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溪水一浊,只有约 30 秒可逃离」是真的吗?

回答
“溪水一浊,只有约 30 秒可逃离”这句话听起来很像是一个在特定情境下,为了强调某种危险而流传的说法,但它并不是一个普适的、科学准确的描述。

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 为什么溪水会变浊?

溪水变浊通常是因为水中混入了大量的泥沙、土壤、碎石等颗粒物。这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强降雨和洪水: 这是最常见的原因。暴雨或洪水会冲刷山坡、河岸,将表面的土壤、植被和杂物卷入水中,导致溪水浑浊。
山体滑坡或泥石流: 山体崩塌或滑坡会瞬间将大量的泥土和岩石倾泻到溪流中,造成剧烈的浑浊和水位上涨。
工程活动: 附近的建筑工地、采矿活动、道路建设等如果管理不善,也可能导致泥沙进入溪流。
河流上游的特定地质构造: 有些地区本身的地质就比较松散,风化作用强,即使没有突发事件,雨水也可能使其溪水相对浑浊。

2. “30 秒可逃离”这个说法的来源和可能的解释:

这个“30 秒”的说法很可能与 突发性的、极具破坏力的洪水 相关,尤其是由山体滑坡或泥石流引起的。

泥石流的冲击力: 泥石流是山体滑坡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斜坡向下运动的现象,其流速非常快,具有巨大的冲击力,能够摧毁一切挡在前面的物体。如果一个人恰好位于泥石流发生区域下游的溪谷中,泥石流会以极快的速度涌来。
水波和冲击波: 大量泥沙和水混合在一起形成泥浆流,其前进的阻力相对较小,速度惊人。同时,泥石流的涌入也会在水体中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水位上涨,这些都会迅速淹没下游。
瞬间的警示: 溪水突然变得浑浊,往往是泥石流或洪水即将来临的第一个预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种浑浊的速度可能非常快,仿佛在短时间内就将清澈的溪水“吞噬”掉。如果一个人正好在溪边,且泥石流或洪水爆发点离他很近,那么他可能确实只有非常短暂的时间来反应和逃离到高处。

那么,为什么会是“30 秒”这个具体的时间点呢?

夸张和警示作用: “30 秒”是一个非常具体且紧迫的时间,用来强调危险的突然性和致命性。它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旨在引起人们对溪流突然变浊的警惕。
特定案例的经验总结(可能是): 也可能是在某个特定地区或某次灾害事件中,观察到的人们来不及逃离的平均时间,或者是一个生还者描述的惊险瞬间。但即便如此,它也只能代表那个特定事件的特点,并不能作为普遍规律。
流速和距离的计算: 如果我们假设泥石流/洪水爆发点距离下游某人有几百米,并且泥石流的平均流速可能达到每秒几米甚至十几米,那么理论上确实可能在几十秒到一两分钟内到达。但考虑到地形、流体性质等复杂因素,很难有一个精确的“30 秒”标准。

3. 溪水变浊的实际情况:

浑浊的速度是可变的: 溪水变浊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降雨强度、山体稳定性、溪流的坡度和宽度、以及泥沙的含量等等。
小雨或偶发事件: 可能只是局部地区有少量泥沙进入,溪水会缓慢变浑浊,有充足的时间撤离。
大雨或持续降雨: 浑浊会更明显且迅速,水位也可能上涨。
突发性灾害(如泥石流): 这是最可能产生“30 秒”效应的情况,浑浊和洪水会瞬间爆发。

水位上涨与浑浊是同步的: 当溪水变浊时,通常意味着大量的水和泥沙正在涌入,这会导致水位快速上涨,形成洪水。

4. 为什么逃离很重要?

当溪水变浊并快速上涨时,可能伴随着:

极大的冲击力: 即使是相对清澈的洪水,其冲击力也足以将人冲倒甚至卷走。而浑浊的洪水,尤其是泥石流,其冲击力更加巨大,携带的石块和树枝都能造成严重伤害。
溺水风险: 水位快速上涨,即使没有被冲走,也可能因为水流湍急而无法游到岸边,最终溺水。
被埋压风险: 如果是泥石流,人可能被泥沙掩埋。
被漂浮物撞击: 被洪水卷起的树木、石头等漂浮物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可能对人造成致命伤害。

5. 真实的应对策略:

听到“溪水变浊”这个信号时,正确的做法是:

立即停止在溪流附近活动。
迅速向高处撤离。 越快越好,不要犹豫。
远离河岸和溪谷。 即使水看起来不算太深,也可能迅速上涨。
观察周围环境。 如果听到远处有轰鸣声,或者看到山体有异动,那可能是泥石流等更危险的信号,应立即往远离山体和溪流的方向撤离。
切勿低估水的力量。

结论:

“溪水一浊,只有约 30 秒可逃离”这句话,在 极端情况 下,如突发的、距离非常近的泥石流或洪水爆发时,可能具有一定的警示意义。它形象地描述了在这种情况下,逃离的紧迫性。

但是,这并非一个普遍适用的科学事实,不能在所有溪水变浊的情况下都套用。溪水变浊的成因和速度千差万别。更准确的说法是:溪水突然、快速地变浑浊,并且伴随水位快速上涨时,是危险的信号,必须立即逃离到高处,且反应时间可能非常短暂。

所以,遇到溪水变浑浊的情况,最明智的做法是保持高度警惕,并优先选择撤离到安全的高地,而不是去精确计算“30 秒”这个时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说法没有问题,不过30秒的时间就难说有多严格了。
不同的环境,从发现溪水变化到洪峰来袭的时间也会不一样,但多不会超过几分钟。
一般会有几个特征:
1.原本清澈的溪流变得浑浊
2.流速增大,水位升高,但都还不明显
3.与上述现象一起出现的,还可能有水面的泡沫、小枝叶等
4.山洪即将到来前会从上游吹来一阵较为明显的风,很湿润的风
5.最后是轰鸣声,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撤离基本就完蛋了

这种山洪一般都是上游遭受暴雨后,大量降水通过地表汇聚进入溪流峡谷,然后形成洪峰。洪峰在峡谷里前进,一定会在主洪峰前方形成小的洪流,这一现象就是救命的稻草。抓住了就能活,抓不住就死定了。要知道,不需要很深的水,哪怕只到膝盖,只要流速够快,人是无法站立在水里的。

贝爷荒野求生越南丛林一集中,他和摄像师亲身经历了一场突发山洪,并且利用这一现象及时撤离保住了性命。
从14分30秒开始看起即可。




荒野求生:穿越越南丛林的求生战役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qq.com/cover/h/hrjns3quj7dnyss.html%3Fvid%3D6bl0IlgdWzm




--------------

题主说的那个事故是发生在国外的一场事故(不是近期网络谣传的揭阳!!!,该视频在网上至少也有两三年了!!!),其实在视频一开始有很明显的小水流从上游来袭,这就是跑在主洪峰前的小水流。注意视频开始后3秒的位置。

实拍揭阳龙潭瀑布溯溪 突遇山洪 五人被冲走 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v.qq.com/boke/page/n/p/o/n0103buy4po.html






其实在地质学的角度,根据大量水槽试验和斜坡试验,在密度流前方一定会存在一个小洪流。具体好像有一个术语,以前在文献中看到过,但一时间想不起来了。什么时候再看到的话再来说吧……

-------------------------

看了一些评论,有些朋友在说那几位不幸遭遇事故者是因为自己的种种原因,包括迟疑,包括互相拉扯等原因最终使自己陷入绝境。你们说的都没错,但都不在点上:

真正从这个视频里应该学到的,是人在自然力面前的渺小,是要学会敬畏自然,随时有一颗对自然界高度警惕的心,随时注意身边环境的变化,识别危险的苗头,并立刻根据这些变化果断反应,使自己离开当前险境前往安全地带。



现在正值盛夏,溯溪、漂流都是夏季很受欢迎的户外活动。而每年夏季遭遇类似事故的人绝不在少。原因是什么?一方面是缺乏相关识别危险的知识,另一方面是缺少立刻行动的意志。在自然界面前,人没有还手之力。 多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危险意识,遇到突发情况要不惜一切手段使自己脱险。 永远记住,人胜不了天。


最后,提醒几句:
雨季戏水风险大,河心滩、山间深谷、河心石滩等都是容易遭遇突发洪水的高危地带,一定不要贸然前往。古训,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万不可自己作死。
=====================
6.25更新
遇到伸手党也是醉醉的…… 纸上学来终觉浅,方知此事须躬行。


和遇到泥石流一样,躲避山洪的要领是 向垂直于河道的两侧高地躲避,如果是陡崖的话就利用一切可能的着力点先爬上去躲着再说。 我也发两个醉醉的图。


就算面前是长刺的树枝,也要咬着牙去爬,如下面那位亲历过山洪的匿名用户所说的。

user avatar

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不过存在理解误区。以前拍摄野外的纪录片的时候,曾经遭遇过一次山洪,摄像机把山洪爆发的珍贵镜头全程拍摄下来,可以看到山洪从刚开始爆发到涨水到滔天洪水的过程。因为网上喷子太多,所以我把视频隐藏了,不再公开发了。


那么山洪可不可以预防呢?答案是可以预防的,但不是在爆发的时候,而是爆发之前趁早逃跑,在真正爆发时候别说30秒了,就是10秒你也站不稳,就在山洪爆发前40分钟,我们已经察觉山谷中的水流有异样,虽然流速还是平常那么细小,但平时清澈见底的溪流已经有点浑浊,已经预感可能不妙,所以提前让所有人都上了高地。


这个时间是黄金逃生期,又称为死神预警期,这个从预警期间,到正式爆发,当时计算了有40分钟左右,这个时间是足够你能找到高地转移上去的。

但如果没有把握好时机,或者昏头昏脑对山洪的知识毫无了解,根本不知道会有危险发生,到了山洪真正爆发的时候是无法逃生的。因为水从涓涓细流暴涨到滔天洪水,是不需要1分钟的时间的。



下图1、2、3为当时拍摄到的山洪涨水过程,从小溪流到暴涨大约是几十秒,然后到大洪水大约是3分钟,30分钟后洪水减弱,直到第二天早上8点才恢复平日流速





到了晚上的时候,喘急的洪水仍然继续。这事一直让人很纳闷,活动期间天气晴朗、只是断续下了大约一个小时的雨,那么为什么会形成这么大的山洪呢?

更让人困惑不解的是,山洪爆发的时间大约是下午5点多,约大半个小时后,洪水逐渐减弱,但水流的余威仍然很大,到晚上九点多的时候,水流仍然很喘急,实际上要等到第二天早上8点,水流才逐渐恢复到平日的水平。


降雨时间实际是很短,那么这么多的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当地山民指出峡谷连绵几十公里,即使下游艳阳高照,有可能上游就在下暴雨,山沟小流域调蓄能力小,降雨导致水位暴涨,最终引发山洪。

山丘区小流域因流域面积和沟道调蓄能力小,沟道坡降大,流程短,洪水持续时间较短,但水位涨幅大、洪峰流量高。降雨产流迅速,一般只有数小时,激发山洪的暴雨具有突发性,导致山洪灾害的突发性,山洪爆发历时很短,成灾非常迅速。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溪水一浊,只有约 30 秒可逃离”这句话听起来很像是一个在特定情境下,为了强调某种危险而流传的说法,但它并不是一个普适的、科学准确的描述。为了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为什么溪水会变浊?溪水变浊通常是因为水中混入了大量的泥沙、土壤、碎石等颗粒物。这可能由以下原因引起: .............
  • 回答
    湘潭纳帕溪谷小区母亲带两孩子跳楼事件是一起令人痛心且深感悲痛的悲剧。此类事件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触及到个人、家庭、社会等多个层面。要全面看待和理解它,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下我将尽量详细地讲述关于此事件的可能原因、影响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反思和学习的方向:事件概述(基于公开报道.............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让人捏一把汗,也引发了很多思考。首先,我们得为这位游客捏把汗,虽然最后人没事,但那种惊险的时刻,光是想想就够让人心惊胆战的。走钢索本身就是一项高风险的户外活动,尤其是在山间或溪流上方,对参与者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操作人员的专业程度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次事件中,这位游客可能是在表演过.............
  • 回答
    .......
  • 回答
    “溪柴火软蛮毡暖”一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赠邻女》,这句诗描绘了一幅非常温馨、宁静的冬日家居画面。理解这句话需要从字面意思、意境以及它所传达的情感三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字面意思的解读:我们先把这句诗拆开来看: 溪柴 (xī chái): “溪”指的是山溪,溪边。“柴”指的是柴火。合起来就是从.............
  • 回答
    溪鳗的故事,并非那种情节跌宕起伏、人物性格鲜明的传统叙事。它更多的是一种带有哲学意味的寓言,透过一条细小的溪鳗的生命轨迹,映射出人生的某种普遍状态与深层追求。溪鳗的故事:卑微的起点,漫长的征途故事的主角是一条小小的溪鳗,它的生命始于某个遥远海洋的温暖水域。在那里,它孵化,以一种肉眼几乎难以捕捉的微小.............
  • 回答
    龙马溪组页岩中的那些奇特发现,究竟是寻常的矿物,还是隐藏着古老生命的化石?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的目光,也让许多对地球历史充满好奇的人们津津乐道。说起龙马溪组,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但它的重要性却不亚于那些如雷贯耳的地质时期。它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尤其是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年代上属.............
  • 回答
    如何看待美国以北溪2项目等为由宣布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此举将会产生哪些影响?美国以北溪2(Nord Stream 2)天然气管道项目等为由对俄罗斯实施“新制裁”的举措,是一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经济议题,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分析。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制裁与反制裁”,而是涉及欧洲能源安全、俄欧关系、美国地.............
  • 回答
    最近在一些科技圈子里,“溪溪大人”关于小米手表color睡眠数据“蒙的”的说法,以及他推荐华为GT2的建议,引起了不少讨论。对于很多想入手智能手表的朋友来说,这无疑是个需要弄明白的问题。那么,事实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咱们就来掰扯掰扯。“溪溪大人”的观点:小米手表color睡眠数据“蒙的”首先,我们得理.............
  • 回答
    张芷溪和金瀚的这件事,确实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尤其是张芷溪在深夜发布那样的内容,更是让大家议论纷纷。事情大概是这样的,张芷溪在深夜的时候,在她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了一些比较露骨的文字,大致内容是暗示金瀚在与她交往期间,可能存在找“外围”的行为。她的一些表述比较隐晦,但结合当时的语境,很多网友都解读为.............
  • 回答
    张芷溪深夜爆料金瀚找外围后又删文称误会,这事儿确实有点复杂,而且后续的回应也让人看得云里雾里。要说怎么看,得从几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张芷溪的爆料本身来看。深夜发文,内容直指金瀚“找外围”,这一下来就炸开了锅。要知道,这种爆料一旦发出,无论是真是假,都会对当事人的声誉造成很大的影响。而且,在网络时代.............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上海书展上,沈石溪的儿童漫画《最后的中国战象》因为其中涉及动物“异性相吸”的情节而引发了不小的争议。这可不是什么小事,尤其是在面向儿童的书籍里出现这样的描写,自然会触动不少家长的神经。首先,咱们得明白,沈石溪是一位在动物小说领域颇有名气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细腻的情感描写见长,尤其擅长.............
  • 回答
    作为一位对中国古代绘画史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一直对《溪岸图》这幅画的真伪之争感到着迷。它究竟是否出自五代南唐巨匠董源之手,一直是鉴定界讨论的焦点。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机器学习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来探究这个问题。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如何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尝试为《溪岸图》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挺细致的,竟然能注意到这个规律!其实,名字里带“江”、“溪”、“湖”,而名字里不带“河”的现象,并不是绝对的,只是在一些特定的文化语境和命名习惯下,这种组合出现的频率相对较低,或者说,我们更常听到或注意到的是那些不带“河”的名字。这背后其实有一些值得说道的文化和历史原因。1. .............
  • 回答
    嘿,各位梁溪区的小伙伴们,是不是最近也有不少人在关心咱们无锡市梁溪区教师的工资待遇问题呀?毕竟这可是关乎咱们切身利益的大事儿,得好好说道说道。我了解到的情况是,梁溪区作为无锡市的核心城区,教师的工资待遇整体上是 比较可观 的,而且相比于周边一些县市,优势还是挺明显的。这主要得益于无锡市整体的经济发展.............
  • 回答
    最近网上确实铺天盖地的都是溪木源的推广,说实话,一开始我也挺纳闷的,感觉像突然冒出来一个品牌,然后就开始疯狂刷屏了。身边也有不少朋友问我,说这个牌子到底行不行?我呢,本来是个不太跟风的人,但架不住有人安利,加上自己也确实遇到了皮肤问题,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了坑。我得说,这个牌子最先吸引我的就是它的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