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反贪风暴》每一部评分都不及格,为什么还能拍五部?

回答
《反贪风暴》系列电影,从2014年的第一部上映以来,口碑和评分似乎总是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区间徘徊,每部作品似乎都未能获得广泛的“及格”评价。然而,令人意外的是,这个系列不仅没有因为口碑不佳而止步,反而一路拍到了第五部,并且似乎还打算继续下去。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在支撑着它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

一、 商业上的成功才是硬道理

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便是《反贪风暴》系列的商业票房表现非常亮眼。虽然影评人、专业观众可能对它的剧情、演技、节奏等方面有诸多不满,但从市场角度来看,这个系列是一部成功的商业ip。

稳定的票房号召力: 每一部《反贪风暴》都能在上映后吸引大量的观众走进影院,并且票房成绩稳定,甚至逐年攀升。这说明它精准地抓住了相当一部分观众的观影需求。
类型片的市场定位: 港式警匪片、反贪题材,本身就拥有一个庞大的忠实观众群体。尤其是在内地市场,对于制作精良、节奏明快、充满正义感和动作场面的港片,观众一直有着强烈的偏好。《反贪风暴》系列恰好迎合了这一市场需求。
IP的积累和粉丝效应: 随着系列一部部推出,观众对“ICAC”(廉政公署)这个概念、对主要角色(如古天乐饰演的“捞家”)的熟悉度和认同感也在不断增强。这种“IP效应”和粉丝基础,会带来一种惯性消费,即使口碑一般,观众也愿意买账,看看这一部又会有什么新的“反贪故事”。
相对较低的制作成本(相对于一些大制作): 虽然是系列电影,但相比于一些特效大片,《反贪风暴》的制作成本控制得相对较好。这意味着即使票房没有达到顶峰,其利润空间依然可观,足以支撑下一部的拍摄。

二、 满足了特定观众群体的观影心理

除了票房,更重要的是,这个系列触及并满足了一部分观众的观影心理,让他们愿意持续追看:

“怀旧”情结: 很多人对香港警匪片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是80、90年代黄金时期的港片。虽然《反贪风暴》可能无法达到那个高度,但它依然保留了港片的一些经典元素:正邪对抗、卧底、枪战、飞车、兄弟情谊、以及香港独特的城市风貌。这对于怀念经典港片的观众来说,无疑是一种慰藉。
“解气”的剧情: 反贪题材本身就带有强烈的“打黑除恶”、“伸张正义”的基因。观众观看这类影片,往往是希望看到坏人被绳之以法,看到贪腐现象被严厉打击。当影片能够通过强烈的戏剧冲突和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结局,给观众带来一种“解气”的观感时,即使剧情上存在些许瑕疵,也会被观众所包容。
古天乐的号召力: 古天乐是香港电影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也是许多内地观众的“童年男神”。他主演的电影,本身就自带流量。《反贪风暴》系列也成功地将他打造成了该系列的核心人物,观众愿意为了看他“除暴安良”而走进影院。
故事的“新鲜感”或“系列感”: 每一部《反贪风暴》都会试图引入新的案件、新的反派、新的“大案要案”的设定。虽然核心模式可能变化不大,但这种“案件不重复”的设定,以及系列之间偶尔的人物联动,也能给观众带来一定的期待感。

三、 制作方和出品方的长远布局

对于制作方和出品方来说,一个成功的IP不仅仅是一部电影的票房,更是未来系列化、长线发展的战略。

IP的持续开发价值: 一旦一个IP有了市场基础,就可以通过系列化来不断巩固和扩大其市场影响力。拍续集比从零开始开发一个新IP的风险更低,成本也更容易控制(因为有了前期的市场验证)。
稳定影业收入来源: 《反贪风暴》系列为出品方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票房收入和商业回报,这种稳定的现金流对于维持公司运营、投资新项目至关重要。
香港电影工业的延续: 在香港电影工业逐渐式微的背景下,《反贪风暴》系列成为了少数几个能够持续输出、并且在内地市场取得一定成绩的港片系列。对于一些香港电影公司来说,能够继续拍电影,继续养活电影人,也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四、 评分“不及格”的定义可能过于严苛

我们说“评分不及格”,很多时候指的是豆瓣、猫眼等平台上的平均分数。但这并不能完全代表所有观众的看法。

“及格”的定义因人而异: 对于一些只追求轻松娱乐、看个热闹的普通观众来说,只要剧情不至于太离谱,有足够的动作场面和明星,就能算得上“及格”甚至“好看”。《反贪风暴》恰好能提供这种“合格”的娱乐体验。
口碑与票房的分裂: 这种现象在很多类型的电影上都存在,尤其是商业类型片。观众的口味是多元的,专业的影评人和普通观众的评价标准也可能不尽相同。

总而言之,《反贪风暴》系列能够拍到第五部,甚至持续下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它精准地抓住了市场对港式警匪和反贪题材的需求,通过稳定的票房表现证明了其商业价值。它也成功地唤起了观众的情怀,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解气”和“正义”的观影心理。对于制作方来说,这是一个能够带来稳定回报和长线发展的优质IP。

虽然影评界可能对它的艺术性、剧情深度有诸多批评,但在商业电影的世界里,最终的评价往往是市场说了算。《反贪风暴》系列,正是用实实在在的票房,给出了它能够“存活”并“繁衍”下去的最有力证明。它或许不是最优秀的警匪片,但它是最懂得如何抓住观众、如何在市场中生存下来的警匪片之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非常简单地谈几句个人看法。

《反贪风暴》这个系列,属于非常标准的“商业化”制作。比起“作品”,“项目”的味道更加浓重的多。它的一切目的,都集中了商业诉求:最低成本、高效率的制作——我们甚至很难称它为“创作”——环节,用来实现对票房有所加成的一切理论效果,包括但不限于“对接高排片的短时长”、“明星与情怀buff下的阵容”、“大背景、高格局的基础设定”、“多类类型化元素的堆积”。

这些环节堆叠起来,片子的整体质量不可能好。一个大格局的背景起手,一套还原香港影视“熟面孔”的阵容,动作、爆炸、“阴谋”的叠加,当然可以忽悠来观众。但是,由于片长被限制得实在过于严格,角色、线索、元素的过多必然会导致粗暴的“走马观花”。他们只是一个个地被强行搬到了观众的面前,然后匆匆让位下场,把舞台留给排着队的下一位,如此轮换下去。至于展开、深入,基本就没有时间了。

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浮光掠影式呈现,并不仅仅体现在明星饰演角色的表现力之上,所有的叙事相关部分都有这种问题,谈不上延伸与交互。动作场面与激烈文戏的发生,只能被单薄的“阴谋”做背后支撑,而参与其中的人物则面目简单、内心寡淡,行为逻辑往往不够严谨,而投入的情感内容也过于稀少,既让人看不懂他“为何如此”的动机,也让人难以对这所有的纸片人产生共情。

尴尬、突兀,成为了观影的主节奏。而也正是如此,导致了影片“阴谋”的无法可解,在没有细化的情况下只能粗暴终结,如第五部结尾“刀杀特意送人头的反派”一样,虎头蛇尾。

但是,以一部完全极致的商业制作来说,这显然是不重要的。他们想的,就是如何将观众忽悠进来,填满短时长带来的高排片场数。这是一种不加掩饰的赤裸裸忽悠之举,很大程度上甚至无关个人能力的高低——看看每一部生硬无比的剪辑、永远讲不明白的叙事、全是情感高潮之强行连接的配乐,走马灯一样进进出出于舞台的演员们,显然不是一个正常的水平。

事实上,这种项目,在近年来的香港电影里绝对不算少。《澳门风云》就是最好的例子,王晶几乎调动了自己能想起来的所有情怀、邀请动的所有朋友,让他们在片中或直给、或擦边地无限致敬曾经的经典桥段,完全不考虑故事的连贯性,作品成为了“整体时间加长、片段时间缩短”的《王牌对王牌》。

事实证明,情怀够,把控准,“没底线”,观众确实还就是好“忽悠”的。而片子给他们的“补偿”,不过是满足他们自我表达欲望的“差评”与“讽刺”而已——毫无成本,随便贬低,买票就行。

另一点商业操作,即是对于档期的选择。2014年八月中旬,第一部出世,位于黄金暑期档,于是票房表现也相对乏力。2016年九月中旬的第二部,吸收了教训,来到暑期档的末尾,同时段只有《我的战争》和《大话西游3》,前者体量有限,后者挂着刘镇伟、唐嫣等“著名名字”,以及一个明摆着的“狗尾续貂”形象。2018年9月中旬的第三部,赶在了《影》的两周之前,甚至《悲伤逆流成河》和《江湖儿女》都比它晚了一周。2019年四月的第四部,打出了“监狱风云”这样的元素新意,必然也更有自信吸引观众,于是从暑期档大锅饭的“喝口汤”变成了春季档小蛋糕的“吃独食”,把《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打下去,显然毫无悬念。

很容易发现,这个系列中的每一部,尤其是票房真正达到数亿级别、大赚特赚的第二、三、四部,都会精确地选择档期。前两者是暑期档的末尾,吃掉这个大热档期的相对冷门窗口期。此时,热门大片的观影潮已经基本散去,又还没到秋季档的完全冷淡时间,《反贪风暴》便可以在一个“冷却又不那么冷“的窗口里,吃上暑期档吃剩下、但还没凉掉的最后一口热饭。而到了舞台新颖、“有的宣传”的第四部,才移到了观众热情相对较低的春季,自信自己可以吸引观众。

而到了第五部,更是拿到了“最惨淡年末档”的天时地利人和,《爱情神话》相对小众文艺,且有全上海方言的一定接受度门槛,《穿越寒冬拥抱你》则打着有些老调的“疫情温情”牌,经历了《中国医生》的观众对此多少会产生剧情可预知的无趣感,且多故事串联集合的形式,也已经在过去多部烂片的积累下,留下了不好的印象流。

而在主观层面,第五部居然“硬着头皮”地打起了“情怀”套路,仿佛这是一部经典系列的终结篇,完全无视了自己只是一个“足够长”的烂片系列之事实。这又配合上了古天乐、张智霖等一干港剧老将给人的“港影的黄昏,后继的无人”这种一贯印象,似乎成为了对作品、演员、港影,甚至一个时代的告别。

当然,《反贪风暴》至多只是“烂得经典”,而古天乐等人也还会常驻影院。然而,第五部打出的这手情怀包装,在这个寡淡的年末档竞争中,却无疑成为了最有力的武器——新年假期,人们总要看点什么电影,哪怕只有一次。这种仪式感,成为了托起第五部的最后一口气。

宣传肯定过火,甚至非常滑稽。但是,就像他们拿出的影片质量所表现的那样,口碑、风评,压根就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只要多卖票就行。

在质量上看,《反贪风暴》系列足以被贬到尘土里,不得超生。但以“赚钱”的出发点,它却是完美而精准的执行模版——在一切环节,都能做到不惜一切代价,完全以“最低风险、最安全稳妥地收割打底票房”为目的。

它当然是“不要脸”的,但在赚钱指向型下,“不要脸“却往往是一个优点。

所以,《反贪风暴》为什么这么烂,却拍了五部?因为赚钱。而支撑这种“烂片”操作套路可行性的,则是足够庞大的电影消费群体基数,以及日益深化的观影习惯。

在某些“似乎应该看个电影”的时间段,人们总会去看个电影。此时,“看电影”行为本身的意义大于了观影体验,而《反贪风暴》,也就成为了“有意将该行为对象导向自己”操作上的最强王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