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一切说去学校读博士的答案。
这些答案想表达的想法是好的,财富自由了,开始讲一点情怀,去探索人类知识边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也为世界做贡献。
但是对于财富自由的人来说,自己去读博士决然不是「探索人类知识边界」和「满足自己好奇心」的好方法,也基本上不会读下去。
有一个经常被人引用的图,博士是在人类知识的前沿:
然后努力数年,有所突破:
这里就有两个问题:
历史上不是没有财富自由之后回到科研界的,比如华尔街的量化交易员 David Shaw。他大约也是40多岁的时候钱赚了几百亿美元,赚够了,想回到科研界继续。
因为财富自由了,他不用浪费时间去写本子讨政府那一点可怜的基金去做科研,直接砸钱造专门为计算化学而设计的专用超级计算机。然后开出高薪聘请一群生物、化学等博士,成立一个研究中心。
因为David Shaw实在是太有钱了,他造出来的超级计算机超越了当时最好的超级计算机1000倍[1],可以说是降维碾压。计算化学,算力就是王道,然后手下这一批教授和博士就爽了,各种Nature和Science发的手软,可以说David Shaw用一己之力,改造了这个小领域的科研生态,对分子动态的模拟有很大的贡献。
这就是一个现成的,四十多岁、财务自由同时还对科研抱有兴趣的人的正常做法。
40多岁,创造力和认知能力都开始走下坡路了,不可能也没必要像年轻人那样抠细节。财富自由了,不缺的就是钱。如果有明确的科研领域和兴趣,那么就像Shaw一样,直接砸钱来一个科研中心,雇佣最好的的人才,沿着自己指引的方向去工作和研究。
如果只是对科研的倾慕,那么可以成立一个基金会,让教授们绞尽脑汁的写本子,申请自己基金会的项目经费做科研,然后有成果给自己讲解,向自己汇报。这样一方面也很有参与感,作为大金主,教授们会非常欢迎你来实验室和他们交流(因为你高兴了还会继续投资),了解进展,并且他们也会非常详细的给你讲解,这样也满足了自己『知识获取』的感觉和好奇心,同时避免了一切烦恼的细节。
而真的做出了很大的成果,你作为资助人,也会和做出该项成果的科研人员一起彪炳青史。
白龙鱼服,见困豫且。四十岁财务自由的人,何苦要往自己身上套一个不属于自己的壳,套了也不像啊。
找个学校当代课老师去。
我喜欢孩子,孩子们也喜欢我,考分也涨得快。
其实我讲课水平一般,但是我当班主任比较厉害,几乎所有孩子都愿意听我的话。
建议把高赞都拉黑。
全是假的。
没有生活气息。
本来想攒一篇公众号的。
想想还是发知乎算了,最近有点忙,整不好。
在说财务自由前,我们需要知道财务自由是什么。
所谓的财务自由,不是发大财,几个亿。
而是指不用为了钱担心。
或者严格一点来讲:今天开始失业,你的生活水平可以保持不变,你就财务自由了。
听上去很美好。
不用担心房子,不用担心车子,不用担心媳妇。
不用担心失业,不用担心老板,不用担心没时间。
想玩什么玩什么,简直是天上人间,哦不,是人间天堂。
很多人一听财务自由,脑子里想的就是什么我要去读个博士,我要去做点公益,我要去搞点事业,我不是针对谁,很多人都有这种天真的想法,包括以前的我。
然鹅,当我真的步入中年的时候,我来给你们讲,上面这些,统统都是扯淡。
为什么?
因为你们特么并不知道到底啥是中年。
那些中年人也不会跟我一样闲情雅致来告诉你们到底什么是中年。
中年人的时间有多宝贵,年轻人尤其是学生是无法理解的。
所以,各种金融骗子,众筹骗子,共识骗子们就开始了。
不光他们开始了,还有一群好日子就在后头呢也开始了。
努力,然后财务自由,多美好啊!
美好个屁。
我来告诉你们一个血淋淋的事实: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我怕你们听不见,响一点,看清楚:
你们所想象的也好,他们那些人编出来的也好,美妙的财务自由,是不存在的。
人到中年,你有多少钱,都不能避免每天被柴米油盐酱醋茶群殴。
你的父母并不会因为你财务自由,就突然会用电子设备了。
你的配偶并不会因为你财务自由,就突然可以把家打理的仅仅有条了。
你的配偶并不会因为你财务自由,就突然跟你的父母一笑泯恩仇了。
你的生意伙伴并不会因为你财务自由,就放你金盆洗手。
你买的房子不会因为你财务自由,就不漏水。
你家楼上不会因为你财务自由,而阻止他们孩子踩地板,说不定你财务自由了他还多来两下。
每天睁开眼,是的,你可以不上班了,但你不会。
因为你并不想去通马桶,并不想去处理婆媳/翁婿关系,并不想去了退休的邻居老阿姨烧时间。
你一旦不上班,你需要陪父母看病,需要陪孩子读书,需要研究周末去哪里玩。
相信我,你会觉得,还是上班好。
读博?别他妈开玩笑了,还没读爹妈就一边咳嗽一边来问你手机上的视频怎么放到电脑里。
公益?别他妈开玩笑了,还没开始公益你楼下就打电话给你告诉你你家漏水了你看着办。
事业?别他妈开玩笑了,还没开始做事业就因为老婆问你一个问题你没理他晚饭都没得吃了。
你当然可以请人来替你孝敬父母,照顾孩子,哄老婆开心。
但是你敢吗?
还尼玛财务自由,笑死老子了。
财务自由从来就是那个挂在你眼前的胡萝卜。
假的。
通通都是假的。
你年轻,没财务自由,天天被爆锤乱割。
你中年,财务自由了,还是被爆锤乱割。
这才是人生。
中年人的财务也许可以自由,但他们不会自由。
因为一般人并不想要‘真正地自由’。
真正的自由,必须先要获得发自内心的平静。
就像炒股票的时候,那种平静。
炒股票的时候的平静是什么平静?
涨了赚现金,
跌了赚股数,
横盘赚分红,
我永远不会输。
这就是一种平静。
一种‘都一样’的平静。
有钱,没钱,高质量,低品质,都一样。
赚钱了我就奢侈点,
没钱了我就自嗨点,
既有钱又没钱我就上闲鱼。
有了这种心境,明天开始你就自由了。
明天开始,你就可以读博。
明天开始,你就可以做公益。
明天开始,你就可以做事业。
反正赢了你就成功了,输了你也成功了。
不要去迷信财务自由。
不要为财务自由做任何事。
那是骗人的。
听哥一句,人到四十岁,你多有钱,都没法自由。
一个人自由不自由,和他有多少钱,其实没多少关系。
我们一般称自由的人叫想得开,想得穿。
譬如那些单身贵族和丁克族,就是典型的想得开,想的穿,不受世俗拘束的。
最后。
‘财务自由’和‘复利’,其实就是营销人的两大杀器。
复利我之前喷过了,今天喷一次财务自由。
希望年轻人可以好自为之。
还闭关,还淡定,闭妈妈蜜蜂的关,都是假的。
每天通马桶都能累死他们。
=========================
然后,数不清的事情都会等着这群号称自己财务自由的……
譬如什么家里油烟机堵了……
修吧,一天又没了,又脏又臭……
不修吧,堵着吧……
所以,必须要花点钱买带自动清洗功能的……
那些以为财务自由都自由了的,都是骗人的。
其实也没啥事可干,只能文学和艺术了。以前想研究古代世界,和朋友建立一个基金,这几年慢慢发觉,多数研究都无比琐碎,偶尔翻翻看看就好,投入太多时间,其实意义不大。至于收藏,还是那句话,收藏适合有钱但文化程度一般的人,因为模模糊糊时候,乐趣和兴奋特别多,一旦明白多了,发展史脑中理顺了,物品的冲击也就没那么强了。至于出游,其实这圈子又转回来了,因为游完人就想写,开始散文游记,后来想写融汇人情世情的小说。这时就觉得,可能只有也只剩文化,是有盼头有憧憬的。但文化其实无需财富多自由,人选择太多时,也不利于重点突破。前几年我与一位不错的学者聊了聊,想跟他做研究,他当时就说了,“我丝毫不怀疑你的能力,但我觉得你很难在一件事上长久保持兴趣,因为你太聪明了,你很快就看明白了,而这件事所能提供的物质与未来前景,又对你没有丝毫吸引”。我当时否认,但如今两年多过去,发现人家说的没错。无论用什么方式跨过去,反正已经跨过去了,当一个人经济生活独立,且对世俗事务兴趣不大时,再从事有压力又要协作的研究工作真的很难,只适合一个人能包打全程的文学和艺术了。到最后,其实就一句话,还好我们还年轻,还可以慢慢尝试探索。
海边买套院子,放上满架的书。
车库七八袋米,冰柜三五头猪。
开窗观星望月,闭目听雪折竹。
睡到自然苏醒,没事看看知乎。
我会去当一个厨子。
自己开个馆子,自己主厨,自己招待客人。
每天只接待5位客人:多了也不招待;如果没人来我就雇人来。
等到我晚年,我花钱给自己拍个纪录片,叫“蛋炒饭之神”。
会当个家庭主妇,尽量多的陪我女儿。
四十岁的时候,她就10岁了,眼看着就要长大了不爱搭理我了。再不抓紧时间腻歪腻歪就没机会了。
不用如果,
等我40岁的时候,
主业会是全职奶爸;
核心副业会是读个哲学方向的博士;
业余爱好会是打铁、皮革、旋木、机床之类的手工;
但一定会去投点儿钱,组个小团队,做个非盈利网站,专门做各种消费品的严格双盲实验,然后逐渐建立一个成体系且有越来越高的社会公信力的 “情怀/智商/逆民税” 指数。
此事预计会在2022年下半年开始筹划,希望能2023年上线,且希望能一直做下去。等明年下半年开始具体筹划了,也欢迎知乎上相关行业的小伙伴们一起参与。视频、统计、传播、网站运营等等,都好。
若此事能做出流量的话,网站的关键空间,会给本问题下那些要给科研捐款,投资稀有疾病的制药、促进基层普惠教育等有意义得多的大事业的哥们儿姐们儿们打免费广告做宣传。
在北京给一套30平的学区房付个首付,剩下的给孩子报补习班。
我大学玩命挣钱,房、车都攒齐了。
毕业前基本实现生存自由。
一毕业婚也结了,过几年娃也有了。
也实现了城市低水平财富宽松——几套房几辆车,手里有点余钱。没精力投资,基本扔给信托和房产中介。
我再想要的很难买的起了,经济上也无牵无挂了,于是我就去搞传统士大夫的自我实现,为民族复兴服务去了。
理想预期中,大约再干十来年,服务到50岁左右,正好是个副司上下。
风景见过了,再往上的话,仕途浪急奔涌,不如把担子交给远见者或者年轻人。
辞职享受几年闲适生活或者换个职业。总之是回归家庭,把这二十几年来对家人的疏慢亏欠稍作弥补。
间歇跟老兄弟们聊聊天做做事练练拳旅旅游,找个智库挂个名写写文章骂骂街。
然后就是等待抚养下下一代,把享受到的时代红利以抚育的方式回馈回去。
呀......
想来这不是跟我爷爷的人生轨迹,
完全一样了吗,
也挺好,怪想他的。
办一个大学。
找个现在兔子不拉屎的有山有树有路的地方,建好校舍,食物工厂,在山里挖个洞买一堆最好的机床放进去。
每年招几百个学生,食物工厂里每人承包一块地方,每人自己种菜;分组,一年一个组做一架现代工具(比如摩托车),用机床自己挫。食堂做饭每人轮流做。
弄个商业街,里面所有东西和服务,学生抽签分组自己去做,算学分。
专业课按国家教材走。
英语外,必须修一个小语种到能写论文的水平。
学费巨贵,奖学金返还比例高一些。
设计一个虚拟社会游戏,招募雇佣前罪犯、警官、各行业退休人员、心理学家等等在里面当考官,学生需要在游戏中完成各种案例考试学分。
开设情报学、情报分析、心理分析、博弈论、军事学、媒体传播、野外生存、理财的选修课。按照鬼谷子那个逻辑来。
每个学生入学时候选一个极客方向,极客导师分组带。
大概这样。
就我哈哈哈
买套三室一厅装修好
买辆舒服点的suv
每个月有个万八的利息就够我花了
只要让我不要每个月操心房贷,车贷,生意上的欠款
我每天钓钓鱼,遛遛狗
一个月出去旅个游
就这么过完一辈子就行了
别跟我说什么梦想了哈哈哈,梦想早在二十岁到三十岁这个区间被社会磨平了
99.999%的人没有财务自由的能力。
就说几个身边的人吧。
某财务总监,年龄50+了,家在上海最贵的小区。人看上去还是很随和。孩子在美国博士毕业了,自己还是愿意到一家公司去上班,当然薪资一如既往的高。
我基本上认为人家是财务自由了吧,可能人家最潇洒的事,就是某个国庆日,想起来没事可干,就跟家人一起直接订了上海——西安第2天的五星级豪华酒店然后飞过去度假。
曾经的公司老板,公司从创业到壮大到被收购,然后自己大概在40岁多1点全身而退了,身价自然不用说。当时他的梦想就是有一个自己的海岛然后舒服的躺在吊床上,而实际上,人家又开始了新的公司新的闯荡生涯。
曾经公司收购的一家子公司的老板,到处是股东身份,其中有1-2家公司做的很大,自然自己也就赚了很多,然后自己有一家不温不火的公司,更多时候还是在管理运作公司,只有某些时候见他在朋友圈晒出海钓鱼玩的洒脱。
我同学,某二线城市公司老板,业务情况未知,但肯定是超级赚钱的,基本不见晒朋友圈啥的,只是偶尔在游戏中看到他在玩某知名游戏,因为他从小就是个游戏迷和游戏精。
所以你看,很多财务上不care钱的人,往往还是在继续工作。
说实在的,其实是人家在地球online这款游戏里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所以愿意继续打怪刷装备。。。。
而作为普通人,只有通过其他方式来慰藉自己。。。
我要读博去,不为了毕业,不为了找工作,不为了发文章,找个我喜欢的课题,我喜欢的教授,然后沉下心去做学问。碰到啥不会就一点点看,一点点推,不用害怕跟不上进度。实验结果不好就慢慢找原因,不用担心延期毕业。课题经费不够就自掏腰包,不用担心钱不够……
其实最想搞的还是数学这个又骚又浪的小婊子。
我的资质估计几十年下去就是浪费时间,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突破,对世界恐怕也基本不会有啥贡献。现代学术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想象,不要说我的这个资治,就是天才过了40也很难出了不起的成果。
所以去搞这些确实只是自己个人的一种兴趣。为了能搞明白一些问题,让自己的灵魂再升华一下。
唉!光是想想就觉得很爽,可惜啊,没啥希望。
在家里睡觉。一直睡到死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达摩祖师说的。
去郊区,骑电动车,睡集体宿舍床板。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搞科研,自建实验室,解决中国材料的卡脖子问题
1.既然有大把的时间,那就把康德——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斯宾格勒的文本好好读一读; 读马恩选集、列宁选集、鲁迅全集; 读“百部名著”; 读《二十四史》全集和《资治通鉴》全集。这些书甚至都是现成的,家里全都有,几个书柜几乎占了一面墙,但大部分(应该是绝大部分)都没看,说来也是惭愧得很。
2.去音乐学院专业、系统地进修一下作曲,然后写歌。
3.跑到南亚参加纳赛尔派武装,战斗之余创作歌命歌曲,过一把歌命战争的瘾。
4.如果有幸活着回来,找个四线小城的普通初中当个任课老师,时不时给小崽子们传授点人生的经验(真是好为人师啊……)。
5.做一档《我如何在40岁实现财务自由》的鸡汤短视频节目骗点钱。如果反响好的话,继续推出续作《十八千带你读书》《十八千教你作曲》《我在印度的日子——风雨婆罗多》《我和孩子们聊过去的故事》……
肯定是捐款给学校,很多人以为我们中国大学有钱——但其实是理解错了,大学两级分化更加严重了。
清华大学每年的运营经费是310个亿——这个投入度在全世界都是顶尖的。符合清华大学全世界top30的身份和学术地位。但是中国并不是只有清华一所大学,1500所本科里面,运行经费超过10亿的不到150所。就是说除了中国大学排名的前百分之十(一共147所大学在2020年的运营经费超过10亿,其中两所为深圳的职业院校,真正超过10亿的本科145所),百分之九十的大学运行经费非常有限。
这还是本科院校,我们还没有讨论专科院校,中国的专科比本科的大学还有多,穷的专科一年的运行经费是,,,5百万。你没看错,全学校的老师一年,加科研项目,加学校的装备维护,一年才几百万。老师和学校都穷成这样了,怎么能培养好学生呢?高考只是一次考试,不能因为一次考试,就要放弃职业院校的教育质量?放弃全中国一半的孩子。同样是大学,清华比普通的本科层次的院校多几千倍的运行经费,比普通专科院校高几万倍。我重复下,不止是十倍,不止是百倍,是上千倍!
很多人以为我们是发达国家,前几天知乎上还有个题目说是:为什么中日韩都那么累~!这种问题的出现,可以说是过度自信了,或者,过度膨胀了。我们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对教育投入的经费明明白白在那里。后面一大串学校的经费少的让人害怕。说穿了就是没钱,没钱,没钱。钱不够,所以只能给名校——其他一本,二本也好,三本,职业院校,都分不到什么钱。985和211的意思就是这个,就是因为国家钱不够,但是要在教育上投入,就只能砸重点的几个学校。可是换个角度看,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好了,那普通的呢?
大学运行经费少代表什么呢?1.代表大学请不到好的老师,博士,海归,研究型学者不会选择工资低的岗位。2.代表办学条件差,教学楼差,学生没有设备用,学校配的电脑老旧或者干脆用不了,宿舍没有空调,可能也没有热水,东西坏了没有人及时的过来修理。图书馆更是没有多少藏书。当然,要罗列还有很多很多。
如果财富自由的时候,希望可以投资点儿给学校,高等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投资、回馈和支持,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至少我自己财富自由的时候,我去高赞说的地方旅游之前,我一定设立个奖学金,不用多,几千就可以刺激大学生的学习欲望了,希望财富自由的人帮帮年轻人,帮帮非名校的年轻人——他们比清华北大浙大复旦的学生更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励。
骑自行车环游中国,如果钱很多,可以考虑环游世界。虽然这些年旅游也去了不少地方,但都是坐飞机开车,太快了,真想静下来,以我最喜欢的骑行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
开一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雇佣一群漂亮的coser来这里上班,负责直播、陪我逛漫展、跟我拍写真。
在靠市中心的地区买一片地,盖一个大豪斯;还要配备人工湖、小树林、亭台楼阁、喷泉与雕像。在里面,我还要养鱼、养鸡鸭鹅和乌龟等各种小动物。
和老婆周游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