材: 机场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对建筑材料的耐用性、美观性都有一定的要求。一些具有特殊纹理或色彩的天然石材,往往会受到青睐。如果采石场提供的石材中,恰好有一些因为含有化石而形成的独特纹路或图案,并且在工程招标中被选中用于洗手池等装饰部位,那么这些化石就“顺理成章”地出现在了机场的公共区域。
“惊喜”的发现: 这可能并非设计者有意为之,而更像是一种“意外的惊喜”或“地质的馈赠”。在石材的加工和安装过程中,工人们可能也未必会深入了解石材的科学价值,只是觉得它们看起来“特别”或“漂亮”,于是就用在了建筑上。
4. 未被识别的“宝藏”: 很多时候,这些古老的生命印记可能被大众视为普通的大理石纹理或石头的天然缺陷。除非有专业的古生物学或地质学人士进行鉴定,否则它们可能就默默地“隐藏”在日常生活中。

进一步的思考:

如果这个信息属实,那么这不仅仅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也可能引发一些思考:

对城市规划和资源利用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应该更加关注和尊重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古老历史和地质信息。在规划采石场或选择建筑材料时,是否可以引入更多的地质和古生物专家的意见,避免不必要的破坏,甚至可以将具有科学价值的化石原地保护或合理开发利用。
科普设施的可能性: 机场是否可以考虑在这个区域设置一个简单的科普牌,介绍这些化石的年代、种类以及它们所代表的地质意义?这将会大大提升机场的文化内涵和公众科普的价值。

总而言之,贵阳机场洗手池中的化石,如果真如描述的那样,它们是四亿多年前地球生命活动的直接见证,是珍贵的科学研究资料,也是地质变迁的无声叙述者。它们出现在机场,是自然界亿万年演化和人类现代工程建设交汇下的一个令人惊叹的巧合,更是对我们脚下这片土地深厚历史的一次生动提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厕所里的化石,背后是一场远古风暴

价值没啥可说,说说死因。

你或许注意到它们异常散乱,均是一副破碎的样子,那是经受了风暴的摧残。

回到 4 亿多年前,黔北位于南纬 20° 左右,是一片温暖的浅海,同时也是海洋飓风多发区。

在正常的天气下,死去的海洋生物残骸会在波浪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下,会长期伴随着碳酸钙层层叠叠堆积在一起;可总有坏天气的时候,突如其来的风暴浪,会将浅海沉积物卷起,并重新搬向远处,甚至是海岸,沉积后,便形成风暴沉积物

而贵阳机场厕所里那片化石,就是风暴沉积物的一角。

当那场风暴来临时,无论是活着的贝类,亦或是早已死亡只剩空壳的贝类,都将被摧残:无数空壳被掀起相互碰撞、碎裂,活着的贝类一个接着一个死去,一个接一个变成碎裂的空壳。

终于,进入风暴衰减期,有意思的来了。

由于风暴把沉积物搅动得翻天覆地,因此会出现差异悬浮作用。当风暴减弱时,沉积物按粒级粗细先后依次沉积,最底部为粗碎屑沉积,向上趋于变细。于是乎,那堆厚重的贝壳碎片,伴随着其它粗粒沉积物,在海底形成密集的贝壳层,又称为“尸积群”

4 亿多年,一瞬而过。沧海桑田,昔日的密集贝壳层,已从海底抬升至地表,壮观的外表,吸引着当地的采石场将它们开采,打磨,随后运送到机场和商场。有的充当墙面,有的成为地面,甚至是厕所的洗手池板台。

2021年的某天,一位地质系教授邂逅了埋藏着“贝壳尸积群”的厕所,教授俯身观察,掏出放大镜,拍照,发布到朋友圈和微博。

就这样,4亿多年前的“贝壳尸积群”火了一把。

可人们只关注它值多少钱,根本不 care 它怎么死的~

user avatar

就事论事,先说价值——这并不如普通人想象中那么值钱,这东西在南方很常见,大批量被烧成石灰的有之,被做成地砖铺地的有之,直接被整块挖下来做菜园子墙壁的有之,当然,机场厕所洗手池这个是品相好一点的,所以被打磨了一下~

从5.4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直到2.6亿年前左右的绝大部分时间内,中国华南地区都普遍处于海洋环境中。

所以,从时间和环境上来看,在这个接近2亿年的漫长时光中,曾经生活在此的生物数量是及其庞大的,这让整个华南地区都具备了形成大量化石的条件。而包括鹦鹉螺、菊石、鸮头贝等在内的腹足动物、头足动物、双壳动物等,由于它们具有坚硬的钙质外骨骼,所以保存下来的概率就非常大。

由于海洋中钙质丰富,很容易形成碳酸钙沉淀下来,这种由碳酸钙形成的岩石被称为灰岩——生物们就被保存在灰岩中,很多地方的灰岩中,这些生物化石层层叠叠堆积在一起,直接被称为生物骨架灰岩。灰岩形成的地貌被称为喀斯特地貌——华南地区基本上都是这种地貌。

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广东这些地方,很多的山直接全部都是由灰岩构成,在以前人们不了解古生物的时候,大规模开山采石,制作石灰;当然在某些山区,比如湘西,生物化石的品相特别好,所以也出现了很多用这些生物化石制作的工艺品;到了现在,人们对古生物的认识上来了,那些品相好一点的,采石场也不会直接拿去烧了,而是会磨成地砖,好一点的地砖铺在室内,比如贵阳的机场,差一点的地砖铺在室外的石板路上——这样挣钱比石灰多。


更新一下,我们在现在还有能见到一些类似的正在形成中的化石,比如天津贝壳堤↓

这里的贝壳已经被埋入泥土中了,它们是接近8000年以来,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的大量贝壳堆积在一起形成的,也反映了海平面升降的情况。

当然,它们离形成真正的化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几百万年?)要走,但是至少它能让我们看到那些位于海岸边的生物化石形成的起点。

我们在贵阳机场见到的那些化石,它们可能最初也是如这样一般沉积在海底,被灰岩埋藏,然后历经沧海桑田的漫长时光才被我们发现。


最后,恰饭恰饭,先给大家推荐几个便宜实惠的小化石:

要是对工艺品感兴趣的,可以考虑这些:

user avatar

乐山大佛和峨眉山的步道还用虫痕化石板铺路呢……


三个一万很重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

user avatar

这些小小的化石背后,有着一个古生物帝国的兴衰史。

其实这些动物并非现代大多数人理解的贝壳,甚至和贝壳不是一个门。

像我们熟悉的河蚌、蛤蜊等都属于软体动物门下的双壳纲(螺类为腹足纲),或斧足纲。

而石矸拟房壳贝所属的五房贝目,则属于无铰纲,为腕足动物门。

从演化的角度来说,它们二者的差异,超过人和文昌鱼的差异:

大部分的腕足动物,看起来和斧足纲的确很像:

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是这样的:

生活习性也完全不同。

腕足动物全部属于海生底栖生物,起源于寒武纪早期,大多数通过肉茎(pedicle)固着生活。

由于很像软体动物,所以以前也命名为拟软体动物门。但两种动物的差异实在是相当巨大,长得像也仅仅是因为外壳给人类的错觉。

现存的典型腹足纲动物——海豆芽,也即舌形贝(Lingula):

舌形贝和五房贝同属于无铰纲。也是著名的“活化石”,它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生物中,生存历史最长的一个种属。

无铰纲代表动物:

五房贝目下的石矸拟房壳贝,长这个样子:

本次主角石矸拟房壳贝的背后,有着一场腹足纲动物的兴衰史。

从寒武纪到奥陶纪,整个地球都处于“温室效应”状态,全球温度很高。

到了晚奥陶纪,甚至连南极的冰川也完全没有了:

全球没有冰川,也就难以形成冷洋流。

不仅全球平均温度很高,而且海洋水层分布均匀,密度和温度的变化都不大。

从寒武纪繁荣以来的古生物,完全适应了当下的环境。

可以说,早期的寒武纪生物,俨然一副温室内花朵的状态。

这个时期的海岸线附近生活着庞大的腕足动物群。

其中分布最广的一个,被称为郝南特贝动物群(Hirnan tiaFauna)[1]。在中国贵州、华南也有分布,不过还是以正形贝目扭月贝目为主。

4.4亿年前,奥陶纪末期。

正形贝目扭月贝目已经统治了华南地区几千万年。

而起源于正形贝目的五房贝目(石矸拟房壳贝所属)才在生物演化史上刚刚登场。(原始种可能在4.85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已经开始演化)

  • 扬子区(今长江流域往下,贵州北部到上海一带,含多个省级行政区)的奥陶纪古生物群分布区域:

因为火山、小行星、甚至超新星伽马射线暴等各种原因,地球出现了大降温,位于南极的瓦岗大陆(今撒哈拉地区)开始结冰。

结冰之后,出现恶性循环,大片的冰川产生冷洋流和大气冷流,从而造成全球温度的进一步下降,造成南极冰川的加剧。

并最终导致全球温度下降8~10℃,海平面下降50~100米(也有观点认为超过100米)。同时,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碳、氧含量也发生了变化。

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令笔石、三叶虫、头足类、腕足类、珊瑚等等,浅水海域以及深水海域的浮游生物(或幼体浮游),遭受到了重创。

五房贝目和石燕目的一些腕足动物种类,因迁至避难所栖居,物种得以延续。

仅仅过了50~100万年后,这一场冰期就宣告结束了。

全球气温开始迅速回温,海平面再次回升了50~100米。大量海水侵蚀陆地,造成缺氧事件的发生,甚至形成有毒的水体。

二氧化碳开始大量增加,海底水域发生严重缺氧。

在这100万年的时间,原本已经遭受重创的大量古生物雪上加霜。

如此大的两次气候翻转,在300万年内发生,并最终造成了第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这一次大灭绝中,不仅分布最广的腕足类动物郝南特贝动物群全部灭绝。同时还有大量的笔石、三叶虫、珊瑚的灭绝。

同时,扬子区的正形贝目扭月贝目也遭受到了重创。

到了志留纪早中期,正形贝目和扭月贝目出现了大衰退,并大量灭绝,五房贝目和无洞贝目逐渐成为了优势种。

随后五房贝目达到了鼎盛时期。

但到了泥盆纪后,它们同样没有免掉灭绝的命运。

在地质地层学研究中,五房贝是无比重要的标准化石。

它的系统演化快,分布广泛,化石众多,在确定地质年代、海相地层、以及恢复古生物环境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当然,也因为化石量大,对于对于普通人来说,收藏价值并不大。

出现在贵阳气场的厕所内,反而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遵义采石场被称为“海贝花”,是居家装饰的常用材料之一:

当然,如今名气起来了,采购的人多了,涨价也是必然。

参考

  1. ^ 戎嘉余. 华南奥陶、志留纪腕足动物群的更替——兼论奥陶纪末冈瓦纳冰川活动的影响[J]. 现代地质, 1999.
user avatar

曾经看过一家集团请的CEO介绍,人家带着40亿岁的高档宝石戒指。。。。。。。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