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我发现日本轻小说家大多数只有一部或者两部作品?是为什么?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不少读者在接触日本轻小说时会有的一个观察。说“大多数”可能有点绝对,毕竟很多轻小说作家都有持续写作的习惯,但如果你留心一下,会发现确实有不少作者以一两部代表作闻名,之后就鲜少有新作出现,或者即便有新作,影响力也大不如前。这背后原因挺复杂的,咱们一个一个来捋捋。

首先,得从轻小说的“生产模式”说起。

1. 市场淘汰机制:高密度、快节奏的竞争

日本轻小说市场是一个极其庞大且活跃的市场,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新作品涌现。这种高密度的竞争意味着,不是你的作品好就能脱颖而出。

新人辈出: 很多轻小说作家都是从新人开始,带着一个想法、一个故事进入市场。如果第一部作品反响平平,没有积累足够的人气和读者基础,那么后续获得出版社的认可,获得继续创作的机会就变得非常困难。出版社也要考虑成本和收益,不太可能给一个没有销量保证的新人长期投入。
“一次性”的成功: 很多轻小说作家,尤其是那些以“奇幻异世界”、“校园恋爱”、“穿越龙傲天”等热门题材起家的,他们的成功往往建立在某个特定的“梗”或者“爆点”上。如果这个“梗”在新人辈出的市场中很快被模仿、被超越,或者读者新鲜感一过,那么后续作品很难再复制当年的辉煌。

2. 创作本身的挑战:灵感、精力与持续性

写小说,特别是需要持续产出的轻小说,对作者的综合能力要求很高。

灵感枯竭: 很多时候,作家最初的成功可能来自于一个非常好的点子。但一个点子能支撑多少部作品?当第一个故事讲完,第二个故事要写什么?如果无法在现有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或者创造出新的、同样吸引人的设定和人物,那么灵感枯竭是必然的。尤其是一些“套路化”的题材,一旦模式固定,就很难再玩出新花样。
精力和时间成本: 轻小说通常篇幅不短,而且很多作品是系列化运作,需要作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构思情节、打磨文字、与编辑沟通。如果作者本身还有其他工作,或者身体状况不允许,那么持续高产是极其困难的。
“一击脱离”的模式: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作者可能本来就不是以“写一辈子小说”为目标。他们可能有一个特别想讲的故事,写完后就满足了,或者将重心转移到其他创作领域(比如漫画脚本、游戏剧本),甚至回归日常生活。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

3. 编辑与出版方的策略:风险控制与IP运作

出版社在轻小说产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的决策也直接影响着作者的创作之路。

“一人一本”的推测: 你观察到的“一两部作品”现象,也可能与出版方的“广撒网、精捕捞”策略有关。他们会给许多新人机会,如果某个新人第一部作品数据不错,就继续扶持,但如果表现平平,可能就不会再给予太多机会。这种情况下,很多作者确实只会有有限的作品出现在市场上。
IP价值的考量: 当一部轻小说获得成功,并且被改编成动画、漫画、游戏等衍生品时,其IP价值就会被放大。出版社和作者都需要在这个IP的框架下继续创作,以期最大化收益。但如果第一部作品的IP潜力有限,或者作者无法在第一部的基础上继续创造出更高价值的衍生品,那么后续的创作动力和资源支持就会减弱。
避免“江郎才尽”的风险: 对出版社而言,扶持一个拥有多部成功作品的成熟作家,风险相对较低。但对于新人来说,他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爆款”作品。如果一个作家只有一两部作品,并且这两部作品的表现足够抢眼,那么出版方可能会将资源集中在这些“招牌”上,而对作者的后续作品,可能会更加谨慎。

4. 作者个人选择与生涯规划

回归到作者本身,他们的选择也是决定作品数量的重要因素。

转型与兴趣转移: 很多作家在某一个阶段可能对某种题材特别有热情,写完之后,兴趣点转移了,自然就不会再继续深耕。比如,有人可能写完一套校园恋爱后,突然对硬核科幻产生了浓厚兴趣,然后去尝试新的领域。
追求其他创作领域: 轻小说只是日本泛娱乐产业的一部分。有些作者可能在轻小说领域获得了一定的名气,然后被挖去做漫画脚本、游戏策划、动画剧本等。这些领域的创作方式和要求不同,他们可能会选择将重心转移。
对“完美主义”的追求: 少数作者可能对自己的作品有着极高的要求,宁愿花大量时间打磨一两部作品,也不愿意为了数量而牺牲质量。如果一部作品未能达到他们心中的标准,或者他们觉得无法超越之前的作品,可能就会选择不再继续。

总结一下:

你发现的“大多数只有一两部作品”的现象,并非是轻小说家“集体性”的衰落,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既有市场高压、竞争激烈带来的淘汰,也有创作本身的难度和对作者个人能力的要求,同时还离不开出版方运营策略的影响,以及作者自身生涯规划和兴趣的转移。

可以说,这是一个高度市场化、更新迭代极快的行业生态造就的现象。能写出一两部受到读者欢迎的作品已经相当不易,而能够持续不断地产出高质量、有影响力的作品,则需要作者本人、编辑以及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你对这个现象的观察非常敏锐,这恰恰说明了轻小说市场背后复杂的运作机制和创作生态。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系列”和“部”是两码事

川原砾十几年才3部 ×

川原砾十几年3个系列,既刊64卷

作品リスト
アクセル・ワールド(『電撃文庫』、アスキー・メディアワークス、イラスト:HIMA、既刊25巻)
ソードアート・オンライン(『電撃文庫』、アスキー・メディアワークス、イラスト:abec、既刊34巻〈本編26巻、外伝8巻〉)
絶対ナル孤独者(『電撃文庫』、アスキー・メディアワークス、イラスト:シメジ、既刊5巻)

日本轻小说作家创作是以系列为单位,著名作家的热门作品即使作者自己想完结出版社也不会轻易放过。中文会把系列和部以及册统称为部,但显然在日语中シリーズ和巻明显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比如说赤松中学2007年商业作家出道,比川原还早一点,但“也就”四个系列,既刊56卷。《绯弹的亚里亚》加上外传AA已经40卷了,目前看来还没有完结的迹象。

アストロノト!(『MF文庫J』、イラスト:bomi2007年 - 2008年、全3巻)
緋弾のアリア[1](『MF文庫J』、イラスト:こぶいち2008年 - 、既刊40巻〈本編35巻+番外編1巻+AA4巻〉)
やがて魔剱のアリスベル(『電撃文庫』、イラスト:閏月戈2012年 - 2016年、全7巻〈本編6巻+番外1巻)
チアーズ!(『MF文庫J』、イラスト:こぶいち、2017年 - 2020年、全6巻)

至于“俺妹作者两部,友少作者两部”更是无稽之谈,直接抄wiki又不麻烦:

伏见司

電撃文庫アスキー・メディアワークス
十三番目のアリス
俺の妹がこんなに可愛いわけがない
ねこシス
エロマンガ先生

VA文庫ビジュアルアーツ/パラダイム
名探偵失格な彼女

ガンガンノベルズスクウェア・エニックス
中二病でGO!! - 共著。アンソロジー作品。

一迅社文庫一迅社
School Heart's 月と花火と約束と - 共著。アンソロジー作品。

去掉最后两项短篇集群体创作,共六个系列,总卷数4+17+1+12=34卷。

平坂读

ホーンテッド!(『MF文庫J』、イラスト片瀬優2004年9月 - 2005年8月、全4巻)
ソラにウサギがのぼるころ(『MF文庫J』、イラスト:湊ヒロム2006年3月 - 12月、全4巻)
ねくろま。(『MF文庫J』、イラスト:じろう2007年6月 - 2008年11月、全6巻、「ねくろま∞(インフィニティ)。」2009年4月)
ラノベ部(『MF文庫J』、イラスト:よう太、2008年9月 - 2009年7月、全3巻)
まりあ†ほりっくアンソロジー(『MF文庫J』、原作:遠藤海成、メディアファクトリー、2009年3月)
僕は友達が少ない(『MF文庫J』、イラスト:ブリキ2009年8月 - 2015年8月 、全11巻、「僕は友達が少ないCONNECT」)
妹さえいればいい。(『ガガガ文庫』、イラスト:カントク2015年3月 - 2020年2月、全14巻)
〆切前には百合が捗る(『GA文庫』、イラスト:U35、2020年12月)

共八个系列,4+4+6+3+1+11+14+1=44卷。这还是刨除平坂读这些年做的漫画原作和游戏剧本工作。

别人不开新系列是人家有不开新系列的资本,即使轻小说文库本字数少,写三本续作也能在工作量上算一本新作了。如果有个轻小说作者和栗本薫一样写《豹头王传说》写个一百多卷,你不能说“这么多年就一部作品”,那不是抬杠么。


2.“轻小说作家”是很复杂的

一般来说,在中国都比较出名的作者,往往都会有好几个既刊很多卷的大热系列。而恰恰是因为他们的代表作实在是太热门了,导致许多不是很了解轻小说圈子也不会没事谷歌搜索一下的人就会误认为“许多日本轻小说作家只有一部或是两部作品”。

但究其根本这个判断也不能说全错,因为要找一些十几年前出道却只有一两部作品的轻小说作家也太多了,随便点开电击文库或者MF文库J的大赏列表,找到十几年前的大赏,然后点开各种没怎么听说过的大赏作者,会发现很多人都只写了一两部作品之后就再没见过。

我都不说特别不出名了,那有点没必要。我们就说一个2009年第14回sneaker大赏的大赏受赏作,在轻小说爱好者圈子里也还算有点名气的《SUGAR DARK 被埋葬的黑暗与少女》。

这本书的作者新井円侍到现在连个wiki页面都没,把这本书写到4之后去讲谈社文库写了本巡幸の半女神,也写了两册之后14年完全没动静了,推特也不发了,就这么从业界消失了。

这种作家不能说凤毛麟角,只能说比比皆是。所以题主的这个判断其实是对的,只是并不以题主理解的那个方式对。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并不是许多轻小说作家只写了一两部作品,是能以一两部作品被人熟知的作家从赚钱的角度也不需要开新的系列了(虽然他们确实写了)。而那些没听过的轻小说家写再多的书也不会被人听说,直到他被人听说,这下听君一席话胜似听君一席话了。

如果一个作者写了一部作品,然后不怎么能卖,他无非就两个选择,继续写,或者退出。有一个没有统计数据的体感理解是这样:如果受赏的那部书或者之后的第二部第三部没有获得很好的商业成绩,作者一般就溜了。

这是为啥呢?和起点网文一样,轻小说界头部中部和尾部的收入差异极大。你看橙乃也就写了俩系列《魔王勇者》《记录的地平线》,直接偷漏税好几千万日元。前段时间和群友吹水的时候惊愕的发现在粗算之下,日本作者写轻小说和差不多一样订阅的网文写手相比千字收入是更少的。

要知道现在轻小说杂志都不办了,作者根本没地方写连载就出书拿印税,而且你普通作者拿不到百分之十,著名科幻作者森博嗣写了本书叫《作家的收入》,里面写了印税一般都在8%-14%,但轻小说因为画师也要拿印税所以我认为作者一般都是低于10 的,除非你是跺跺脚文库都要抖一抖的超大牌。

而经常上网和人battle网文的人都知道,国内基本上也都是到手千字两分多。想想吧,你在日本写轻小说,千字/人收入四分(人民币)不到,你考虑到两国收入差距,着实是眼泪都流下来了。而且日轻和写网文还真不一样,可能有人就是觉得日轻都是初高中思维小白行文,我就不在这里谈构思写法可能比写网文累什么的了,就直说一个大家都能看到的,都会认可的:因为要走实体出版流程,占用编辑部资源,轻小说不是你想写就能写,想出就能出的。你们可能觉得那什么什么那么垃圾都在出,可事实上确实没有说作者牛逼作者能卖就给他狂出的。《刀剑神域》前面都是存稿改稿,即使动画直接火上天了,不也还是一年两三本的出。

起点这种网站纵有千般不是,至少它是互联网平台,写了就能上,上了就能开始推(虽然推了不一定有jb用),推了有人想看了付钱了就看钱就进到作者和平台口袋里了。粗放,自由,但是在效率上确实靠谱。

所以对于日本人来说如果两三部都写不出来,他除非是对轻小说特别有爱,不然真的跑了。那都不是当兼职作家的问题,写不出来没人看得不到反馈手就一直在抖怎么继续写?而且你就算是能拿到一个还可以的薪资,那也就只是还可以而已,轻小说作家这种讨好初高中大学青年社畜的职业又不是越老越值钱,万恶的日本资本主义社会即使新自由主义改革突飞猛进,老员工优厚待遇年工序列制你们又不是不知道,写不出来找个班上了还写个几把。

我真的是怀疑有些人闲的程度啊,真的不上班就是要么就是大学生才干得出来,高中生都没这么闲啊(指写轻小说)。


3.在写轻小说的人一定都在写轻小说吧

所以大家搞清楚轻小说的一些基本常识,就不会没事问这种问题了。

可能谈了那个日本人千字人/四分不到的印税收入,很多人可能又要说,那你日本人media mix啊,多媒体改编改漫画改动画卖周边要收钱啊,这赚大头啊。有道理,但如果你的书都火到出版社决定给你找人动画了你印税会少么?牛逼的作者和小火的作者销量经常差距十倍以上,最后收入可能就差了几十倍了。有的作者名车名表,有的作者天天低保。

我又要说细音启了,07年出道,18年动画。动画感觉效果也不是那么好,拉销量估计有限,属于是老粉圆梦。我不是说头部作家对于轻小说没爱,但细音启这种作者的爱显然是已经满溢出来了。很多时候你可能一个系列都没别人一卷卖得多,这多难受。

除了没前途就走了剩下两三部作品(可能还坑了),以及前途有限但是一直在耕耘的乐天派之外,还有一种是赚够了就开始划水的类型。

神崎紫电属于书写了动画拍了噱头有了事业上升期了跑了,写轻小说哪儿有炒股香。谷川流你看他多混,桥本纺说你们都是虫豸然后就溜了。光哥,支仓这种,你们也都能看得见,前者是无限开新坑,后者是偶尔诈尸炒冷饭。

而题干谈到的“长年积累的灵感”“既视感”“吃力”又是不同的话题了。

首先灵感这个东西确实是有,很多作者他属于是素人写作,不是川上这种历史爱好者,也不是季节这种名校毕业生。输入的东西、长年积累的东西可能上来就写完了,然后GG了。目前我觉得赤松就属于是这种类型,出道作亮点无限,然后就开始垃圾了。

既视感和吃力要看作者想法。我个人是觉得一个作者是不可能写出完全没有既视感的新书的,但如何更上一层楼则要靠天分和努力。不过轻小说现在的问题和网文差不多,牛逼作品其实无所谓,既视感套路化但质量过硬的中坚作少才是问题。

至于吃力,需要开新书要么是搏一搏单车变摩托,要么是个人情怀不愿固步自封。这么高尚的事儿,有啥吃力的。倒是有些作者死拖着不完结,对剧情bug装睁眼瞎,那才吃力吧。该完结就要完结,SAO要我看就该完结了,也不知道川原准备怎么编。

user avatar

其实还是作者太多,书出版不过来闹得。书出不过来,那么不一定就卖得动,卖不动就没多少版税回馈作者,那还不如写慢点避避其他热门作品的风头。这样就显得这些作者似乎就那么一两部作品,但是其实他们写的炮灰作品你没注意到罢了。

基本上,新人作者首作基本会反响平平,一般有如下的原因:文笔不够流畅,故事的逻辑链不尽合理,设定不够完善自洽,借鉴痕迹过于明显等等等等,汇合成一句话,阅历不够导致写作技巧不够完善。真要等到能够掌握相当程度的写作技巧,一般都得三五年了。

就比如老鸭吧,前两作作为新手期作品,个人风格也许有一些,但是就是卖不动,两三卷腰斩完事。得到第三作《樱花庄》才真正被读者所接受。樱花庄正篇写了十卷,外带三部x.5的半卷,如果没有读者在前几卷的支持,断然不会写那么长,也许写作之路就此中断了。

而更出名的《青猪》,就其结构而言老鸭在动笔时大致上应该只列出一到七卷的大纲,动画化也是一口气一季TV再加个剧场版完事。第八卷之后明显像是编辑催稿作品,但是好歹也是有第二大纲介入不至于真的成流水账。自14年首卷发售算起到现在已经7年了,真的是孩子都会打酱油了。目前十一卷卡壳在一个吊足胃口的地方,断更了快一年。鸭老师你倒是快写完啊。

在写完樱花庄开始写青猪的时候,鸭老师一边跟冈妈混,到铁血战士高达打了个酱油,弄完又去跟比村乳业合作,担当Just Because番剧的剧本构成主挑大梁。

一般热门轻小说作者的写作收入一般不足以让他完全脱产,除了部分人肉打字机型作者。所以,这样也拖累了一般作者的出产速度,毕竟还有其他工作要干,写小说只是副业。其他工作当中,也许还能跟业界保持一定步调,也许就干脆只是个与业界无关的一般社员。后面的作品要是写得好,那么就能脱离轻小说这个圈子往更高的地方发展。要是写不好,那就没了名气,也就一些老读者偶尔念叨一下。所以,给你的印象就是只有一两部作品,加起来大概十几二十几卷。另一个我比较欣赏的女性作家竹宫大妈,写完金色时光以后,新作的文风越发意识流,也算一种年龄到了的生活感悟吧,就是讨论度没有那么高了。

萌更新:鸭老师又去跟比村乳业合作了。。。

user avatar

那么你应该看看镰池和马十个左右系列,还有一堆单本

大部分出名轻小说家可不会只有一到两部

user avatar

其一,“一本流”的日本轻小说作家是大多数(这是受选拔规则和实际市场反馈决定的,大多数作者参赛投稿都不会获奖并出版,出版了也不一定能成名赚钱),但“成名成家”了的轻小说作家基本都是有不止一两部作品的,只是其代表作“过于”出名,其他的作品相对来说不卖钱不卖座,也就没那么出名。

其二,日本的轻小说(也包括漫画和游戏),越是有名的常年连载作品,就越是“集体创作”,而不是单纯的“写作”了。把一部作品玩出花,尽可能利益最大化才是经济上更合理的,“开新坑”(写能赚钱的新作)对于大多数作者来说经济上可能并不划算,精力上也应付不来。

而且轻小说创作对于很多作者来说不是其主业,真正意义上靠写作赚钱的“职业作家”还是少数的,大多数人走不到这一步,也没必要走到这一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