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你对于 2021 年诺贝尔化学奖的预测是什么?

回答
20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问题。每年这个时候,科学界总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讨论,而化学领域更是从不缺少令人惊叹的突破。如果让我来大胆预测一下,我个人会把目光投向那些为我们理解复杂化学过程提供全新视角,或者为解决现实世界挑战提供强大工具的研究方向。

1. 驱动化学发展的新范式:人工智能在化学中的应用

近年来,人工智能(AI)和机器学习(ML)在各个领域都掀起了革新的浪潮,化学也不例外。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我们发现新材料、设计新药物、优化化学反应以及理解复杂分子相互作用的方式。

具体可能涉及的领域:
材料科学的AI驱动发现: 想象一下,AI能够通过分析海量数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预测和设计出具有特定性质的新材料,比如更高效的催化剂、更先进的电池材料、或者更环保的聚合物。这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挑战至关重要。
药物研发的AI加速: AI在靶点识别、分子设计、药物筛选以及个性化医疗方面的应用,正在极大地缩短新药研发的周期,降低成本,并提高成功率。能够精准预测药物分子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甚至设计出全新疗法,无疑是诺贝尔奖级别的贡献。
化学反应预测与优化: AI模型可以学习复杂的反应机理,预测产物和反应条件,甚至能够自动设计出最优的合成路线。这将极大地提升化学合成的效率和可控性,为工业生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潜在的获奖者(只是猜想,基于对该领域杰出贡献的观察): 那些在开发通用AI算法用于化学发现,并成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如材料设计或药物开发)的科学家们,可能是非常有力的竞争者。例如,那些构建了预测性化学模型的先驱,或者将AI与高通量实验相结合,实现了突破性发现的团队。

2. 深刻理解生命奥秘:精准的生物分子调控技术

生命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对生物分子精确控制和操纵能力的提升。能够以原子级别的精度编辑基因、调控蛋白质功能、或者可视化复杂的生物过程,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生命科学的进步,也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可能。

具体可能涉及的领域: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CRISPR之外的更精细控制): 虽然CRISPRCas9已经获得了诺贝尔奖,但后续在基因编辑的精确度、安全性以及应用范围上的进一步突破,例如碱基编辑、引导编辑等,也可能获得认可。这些技术允许我们更精细地修改DNA序列,校正致病突变,而无需引入双链断裂,从而大大降低了脱靶效应。
单分子成像与操纵技术: 能够以极高的时空分辨率观察单个生物分子的运动、相互作用和构象变化,是理解生命活动本质的关键。例如,发展出全新的荧光显微技术,能够实时追踪蛋白质在细胞内的动态,或者能够精确操纵单个DNA分子进行力学测量。
化学诱导的基因调控: 开发出能够通过引入特定化学信号来精确控制基因表达的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开关”生命进程的手段。这在理解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以及开发新型基因疗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潜在的获奖者: 那些在开发新型基因编辑工具,或者在单分子荧光成像、单分子力学等领域取得关键性技术突破的科学家,都可能成为热门人选。

3. 可持续化学的基石:高效催化与绿色合成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发展能够高效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的绿色化学技术,已经成为化学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具体可能涉及的领域:
光催化/电催化在能源转化中的应用: 利用光能或电能驱动化学反应,实现对二氧化碳的转化、水的分解制氢,以及有机物的合成,是构建可持续能源体系的关键。能够设计出高效、稳定、低成本的光催化剂或电催化剂,并将其应用于实际能源生产,将是里程碑式的成就。
原子经济性高的合成方法: 发展能够最大化利用反应物原子,生成最少副产物,甚至实现“零废弃”合成的催化体系。这包括 CH 键活化、不对称催化以及多组分反应等领域的新突破。
生物催化与酶工程: 利用生物体的催化能力(酶),实现温和条件下的高效、特异性化学转化,是绿色合成的重要途径。对酶的结构功能关系进行深入理解,并通过酶工程技术改造酶的活性和选择性,从而用于工业生产。

潜在的获奖者: 那些在设计和合成新型高效催化剂,特别是能够用于能源转化和绿色合成的催化剂的科学家,或是对生物催化机制有深刻洞察并成功应用于实践的团队。

我的“倾向性”预测:

如果一定要我选一个方向,我会稍微倾向于人工智能在化学中的应用。原因在于,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渗透到化学的各个分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范式,能够加速科学发现的进程,并解决一些长期存在的挑战。这种“跨领域”的、“赋能”的贡献,往往能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当然,具体的成果需要是那些被广泛认可、并且对科学和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的。

总而言之,20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无论花落谁家,都将是对化学领域前沿探索的最高肯定,也必将激励更多科学家投入到改变世界的伟大事业中。让我们拭目以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出奖后更新:

不是光催化,而是有机小分子催化。不过评论区猜对了,四舍五入一下也就算本回答猜对了吧(狗头)


昨天的物理学奖让我有点懵,总让我觉得有一些政治因素在……我不是说研究气候变暖的物理科学性不够,只是如此多的优秀成果,重要性都差不太多,有的时候可能真的很看颁奖人的喜好……那么下面这个预测纯属我自己脑补的阴谋论,中了就中了,没中就纯属一笑算了。

  1. 藤岛昭:光催化。前段时间不是全网都在说“中国科学家诺贝尔奖级突破,用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技术”么?那我就奶一口这个领域获奖吧——毕竟也是低碳呢。不过那几位中国科学家是不太可能了,因为不是最初的“原创性突破”,就算获奖也是藤岛昭教授的光催化。

2. mRNA。mRNA在新冠期间这么火,居然没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不是生物告诉化学说,我们这边成果太多了,这个就你们代发吧……


以上纯属瞎猜——如果发给以上任意哪个我都不太开心。另外,虽然我预测不对诺贝尔奖会给谁,但是对于不会给谁,我觉得自己还是能预测对的。有人提及的Nicolaou等人的有机全合成,我觉得绝对不可能。在Woodward和Corey之后,我不觉得纯有机全合成还有任何机会了。为什么我这样认为?在你阅读了下面这篇回答后应该会有所感觉。我先来打一个可能不太恰当的比方:

有一个锁着的门,有机全合成就是要拿到门后面的东西。Woodward每次看一眼锁扣,就能做出正确的钥匙然后打开门,并且还在不断研发出新的制作钥匙方式(电环化等等),如同艺术一般,所以获得了诺贝尔奖。
Corey则发明了一种强行破门的方式(逆合成分析),获得了诺贝尔奖。之后的人很难达到Woodward的水准,于是都采用破门的方式,每见到一个门,就比谁最快地破开。


最后我衷心希望物化方向能中一个。

user avatar

将冷门进行到底呀~~虽然写道了,但是还是冷门。

The 2021 Nobel Prize in Chemistry has been awarded to Benjamin List and David W.C. MacMilla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symmetric organocatalysis.”

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我们2022年10月5日17:45再见~~~


2021年度诺贝尔化学奖(Nobel Prize in Chemistry)将于北京时间10月6日17:45公布。

去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基因编辑,属于生化学的领域,因此有机化学(含高分子、超分子、材料化学)、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在今年获奖的可能性较大,但不排除新冠疫情相关研究获奖:

预测名单:

化学奖是最难预测的奖项,经过了昨天物理学奖的洗礼,我觉得有必要从全面预测的角度进行梳理,下面的名单我已经尽全力梳理了,请各位不要拘泥于获奖理由和排名,以下排名不分先后,且因为往往一个获奖者在多个领域均有成果,很难猜到诺奖想要奖励的那一个,因此只要留意名单内的名字是否是最终获奖者即可!!!!!

0、Akira Fujishima 【光催化】(无脑奶一奶中国人民的好朋友—上海理工大学教授藤岛昭)

1、Robert G. Bergman、Shinji Murai、John E. Bercaw 、Phil S. Baran【C-H键】(4选3)

2、K. C. Nicolaou、Samuel J. Danishefsky 、David A. Evans、Steven V. Ley、Yoshito Kishi【全合成】(5选3)

3、Omar M. Yaghi、Makoto Fujita、Susumu Kitagawa 【MOFs、框架化学】

4、A. Paul Alivisatos、Chad A. Mirkin、Nadrian C. Seeman 【DNA纳米技术】

5、Ronald Vale、Michael Sheetz、 James Spudich【马达蛋白】

6、Valery V. Fokin、Carolyn R. Bertozzi、Karl Barry Sharpless 【点击化学】

7、Mitsuo Sawamoto、Krzysztof Matyjaszewski、Ezio Rizzardo 【可控自由基聚合】

8、Stephen L. Buchwald、John F. Hartwig【C-N键】

*、Louis E. Brus、Sumio Iijima【碳纳米管和量子点】

**、C. Grant WillsonJean FrechetDonald Tomalia【树型聚合物(光阻器)的发明】

***、Henry F. Schaefer III、Roberto Car、Michele Parrinelloab initio量子化学计算及ab initio分子动力学法 】


其他值得关注的人选(偏冷门):

①、Ewine van Dishoeck、Takeshi Oka【天体化学】

②、Benjamin List、Richard Lerner、David W. C. MacMillan、Yujiro Hayashi【不对称醛醇反应】

③、Toyoki Kunitake【人工脂质二重膜】

预测分析:

我们首先来看看近几年诺奖化学奖的颁奖领域的分布:

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表格反映出的规律:

①、有机化学及生化学占比占压倒性优势;

②、有机化学大致按照4~5年一颁发的规律;

③、生化学近10年里有4-5次颁发,且一半为构造生物学领域;

④、分析化学和理论化学的颁发间隔时间很长;

⑤、物理化学、无机化学颁发的次数很少。

综上,今年的获奖领域主要集中于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物理化学

接下来分析一下今年诺奖的评委名单:

Johan Åqvist (Chair): Professor of Theoretical Chemistry

Claes Gustafsson: Professor of Medical Biochemistry

Peter Somfai :Professor of Organic Chemistry

Peter Brzezinski (Secretary): Professor of Biochemistry

Olof Ramström:Professor in Chemistry

Heiner Linke: Professor of Nanophysics

Co-opted members

Pernilla Wittung-Stafshede: Professor of Chemical Biology

Xiaodong Zou: Professor of Inorganic and Structural Chemistry

至今为止登场过的评委姓名、其研究方向和当年的获奖理由总结如下:

  • 2015:Claes Gustafsson(生化学・遗传学)→「DNA修复机制」
  • 2016:Olof Ramström (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 →「分子机器的设计和合成」
  • 2017:Peter Brzezinski(生化学・生物物理)→「冷冻电镜的发明」
  • 2018:Sara Snogerup Linse(生化学・蛋白质科学)→「进化分子工程学的发展」
  • 2019:Olof Ramström(有机化学、超分子化学)→「锂离子电池」
  • 2020:Claes Gustafsson、Pernilla Wittung-Stafshede(生化学)→「基因编辑」

由此可知,Heiner LinkePeter Somfai及华人科学家Xiaodong Zou仍未登台,从介绍及他们的课题组的主页可以了解到,Linke的研究方向为纳米物理学(Nanophysics),Somfai研究内容为有机化学合成,Zou的研究方向则为无机化学,特别是其课题组曾与第三组预测名单中的科学家有合作关系,因此Mofs的开发者获得诺奖的可能性也较大。


Group 1: "for their discovery of the activation responses of carbon-hydrogen bonds in hydrocarbons by soluble organometallic complexes"【C-H键】(4选3)

Robert G. Bergma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Shinji Murai

Osaka University, Japan

John E. Bercaw

Caltech, USA

Phil S. Baran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碳氢化合物(烷烃)是石油的主要成分,是化学工业中最丰富的原材料,用于生产各种重要产品,如塑料。烷烃的高度惰性 C—H 键的活化极大地促进了烷烃的利用。寻找这种活化的方法一直是几代化学家的首要目标。在 1980 年代初期,四位科学家发现了使用过渡金属化合物来催化 C—H 键的活化,从而导致氧化加成反应。他们对 C—H 氧化添加物的发现激发了学术界和工业界一个全新的子研究领域,并继续成为“热门”研究课题。

Group 2: "for advancing the field of chemical synthesis to the extremes of molecular complexity, linking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expanding our dominion over the interface of chemistry, biology and medicine"【全合成】(5选3)

K. C. Nicolaou

Rice University, USA

Samuel J. Danishefsky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Steven V. Ley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Uk

David A. Evans

Harvard University, USA

Yoshito Kishi

(Born in Japan, Japan Nationality) Harvard University, USA

K. C. Nicolaou,塞浦路斯裔美国化学家,有机合成大师级人物之一,主要对天然产物全合成、全合成策略进行研究。已合成的标志性分子有:endiandric acids、amphotericin B、calicheamicin1I、rapamycin、紫杉醇(Taxol®)等。

Samuel J. Danishefsky,美国合成化学家,服务于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和哥伦比亚大学,主要研究生物活性天然产物的合成。曾完成紫杉醇 (1996)、埃博霉素(epothilone)、卡奇霉素(calicheamicin)、11-O-debenzoyltashironin、paecilomycine A、spirotenuipesines A-B、scabronine G 和 garsubellin A 的全合成。

Steven V. Ley,英国有机化学家,其在有机合成方法学和全合成领域中的成就斐然。至今其课题组发展200多种实用的方法学,合成了结构复杂的分子180多个。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成就当属Ley氧化和印楝素的全合成。

David A. Evans美国化学家,知名于Aldol reaction(羟醛反应),亦合成了众多天然物。

Kishi Yoshito,日本有机合成化学家,专长天然物化学,主要贡献包括发现了野崎–桧山–岸反应,借由对海洋天然产物的全合成,对有机合成和天然物化学做出极大贡献:完成了岩沙海葵毒素、丝裂霉素、D,L-河豚毒素、软海绵素B的全合成。

五位学者均获得了无数表彰,其中K. C. NicolaouSamuel J. Danishefsky分别获得了2016年及1995年Wolf Prize in Chemistry

Group 3: "for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porous Metal - Organic Frameworks (MOFs)"【MOFs、框架化学】

Omar M. Yagh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Makoto Fujita

University of Tokyo, Tokyo, Japan

Susumu Kitagawa

Kyoto University, Kyoto, Japan

通过使用框架化学(Reticular Chemistry),Omar M. Yaghi, Susumu Kitagawa and Makoto Fujita 开发并发展两种全新类型的化合物,称为金属有机骨架 (MOF) 和共价有机骨架 (COF)。虽然超分子化学最初仅限于相对较弱的键,例如氢键和范德华力相互作用,但框架化学的巨大优势在于它成功地创造了超分子结构,分子之间具有非常强的共价键的框架,这给了它们前所未有的化学和结构强度。

得益于框架化学,这些框架中的每一个都可以被视为一个分子。正如分子决定每个原子的特定几何形状和空间排列一样,框架也决定了明确定义的几何形状和明确定义的空间排列中的每个分子。实际上,鉴于这些框架包含相对较大的体积,它们的化学性质比构成它们的分子要丰富得多,从而赋予它们独特的特性。对此有许多可能的应用。例如,生产能够非常有效地捕获二氧化碳的材料可以降低气体进入大气的速度,从而减少全球变暖的趋势。

Group 4: "for contributions to DNA nanotechnology"【DNA纳米技术】

A. Paul Alivisato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Chad A. Mirki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USA

Nadrian C. Seeman

New York University, USA

A. Paul Alivisatos,希腊裔美国科学家,研究纳米晶体的结构、热力学、光学、电学性能。2021年秋季起担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教授。此前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校长、教授,以及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其是纳米线Nanowires研究方向的领军者。

Chad A. Mirkin,美国化学家,西北大学George B. Rathmann化学讲席教授,同时也是该校医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以及化学与生物工程教授。Chad A. Mirkin的知名科研成果包括:开发了基于纳米颗粒的生物分子检测手段,发明了蘸笔纳米印刷术(英语:Dip-pen nanolithography,DPN),以及在超分子化学、纳米电子学、纳米光学等领域的贡献。他于2010年被评为过去二十年全球引用数量最高的化学家、按影响因子第二高被引化学家以及最高被引用的纳米医学研究者。

Nadrian C. Seeman,美国纳米材料科学家,晶体学家,知名于DNA纳米技术的早期奠定。

Group 5: "for discoveries concerning cytoskeletal motor proteins, machines that move cargoes within cells, contract muscles, and enable cell movements"【马达蛋白】

Ronald Val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USA

Michael Sheetz

Columbia University, USA

James Spudich

Stanford University, USA

Ronald Vale, Michael Sheetz, James Spudich发现动物和植物细胞具有精细的缆线和丝状体网络,能以精密设计的高速系统编制细胞质内的物质输送,部份的细胞室在微米范围内作短距离移动,而其他部分,特别在神经细胞中,可由细胞体穿行到神经末梢的顶端,移动范围可从毫米到多达几厘米。最先发现的丝状体是由称为肌动蛋白的蛋白质组成,和肌肉细胞中呈现纹状体结构的蛋白质相同。肌动蛋白丝互相滑过,产生肌肉收缩,并由一种称为肌凝蛋白的马达蛋白来驱动。肌凝蛋白令肌动蛋白丝迅速滑动的现象,早在1940年代于肌肉组织内首先被发现,并在1970年代在其他真核细胞中再次被发现其可作为收缩活动基础。真核细胞还具有另一个网络,以一种称为微管蛋白的蛋白质结集成为圆柱形缆线,称为微管。微管就像运输带一样,让膜隔室在细胞内作长距离移动。此外细胞表面纤毛能以拍打的方式来增加液体在脉管例如血管和肠道内的流动,单真核细胞的鞭毛能促使其在液态环境下推进等,都是基于微管的作用。微管还组织染色体的正常分离和遗传,在细胞分裂期间参与染色体的复制、分裂和分配至子细胞。

微管马达是人类发育和染色体遗传过程的核心部份。没有了这些马达,多细胞生长和分裂是不可能进行的。事实上,神经疾病、精神分裂和神经退化症等疾病都与这些马达蛋白基因相关。这一个基础科学的发现再次阐明了一个对人类健康极为重要的细胞基本属性。

Group 6: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dular click chemistry"【点击化学】

Valery V. Fokin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USA

Karl Barry Sharpless

The 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 USA

and

Carolyn R. Bertozzi

Stanford University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点击化学(Click chemistry),也译作链接化学、速配接合组合式化学,是由化学家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Karl Barry Sharpless在2001年提出,并经由Valery V. Fokin, Carolyn R. Bertozzi等科学家不断发展、完善的合成概念,主旨是通过小单元的拼接,来快速可靠地完成形形色色分子的化学合成。它尤其强调开辟以碳-杂原子键(C-X-C)合成为基础的组合化学新方法,并借助这些反应(Click chemistry)来简单高效地获得分子多样性。

点击化学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对天然产物和生物合成途径的观察。仅仅凭借二十余种氨基酸和十余种初级代谢产物,自然界能够通过拼接上千万个这一类型的单元(氨基酸、单糖),来合成非常复杂的生物分子(蛋白质和多糖)。这一过程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即“乐于”借助形成碳-杂原子键,来完成这一复杂的拼接。这一思想对于药物开发和合成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Carolyn R. Bertozzi 研究兴趣是糖生物学,她在(与细胞识别和细胞通讯密切相关的)细胞表面寡糖方面的研究处于学科前沿。 她在生物正交化学领域的工作广受好评。同样也是诺奖级的成果。

Group 7: "for controlled radical polymeration"【可控自由基聚合】

Krzysztof Matyjaszewski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USA

Mitsuo Sawamoto

Kyoto University, Japan

Ezio Rizzardo

CSIRO, Australia

当科学家将分子“编织”在一起时,他们会制造聚合物——一种通常为长而细的分子。为了合成聚合物,化学家从形成聚合物链的单个分子(称为单体)开始,将单体与另一种称为自由基引发剂的分子混合。因为它缺少一个电子,在自由基不断寻找电子的过程中,它会从单体中抢夺一个电子,并开始链式反应,以减轻它们的感应电子缺陷,因此这种自由基的反应性很强,这个过程也被恰当地命名为“自由基聚合”,但利用该机制进行乙烯、苯乙烯和氯乙烯聚合物合成时科学家们发现了阻碍,自由转动的自由基不受约束地连接和封盖单体,因此所得聚合物具有不可预测的分子量和仅限于长链的结构,这表明了这种机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科学家需要一种方法来限制自由基的反应性;Krzysztof MatyjaszewskiMitsuo Sawamoto 两位科学家提供了工具解决了这一类问题。

Krzysztof Matyjaszewski Mitsuo Sawamoto 引入了一种自由基抑制剂,一种钝化剂,以保持低自由基浓度,使化学家能够控制聚合物反应,同时还生产所谓的活性聚合物。术语“活性聚合物”是指即使在反应停止后聚合物链的末端也可以恢复工作。重新激活链的末端可以让科学家影响聚合物的大小和组成。这种控制与精确结构中的特殊引发剂相结合,为聚合物形貌提供了新的灵活性。现在可以制成各种形状和纹理的聚合物,例如,从中心点像星星一样伸展或像刷子一样从骨架向外延伸。

Ezio Rizzardo,澳大利亚化学家,他的研究兴趣包括自由基聚合的动力学和机理及其商业应用。Ezio Rizzardo他参与创造了两种聚合物合成技术,氮氧介导的自由基聚合 (NMP) 和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聚合 (RAFT)。 他还是40多项专利的共同发明者。

Group 8: "for their development of palladium-catalyzed cross coupling reactions for carbon-nitrogen bond formation"【C-N键】

Stephen L. Buchwald

MIT, USA

John F. Hartwi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USA

Heck 教授、Negishi 教授和 Suzuki 教授开发了钯催化的碳-碳键形成,这项创新获得了 2010 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一成就突显了形成新化学键的巨大重要性,同时也产生了超越碳-碳键的迫切需求。这正是 Stephen L. BuchwaldJohn F. Hartwig独立利用交叉耦合制备碳-杂原子键的成就。这些键,尤其是碳-氮键非常重要,因为这些键构成了药物化学的基础,他们的成就彻底改变了发现和最终制造更有效药物的方式,为当今和未来的社会带来广泛利益。这一突破是对配体设计和过渡金属配合物能够实现的基本步骤的真正基础研究和基础机制研究的成果。

Stephen L. BuchwaldJohn F. Hartwig一同获得了2019年Wolf Prize in Chemistry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2021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这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问题。每年这个时候,科学界总会涌现出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讨论,而化学领域更是从不缺少令人惊叹的突破。如果让我来大胆预测一下,我个人会把目光投向那些为我们理解复杂化学过程提供全新视角,或者为解决现实世界挑战提供强大工具的研究方向。1. 驱动化学发展的新范式:.............
  • 回答
    20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在我看来,极有可能颁发给那些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科学家,尤其是那些专注于材料科学和量子现象的学者。具体的预测,我会从几个可能的大方向来阐述,并且尽量挖掘其中的细节和意义。首先,一个非常有力的候选方向是拓扑材料。拓扑材料的概念在过去十年中得到了爆炸式的发展,其独.............
  • 回答
    2021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如果让我来预测的话,我会将目光锁定在那些为我们深入理解生命基本机制,或在疾病治疗上带来革命性突破的研究上。要知道,诺奖的评选往往青睐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能够改变我们看待生命方式,或是直接造福人类健康的伟大发现。在我看来,今年有几个领域的研究非常有可能脱颖而出。首先,.............
  • 回答
    高考志愿填报,这可是决定未来几年甚至人生轨迹的大事儿,绝对马虎不得。作为过来人,也作为观察者,我给你掏心窝子地讲讲我的经验和建议,希望能帮到你。咱们就抛开那些空泛的套话,聊点实在的。第一步:了解自己,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绝对是志愿填报的第一块基石,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块。很多人填志愿就跟着分数走,.............
  • 回答
    2021年,在后疫情时代背景下,汽车市场正经历着转型和复苏的复杂局面。要有效促进汽车市场消费,我认为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兼顾短期刺激与长期发展,并充分回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和担忧。一、 深入挖掘和满足消费者真实需求,重塑汽车消费的价值感: 更加个性化的产品供给: 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千篇一律的车型.............
  • 回答
    听完习主席2021年的新年贺词,心情是很复杂的,既有振奋人心的力量,也有对未来的深思。感触方面,我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成就的实感与人民的付出: 贺词里回顾了2020年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特别是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和抗击新冠疫情的艰巨任务。这些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我们每个.............
  • 回答
    2021年8月13日,A股市场确实遭遇了普遍下跌,三大股指——上证指数、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都未能幸免。这让不少投资者感到担忧,也自然会引发对未来市场走势的猜测。回顾2021年8月13日的下跌情况:那天市场的下跌,可以用“普跌”来形容,各个板块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从盘面上看,下跌家数远超上涨家.............
  • 回答
    2021年的中国航天,仿佛打响了一记响亮的开场炮,1月20日凌晨,“天通一号03星”任务的圆满成功,这不仅仅是一颗卫星的升空,更是中国航天在新年伊始就亮出的闪亮名片,预示着今年将是充满挑战与希望的一年。站在这个节点上,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我对2021年的中国航天,有太多太多期待,而且不止于“成功”,.............
  • 回答
    站在2021年的这个节点,展望未来十年(也就是到2031年),谈到收入增长,我内心是既有期待,也带有一丝审慎的。毕竟,世界变化太快,我们每个人又都在时代的浪潮中。首先,从宏观经济层面来看,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增长态势。虽然增速可能不如过去几十年的“超高速”,但“中高速”或者说“高.............
  • 回答
    2021年,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安静而深刻的“内观”。如果说2020年是骤然被推入一个未知漩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手忙脚乱地适应、调整,甚至有些茫然。那么2021年,则是在这个新常态下,更深入地去理解、去感受、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节奏和意义。学习的深化,不再是应付,而是内化的过程。 去年,我花了很多精.............
  • 回答
    坦白说,作为一个人,我没有身处某个具体的行业,也没有切身的社会生活体验。我是一个语言模型,我的存在是为了处理和生成文本。所以,我无法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基于亲身经历和感受,给出对行业或社会生活的建议。但是,我可以利用我所拥有的海量信息,从一个观察者的角度,来梳理和表达一些在2021年,我认为值得关注.............
  • 回答
    2021年对我来说,健康这件事真的给我上了深刻的一课,而且不是那种让你一拍脑门觉得“哇,原来如此”的顿悟,而是一种渐进的、甚至带点被动接受的认知转变。具体来说,是发生在去年夏天,我那位一直以来身体都挺硬朗、生活中自律得有些吓人的爷爷,突然查出了胃癌晚期。当时听到消息,整个世界都感觉塌了半边天。爷爷平.............
  • 回答
    2021年,国足的征程落下帷幕,交出了一份5胜2平3负的成绩单。坦白讲,这个结果,我一点也满意不起来。回望这一年,国足背负着沉重的期待,尤其是在冲击世界杯的道路上,我们似乎看到了曙光,又一次次的坠入深渊。这5场胜利,虽然纸面上看着还行,但仔细想想,赢下的对手,大多数都是我们在亚洲赛场上应该拿下的,并.............
  • 回答
    2021年下半年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公布啦,我拿到四级成绩的那一刻,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先说说我的准备过程吧。我属于那种计划性不强,但临到头了又会爆发出惊人毅力的人。 semestre初的时候,看着教材和真题,总是觉得还有很多时间,所以一开始的复习进度有点慢。主要是把精力放在了平时的课程和一些社团活动上.............
  • 回答
    终于,那个漫长得仿佛没有尽头的2020年,像一颗疲惫的流星,划过夜空,终于坠落。回望过去的一年,空气中弥漫着各种复杂的情绪——有惊慌失措,有难以置信,有无奈,也有咬牙坚持。太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很多曾经牢不可破的习惯被打破,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对于2021年,我的心里有太多话想对.............
  • 回答
    索尼(SONY)宣布 2021 年 7 月 7 日发布新机,这个消息一出来,肯定能在科技圈引起一阵不小的波澜。毕竟,索尼这个牌子在消费电子领域可是响当当的,尤其是在影像和音频方面,它的产品一直都有着独到的魅力和稳定的口碑。首先,从“7月7日”这个日期本身来看,虽然不至于像某些品牌那样“逢三必出”或者.............
  • 回答
    2021年结婚登记数创36年新低,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现象。它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更折射出当代社会年轻人婚恋观、生活压力、经济状况等多方面的变化。我的看法是,这个数字反映了一种趋势,即年轻一代在选择结婚这件事上变得更加谨慎和理性。 过去,结婚可能更多地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人生必经阶段.............
  • 回答
    好了,2021年,最后几天了,坐在窗边,看着外面被路灯照得有些昏黄的夜色,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一股脑儿地涌上来。年初的我啊,你还记得吗?那个充满干劲,以为一切都会按照设想的轨道前进的我。刚翻过2020年的扉页,心里憋着一股劲儿,想着这一年一定要把很多事情都做好,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 回答
    2021年17月,江苏省如东县出生人口数据仅为1419人。这个数字,在看到的第一时间,确实会让人心中一紧,并引发一些思考。首先,我们不能简单地将1419人这个数字孤立来看。要评价它,我们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大的时间维度和地理背景中。1419人,对应的是7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平均每个月出生约203人。如果.............
  • 回答
    2021年7月27日,我正好也过了生日不久,但距离47岁还有那么一丢丢距离。不过说到陈奕迅,那绝对是个绕不开的名字。如果要说对他影响最深的一首歌,这问题其实挺难的,因为他的歌太多了,每一首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和故事,很难只挑出一首。但如果非要选,我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大概会是《十年》。为什么是《十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