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食物不耐受检测为什么是一个人人都需要做的检测?

回答
食物不耐受检测,这个听起来有些神秘的词汇,却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甚至有人觉得它应该成为每个人健康检查的必选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呢?这背后,其实隐藏着我们身体与食物之间微妙而复杂的互动关系。

食物不耐受,并非过敏,而是身体的“小脾气”

首先,我们要明白,食物不耐受和食物过敏是两回事。食物过敏,是免疫系统对某种食物成分产生了剧烈的、甚至是威胁生命的反应,比如我们熟知的花生过敏、海鲜过敏,通常伴有荨麻疹、呼吸困难等症状。而食物不耐受,则更像是一种消化系统或者代谢系统的小“误会”。身体无法有效消化、吸收或代谢某种食物中的成分,导致这些成分在体内积累,从而引发一系列不适的症状。

想象一下,你的身体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需要各种“燃料”(食物)来运转。如果某些“燃料”的成分不对,或者机器的某些零件(消化酶、代谢途径)出了点小故障,那么这台机器就会出现一些“小毛病”,比如运行不畅、发出异响。这些“小毛病”,就是食物不耐受的表现。

那些让人“不清不楚”的身体信号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吃了健康的食物,但却感觉腹胀、胀气、腹泻,或者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疲劳、皮肤瘙痒、湿疹,甚至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这些症状往往没有明确的病因,时好时坏,让人摸不着头脑。很多人会觉得这是“压力太大”、“没休息好”,但有时候,罪魁祸首可能就藏在那盘你常吃的菜里。

比如,乳糖不耐受,就是因为身体缺乏消化乳糖的酶,导致喝牛奶后出现腹胀腹泻。但除了乳糖,还有很多食物成分,比如某些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添加剂等,都可能引发不耐受反应。这些反应往往不是即时的,而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发酵和积累,所以很难直接将症状与摄入的食物联系起来。

为什么说“人人”都需要?

有人会问,我吃了这么多年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啊?为什么还要做检测?

这里就涉及到“亚临床”状态。很多食物不耐受的早期或轻度表现,可能并不会引起你足够的重视,身体的适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掩盖这些问题。但是,长期以来,这些“小不适”日积月累,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慢性损伤,影响营养吸收,甚至诱发更严重的健康问题。

而且,我们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身体状况都在不断变化。压力增大、睡眠不足、肠道菌群失调等等,都可能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消化和代谢能力,使得原本没有问题的食物,变成潜在的不耐受源。

检测,是“解锁”身体健康密码的一把钥匙

食物不耐受检测,就像是给你的身体做了一次“体检”,帮你找出那些让你身体“不对劲”的食物。了解了这些,你就可以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规避那些让你不舒服的食物,或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一些食物的“脱敏”训练。

想象一下,如果你长期饱受消化不良的困扰,通过检测发现自己对某些常见的谷物或豆类不耐受,然后你调整饮食,避开这些食物。你会发现,身体的消化系统轻松了,腹胀腹泻的情况消失了,整个人都感觉神清气爽。那些曾经让你抓耳挠腮的症状,也就迎刃而解了。

更重要的是,很多慢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甚至抑郁和焦虑,都可能与食物不耐受存在一定的关联。通过了解并调整饮食,不仅能缓解不适,甚至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或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

当然,我们也不是鼓励大家一发现“不耐受”就立刻把所有食物都拒之门外。食物不耐受检测,更多的是提供一个科学的参考,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的身体。最终的饮食调整,还需要结合医生的专业建议,以及个体化的体验和反馈。

所以,与其让身体不明不白地“抗议”,不如主动去了解它,去倾听它发出的信号。食物不耐受检测,或许就是开启你健康新篇章的一扇门,让你与食物的关系,从“迷茫”走向“清晰”,从“负担”走向“滋养”。在人人都在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今天,了解自己的身体,无疑是迈向健康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刚开始轮转的时候遇到过一个病人,是个小孩儿,反反复复地身上发痒,起红点。

家住农村,乡村医院条件不好,化验设备不全,医生以为是湿疹口水疹,于是就随便开了点激素药膏涂抹。有效果,只要一涂红点就消,但是只要一停药,又开始起红点。到后来小孩开始有腹泻便血的症状,才转到我们这边。

查IgG,阳性,对大米慢性过敏,也就是大米不耐受。

父母一脸懵,我家孩子吃米饭没什么问题啊,胃口什么的也还可以。而且,最重要的是,农村人人都是吃大米饭长大的,那么多人都没事,怎么就我家小孩有事?知道有对花生、牛奶、粉尘过敏的,对大米过敏?简直闻所未闻。

我反复解释这是慢性的,早期看不出来,父母坚持认为吃大米没有问题,得出医生是在骗钱的结论,走了。

还有一例,是同科室的一个小护士,吃完饭整个人就昏昏沉沉发饭晕。

别人都是酒足饭饱精神满满地干活,她吃完饭后却脑袋懵懵。护士长观察到她也不是每天都发饭晕,只是那天吃大米饭的时候才会,有时候吃面条或者减肥不吃饭的时候小姑娘就精神得很,于是建议她去查一下IgG,是不是对大米不耐受。

一查,果然。大米IgG阳性。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之前精神科的朋友告诉我,有很多抑郁患者也容易对大米不耐受,尤其是男性,而且更容易发生肥胖、结缔组织疾病、甲状腺问题、乳糜泻等等。

所以,那位精神科医生日常看到相对肥胖的抑郁住院患者在食堂吃东西的时候都会提醒一句少吃点米饭,然后……

有一次他被患者投诉了,说他歧视。

说到底,很多人对急性食物过敏的认识很全面,但是,对于食物慢性过敏、食物不耐受没有非常具体的感知。

更有甚者直接来一句“什么?过敏还分急慢性呢?”

食物过敏分为IgE介导的急性食物过敏和IgG介导的慢性食物过敏。由于外语翻译的原因,很多人把食物慢性过敏直接叫成了食物不耐受

一提起食物过敏,通常我们会默认是急性过敏,吃完之后立马就会有非常明显的反应,其中花生和海鲜是最常见的。它可能会导致休克、咽喉水肿、呼吸窘迫等,更严重的还有可能危及生命。

但是更多的人会遇到的是一种长期的、慢性的、不易察觉的症状,由于机体不能充分地消化食物大分子而引发的抵抗性反应,把进入人体内的某种或多种食物当成有害物质,从而针对这些物质产生特异性IgG,特异性IgG抗体与食物颗粒形成免疫复合物。[1]

这些免疫复合物会形成炎症反应,从而作用于全身。

IgG抗体本质上是一种蛋白质,由两个重链-轻链对组成,通过位于铰链区重链间二硫键进行连接。根据二硫键的位置和数目不同,分为IgG1、2、3、4四种亚型,空间结构相似,但含量依次减少。[2]

IgG4可以阻止急性过敏反应,在进行过敏原的免疫治疗时会产生大量的IgG4抗体。例如,特异性免疫治疗过敏性鼻炎时,增加过敏原特异性IgG4水平有利于改善临床症状。

于是很多人都误以为检测IgG4比IgG准确,但很遗憾的是, IgG4的含量在总IgG中只有4%,单独的IgG4不能全面反应食物敏感的抗体参与情况。[3] 只检测食物的IgG4抗体会限制医生确定是哪些食物对患者造成临床反应。

因此,慢性食物过敏是由多种IgG亚型(IgG1、IgG2、IgG3均有可能)参与,而不是由IgG4单独参与。

慢性食物过敏启动较慢,一般食用过敏食物2小时后才开始起反应,有些人需要大半天或者数天才有症状,也有很多人无明显症状。

比较可怕的是表面没有明显症状的人群,其实身体内部已经发生了过敏反应。

因为我们分辨不出对哪种食物存在慢性过敏,所以会比较频繁地吃这种食物,造成便秘、慢性腹泻,久而久之身体也会产生慢性炎症,引发各种慢病,比如非酒精性脂肪肝[4]湿疹、痤疮[5]、桥本氏甲状腺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还会影响儿童心理、体格生长发育[6]

争议比较大的两个问题是为什么从来没给小孩吃过的食物会测出来阳性?儿童有没有必要做食物不耐受检测?

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

首先因为现在的食品添加物总是防不胜防。像单纯磨牙棒里就会有小麦、大豆、牛奶、酵母这些常见过敏原。还在喝奶的小孩从来都没吃过小麦,但是吃过磨牙棒,那么在检测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小麦IgG抗体阳性。

其次是小孩的免疫功能处于飞速完善的阶段,可能这个阶段你测出来的不耐受食物,到了下一阶段又完全不同,需要频繁地复测。按小孩的成长速度,每隔几个月测一次食物不耐受,除非是家里有矿,不然没几个家庭能经得住这么烧钱。

回到问题本身,如果人人都需要做食物不耐受检测,把它作为每个不同阶段饮食的参考,首先价格上要让人负担得起,最近有一个【一盒健康】的品牌,正在做这样一件事。他们通过先进的蛋白质芯片技术将检测费用大幅度降低,使得食物不耐受检测成为了大众都能负担的检测项目。如果是在医院做,100项食物的检测费用是在3000元上下,而其他厂家的检测也要2000元上下,而一盒健康的100项检测的费用仅是医院的1/6。在结果的可信性上也不需要担心,革新的血液采集技术,保证了血液在常温下能够长时间保存;高效的检测技术经过专业的验证和众多的实际应用,确保了检测的灵敏度和结果的准确性

流程简单便利,下单之后他们会把采样盒寄给你,然后取1-2滴指尖血后再寄回一盒健康实验室做检测,下单之后产生的所有物流费用都是他们承担。我们就只需要采血、等待结果就可以了。

而且这个疼痛感也不是很强,采血针扎下去的感觉和被皮筋弹一下差不多,小孩也能比较配合。

截至目前,国内对于像食物不耐受这种健康检测还没有足够高的认知和重视,找不到原因的荨麻疹、明明一直在吃药却反复的抑郁、治不好的肠胃疾病,都在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通过食物不耐受检测出阳性IgG抗体,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饮食调理,是在疾病刚萌芽的时候最有效的调理方式。

最后再多说两句,医院排队费时、挂号难的问题导致很多患者没有办法在初期就得到良好的建议。一盒健康提出的居家检测是一个非常新颖的概念,其代表的普惠性便利性隐私性是未来健康的趋势之一。国外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广泛接受了居家健康的理念,并将多元的健康产品居家化,让广大的消费者可以随时地在家了解自己的健康状态。

居家检测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国人对于这个概念还相对陌生,所以还需要一个普及、行为改变、习惯改变的过程。未来5年内居家检测会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居家的健康场景应用和优势也将会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和认知升级得到释放,并进一步增强。

而一盒健康作为国内居家检测领域的领军者,显然会成为首选。

[1] Zigich Sara,Heuberger Roschelle. The relationship of food intolerance an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n adults.[J]. Gastroenterology nursing :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Gastroenterology Nurses and Associates,2013,36(4):

[2]Stapel Steven O,Asero R,Ballmer-Weber B K,Knol E F,Strobel S,Vieths S,Kleine-Tebbe J. Testing for IgG4 against foods is not recommended as a diagnostic tool: EAACI Task Force Report.[J]. Allergy,2008,63(7):

[3] Kemeny D M,Urbanek R,Amlot P L,Ciclitira P J,Richards D,Lessof M H. Sub-class of IgG in allergic disease. I. IgG sub-class antibodies in immediate and non-immediate food allergy.[J]. Clinical allergy,1986,16(6):

[4] 王仁萍,赵新秀,袁梅,周静,代玲玲. 食物不耐受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研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12):5300-5304.

[5] 杨万军,刘丽华,吴思,杨文峰. 食物不耐受与皮肤过敏性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8,35(05):33-37.

[6]张旭,杨淑惠,赵海珍,张菲菲,李琼. 7~12岁儿童食物不耐受对生长发育的影响[J]. 海南医学,2019,30(12):1608-1610.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