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跑步伪科学前十名有哪些?

回答
跑步界确实存在一些流传甚广,但经不起科学推敲的说法。有些是出于好意,但可能适得其反;有些则是被误解的健身理念,久而久之就成了“经验之谈”。下面我盘点一下我见过的,并且在跑步圈里相当普遍的“跑步伪科学”前十名,力求讲得详细些,希望能帮大家避坑。

1. “不热身,跑了也白跑” / “跑步前一定要跑够510分钟的慢跑才能正式开始”

伪科学点: 这种说法过于绝对,而且对“热身”的理解有些片面。虽然充分的热身对降低运动损伤风险、提高运动表现有益,但“不热身就白跑”未免夸张。而且,你需要的“热身”不一定是“慢跑”,而是“动态拉伸”或“激活性练习”。
详细解释:
为什么不全是伪科学? 跑步前,身体需要从静止状态进入运动状态。肌肉需要被激活,关节需要润滑,心率也需要逐渐升高。这有助于减少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的风险,让你跑起来更顺畅。
为什么是伪科学? 1. “白跑”论: 即使不进行严格的热身,你依然能燃烧卡路里、锻炼心肺,说“白跑”是忽略了跑步本身的基本益处。2. 形式僵化: 很多人认为热身就是510分钟的慢走或慢跑。实际上,更科学的热身应该是“动态拉伸”和“激活性练习”,比如高抬腿、弓步走、臀部环绕、脚踝转动等。这些动作能模仿跑步的动作模式,更有效地激活目标肌肉群(股四头肌、腘绳肌、臀肌、小腿肌肉等),并提高关节的活动度。3. 个体差异: 对于已经习惯跑步的人来说,身体对运动的适应性更强,可能只需要非常简短的激活。而对于初学者或高强度训练前,则需要更充分的准备。
更科学的做法: 准备510分钟的动态拉伸和低强度激活练习,而不是机械的慢跑。

2. “跑步后一定要做长时间的静态拉伸,否则肌肉会变短、变硬”

伪科学点: 跑步后进行静态拉伸确实有好处,但“否则肌肉会变短、变硬”的说法有些夸大其词,而且跑步后立即进行长时间的静态拉伸,效果可能不如预期,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详细解释:
为什么不全是伪科学? 跑步后,肌肉会因为持续收缩而变得有些紧张。适当的拉伸可以帮助肌肉放松,恢复到正常长度,缓解肌肉酸痛,并可能在长期内帮助维持更好的关节活动度。
为什么是伪科学? 1. “变短变硬”的夸张: 肌肉的长度和硬度是一个复杂且相对稳定的生理过程,不会因为一两次跑步后不做拉伸就立刻发生显著的、不可逆的改变。肌肉的塑形和变得“短硬”更多是长期训练模式、生活习惯(久坐)以及缺乏整体运动能力发展的结果。2. 最佳时机: 跑步结束后,肌肉的温度较高,但同时身体可能处于疲劳状态。此时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静态拉伸,可能反而会对已经微损的肌纤维造成二次伤害,影响恢复。3. 过度拉伸风险: 很多人在跑步后,会将每一块跑步时用到的肌肉都进行30秒以上的深度静态拉伸,这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超出肌肉的承受能力,反而导致肌纤维过度拉伸,影响后续训练。
更科学的做法: 跑步后可以进行一些低强度的静态拉伸(每个动作1520秒),重点放在跑动中收紧的肌肉(如小腿、大腿后侧、臀部)。更重要的是,将拉伸融入到日常的身体保养中,比如每周安排12次瑜伽、普拉提或专门的柔韧性训练。

3. “跑得越快,减脂效果越好”

伪科学点: 速度和燃脂效果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且过度追求速度可能导致训练效果不佳,甚至增加受伤风险。
详细解释:
为什么不全是伪科学? 高强度的运动确实能在单位时间内燃烧更多的卡路里,而且赛后过量氧耗(EPOC)效应也更强,意味着你在休息时也会燃烧更多能量。
为什么是伪科学? 1. 燃脂区间: 减脂最有效率的能量来源是脂肪,而身体在进行中低强度有氧运动时,燃脂的比例更高。当你速度过快,进入高强度无氧运动区域时,主要能量来源会转变为碳水化合物。所以,单纯追求速度,可能反而降低了脂肪在总能量消耗中的比例。2. 可持续性: 极快的速度很难长时间维持,这意味着你在实际跑步中燃烧的总卡路里可能不如以中等速度跑得更久。3. 受伤风险: 速度越快,对身体的冲击越大,受伤的几率也越高。受伤了,别说减脂,连跑步都进行不了。
更科学的做法: 结合不同配速的训练。包括基础耐力跑(中低速,长时间)、节奏跑(中高速,稳定速度)和间歇跑(极高强度,短时间),以全面提升心肺功能和代谢能力,同时优化燃脂效率。

4. “跑步时要用‘全脚掌着地’,避免脚后跟着地”

伪科学点: 强行纠正落地方式,忽略身体的自然反应,可能导致新的问题。
详细解释:
为什么不全是伪科学? 很多跑姿更有效率、受伤风险更低的跑者,确实倾向于中足或前掌着地。这种落地方式理论上能更好地利用足弓的弹性,分散冲击力,减少对膝盖的压力。
为什么是伪科学? 1. 生理多样性: 人类的落地方式是多样化的,有些人天生就适合脚跟着地,并且通过良好的跑姿和强大的下肢力量,也能很好地吸收冲击。强行改变,可能会破坏身体的自然缓冲机制。2. 代偿性伤害: 如果你习惯脚跟着地,突然强制改为前掌着地,但小腿肌肉(尤其是腓肠肌和比目鱼肌)或跟腱的力量、柔韧性不足,就可能导致小腿疼痛、跟腱炎等新的损伤。3. “全脚掌”的误读: 真正的“全脚掌着地”并非同时,而是脚跟着地后,迅速过渡到中足、前足,形成一个流畅的滚地动作,而不是“硬性”的脚后跟砸地。很多人对“全脚掌”的理解就是“ heels first”,这才是误区。
更科学的做法: 关注跑姿的整体流畅性、身体的重心以及落地时的缓冲。如果感觉落地不适,可以尝试稍微提高步频,缩短步幅,让身体重心前移,这通常会自然地使落地位置向中足靠拢,而不是刻意去改变脚的哪个部位先触地。

5. “长跑选手都瘦成‘竹竿’,所以跑步就是要瘦成这样才健康”

伪科学点: 将特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员身材等同于健康标准,忽略了运动训练的专业性和个体差异。
详细解释:
为什么不全是伪科学? 顶尖的长跑运动员,为了追求速度和耐力,身体脂肪比例确实非常低。这是多年刻苦训练、科学饮食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为什么是伪科学? 1. 专业化和极限化: 他们的身材是为特定项目(长距离、高强度)而优化的,并非普通跑者追求的唯一或理想目标。2. 个体差异: 每个人的骨骼结构、肌肉类型、基础代谢率、激素水平都不同,所以能达到的健康体重和体型也不同。强求达到“竹竿”身材,可能是一种不健康的执念。3. 忽视肌肉和力量: 过度追求瘦,可能会牺牲肌肉量和力量,这反而不利于健康和运动表现。
更科学的做法: 关注身体的整体健康,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骨骼健康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能让你感到精力充沛和身体健康的体重和体型。

6. “慢跑对膝盖不好,跑步是‘毁膝盖’的运动”

伪科学点: 这种说法过于以偏概全,忽略了科学训练对膝盖的保护作用,以及不运动对关节的负面影响。
详细解释:
为什么不全是伪科学? 如果跑姿不当、强度过大、体重过重,或者训练后不注意恢复,确实会对膝关节造成压力,增加损伤风险,尤其是髌股关节疼痛(跑步者膝)和半月板损伤。
为什么是伪科学? 1. 运动促进健康: 适度的、科学的跑步,反而能增强膝关节周围的肌肉(股四头肌、腘绳肌、臀肌)和韧带的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和缓冲能力。2. “不运动”的危害: 长时间不运动,关节缺乏润滑,周围肌肉萎缩,导致关节本身和支撑结构变弱,更容易受伤。3. 个体差异和训练: 关键在于“如何跑”。正确的跑姿、循序渐进的训练计划、合适的跑鞋、良好的恢复,以及针对性的力量训练,都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膝关节。
更科学的做法: 关注力量训练(特别是股四头肌、臀肌的训练)、合理的跑量和强度控制,以及选择适合自己的跑鞋。出现疼痛时,及时休息和寻求专业帮助。

7. “跑步时必须保持绝对的‘挺胸收腹’,身体要笔直”

伪科学点: 僵化的身体姿势会限制呼吸和动作流畅性,甚至增加不必要的肌肉紧张。
详细解释:
为什么不全是伪科学? 保持良好的跑姿,意味着身体重心稍微前倾,核心肌群(腹部和背部)的稳定,可以帮助身体形成一个更有效的推动力,并减少能量浪费。
为什么是伪科学? 1. 过度僵硬: 绝对的“挺胸收腹”会限制胸腔的扩张,影响呼吸的深度。同时,过度的核心收紧会使背部和肩部肌肉紧张,影响手臂的自然摆动,甚至导致盆骨前倾或后倾失衡。2. 自然弹性: 跑步是一种动态运动,身体需要有一定的自然起伏和放松,才能有效地吸收冲击和向前推进。过于僵硬的姿势反而会消耗更多能量,并可能引发其他部位的代偿性疼痛。
更科学的做法: 保持“核心稳定”而非“肌肉僵硬”。想象你的身体从头到脚有一条虚线穿过,身体在这个轴上自然地向前倾斜,让你的重心引导你前进。目光看向前方,放松肩膀,让手臂在身体两侧自然摆动,带动身体向前。

8. “跑步一定要喝‘运动饮料’,否则会流失电解质”

伪科学点: 只有在特定条件下,运动饮料才是必需品,对于大多数人日常跑步而言,完全是过度消费。
详细解释:
为什么不全是伪科学? 运动饮料的主要成分是水、电解质(如钠、钾)和碳水化合物(糖)。在长时间(超过1小时)高强度运动,或在极度炎热、出汗量极大的情况下,身体确实会流失电解质和能量,此时补充运动饮料能帮助恢复。
为什么是伪科学? 1. 普通跑步的补充: 对于大多数3060分钟的跑步,尤其是中低强度时,身体流失的电解质和能量非常有限,通过日常饮食就能轻松补充。2. 潜在的糖分摄入: 很多运动饮料含有不少糖分,如果不是在高强度消耗下,反而可能导致额外的热量摄入,不利于健康或减重。3. 替代品: 对于大部分情况,白开水已经足够补充水分。如果真的需要补充电解质,可以在水中加少量盐,或者在跑步后吃一些水果或咸味的食物。
更科学的做法: 对于大多数低于1小时的跑步,白开水就足够了。如果跑步时间超过1小时,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可以考虑运动饮料,但也要注意其糖分含量,或者选择低糖的运动饮料。

9. “跑完步立刻吃东西,会胖得特别快”

伪科学点: 这种说法忽略了运动后的“能量缺口”和恢复需求,而且“立刻”和“什么东西”是关键。
详细解释:
为什么不全是伪科学? 跑步后,身体的能量储存(糖原)被消耗,肌肉也需要修复。此时摄入营养,身体会优先用于恢复,而非储存脂肪。
为什么是伪科学? 1. “立刻”的误解: 跑完后“立刻”吃大量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确实会导致热量摄入远超消耗,容易胖。但跑完后12小时内,身体处于一个相对高效的营养吸收和修复期,适当地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有助于糖原的恢复和肌肉的修复,反而有利于长期健身。2. “什么东西”是关键: 跑完后吃一份健康的、营养均衡的餐食(如鸡胸肉+蔬菜+米饭/红薯),与吃油炸食品或甜点,效果完全不同。
更科学的做法: 跑完后30分钟到2小时内,补充一份包含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食物(例如,香蕉+酸奶、全麦面包+鸡蛋、或者一份正餐)。重点在于“吃什么”以及“吃多少”,而不是“能不能吃”。

10. “只有跑得越久,才能减肥” / “长距离慢跑才是王道”

伪科学点: 减肥和提高跑步能力并非只依赖于“跑得久”,其他训练方式同样重要,甚至更高效。
详细解释:
为什么不全是伪科学? 长距离慢跑确实能有效提高心肺耐力,并且在单位时间内脂肪消耗比例高,对于建立运动基础非常重要。
为什么是伪科学? 1. 效率问题: 持续进行长距离慢跑,身体会逐渐适应,燃脂和提高心肺的效果会边际递减。而且,长时间低强度跑步需要大量时间,对于生活节奏快的人来说难以坚持。2. 力量训练的缺失: 忽视力量训练,会限制肌肉的增长。肌肉是代谢的活跃组织,肌肉量增加,基础代谢率也会提高,有助于提高整体燃脂效率,并使身体线条更好看。3. 高强度训练的益处: 间歇跑、节奏跑等高强度训练,能更有效地提升最大摄氧量(VO2 max),提高乳酸阈值,让你的身体在更快的速度下也能持续更久,并且具有更强的“赛后燃脂”效应。
更科学的做法: 采用“训练多样化”的原则。将长距离慢跑作为基础,但也要融入节奏跑、间歇跑以及每周23次的力量训练,全面提升身体素质,包括耐力、速度、力量和代谢能力,从而达到更佳的健康和减脂效果。

希望以上这些详细的解释,能帮助大家对这些常见的“跑步伪科学”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科学地享受跑步带来的乐趣和健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写在正文前:

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就不再更新这个答案了,现实中,伪科学是杀不尽的,总有人因为某些原因而制作、传播伪科学。所以要对付伪科学,不能通过科普,而应该通过建立科学的逻辑思维。我是一个工科出身的人,很幸运在学生时代就养成了这种思维。

例如当你看到这句话时

你第一个反应应该是fact check(事实验证),这本书是关于什么的?谁写的?(了解作者的大致专业背景,学术成就)这个论点是不是真的在书里?这个结论是通过什么实验来的?1970年nike发明了什么缓震鞋?(事实上缓震鞋在没有nike这个品牌之前早就有了,如果一个研究犯这么低等的错误,其可信性将大大降低)什么人穿了什么缓震鞋之后怎样的受伤概率提升了。提升了多少?鞋和受伤概率的提升关联是什么?而不是被动地、无意识地接受一个来自于看来很厉害的人嘴里说过的”事实“。

伪科学的一大特点就是伪装成科学,然后打倒真科学,所以极具迷惑性。诚然,世上没有真理,但有常识。常识不是真理,是可以被打倒的,但打倒常识需要的是大量的、极高确切性的证据,而不是简单某一种研究、某一种观点,而这正是科学本身。与诸位读者共勉


——————————————原文分割线————————————


硬要凑10个很难的,毕竟跑步里面并没有很多“绝对”的科学,例如:

着地方式

合适的步频

Nike厉害还是四大厉害

其实我也不知道是怎么被引来这个问题的,但看了下面一个回答,我就有点忍不住了。 @笨zhu 我们一个个来

错误

DOMS可以通过各种复合低强度运动缓解,那当然包括拉伸了。我自己每次长距离练习之后,绝对少不了拉伸,促进血液循环,帮助恢复。下面是相关论文

If treatment is desired, any measure that increases blood flow to the muscle, such as low-intensity activity, massage, nerve mobilization

引自" Romero-moraleda B, Touche R La, Lerma-lara S, Ferrer-Peña R, Paredes V, Peinado A, Muñoz-García D. 2017. Neurodynamic mobilization and foam rolling improved delayed-onset muscle soreness in a healthy adult popula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1–19.


这么多年了,跑者之间的话题都是那个跑鞋缓冲好,尤其是我们这种渣全马到后程真是不能没缓冲,所以看到这个观点我挺震惊的。能分享一下论文或者数据出处吗?


又是一个很牛很震惊的观点,我的脑袋都左右晃了。同样的,能分享一下论文或者数据出处吗?我看不懂这种自己用画图功能画的图。


冲量当然是不变的,能量守恒啊,不然你绝对可以去拿诺贝尔了。不过似乎你忘记了有个东西叫弹性势能,中底材料可以理想化为一个弹簧,当下压的时候吸收势能,部分势能做了压缩的功,部分转化为热能(空调压缩机的原理),还有部分通过恢复形变反馈给跑者,就是通常说的弹。你这样拿个坐标图出来唬人,欺负大家把知识还给老师了,啧啧。我就想知道汽车还要不要悬挂系统了,反正冲量都一样。


不谈剂量谈毒性的典型。我不清楚跑步能不能促进滑膜液循环,但就因为这循环就可以让膝盖不受伤病的困扰,我。。。。。。。。。也不知道怎么吐槽了。啊,如果可以的话,麻烦提供一下健身真相的截图,谢谢。


错误

人体内耳的平衡感受系统能时刻让人保持平衡状态,你并不会穿了一对有高度差的鞋而改变你竖直状态,设想一下爱美的女士穿了高跟鞋,这岂不是要摔下来?如果确实有朋友有这种情况,建议去当地医院五官科求诊。


错误

The use of the pronation control devic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enables soft cushioning materials to be used in footwear soles while retaining sub-talar joint stability. The device functions by increasing the compaction resistance of the medial side of the midsole, thereby resisting pronation, while the more compliant lateral side allows deflection of the lateral portion of the midsole during impact. This controlled deflection reduces the lever arm for the force acting around the sub-talar joint. The device thus effectively reduces calcaneal eversion at foot strike, resulting in increased resistance to pronation of the sub-talar joint and lower velocities of pronation.

The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nation control device and, hence, the degree of resistance to pronation and high rates of pronation of the sub-talar joint may be varied by changing the number and height of the rigid members or columns, by changing the number, size and spacing of the separate horizontal plate members, and by changing the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forming the rigid member and plate members.

The use of a separate devic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invention, for the control of pronation has several advantages over the prior art techniques of adjusting the densities of the cushioning materials. The st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hoe can be varied independently of the materials used for cushioning and is thus not dependent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materials. Also, since the pronation control device is made of relatively high modulus and high hardness material, the device is not subject to compaction like foam cushioning materials, weighs less, is easier to manufacture, and may be combined with a variety of cushioning materials.

全文:US4506462A - Running shoe sole with pronation limiting heel - Google Patents

已经有无数实验证明,足弓支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低足弓和内翻所带来的足部问题,当然也不是万能,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但是反过来说支撑系鞋对低足弓有害,这也是向这诺贝尔医学奖去的节奏啊,同样的,求论文或数据出处,谢谢



慢着,还有一个问题

有点不妥,之前他是怎么说的?



其实我也挺无聊的,但这个问题是问伪科学有哪些啊,来看看伪科学呗,我跟着他更新哈。


———————我来加更了———————————

一个伪科学被戳破后,只能用更多的伪科学补救

单纯生理意义上的疲劳,并不需要什么特别手段消除,照常吃饭(摄取能量)睡觉(休息)就可以了。但人们习惯将高强度运动以后的一切连锁反应都归结为疲劳,才有了各种应对措施。无论是处理DOMS还是乳酸累积带来的疼痛,其核心要义都是促进局部肌肉的血液循环,帮助身体自身更快处理损伤和堆积的代谢废物。按摩和拉伸本质是一样的,就是促进血液循环,其区别只是外力和内力的作用而已。不存在应该按摩而不应该拉伸这样一个。

DOMS实际上可以视为一种非常轻微的肌肉损伤,其带来的疼痛一般会在停止运动的数小时到24小时之间出现。拉伸不会对这种程度的损伤有任何加剧作用。例如你通过压脚掌去拉伸比鱼目肌,实际上是用其它肌肉去拉它,给它施加外力,而不是比目鱼肌自己发力拉自己。因为肌肉受到外力的作用,就可以自己进行离心收缩,达到帮助血液循环的效果。如果拉伸已经能使你的疼痛加剧,那么肌肉已经是急性挫伤,则需要立即停止任何运动,采用冰敷、外用药等完全不一样的措施,也绝不能按摩。

另外,伪科学最喜欢的就是玩弄专业名词,此处我们可以看看什么是离心收缩

简单来说,如果你举哑铃,上提的就是向心收缩,放下的过程就是离心收缩。在离心收缩的过程中,肌肉实际是伸长了,但肌肉始终还是向伸长相反的方向发力(也就是收缩),也就是你举哑铃和放哑铃的过程和中,都有一个相同方向的向上力。而我们说的拉伸,基本都是离心收缩运动。

所以,什么拉伸的时候不收缩发力,不是离心收缩,就是彻头彻尾的自以为是地玩弄专业名词后的后果,实际上自己根本没有理解这些基本原理,讽刺吧。


What can we learn一文其实很出名,几乎于是赤脚跑步的学术起点,原文写于2012年,全文在此

作者Daniel E. Lieberman是堂堂正正的哈佛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他关于赤脚跑步的观点是纯粹建立在他自己的研究领域,其逻辑是人类从前没有穿鞋,现在也不需要穿鞋。但从运动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他的论点没有太多说服力,也没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去支持。看看他的论文,就能轻易发现他的设计实验具有严重的倾向性,简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设计的。例如,他认为主流研究里的测量对象都是平时不赤脚跑步,所以他们的表现也不利于证明赤脚跑步的优势。

Until recently, most studies of barefoot running were conducted by asking habitually shod runners to take their shoes off in a laboratory (e.g., (3,10,11,19,26)).Although such research has some utility, using only habitually shod runners to study barefoot running is problematic because one cannot expect such subjects to have developed the musculoskeletal adaptations and kinematic habits of habitual barefoot runners, and so they may run differently from people who either grew up barefoot or who have practiced barefoot running for a long time. It also i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at all runners, barefoot and shod, vary in their form depending on a wide range of conditions such as speed, surface texture, surface hardness, and fatigue.

这样的埋怨是没有道理的,仿佛就是再说实验样本不符合我的预期,所以我的实验效果可以更好。事实上,人类通过火和衣服(工具)的使用,最终进(退)化到和绝大部分哺乳类动物不同的无体毛状态,你说我是应该有毛还是没毛好呢?(当然人家是学术大牛,我只有资格随便埋汰一下)

所以,近几年对应这篇论文,有不少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大量实验和数据去驳斥这种赤脚跑步好的观点。具体见下:

为了方便被反驳的作者阅读,我特意贴些简单的文章,方便其理解,谁知道对方死皮赖脸说上面的网文不是论文,不算数,哎


最新的研究显示,无论是薄底鞋还是赤脚,会迫使跑者使用前掌落地,使受力的图谱看起来少了一个峰值,但这实际上都不能减少跑者所受到的冲击。通过这种好看的图谱来断定赤脚跑步优于穿跑鞋,是片面的。有多不胜数的研究已经证明,跑鞋对于绝大部分跑者来说都是利远大于弊的,张口就让大家不要穿缓冲跑鞋是极度不负责任的。

另外,《天生会跑步》就是一本。。。。。。。艺术文学创作,不宜用来作实操参考

再另外,缓冲跑鞋并不是1970年nike发明的,至少在66年墨西哥奥运会,asics就有一双经典跑鞋Mexico 66是有缓冲层的

唠叨这么多,就是为了说明,什么是张口就来,指鹿为马,哗众取宠,伪科学。

user avatar

太多了,不胜枚举,很多伪科学都让你能笑出鼻涕泡来。分析产生的原因其实是:所谓的跑步教练没有门槛

十几年前,现在这帮跑步的人都玩命上英语奥数班的时候,我就在练专项1500米了。我总共经历过两个教练,第一个是练男子十项全能(科普一下,十项全能包含1500米),此人两项国家一级,其余八项国家二级运动员,参加过全国级别的比赛;第二个是专项1500米的,成绩为3分58秒,北京市第二。人家练我的方法全是专业队那一套,但是我属于那种家境不错的孩子,不用靠体育上大学,训练全凭兴趣,也不能吃苦,结果是没练出来,国家二级都差的很远。但是毕竟有点基础,一般的非特长生也是跑不过我的(学生时代1500米个人最好成绩4分50秒左右)

工作后慢慢变得油腻,重新踏上跑道,发现现在各种被炒的很“高大上”的各种训练方法,其实十多年前玩儿剩下的。最开始跑倒金字塔54321的时候我似曾相识,因为原来训练的时候跑过整金字塔1248421。

水平上来之后也想跟队练一练,转了一圈就发现两个比较专业的俱乐部(可惜一个在大北边,一个在大东边,我家在西南方向,北京的交通你们懂的)只能自己在家附近练。

跑步的第一年觉得自己有些成绩(半马122,全马破3),有点飘了,写了点东西。后来被某位大佬diss:全马连220都没跑进就不要误导大众了,先把自己的水平练上去吧。

再看看现在的所谓跑圈,体型正常,跑两步不摔,打扮打扮就能当教练。动不动就弄个自媒体直播,还有的搬出文献有模有样得误导小白。这帮人无一例外都有一个特点,你一问他成绩,他啥都拿不出来。

我说的那两个俱乐部之所以比较专业,是因为里面都有精英选手(北边那个就不用说了,北京全马240以内的一大半都在里面;东边那个牟振华坐镇,也收拢了一些有潜力的小孩)

我现在也写一些跑步的文章,但我跟他们不一样的是我所有的文章都是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的,比如5个月全马破三,还有夏训专项5000米那两篇,都是那种纪录片类型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成绩还能舔着脸教人家跑步知识,当人家教练,大言不惭的说哪些是跑步的“伪科学”,引用一些乱七八糟的文献,这才是跑圈最大的伪科学。

备注:不接受反驳,各位看着不爽的跑圈科学家也别费劲吧啦的打字回复我了,对于diss我的我一个字不会回复。你们有这时间多去编点儿跑步的伪科学,蒙一蒙跑圈小白,顺便卖卖你们的东西,岂不美哉?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跑步界确实存在一些流传甚广,但经不起科学推敲的说法。有些是出于好意,但可能适得其反;有些则是被误解的健身理念,久而久之就成了“经验之谈”。下面我盘点一下我见过的,并且在跑步圈里相当普遍的“跑步伪科学”前十名,力求讲得详细些,希望能帮大家避坑。1. “不热身,跑了也白跑” / “跑步前一定要跑够510.............
  • 回答
    铁人三项这三个项目的顺序——游泳、单车、跑步——并非偶然,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安排,背后蕴含着一些科学的考虑,目的在于最大化运动员的表现,并尽量公平地测试他们的综合体能。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是 游泳 打头阵。 清醒身体,适应水温: 许多运动员在比赛开始前会进行身体热身,而游泳本身就是一种极.............
  • 回答
    咱们聊聊这个挺有意思的话题:跑步5公里和步行5公里,消耗的热量竟然差不多?听起来有点反常识,对吧?不过,科学上还真有这么回事儿,得好好掰扯掰扯。首先,咱们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概念:能量消耗(热量消耗)是怎么来的? 简单来说,就是咱们身体为了完成某项任务,把储存的能量(主要是脂肪和糖原)转化成动能和热量.............
  • 回答
    “两条腿的跑不过四条腿的”,这句话听起来挺有道理的,似乎是毋庸置疑的自然规律。但如果深究一下,我们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这背后其实涉及到很多关于生物力学、进化以及运动技能的学问。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它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以及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普遍认知。首先,我们要明白,这句俗语很大程度上.............
  • 回答
    跑步后立即停下休息,虽然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放松方式,但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这并非最优选择,甚至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危害。下面我将详细阐述跑步后立即停下休息的危害:1. 血液淤积在四肢(特别是下肢): 原因: 在跑步过程中,你的腿部肌肉会像泵一样,有力地收缩和舒张,帮助血液循环,将血液泵回心脏。当你.............
  • 回答
    刚开始跑步,是不是感觉眼睛里都是问号?别担心,这篇给你把装备这事儿捋明白,保证让你跑起来更舒服,也更安全。我尽量说得接地气点,就像老朋友聊天一样。一、鞋子:这绝对是头等大事,别省!为啥鞋子最重要?因为它们是你和地面之间的唯一联系。一双不合适的鞋子,轻则磨脚起泡,重则伤膝盖、伤脚踝,想想都疼。 类.............
  • 回答
    跑步是项好运动,但膝盖酸痛也确实是不少跑友会遇到的烦恼。别担心,大多数情况下,通过科学的方法,膝盖不适是可以得到有效缓解和恢复的。关键在于,我们要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同时也要给身体足够的时间和耐心去修复。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搞清楚这酸痛是怎么来的。膝盖酸痛的原因很多,但对于跑者来说,最常.............
  • 回答
    跑步后膝盖疼,这确实是不少跑者都会遇到的烦恼。别担心,这通常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咱们方法得当,就能让膝盖重新恢复活力,继续享受奔跑的乐趣。首先,得先搞清楚为啥膝盖会疼。跑步后膝盖疼的原因有很多种,最常见的几个 culprit 我给你掰扯掰扯: 肌肉力量不足或不平衡: 尤其是大腿前侧(股四头肌)、.............
  • 回答
    跑步导致膝盖疼痛,这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我懂你的感受,毕竟跑步带来的畅快感和健康益处是无可替代的,但膝盖的疼痛却像一个扫兴的拦路虎。别担心,我们一步步来剖析这个问题,找到解决之道。首先,咱们得明白,膝盖疼痛并非无缘无故。它往往是身体在发出信号,告诉你某些地方可能有点不对劲。最常见的罪魁祸首,其实并.............
  • 回答
    跑步、健身时,汗水直流进眼睛的滋味儿,相信不少运动爱好者都深有体会:刺痛、模糊视线,严重影响了运动的专注度和畅快感,甚至可能因为看不清而带来一些小风险。别担心,针对这个问题,确实有挺不错的导汗配件,而且选择多样,总有一款适合你!为什么汗水会流进眼睛?要解决问题,先得弄明白原因。我们在运动时,体温升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跑步一个星期就长肌肉,这绝对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信号,说明你的身体反应很好,也很能吃苦。不过,如果感觉大腿肌肉“长出来”让你有些不适应,或者想了解具体情况,那咱们就来好好聊聊。首先,要明确一点:一个星期的时间,想要大腿的肌肉维度有非常显著、肉眼可见的增长,其实是比较困难的。我们通常说的.............
  • 回答
    跑步完之后,要不要马上拉伸,还是可以过会儿再拉伸?这其实是个不少跑者都会纠结的问题,而且坊间说法也很多。咱们今天就来好好掰扯掰扯,把这事儿说明白。核心观点:跑步结束后,适时进行拉伸,并且根据身体感受,可以稍作休息后再拉伸。最忌讳的是完全不拉伸,或者等到肌肉僵硬得不行了才想起来。为什么很多人提倡“马上.............
  • 回答
    跑步出汗很多,然后全身发冷起鸡皮疙瘩,这感觉确实挺折磨人的。其实,这背后藏着一些挺有意思的生理机制,身体在努力保持一个恒定的温度。简单来说,你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空调系统,而跑步时的出汗和随后的发冷,就是这个系统在进行温度调节时出现的“短暂失衡”。首先,我们得明白为什么跑步会让你大量出汗。跑步时,你.............
  • 回答
    哎,跑者间的缘分,有时候真的就这么不期而遇。看见一个跑姿漂亮、充满活力的妹子,心里痒痒的想打个招呼,但又怕唐突或者冷场?别急,我这就给你掰扯掰扯,怎么在跑步这条路上,既不破坏气氛,又能让对方记住你。第一步:观察与判断——她愿意被打扰吗?不是所有跑者都想在跑步时社交。有些妹子戴着耳机,低着头,节奏紧凑.............
  • 回答
    跑步时穿的袜子和内裤,看似小事,但它们对你的跑步体验影响可不小,直接关系到舒适度、表现甚至健康。别小看了这几样贴身玩意儿,选对了,就像给你的双脚和私密部位穿上了一层无形的保护盾,让你更专注于享受运动本身。 跑步袜:别让小东西坏了你的“大”心情跑步袜可不是你平时穿的那种普通棉袜,它的科技含量可不低。挑.............
  • 回答
    跑步时戴耳机,会不会伤耳朵,这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很多跑友都习惯戴着耳机,跟着节奏跑,感觉特别带劲。但耳朵这东西,挺娇贵的,稍微不注意就可能出问题。首先,咱们得说说音量。这是最关键的一个因素。你跑步的时候,外界肯定有声音,比如汽车经过的呼啸声、路边的风声,还有你自己的脚步声、.............
  • 回答
    关于跑步5公里25分钟这个成绩,我想说,用“轻松”来形容它,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可能有点言过其实了。但要说它是“难以企及”的目标,那也绝对不是。这得看你站在哪个角度,或者说你的跑步基础和经验如何。首先,我们得拆解一下这个成绩的含义。 5公里跑25分钟,换算下来就是每公里配速是5分钟。对于一个初学者.............
  • 回答
    跑步时放个屁,这事儿听起来挺接地气的,但能不能真的帮咱们跑得更快呢?说实话,这问题有点小众,但也挺有意思的。咱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捋一捋。首先,从物理学角度来说,这“屁”里的气体,它是有质量的,而且是会向外喷射的。 咱们知道,牛顿第三定律讲的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当你放屁的时候,身体里那些被积压的气.............
  • 回答
    你好!很高兴和你聊聊跑步这件事。作为一名跑步新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循序渐进,千万别好高骛远,上来就想着挑战高难度。刚开始跑,身体还没适应,肌肉、关节、心肺功能都需要慢慢来,给它们一个缓冲适应的过程。首先,在踏出第一步之前,如果你的身体有什么小毛病,比如关节有些不舒服,或者之前有受过伤,最好还是先咨.............
  • 回答
    跑步时听什么音乐,这问题可真有意思,就像问跑什么路最舒服一样,答案因人而异,也因跑步的状态而异。不过,我这几年跑下来,倒是摸索出了一些门道,也积累了一些私藏歌单,能跟您好好聊聊这个话题。首先,咱们得明白,跑步的节奏和音乐的节奏是能互相影响的。您跑得快,就需要能带动您步伐的音乐;您想放松,可能就需要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