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老舍为什么会自杀?

回答
老舍先生的自杀是一个非常沉重和令人痛心的话题,其原因复杂且多层面,涉及个人遭遇、时代背景以及他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要详细地讲述,我们需要回顾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他个人的经历。

1. “文革”初期的批斗和身心摧残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作为一位在人民文学领域有着崇高声望的作家,老舍成为了“牛鬼蛇神”中的重点攻击对象。

被扣上的政治帽子: 老舍先生在建国后一直致力于文艺创作和文化事业,担任过中国文学家协会副主席、北京文联主席等职务。然而,在“文革”的政治高压下,他被扣上了诸多“反动学术权威”、“大毒草”、“反动文人”等罪名。
公开的羞辱和批斗: 在当时的北京,有组织的大规模批斗会层出不穷。老舍先生被多次拉到批斗会场,遭受人格侮辱、身体摧残和精神折磨。他被要求戴高帽、挂黑牌,遭受游街示众,被扇耳光、被吐口水、被拳打脚踢。这些公开的羞辱对于一位曾经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来说,是极其痛苦的。
身心俱疲: 这些批斗活动不仅是对他身体的摧残,更是对他精神的巨大打击。年近七旬的他,身体本已衰弱,却要承受如此残酷的待遇。他在批斗会上被逼迫承认自己不曾犯过的“罪行”,这种违背良知的强迫,让他倍感屈辱和绝望。

2.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以及创作上的困境

老舍先生是一位热爱祖国、拥护新中国成立的作家。他曾满怀热情地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和文艺创作中,希望用自己的笔为人民服务。

对新中国的期望与失望: 他相信新社会会带来光明和进步,但“文革”的爆发,尤其是在他曾经寄予厚望的文化领域所发生的种种荒唐和残酷,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幻灭感。他曾对新中国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文革”的极端政治运动,特别是对文化和知识分子的迫害,让他对曾经的理想产生了深刻的怀疑和痛苦。
创作的压力与束缚: 在“文革”的政治环境下,文艺创作受到严格的限制和审查。老舍先生无法再像以往那样自由地表达,他的创作空间被极大地压缩。这种无法通过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来表达和贡献的无力感,对他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折磨。

3. 个人情感的创伤和家庭的压力

虽然老舍先生一直表现得坚强和乐观,但他同样是血肉之躯,也会承受情感的重创。

对家人的牵挂和担忧: 在那个混乱的年代,家人的安危和处境也是他非常担忧的问题。他可能也感受到自己的遭遇会连累到家人。
战友和朋友的遭遇: 在“文革”中,许多他熟悉和敬重的朋友、同事也遭受了迫害,甚至有人因此丧生。这种普遍的悲剧氛围,也加剧了他内心的孤独和绝望。

4. 无法承受的屈辱和精神绝境

综合以上种种因素,老舍先生最终走向了自杀的结局。

“绝境”的感受: 面对无法改变的政治环境、无法摆脱的迫害、无法承受的羞辱以及内心深处的理想破灭,他可能觉得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绝境。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于尊严和人格有着极高的要求,而“文革”的批斗恰恰是对这些最直接的摧残。
一种“解脱”的念头: 对于一些在极端压力下的人来说,死亡有时会被视为一种解脱,逃离无法忍受的痛苦。对于老舍先生而言,他可能觉得这是结束折磨、保持最后尊严的方式。

自杀的细节和背景:

老舍先生于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的北京大学太平湖投湖自尽,享年67岁。在投湖前,他可能经历了一个极度痛苦和绝望的过程。虽然具体自杀前的心理活动和详细过程我们无法得知,但从他所处的环境和遭受的待遇来看,他承受的压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他的自杀,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更是“文化大革命”对中国文化和知识分子群体所造成的巨大摧残的一个缩影。他的离去,让中国文学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作家,也让无数热爱他作品的人们深感悲痛。

总而言之,老舍先生的自杀并非单一原因造成,而是“文革”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下,个人遭遇、时代背景、政治压力以及精神创伤等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他用生命抗议了那个时代的荒谬和残酷,也留下了对后人的深刻警示。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自《qby回忆录》

user avatar

8月24日是先生的忌日,让我们双手合十,铭记这位“已经睡了的文艺界尽责的小卒”。

————————————————————————————————————————————

这个问题非常难过,在自己的首页上看到的瞬间眼泪都要掉下来。

这可能不是一个很好的提问方式,因为我们可以花一些时间就可以从网络上整理出来大致脉络,题主应该先主动找答案的。

google.com.hk/?

这有一本书

老舍之死口述实录 (豆瓣)

这有一些论文

检索

脱不开时代和性格。

但个人还是想从一些角度谈下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我的回答很偏,大家兼听则明

1899年,老舍生于北京一个旗人家庭,其家当时住在今小杨家胡同。次年,八国联军进攻北京。老舍的父亲身为护军永寿镇守正阳门(《清史稿》作天安门)。面对来犯的日本军队力战殉国。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老舍家曾遭意大利军人劫掠,当时才一岁半的老舍因为一个倒扣在身上的箱子幸免于难。

由于父亲的阵亡使得老舍与母亲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直到9岁时,由一名叫刘寿绵的满族黄带子贵族资助,老舍才得以入私塾读书。(维基百科)

寥寥数语,何以道尽期间的艰辛?

幼年丧父,一家人全靠母亲洗衣维持,不知道有多少个夜晚幼年的老舍听着母亲揉搓衣服的声音想象着母亲又红又肿的双手入睡。

这是老舍先生一生悲伤的底色。心理学上称之为原生家庭的魔咒。

因为出身于穷苦的家庭受坚毅的母亲影响,他敏感自尊又倔强。因为成长于旧制度新政治交替的年代,目睹了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所以他的作品才多是平民意识觉醒意识。

题主你说

感觉他对人心看得那么透彻,对世事讽刺地那么犀利,继而对他受辱自杀的事情感到不解(如果真相不是受辱自杀还请多多指教)。题主的第一反应是,他笔下有那么多受尽劫难依然坚强的人物,他对世事的种种苦难与变迁看得那么清楚,所以他肯定不是因为一次侮辱就去自杀的,也兴许会挺过来。然而事情确实发生了。

我不反对,我们一本一本一篇一篇分析好吗?

老舍先生笔下的人物自杀的还少吗?!

《四世同堂》中,祁天佑,受日本人羞辱后就投进了护城河!《茶馆》中的王利发王掌柜全力支撑“裕泰”老字号而不得, 被逼上吊而死!《骆驼祥子》里面的小福子被父亲卖到窑子里不堪非人待遇上吊自杀!这分明就是作品透露出来的作者的生命意识!

老舍笔下的自杀 者们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其一,他们都是善良者、严肃的生活者。从中可以看出,老舍对颓废型的轻生者是鄙视和厌恶的。 其二,他们都是忠烈者。因深知无法实现自己的现实抱负,才忧愤地自尽。 其三,老舍描写他们的死时,用笔干脆、果断,不去做大段死亡前的心里渲染。对作家来说,他笔下反复死去的心爱人物及其死亡模式,却正是他潜意识中的固有物。(宋永毅)

死亡意象作为某一人物的戏剧化人生的最后一笔,作为生命形式的末端,它必然处于情绪高峰,是具有伦理力量的性格心理的极致表现,更能流露出情感符号的价值观与伦理观,艺术家的道德尺 度也借助于人物的死亡得以显现。


说到这里,你会想起谁?

和所有以梦为马的诗人一样
我也愿将自己埋葬在四周高高的山上
守望平静的家园

——《以梦为马》

如果我中止诉说如果我意外的忘却了你
把我的故乡抛在一边
我连自己都放弃更不会回到秋收农民的家中
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
赶上最后一次
我戴上帽子穿上泳装安静的死亡
在七月我总能突然回到荒凉

——《七月的大海》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在这个加班的夜晚
垂直降落,轻轻一响
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就像在此之前
某个相同的夜晚
有个人掉在地上

——《一颗螺丝掉在地上》

昏黄的灯光下我一再发呆,傻笑
来回踱步,低声唱歌,阅读,写诗
每当我打开窗户或者柴门
我都像一位死者
把棺材盖,缓缓推开
——《出租屋》

我求求你们读字的时候关心下作者的心境好不好。

老舍先生笔下的自杀者是颓废的不爱惜生命的人吗?这些人活得比谁都努力,他们也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是当一个人那么努力地想面朝大海,那么他当下面朝的是什么?他为什么要那么用力地告诉自己要面朝大海?他想要春暖花开,那他现在经历的是什么?

王小波在《知识分子的不幸》中提到

我也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什么是知识分子最害怕的事?而且我也有答案,自以为经得起全球知识分子的质疑,那就是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所谓不理智的年代,就是伽利略低头认罪,承认地球不转的年代,也是拉瓦锡上断头台的年代;是茨威格服毒自杀的年代,也是老舍跳进太平湖的年代。我认为,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

是什么害死了老舍?是他敏感自尊善良的性格?是他不为瓦全的气节?是小人的陷害?是红卫兵的残忍?是整个民族的丧心病狂不讲理?然而事实是如此脆弱,所有元素混在一起,八二三成为一位已然迈入古稀之年的老人最后一根稻草。

1944 年抗战最艰苦的时候 ,日军突袭重庆,友人问老舍:“你怎么办? ”

老舍脱口而出:“北面就是滔滔的嘉陵江,那里便是我的归宿! ”


我们就盼望那大悲剧的出演,把笑改成泪。历史是血泪的凝结,珍藏着严肃悲壮的浩气。笑是逃避与屈服,笑是本无可说,永无历史。
悲剧的结局是死,死来自斗争;经过斗争,谁须死却不一定。

——老舍《蜕》 《老舍文集》第八卷

尘归尘,土归土。逝者安息,生者珍重。

user avatar

还记得邪不压正里的朱潜龙了吗?

自己杀了师傅卖国求荣,反而诬陷师弟。

然后一边拜着师傅的排位,一边赢了无知群众的好感。

这个故事教导我们如何让一个仇人子女对自己感恩戴德。

一,先杀了仇人。

二,诬陷是别人杀得,自己恨不得杀那个人。

三,证明自己是正义的,自己也对当时不能帮助仇人逃生深怀歉疚。

这就是为什么一些某某文学这么流行的原因。

不是因为怀念并道歉,是要用一种谎言去掩盖住另一种谎言。

来证明自己不是罪人。是个好人。

说多了,无知的群众就信了。

你看多简单。

当然了这其实是个民国的故事,不要联想太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