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没啥可说,说说死因。
你或许注意到它们异常散乱,均是一副破碎的样子,那是经受了风暴的摧残。
回到 4 亿多年前,黔北位于南纬 20° 左右,是一片温暖的浅海,同时也是海洋飓风多发区。
在正常的天气下,死去的海洋生物残骸会在波浪的搬运和沉积作用下,会长期伴随着碳酸钙层层叠叠堆积在一起;可总有坏天气的时候,突如其来的风暴浪,会将浅海沉积物卷起,并重新搬向远处,甚至是海岸,沉积后,便形成风暴沉积物 。
而贵阳机场厕所里那片化石,就是风暴沉积物的一角。
当那场风暴来临时,无论是活着的贝类,亦或是早已死亡只剩空壳的贝类,都将被摧残:无数空壳被掀起相互碰撞、碎裂,活着的贝类一个接着一个死去,一个接一个变成碎裂的空壳。
终于,进入风暴衰减期,有意思的来了。
由于风暴把沉积物搅动得翻天覆地,因此会出现差异悬浮作用。当风暴减弱时,沉积物按粒级粗细先后依次沉积,最底部为粗碎屑沉积,向上趋于变细。于是乎,那堆厚重的贝壳碎片,伴随着其它粗粒沉积物,在海底形成密集的贝壳层,又称为“尸积群”。
4 亿多年,一瞬而过。沧海桑田,昔日的密集贝壳层,已从海底抬升至地表,壮观的外表,吸引着当地的采石场将它们开采,打磨,随后运送到机场和商场。有的充当墙面,有的成为地面,甚至是厕所的洗手池板台。
2021年的某天,一位地质系教授邂逅了埋藏着“贝壳尸积群”的厕所,教授俯身观察,掏出放大镜,拍照,发布到朋友圈和微博。
就这样,4亿多年前的“贝壳尸积群”火了一把。
可人们只关注它值多少钱,根本不 care 它怎么死的~
就事论事,先说价值——这并不如普通人想象中那么值钱,这东西在南方很常见,大批量被烧成石灰的有之,被做成地砖铺地的有之,直接被整块挖下来做菜园子墙壁的有之,当然,机场厕所洗手池这个是品相好一点的,所以被打磨了一下~
从5.4亿年前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一直到2.6亿年前左右的绝大部分时间内,中国华南地区都普遍处于海洋环境中。
所以,从时间和环境上来看,在这个接近2亿年的漫长时光中,曾经生活在此的生物数量是及其庞大的,这让整个华南地区都具备了形成大量化石的条件。而包括鹦鹉螺、菊石、鸮头贝等在内的腹足动物、头足动物、双壳动物等,由于它们具有坚硬的钙质外骨骼,所以保存下来的概率就非常大。
由于海洋中钙质丰富,很容易形成碳酸钙沉淀下来,这种由碳酸钙形成的岩石被称为灰岩——生物们就被保存在灰岩中,很多地方的灰岩中,这些生物化石层层叠叠堆积在一起,直接被称为生物骨架灰岩。灰岩形成的地貌被称为喀斯特地貌——华南地区基本上都是这种地貌。
湖南、湖北、广西、贵州、云南、广东这些地方,很多的山直接全部都是由灰岩构成,在以前人们不了解古生物的时候,大规模开山采石,制作石灰;当然在某些山区,比如湘西,生物化石的品相特别好,所以也出现了很多用这些生物化石制作的工艺品;到了现在,人们对古生物的认识上来了,那些品相好一点的,采石场也不会直接拿去烧了,而是会磨成地砖,好一点的地砖铺在室内,比如贵阳的机场,差一点的地砖铺在室外的石板路上——这样挣钱比石灰多。
更新一下,我们在现在还有能见到一些类似的正在形成中的化石,比如天津贝壳堤↓
这里的贝壳已经被埋入泥土中了,它们是接近8000年以来,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的大量贝壳堆积在一起形成的,也反映了海平面升降的情况。
当然,它们离形成真正的化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几百万年?)要走,但是至少它能让我们看到那些位于海岸边的生物化石形成的起点。
我们在贵阳机场见到的那些化石,它们可能最初也是如这样一般沉积在海底,被灰岩埋藏,然后历经沧海桑田的漫长时光才被我们发现。
最后,恰饭恰饭,先给大家推荐几个便宜实惠的小化石:
要是对工艺品感兴趣的,可以考虑这些:
乐山大佛和峨眉山的步道还用虫痕化石板铺路呢……
三个一万很重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
这些小小的化石背后,有着一个古生物帝国的兴衰史。
像我们熟悉的河蚌、蛤蜊等都属于软体动物门下的双壳纲(螺类为腹足纲),或斧足纲。
而石矸拟房壳贝所属的五房贝目,则属于无铰纲,为腕足动物门。
从演化的角度来说,它们二者的差异,超过人和文昌鱼的差异:
大部分的腕足动物,看起来和斧足纲的确很像:
但它们的内部结构却是这样的:
生活习性也完全不同。
腕足动物全部属于海生底栖生物,起源于寒武纪早期,大多数通过肉茎(pedicle)固着生活。
由于很像软体动物,所以以前也命名为拟软体动物门。但两种动物的差异实在是相当巨大,长得像也仅仅是因为外壳给人类的错觉。
现存的典型腹足纲动物——海豆芽,也即舌形贝(Lingula):
舌形贝和五房贝同属于无铰纲。也是著名的“活化石”,它是世界上已发现的生物中,生存历史最长的一个种属。
无铰纲代表动物:
五房贝目下的石矸拟房壳贝,长这个样子:
从寒武纪到奥陶纪,整个地球都处于“温室效应”状态,全球温度很高。
到了晚奥陶纪,甚至连南极的冰川也完全没有了:
全球没有冰川,也就难以形成冷洋流。
不仅全球平均温度很高,而且海洋水层分布均匀,密度和温度的变化都不大。
从寒武纪繁荣以来的古生物,完全适应了当下的环境。
可以说,早期的寒武纪生物,俨然一副温室内花朵的状态。
这个时期的海岸线附近生活着庞大的腕足动物群。
其中分布最广的一个,被称为郝南特贝动物群(Hirnan tiaFauna)[1]。在中国贵州、华南也有分布,不过还是以正形贝目和扭月贝目为主。
4.4亿年前,奥陶纪末期。
正形贝目和扭月贝目已经统治了华南地区几千万年。
而起源于正形贝目的五房贝目(石矸拟房壳贝所属)才在生物演化史上刚刚登场。(原始种可能在4.85亿年前的寒武纪就已经开始演化)
因为火山、小行星、甚至超新星伽马射线暴等各种原因,地球出现了大降温,位于南极的瓦岗大陆(今撒哈拉地区)开始结冰。
结冰之后,出现恶性循环,大片的冰川产生冷洋流和大气冷流,从而造成全球温度的进一步下降,造成南极冰川的加剧。
并最终导致全球温度下降8~10℃,海平面下降50~100米(也有观点认为超过100米)。同时,海洋生物栖息地的碳、氧含量也发生了变化。
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令笔石、三叶虫、头足类、腕足类、珊瑚等等,浅水海域以及深水海域的浮游生物(或幼体浮游),遭受到了重创。
五房贝目和石燕目的一些腕足动物种类,因迁至避难所栖居,物种得以延续。
仅仅过了50~100万年后,这一场冰期就宣告结束了。
全球气温开始迅速回温,海平面再次回升了50~100米。大量海水侵蚀陆地,造成缺氧事件的发生,甚至形成有毒的水体。
二氧化碳开始大量增加,海底水域发生严重缺氧。
在这100万年的时间,原本已经遭受重创的大量古生物雪上加霜。
如此大的两次气候翻转,在300万年内发生,并最终造成了第一次物种大灭绝事件——奥陶纪-志留纪灭绝事件。
这一次大灭绝中,不仅分布最广的腕足类动物郝南特贝动物群全部灭绝。同时还有大量的笔石、三叶虫、珊瑚的灭绝。
同时,扬子区的正形贝目和扭月贝目也遭受到了重创。
到了志留纪早中期,正形贝目和扭月贝目出现了大衰退,并大量灭绝,五房贝目和无洞贝目逐渐成为了优势种。
随后五房贝目达到了鼎盛时期。
但到了泥盆纪后,它们同样没有免掉灭绝的命运。
在地质地层学研究中,五房贝是无比重要的标准化石。
它的系统演化快,分布广泛,化石众多,在确定地质年代、海相地层、以及恢复古生物环境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当然,也因为化石量大,对于对于普通人来说,收藏价值并不大。
出现在贵阳气场的厕所内,反而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遵义采石场被称为“海贝花”,是居家装饰的常用材料之一:
当然,如今名气起来了,采购的人多了,涨价也是必然。
曾经看过一家集团请的CEO介绍,人家带着40亿岁的高档宝石戒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