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运动员退役后国家应该供养吗?

回答
运动员退役后,国家是否应该供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这个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它牵扯到多方面的考量,包括对运动员的尊重、社会责任、经济可行性以及如何构建更可持续的体育体系。

我们不妨先从几个角度来梳理一下这个问题。

一、 对运动员贡献的认可与回馈

首先,为国征战的运动员,特别是那些为国家赢得荣誉、提升民族自豪感的优秀运动员,他们所付出的汗水、泪水甚至伤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们在赛场上的拼搏,不仅是对自身体育梦想的追求,更是对国家形象和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在他们的运动生涯中,他们牺牲了许多学习、发展其他技能的机会,甚至错过了与家人共度天伦的时光。因此,从情感和道义上讲,国家理应给予他们一定的保障和支持,作为对其贡献的认可和回馈。这种保障,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包含对他们价值的肯定。

二、 运动员的转型与再就业挑战

很多运动员在巅峰时期可能收入不菲,但一旦退役,他们的职业生涯也就戛然而止。他们的技能和经验很多时候与社会主流职业的需求存在脱节。例如,一名体操运动员,其身体柔韧性和力量可能达到常人难以企及的水平,但这并不直接转化为社会上紧缺的技能。长时间专注于一项运动,也可能导致他们在其他领域的知识和人脉积累不足。这种转型期的困难,往往是运动员退役后面临的首要挑战。如果国家能够提供一些支持,例如职业技能培训、转岗就业指导、创业扶持等,能够帮助他们平稳过渡,找到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来源,这对于他们的人生后半段至关重要。

三、 供养的模式与程度:一个需要细化的议题

说“供养”这个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一种长期的、全方位的经济支持。但实际上,这其中的“供养”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和不同的程度。

基本生活保障: 对于那些经济困难、生活难以自理的退役运动员,提供一定程度的基本生活保障是必要的。这可能包括生活补贴、医疗保险等,确保他们不会因为退役而陷入贫困。
职业转型支持: 如前所述,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项目扶持、就业推荐等,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找到新的事业发展方向。这是一种更具建设性的“供养”,投资于他们的未来。
荣誉与精神支持: 除了物质层面,国家还可以通过设立荣誉体系、邀请他们参与体育推广活动、担任教练或管理岗位等方式,给予他们精神上的认可和继续贡献社会的机会。
特定情况下的特殊保障: 对于因伤病过早退役,或者在为国效力期间遭遇重大伤病导致生活困难的运动员,更应该给予倾斜性的支持和帮助。

关键在于如何界定“供养”的范围和标准。是无条件地提供终身经济支持,还是提供一个“过渡期”的支持,帮助他们独立起来?我认为,更合理的模式是提供一个“安全网”和“赋能平台”,而不是“养懒汉”式的福利。

四、 经济可行性与社会公平

当然,任何社会政策的实施都需要考虑其经济可行性。如果国家要为所有退役运动员提供全方位的供养,无疑会给财政带来巨大的压力。我们需要权衡这项投入与其他社会福利项目之间的优先级。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社会公平。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相对短暂,但他们付出的努力和获得的荣誉是特殊的。那么,这种特殊的保障是否会引起其他行业劳动者的不公平感?例如,那些同样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但职业生涯更长、收入也相对平稳的群体。因此,在设计退役运动员保障政策时,需要 carefully 考虑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确保政策的普适性和公平性。

五、 构建更可持续的体育生态系统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国家对退役运动员的保障政策,也是在构建一个更健康、更可持续的体育生态系统。如果运动员知道退役后的未来是有保障的,他们会更愿意投身于体育事业,也更容易鼓励下一代参与体育。这有助于提升整个国家的体育水平和体育文化氛围。

反过来,如果退役运动员的未来没有保障,甚至过得很艰难,这可能会让很多有天赋的年轻人望而却步,对体育事业的发展造成长远的影响。

结论:一个积极的回应与多方协同

总而言之,我认为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供养”退役运动员,但这种“供养”并非简单的物质给予,而是一种综合性的支持体系。这个体系应该包含:

1. 基本生活保障: 确保他们不因退役陷入困境。
2. 职业转型与再就业支持: 帮助他们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和经济来源。
3. 荣誉与精神上的肯定: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和感谢。

而且,这种支持应该是有针对性的、有阶段性的,并根据运动员的贡献和实际情况进行区分。同时,也需要鼓励运动员自身进行职业规划和技能储备,而非完全依赖国家。

此外,体育协会、行业俱乐部、社会公益组织等也应该在其中扮演更积极的角色,共同构建一个完善的退役运动员保障网络。通过多方协同,才能真正做到让为国争光的运动员,在退役后能够体面地生活,并继续为社会贡献他们的力量。这不仅是对运动员个人的负责,更是对整个国家体育事业发展的长远投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退役运动员分为市场体制下和举国体制下两种。


市场体制下,代表就是中国男足。这种是不管的。市场经济很简单,就是靠市场调节。来踢球是市场行为,退役后还是市场行为。所以退役后工作怎么样看自己了,混得好的做教练、做解说员、做生意都有,混的差的就去足球培训班之类的找碗饭吃。


举国体制下,只要在体工队层次的,一般退役是有相应安置的。当然这个安置跟个人荣誉是挂钩的,奥运金牌之类的可以走仕途,走重要教练;混的不好的,一些国企、中小学体育老师这些位置,也都有。当然,有的人自己选择自谋职业,这就是个人选择了。


说个具体事例。朱婷最早上体校,是老师推荐的,当时朱婷并没有接触排球,就是天生个子高,因为家里穷成绩也不算太好。正常读书的路子走下去意义也不大,正常情况就要去打工了,但老师考虑其身高优势推荐一下,朱婷也愿意通过体校方式再学习几年。当时的理想就是,能进入体工队,将来做个中小学体育老师。当然后来我们都知道,朱婷在体校试过几个项目后,最终被发掘出排球天赋,从而到了今天地步。

那么,假设一个平行空间的朱婷,没有被老师发现排球天赋呢?最终可能就是个很平庸的田径运动员或者女篮运动员。但是,如果能进体工队,现在到了退役年龄,可能就回老家县里,去某个中小学当体育老师了。虽然看起来层次不高,但比起她如果不去体校就得打工的情况看,一个县中小学体育老师,怎么也大概率比打工妹强多了。

所以为什么你看举国体制下的运动员,除了体育世家那种,往往都是一说家境很贫穷。因为谁也不敢说自己就能到奥运争金夺银地步,大概率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小运动员。那么对于这种小运动员的安置来说,只有这种本身比较贫困的家庭,吸引力才很大。如果是家境宽裕,养尊处优的人来说,谁愿意一二十年辛苦累一身伤病,最后就当个县中小学体育老师呢?

user avatar

额,本来我是不太想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也骗不了几个赞。但是吧,有些人太没常识,还拉黑人……

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科普一下运动员收入构成(由于我是根据地方文件和部分运动员的采访资料记忆而来,期望运动员身份的zhihuer改错)。


先说一下现役运动员的收入构成:

以无商业收入的国字号运动员为例:他的收入包含固定收入+国家队训练津贴+按日计算的各种补助(比如伙食补助)。

后面两种一目了然,值得讨论的是第一项固定收入。

固定收入包含了基础收入+国际级运动健将等级收入+成绩收入(名次和破纪录)+可能存在的工龄收入(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没有)。

这些就是该运动员能够从总局和他的运动员所属地方局领到的钱。当然,固定收入其实并不固定:比如你创造好成绩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自然也就没有这个好成绩带来的成绩收入了。此外,该部分还会受到禁赛、禁药、不服从管理等多因素影响导致减发或不发。


再说一下退役运动员的收入构成,

普遍意义上的退役运动员(即走完退役手续的运动员,不讨论计划退役,但是还没走完退役手续的运动员),必备的收入分成两部分:退役成绩安置费和退役运动年限安置费

前一个一目了然,大家数头衔就成;后一个呢,实际上是级别+可能的工龄计算而来。

请允许我引用厦门的退役运动员安置规则的该部分进行解释:

退役运动年限安置费。国际级运动健将每年10000元;国家级运动健将每年8000元;国家一级运动员每年6000元;未达到国家一级运动员等级标准的退役运动员每年5000元。

当然,总局和地方,地方和地方的具体规则是不一样的;甚至规则有的,能不能到手的也不好说(比如服用禁药就会少给或者不给,评论区里似乎有个没拿到的,摸摸头)。但是,大家可以管中窥豹,了解运动员退役后收入的大致构成。


在讨论了背景知识后,我们试图解释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退役运动员混的那么惨?

首先,一个常见的误区是:获得荣誉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会被分配到机关部门。这种说法的支持者可以见另一个答案的某人。

实际上,获得荣誉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会被分配到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理论上,让你当体育老师,也是符合规则的(或者,对比更强烈:理论上世界冠军是可以被分到公立小学当体育老师的)。且当你接受分配后,上面的退役安置费就和你无缘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退役运动员不选择被分配。

我不想举那些太过悲惨的例子,我只想举个现在过得很好的郭晶晶的例子(至少我们不会太过痛苦):

郭晶晶的退休工资是被媒体报道过的,每个月5000,即她的来自总局和地方的退役运动年限安置费是每年6万。当然,她还有成绩安置费。只不过那是一次性发放,所以不能算成工资。

考虑到郭晶晶本人基本上已经算是国内体育界级别、年限等的天花板人物,所以,每个月5000可以视为她那个时代(2011左右)退役运动员的天花板退役工资。

在谈完天花板收入后,我们再谈谈郭晶晶的伤病:膝盖突出,视网膜受损,风湿病、第三椎间盘突出和胸膜炎。我不是医学专业人士,所以我不会去猜测这些疾病需要多少费用治疗,但是,至少我们可以得到一个结论:郭晶晶会花费一些费用治疗这些疾病

所以,退役安置金中扣除伤病治疗费用,剩下多少钱就是决定退役运动员过得好不好的因素

比如我们构建一个倒霉的猪某羊:出道即巅峰,训练不到一年就拿下奥运冠军,然后立刻重伤,然后得罪了地方体育管理机构后退役。那么这个奥运冠军面临两个选择:被分配到小学当体育老师(请注意,这是符合规则的),或者一次性拿几十万的成绩安置费(奥运冠军)后,每个月领上两三千过活(各处发放的国际级运动健将工资)。当然,两个选择都需要自己支付治伤费用。

所以,在我们现在的规则下:有些成绩不如郭晶晶,伤病花费比郭晶晶更多的退役运动员们生活质量不高,简直是在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而这种生活质量的不高,与这些运动员的个人奋斗无关(毕竟不是你奋斗后就能有郭晶晶的成就,也不是你奋斗后,就能少受伤或者不受伤)。


讨论完上面的问题,让我们回归本题目:运动员退役后,国家应该供养吗?

是,且不是。

是的原因在于,

国家至少需要完全承担治疗这些退役运动员因为训练或者为国出征过程中产生的影响个人生活质量的伤病的费用。这实际上是很多退役运动员潦倒的因素。

同样的,国家也至少需要承担这些退役运动员学习到养活自己的技能的培训花费。虽然我没有计算过,但是我猜想这种花费要比直接把人塞进机关和事业机构,然后每月发工资的花费少。

不是的原因在于,

好的运动员并不意味着好的老师,好的教练,或者好的管理者。不加区分的直接把人往机关和事业单位里塞,是一种很不负责的行为。


所以,总结一下我的浅见

我们需要做的是:

首先,解决退役运动员治病的问题;

其次,改革现在按照运动员时期成绩进行安置的策略,转为对所有退役运动员提供受职业培训或者受教育的机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去寻找在教学、教练和管理上有天赋的退役运动员补充进机关和事业单位。而不是现在按照成绩一刀切……


当然,在最后我需要再说一下:目前,国家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对于退役运动员的就学就业有着相应的奖学金、免试名额、政策扶植等。国家是在朝着更能保护退役运动员的方向上的

此外,随着更多科技手段的加入,以及运动科学的诸多成果指导训练,退役运动员们也会有更好的身体去享受退役生活。请我们这些体育迷们保持更大的耐心,去监督和期待国家在这方面的进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