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保险行业和银行业都有请代言人的习惯,而证券公司好像不怎么请代言人?

回答
保险和银行热衷于邀请明星代言人,这背后的逻辑相当成熟,是它们长期发展和市场策略的结果。相比之下,证券公司在这方面的身影确实不那么显眼,原因也挺多元。咱们来好好掰扯掰扯。

保险和银行:为什么对代言人“情有独钟”?

首先得明白,保险和银行这两个行业,它们销售的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产品——金融服务。你买保险,是买一份未来的保障;你存钱进银行,是买一份安全和增值。这些产品不像实体商品那样,你可以亲手触摸、直观感受效果。这就给营销带来了一个天然的门槛:如何让消费者建立信任,并理解产品的价值?

1. 建立信任,是刚需中的刚需。
金融产品的“无形性”: 正如前面所说,金融产品不是你能拿在手里把玩的。消费者在选择保险或银行服务时,首要考虑的就是“靠不靠谱”。一个大家熟知、信任的明星,能够迅速地为产品背书,降低消费者的决策风险感知。试想一下,当一个家喻户晓的明星跟你说“我选择XX保险,因为它让我安心”,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是巨大的。
行业的特性: 尤其是保险行业,它承载着家庭未来的重要责任。一旦发生风险,这笔钱是家庭的“救命稻草”。所以,消费者在选择保险公司时,对公司的稳健性、信誉度要求极高。明星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形象与公司的品牌形象直接绑定,一个负面新闻对双方都可能带来毁灭性打击,这反而促使保险公司在选择代言人时格外谨慎,一旦选定,就会投入巨大资源去维护这种信任关系。
银行同样如此: 银行涉及金额往往更大,储蓄、贷款、理财,都与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明星代言,能够强化“大品牌”、“可信赖”的印象,尤其是在吸引年轻客户群体上,明星的号召力是毋庸置疑的。

2. 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渗透力。
“破圈”传播: 金融产品的目标客户群体非常广泛,上至退休老人,下至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明星拥有跨越年龄、阶层、地域的广泛影响力,通过明星代言,保险和银行的产品和品牌信息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触达更广泛的受众,迅速提高品牌在市场上的“能见度”。
情感连接: 代言人不仅仅是形象的展示,他们还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将冰冷的金融产品与消费者的情感需求联系起来。比如,一个家庭和睦的明星代言一款寿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对家人的关爱和责任。这种情感上的共鸣,是单纯的广告语很难达到的。
稀释专业壁垒: 金融产品有时显得专业性很强,普通消费者可能理解起来有难度。明星的加入,往往会以更亲民、更易懂的方式进行传播,有助于降低消费者对产品的“理解门槛”,让更多人愿意去了解和尝试。

3. 销售驱动和营销策略的经典应用。
营销预算投入: 保险和银行作为成熟的大型金融机构,拥有庞大的营销预算。聘请顶级明星代言,虽然成本高昂,但如果能够带来可观的销售增长,那笔投入就是值得的。这种模式经过多年的验证,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的营销手段。
抢占市场份额: 在同质化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品牌形象和市场声量是争夺客户的关键。通过明星代言制造话题,吸引眼球,形成差异化,从而在众多同类产品中脱颖而出,快速抢占市场份额。

那么,证券公司为什么“不怎么请”代言人?

相对于保险和银行,证券公司在代言人这件事上显得比较“佛系”,这背后同样有其深刻的行业逻辑:

1. 客户群体和需求的不同。
专业度和认知门槛更高: 证券公司主要服务的是对投资有一定了解,或者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投资知识的群体。他们的购买决策更多基于对市场趋势的判断、对公司研究能力、产品设计、交易体验等专业因素的考量,而非明星的“情感背书”。
风险偏好和决策模式: 证券投资本身就带有一定的风险,投资者的决策过程通常更为理性,他们会更关注产品本身的风险收益特征、公司的投研实力、交易成本等,而不是一个明星“今天买了这个股票明天就涨”的承诺。
信息获取渠道: 证券公司客户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更为专业化,他们会关注财经新闻、分析师报告、行业研究等。明星代言对他们决策的影响力相对较小,甚至可能被视为一种“俗气”或“不专业”的表现。

2. 品牌建设的侧重点不一样。
强调专业实力和研究能力: 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研究能力、交易系统、产品创新以及为客户提供的投资咨询服务。它们更倾向于通过展示自己的研究报告、投资策略、成功的案例以及在行业内的奖项来塑造品牌形象,吸引那些看重专业性的客户。
“意见领袖”和“专家”效应: 证券行业更看重的是公司内部的基金经理、分析师、投资顾问等专业人士的声誉和影响力。这些“专家”的专业观点和市场判断,对目标客户来说,比任何明星的代言都更有说服力。比如,知名基金经理公开推荐某只股票或某种投资策略,更容易吸引投资者的目光。
合规性要求: 金融行业的广告宣传都受到严格的监管。对于证券投资领域,监管部门对宣传内容的合规性要求尤其高,任何可能误导投资者、夸大收益的宣传都会面临严格的审查。明星代言,往往需要内容更加“谨慎”和“克制”,以避免触碰合规红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代言的发挥空间。

3. 营销成本和投资回报的考量。
目标客户精准度: 证券公司的目标客户虽然也广泛,但其“核心高净值客户”群体相对更聚焦。针对这部分客户,精准的渠道营销(如财富管理沙龙、投资讲座、线上投资社区等)比泛化的明星代言可能更有效率。
ROI(投资回报率): 对于证券公司而言,将有限的营销预算投入到提升研究水平、优化交易系统、加强客户服务、开展专业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可能比投入巨额邀请明星代言更能带来实际的业务增长和客户忠诚度。
潜在的负面风险: 明星的私德和言行往往难以预测,一旦发生负面事件,对作为代言人的证券公司来说,可能是难以承受的公关灾难,而且这种负面影响可能会直接冲击其品牌信誉,而信誉恰恰是证券公司的生命线。相比之下,保险公司虽然也怕负面新闻,但其品牌形象相对更侧重于“保障”和“安全感”,受明星负面事件的影响,可能不至于“瞬间崩塌”。

总结一下:

保险和银行之所以频繁使用代言人,是因为它们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需要强大的“信任背书”,需要借助明星的广泛影响力来提升品牌知名度、降低消费者决策门槛,并通过情感连接来打动更广泛的受众。这是一个成熟的、被验证有效的营销策略。

而证券公司,其客户群体更偏向理性、专业,更看重投资的专业实力、研究能力和风险控制。公司品牌建设的重点在于专业形象和专家效应,而非明星的泛化影响力。营销投入的侧重点也不同,更倾向于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以及通过专业渠道进行精准营销。同时,合规和风险控制的考量也使得证券行业在代言人选择上更为谨慎。

当然,这并非绝对。随着市场的发展和营销方式的演变,我们也不能排除未来证券公司会以更符合自身特点、更具专业性的方式运用“代言人”的理念(例如邀请知名经济学家、投资大师作为品牌顾问或特邀嘉宾),但目前来看,这种“明星代言”的模式,确实是保险和银行的“专属浪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从证券公司的业务上来讲,只有经济业务和部分财富业务适合请代言人做广告。因为其他的投行研究资管基金等等业务,事实上都是to B业务为主,而2b业务是不怎么适合用个人代言的。

而剩下的经济业务和财富业务在做广告的时候其实是很尴尬的。一方面财富业务当中的很多产品都是有严格监管规定,不能够在电视等公开媒体做广告的。你啥时候听过电视上公开做某个理财产品的广告?而经济业务只是一个平台,他没办法向客户承诺什么,反而要宣传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因为经济业务有可能让人赚钱,还有可能让人亏钱,而这当中的决策取决于客户自己,那你让人怎么宣传总不能说来我这开户你就能挣钱,这是妥妥的误导投资者。而更有可能来你这开了户,最后还亏了钱,你让代言人何言以对?所以整体来看证券公司,要么就只有少量业务,适合请代言人宣传,而请代言人了,又不能宣传。那还不如不请。

而相反银行和保险公司有一个特点。首先他们有大量的零售客户,其次他们提供给大部分零售客户的产品和收益是可以公开宣传且可以承诺服务效果的。比如银行的存款利息,那就是一个承诺的,可以公开宣传的。保险公司在符合合同条件的情况下赔付,这也是承诺的。因此零售业务很多且服务效果可以承诺有确定性,这样的东西就比较适合通过个人代言人来宣传。

从证监会和银保监会的监管风格上其实也可以看得出来,证监会对于券商是否进行虚假宣传,是否有误导投资者等等行为是监管的非常严厉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