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可以介绍一下各种调味料的基本用法以及搭配方法吗?

回答
想要在家做出餐厅级别的美味,掌握调味料的运用绝对是关键。别看它们小小一罐,却能为平淡的食材注入灵魂。今天,咱就来好好聊聊这些厨房里的“魔法师”,以及它们各自的性情和最佳搭配。

咱们先从最基础的几位说起,它们是大部分菜肴的基石:

1. 盐 (Salt)

基本用法: 盐是味道的“放大器”,能够提升食材本身的鲜味。无论是炒菜、炖煮、凉拌还是烘焙,盐都是必不可少的。用量上,要少而多次地添加,随时可以再加,但一旦加多了就很难挽救。
烹调中: 在炒菜时,通常在食材快熟时加入;炖煮时,可以在开始时加入,让味道充分渗透;腌制肉类时,盐能帮助肉质脱水,使其更紧实入味。
烘焙中: 盐不仅能提味,还能调节面团的发酵速度,并能增加面团的延展性。
搭配方法:
百搭: 几乎可以和所有食材搭配,是提鲜的万能钥匙。
海盐 vs. 食盐: 海盐通常颗粒较大,含有矿物质,味道更丰富,适合用于煎牛排、撒在沙拉上做最后点缀。精制食盐味道更纯粹,适合日常烹饪。
风味盐: 如黑胡椒盐、迷迭香盐、蒜盐等,可以直接给菜肴增添复合风味,省去了单独添加的步骤。比如煎鱼可以撒上迷迭香盐,烤鸡可以抹上蒜盐。

2. 糖 (Sugar)

基本用法: 糖的作用远不止是甜味。它能带来焦糖化反应,给食物增添色泽和风味,也能平衡其他味道,比如酸味和辣味。在烹饪中,糖是柔化辛辣、提升鲜味的得力助手。
炒菜中: 一点点糖可以中和酱油的咸涩,让红烧菜肴颜色更漂亮,味道更有层次。
腌制中: 糖可以帮助肉类锁住水分,使其更嫩滑。
烘焙中: 糖是结构、颜色、风味和保湿剂的关键成分。
搭配方法:
咸甜组合: 糖和酱油、醋是绝配,比如糖醋排骨、红烧肉,糖的加入让咸味更加圆润,风味更加醇厚。
辣味缓冲: 在川菜、湘菜等辣味菜肴中,适量的糖能有效地缓冲辣度,让辣味更加柔和可口。
提鲜: 在一些不以甜味为主的菜肴中,比如蒸鱼、白灼虾,少量糖也能起到提鲜的作用。
焦糖化: 将糖直接加热融化,可以制作焦糖酱,淋在甜点上,或者用来给烤肉上色增香。

3. 醋 (Vinegar)

基本用法: 醋带来酸味,能解腻、开胃、去腥增香,还能帮助食材软化入味。它是凉拌菜的灵魂,也是很多炖煮和腌制过程中的重要角色。
凉拌中: 醋是凉拌菜不可或缺的元素,能让蔬菜更加爽脆,味道更清新。
去腥增香: 在烹调鱼、肉类时,醋可以有效地去除腥味,并增加香气,比如醋溜鱼。
软化食材: 醋的酸性可以帮助肉类、豆类等食材软化,缩短烹饪时间。
乳化: 在制作沙拉酱时,醋能帮助油和水乳化,形成顺滑的酱汁。
搭配方法:
与油类: 醋和油是沙拉酱的基础,比如橄榄油配意大利黑醋,香油配陈醋。
与糖: 如前所述,糖醋组合是经典,可以平衡酸味,增加风味。
与酱油: 醋与酱油搭配,可以做出层次丰富的酱汁,如葱油拌面里的酱汁。
醋的种类:
白醋/米醋: 味道清淡,酸度适中,适合用于凉拌、炒菜,不易影响食材原色。
香醋/陈醋: 颜色深,味道醇厚,带有特殊香气,适合红烧、炖煮,以及一些需要浓郁风味的凉拌菜。
果醋: 如苹果醋、葡萄醋,带有水果的天然香甜和风味,适合用于沙拉、蘸酱,以及一些西式料理。

4. 酱油 (Soy Sauce)

基本用法: 酱油是中国菜的“灵魂伴侣”,提供咸味、鲜味和独特的酱香味。它能为菜肴增色,使其看起来更有食欲。
上色: 主要依靠老抽,能为菜肴带来红亮的色泽。生抽则主要用于提鲜和增加咸味。
调味: 提供咸味和鲜味,是大多数炒菜、炖煮、凉拌的基础调味料。
腌制: 酱油可以为肉类提供底味和色泽。
搭配方法:
生抽 vs. 老抽:
生抽: 颜色浅,味道咸鲜,适合用于炒菜、凉拌、蒸鱼,主要起提味作用。
老抽: 颜色深,味道偏甜,不含盐或盐含量较低,主要用于给菜肴上色,如红烧肉、糖醋里脊。
与糖: 经典搭配,能中和咸味,增加鲜甜风味。
与醋: 组成复合酱汁,如糖醋汁、蒜蓉酱油汁。
与其他酱料: 与蚝油、豆瓣酱等搭配,可以创造出更复杂的风味。

5. 蚝油 (Oyster Sauce)

基本用法: 蚝油是粤菜和一些东南亚菜系的常用调料,味道鲜甜,带有海鲜的独特风味。它能显著提升菜肴的鲜味,并增加菜肴的光泽。
提鲜增味: 蚝油是天然的鲜味剂,能让食材的味道更加饱满鲜活。
增稠和增亮: 蚝油有一定的粘稠度,能让酱汁更好地附着在食材上,并增加菜肴的光泽。
腌制: 用于腌制肉类,能使肉质更嫩滑。
搭配方法:
炒菜中: 在炒青菜、炒肉丝时,加入蚝油能瞬间提升鲜味,让菜肴口感和风味都更上一层楼。
凉拌: 少量蚝油可以为凉拌菜增添鲜味,如蚝油生菜。
炖煮: 用于炖肉、炖海鲜,能增加汤汁的醇厚度和鲜味。
与生抽、糖: 蚝油与生抽和糖的组合是许多菜肴的基底,可以做出醇厚鲜甜的酱汁。

6. 料酒 (Cooking Wine)

基本用法: 料酒最主要的作用是去除肉类、鱼类等食材的腥膻味,并能增加菜肴的香气。
去腥增香: 在腌制和烹调肉类、鱼类时,料酒中的酒精能挥发掉一部分腥味物质,同时其自身的香味也能融入食材。
软化肉质: 料酒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软化肉类纤维。
搭配方法:
与肉类、鱼类: 无论是红烧、清蒸、爆炒,只要是含有肉类或海鲜的菜肴,都可以加入料酒。
腌制时: 将肉类切好后,加入料酒、姜片、葱段一起腌制,效果最佳。
烹调时: 在炒菜时,通常在放入肉类后,沿着锅边淋入料酒,利用高温使其快速挥发。
注意: 啤酒或黄酒有时也可以替代料酒,尤其是炖煮时,它们能带来更丰富的风味。

7. 辣椒 (Chili)

基本用法: 辣椒提供辣味,能刺激食欲,并能与肉类、海鲜等产生奇妙的味觉碰撞。除了辣味,不同种类的辣椒还有不同的风味和香气。
增添辣味: 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食物变得辣。
提升风味: 干辣椒经过煸炒,会释放出特殊的香气,与许多食材是绝配。
去腥解腻: 辣味可以很好地中和肉类的油腻感和腥味。
搭配方法:
与肉类: 辣椒炒肉、麻婆豆腐、水煮鱼,辣椒是这些菜肴的灵魂。
与海鲜: 像川味海鲜、泰式海鲜,辣椒的加入能让海鲜的味道更具冲击力。
干辣椒 vs. 新鲜辣椒:
干辣椒: 适合用来爆香、炒菜、炖煮,能提供干烈的辣味和特殊的香气。油温不能太高,否则容易炸糊发苦。
新鲜辣椒: 适合用于凉拌、炒制,能带来更清新的辣味和色彩,有些品种还有特殊的果香味。
辣椒粉/辣椒面: 可以用来腌制、烧烤、撒在表面增香,如孜然羊肉串上的辣椒面。

8. 姜 (Ginger)

基本用法: 姜是去腥增香的“万能手”,同时也有一定的辛辣味,能提神醒胃。
去腥: 在烹调鱼、肉、禽类时,姜是去除腥味的必备品。
增香: 姜的独特香气能为菜肴增添丰富的层次。
提鲜暖胃: 姜的辛辣能促进血液循环,带来暖意,尤其适合一些偏寒的食材。
搭配方法:
与肉类、海鲜: 蒸鱼、红烧肉、炒鸡丁,几乎所有肉类和海鲜都可以用姜来处理。
爆香: 姜片或姜末在热油中爆香,能为整个菜肴打下良好的风味基础。
姜汁: 很多凉拌菜会用姜汁来提味,如凉拌黄瓜。
姜末/姜蓉: 在腌制肉类、制作馅料时常用,味道更易渗透。
与葱、蒜: 姜葱蒜可以说是中餐“三剑客”,它们在一起能产生强大的增香去腥组合。

9. 葱 (Scallion/Green Onion)

基本用法: 葱主要起增香、点缀和去腥的作用。
增香: 葱白部分在爆香时能释放出浓郁的香味,葱绿部分则在出锅前加入,增添清新的葱香味和色彩。
去腥: 和姜一样,葱也是去除腥味的好帮手。
点缀: 切成葱花撒在菜肴上,能让菜品看起来更美观。
搭配方法:
爆香: 葱段、葱白在油中煸炒出香味是很多菜肴的开始。
腌制: 和姜一起放入肉类中腌制,去腥效果好。
葱油: 用葱段炸制葱油,是拌面、制作蘸酱的灵魂。
葱花: 撒在汤、面、炒菜的表面,增加香气和视觉效果。
葱段: 在炖煮时加入,能提供温和的葱香。

10. 蒜 (Garlic)

基本用法: 蒜是一种强效的增香剂,同时也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它的风味非常浓郁,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香料搭配。
增香: 蒜的香味独特且浓郁,几乎能为所有菜肴增添风味。
去腥: 和姜、葱一样,蒜也能有效去腥。
杀菌: 蒜素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对健康也有益。
搭配方法:
爆香: 蒜末在油中爆香是烹饪的常见手法,能迅速释放香气。
炒菜: 蒜末、蒜片是炒菜中不可或缺的。
凉拌: 蒜末是凉拌菜的灵魂调味之一,比如蒜泥黄瓜、蒜泥茄子。
炖煮: 整颗蒜瓣放入炖肉中,能增加风味,并软化肉质。
蒜蓉酱: 蒜蓉和油、盐、糖等混合,可以用来烤制、蒸制,如蒜蓉粉丝蒸扇贝。
生蒜 vs. 熟蒜: 生蒜味道辛辣刺激,适合凉拌;熟蒜味道更香甜,适合炒制和烤制。

11. 胡椒粉 (Pepper)

基本用法: 胡椒粉提供辛辣感和特殊的香气,能增加菜肴的层次感和刺激食欲。
增味: 提供独特的辛辣味,特别是白胡椒,有温暖的辛辣感,而黑胡椒则更具穿透力和香气。
去腥: 胡椒粉在烹调肉类、海鲜时,也能起到一定的去腥作用。
搭配方法:
白胡椒粉: 味道更辛辣,香气相对温和。常用于海鲜、汤羹、白色肉类(如鸡肉、猪肉)的烹饪中,如蛋花汤、清蒸鱼。在一些炖煮中,白胡椒能带来温暖的辣感,但不影响食材的本色。
黑胡椒粉: 味道更浓郁,香气更复杂,略带一点点木质香。适合用于牛排、羊肉、猪肉等,也适合用于烘焙和一些重口味的菜肴。现磨黑胡椒的香气最佳。
撒在表面: 在烹饪完成后,撒上现磨黑胡椒,可以立即提升菜肴的风味和香气。

进阶与组合:

豆瓣酱 (Broad Bean Paste): 浓郁的豆香和酱香,咸鲜微辣,是川菜的灵魂之一。适合炒菜(如麻婆豆腐、回锅肉)、炖菜,也能用来腌制肉类。搭配猪肉、牛肉、豆腐效果极佳。
辣椒酱 (Chili Sauce/Paste): 品种繁多,风味各异。有些香辣,有些咸香,有些带有发酵的独特风味。可以用来炒菜、拌面、做蘸酱,为菜肴增加复杂风味和辣度。
芝麻酱 (Sesame Paste): 浓郁的芝麻香和醇厚的口感,常用于凉拌菜、拌面、蘸酱,如麻酱拌面、凉皮。与醋、蒜泥、酱油搭配是经典。
甜面酱 (Sweet Bean Sauce): 咸中带甜,酱香浓郁,常用于制作烤鸭酱、京酱肉丝等。
香料(如八角、桂皮、花椒等): 在炖煮肉类、制作卤味时使用,能提供独特的香气,有效去腥增香。但用量要控制,过犹不及。

一些小贴士,让你的调味更上一层楼:

尝味是关键: 无论是什么菜,烹饪过程中都要不断尝试味道,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
了解食材: 不同的食材需要不同的调味方法。比如,鲜美的海鲜不宜过多调味,以免掩盖原味;而口感较柴的肉类则需要更多调味料来提升风味。
调味的顺序: 有些调味料适合早放,比如盐、糖可以在前期加入,让味道充分渗透;有些则适合晚放,比如醋、料酒,早放容易挥发掉香气或酸味,影响效果。
别怕尝试: 调味料的搭配就像化学实验,有时候意外的组合也能带来惊喜。多尝试,找到属于你自己的口味密码!

掌握了这些基础调味料的用法和搭配,你就能在厨房里游刃有余,变幻出各式各样的美味佳肴。记住,调味料不仅仅是让食物变咸变甜,它们更是烹饪艺术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在这个回答里,我不会讲某一个调味料的具体用法,而是讲讲调味的基本原则。只要遵循这个原则,“乱搭”也能搭出好吃的菜。

实际上,每次给菜品调味,我都是根据家里现有的调料“胡乱”搭配一通的,看起来毫无章法,这个加一点那个加一点,但基本从来没有出错过。绝大多数时候都还挺好吃的。

我向来认为,做一个菜,用了什么调料是其次,真正重要的是综合运用调味的基本原则,把手头有的调料好好利用起来。也是这个原因,我很少去写专门的食谱,而是总结厨房里那些最基础的规律)

今天就专门来聊一聊,什么是调味的基本原则,日常做饭时该如何加调味料。


全文大约四千字,没有一张配图,看起来会有点枯燥。

但绝对值得多读几遍慢慢消化。



NO.1 调味的基本原则:咸+甜+酸


味觉的基本组成,无非是酸甜苦辣咸鲜基础六味。任何调味料,都可以分解为这几个元素。

咸味是基础。甜味能融合百味,使整体更和谐。酸味可以提亮味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咸+甜+酸是我在做菜时脑子里一定会思考的一道公式。除了有些比较简单的菜,比如加点盐和酱油炒一炒就上桌的青菜外,其他的,这三种元素一般都有,我会按以下顺序问自己这些问题。


思考顺序:


1:我该加哪些咸味的调料?


盐、生抽、老抽、各式酱油、鱼露、各种酱料、蚝油......咸味的调料无穷多,一道菜可以选择几样搭配。盐、生抽、鱼露是百搭的基础款,可以无脑和其他调料组合。


其他的、如果你担心不好把控的话,最多就加1~2种。有些专业厨师可能会用上很多香料组合出非常复杂的味道,这个我们就不学了,家常菜基本用不上。


但对于家里只有一瓶酱油一瓶醋一包盐和味精以及白糖的朋友,我建议不妨多尝试一些新的风味。


蚝油曾经也在我的基本款清单之中,它的用途确实挺广。但由于市场上常见的蚝油大多都是勾兑产品,而且取用也甚是不便。渐渐的我就用的比较少了。家里会常备小瓶的李锦记旧庄蚝油放冰箱,做黄焖鸡、蚝油焖香菇等菜时拿出来用。


一般我们对鱼露的印象是泰国或广东常用的调料,其他地区用的很少。国际上,鱼露和酱油也总是会被打上“很亚洲”的标签。但其实不止是亚洲菜,做西餐你都可以放一些。它们是跨领域非常好用的调味品。


买生抽(酱油)和鱼露,可以把预算放高一些,选择成分表上没啥乱七八糟的添加剂的为宜。


2、我还可以加哪些甜味的调料/东西?


有些咸味的调料其实也带有一点甜味,例如,酱油、蚝油、甜面酱等,如果前面已经加了,那这一步要把它们计算在内,适当减少或不再添加。


常用的甜味调料包括:白糖、冰糖、红糖、焦糖化洋葱、炒过的大葱/小葱、各类水果、饮料(如可乐)、酒类(如甜米酒、果酒)...还有一些带点甘甜的食材,比如胡萝卜玉米红薯等。


许多水果都可以入菜,它们酸酸甜甜,搭配各类菜品毫不违和,一点也不会黑暗。


只要手头边有吃不完或者不好吃的水果,我都会尝试去做成各种各样的菜。菠萝、苹果、橙子、小番茄、百香果、芒果、榴莲、柚子、无花果、猕猴桃、椰子、牛油果......在我眼中,水果就是一类来源广泛、创意无限且低成本的调味料。(这个成本低倒不是说水果便宜,而是使用成本低)


甜味调料最好边加边尝,尝起来不能有非常明显的甜味——如果不是做酸甜口这一类甜味特别重的菜肴的话。


至于该怎么把握这个度,就靠多多实践吧。如果不是很熟练,就尽量少量多次添加。


虽然到这里我讲的是先思考咸味再思考甜味,其实实际应用时没有严格顺序。甚至我以前还提到过,最好是先加糖再加盐。


对此,我的建议是:怎么顺手怎么来。可以第一步先加糖,然后再慢慢的调整咸味和甜味,直到觉得合适为止。


3、我是否还需加点酸味?


一样也是先分析之前有没有加过酸味的调料。比如水果提供甜+酸,酒类提供甜+酸+鲜,然后再想是否还需要加点酸。


如果不确定,那就加加看看呗柠檬汁/青柠汁是不容易出错的选择,它们的酸味清新,搭配起来很少会显得“用力过猛”。醋的个性稍强,根据我的经验,米醋、葡萄酒醋、雪利酒醋、白醋比香醋、陈醋好用(也看个人口味),我最常用的是米醋。有时我会组合不同的醋和其他酸,突出酸味的「层次感」


“层次感”在调味中好像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名词,但它所被赋予的意义却涵盖多个方面。如果你对这个词感到陌生,那就——


多读几遍。(认真脸.jpg)


其他常用的酸味调料还有:番茄、番茄酱、酸菜泡菜酸黄瓜等腌制品、酸梅/酸梅酱、无糖酸奶等。


和甜味很像,如果想起到一个「让人觉得好吃,但说不出到底好在哪里」的神秘的提味效果,那么酸味调料一定一定不能加多。成品不能明显吃出酸味,有一点就够了。


相关文章回顾(★★★):

学会用盐,你就学会了厨房里最重要的一项技能(第一部分 | 非常重要!必看)

日常合集(4)| 便当系列(A部分相关)

总觉得调味太单一?不妨试试加点酒吧(全文重点)



NO.2 基础六味之鲜味


以前的我有一个误区:烹饪中把鲜味看的过于重要,一个劲的给菜肴整“提鲜”的东西。


总觉得我这个菜差了点什么?可能是「鲜」吧。按着这个思路去解决问题,我得到的是一堆疑问:


为什么我用辛苦熬了俩小时的高汤做菜却感觉没有加分?为什么我的小鸡炖蘑菇就是没有隔壁老黄做的好吃?为什么我已经穷尽了可加的鲜味食材,做的菜还是平平无奇


这是因为,「鲜」是一个“锦上添花”的东西。如果我们划分一下等级,鲜的地位和酸接近,它属于一道附加题。


那为什么我把酸放在第一部分写,鲜却是第二部分呢?


这是因为,「鲜」常常伴随着「咸」存在(被动),而酸需要我们刻意添加(主动)。也就是说,在你按咸+甜+酸的原则调味完,鲜味可能已经自然的融入进来了。


比如酱油、蚝油—咸+甜+鲜;酒—酸+甜+鲜;鱼露、腐乳等发酵品—咸+鲜...


这个阶段,我会问自己的问题是:


再加点鲜味可以让我这个菜更出色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应该加点什么?


这个时候也有一条百搭的原则:把原计划里要加的水换成高汤。

(专栏里有发过高汤的文章,可以自己搜索一下)

鸡高汤可搭配各种肉类海鲜蔬菜(最最常用&百搭),猪骨高汤也差不多都可以搭,鱼高汤虾高汤搭配海鲜类,素高汤可搭配蔬菜或肉类,牛高汤搭配牛肉或重口味的菜肴。这是我常用的搭配方式,但有时也会瞎几把搭混搭,例如用牛骨高汤去炖鸡肉,结果也还挺不错的。


其他常见的鲜味元素还有(其实也就是煮高汤常用的材料):香菇等各式菌菇、海带、小鱼干、虾皮、虾干、干贝、番茄、火腿、乳制品、肉类、味精等。


说到味精,多讲两句:味精我一般会在调味很简单的情况下使用,例如用盐+白糖+味精+(胡椒粉)的组合炒一些不需要酱油上色的菜,通常是炒蔬菜。


其他时候想增鲜,更多的选择是鱼露。鱼露,是和味精作用相似、高一个段位的替代品。



NO.3 基础六味之辣&苦


咸甜酸鲜之后,再来说说辣。准确来说,辣是一种痛觉,和其他几味有本质上的区别。但这些都不重要,对待辣味,就一条:

爱吃辣就加,不吃就不加。加不要加多。


因为辣味过重,很容易掩盖食物的其他味道。只留下“好辣/好刺激”的印象。久而久之,味蕾可能会被钝化,吃饭没点辣都觉得没味。


我平时做菜很少放辣椒。偶尔加一点,能起到促进食欲、提升味觉层次的作用。但如果你一丁点辣不沾(或者多一步嫌麻烦),就没有必要为了这点好处特地加两根辣椒。


我常用的辣味调料有:小米椒(鲜)、干辣椒、辣椒面、青红辣椒、泡小米椒、老干妈、郫县豆瓣酱、剁椒等。


再说说苦。这个就更简单了。


任何时候,都不需要考虑往你的菜里加苦味的调料。如果由于某些原因,你从你的菜里吃出讨厌的苦味,先看看加糖能不能掩盖。实在不行,


重做



NO.4 总结与实践


这篇文章分析了基本的调味原则,总结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灵魂五问):

1、我该加哪些咸味的调料?(盐、酱油、鱼露)

2、我还可以加哪些甜味的调料/东西?(白糖、冰糖)

3、我是否还需加点酸味?(柠檬、醋)

4、再加点鲜味可以让我这个菜更出色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应该加点什么?(高汤)

5、要不要加点辣?(爱吃就加,不要加多)

6、每一步加完后记得尝一尝。

当你碰到一些不认识的调料或酱料,也可以先拆分成酸甜苦辣咸鲜这六个基本元素,然后按以上方式套用。比如,新买了一瓶英式伍斯特辣酱,咋用?你就可以把它分解为酸辣甜。再比如,看着家里的黄灯笼辣椒酱快过期了,舍不得扔,如何利用?就可以分析它的主要味型是咸鲜辣。

这样的组合基本不会让你出错,偶尔会有意料之外的惊喜。


我在实践中就是按这样的思维方式做菜的,举一些例子。


比如说,某天我买了两条甘蔗,没吃完,就把它切碎煮了水,代替白糖使用。(充分利用每一种食材)


又有一天我买了一瓶无糖酸奶,吃了几口觉得太难吃了准备拿去炖鸡,于是把酸奶分解成“酸”和“乳制品”两个元素,为它搭配了气质相符的淡奶油和奶酪,又整了点咖喱。加了盐、鱼露(咸),糖(甜),腌柠檬、酸奶(酸),倒入鸡高汤炖煮,成品还不错。


......


又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但值得啃。不夸张的说,如果你掌握这篇文章的精髓,那么恭喜,你已经掌握了过去近三年时间内我在厨艺这条道路上通过阅读、视频、课程、实践等等途径所习得的最精华的那一部分


彼时,不管身在一个怎样的厨房、有何种调料,相信你都能凭「感觉」游刃有余。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号:小川食堂

user avatar

料酒是黄酒加了点其它的香料,一般是给腥味比较重的鱼及肉类食材去腥,预先腌制,素菜不需要加。如果在炒菜时加的尽量不要太多,否则黄酒味比较重,影响整体味道。

生抽和老抽都是酱油,生抽用来凉拌,蘸饺子,或者给菜加酱香和咸味。老抽是生抽中加入了焦糖,一般不直接生吃,用来给肉类菜上色,提香。红烧类菜肴可以用老抽取代自制糖色,比较省事(感谢评论区更正,糖色主要是上色,不增香)。

蚝油可以用来取代味精或鸡精来提鲜。它的鲜味的主要成份来源是谷氨酸盐和核苷,和味精差不多。廉价的蚝油,生蚝汁的成份分少。荤素都可以放蚝油,没啥限制。但不要太多,蚝油中往往含有比较多的盐,加入蚝油后应少放盐。一些纯素的菜加点在调味时加点蚝油,可以让食物有类似海鲜的风味,比如,蚝油生菜。

香芹,薄荷,香叶属于萜烯类香料。这种香料有种清新的香气,用来给食物增香,一般比较浓,比较容易挥发,吃之前离的很远就能闻到。烧烤或是煎制肉类可以加一些这类香料增加香气。

八角,桂皮,丁香属于酚类香料。这种香料,相比萜烯类,不易挥发,更易溶于水。所以闻起来不没那么浓的气味,但吃的时候容易感受到。它们可用来给肉类增香去腥,炖肉加这些香料比较合适,酚类物质溶于水后渗入肉类,会让肉类吃起来更香。

黑胡椒,白胡椒,花椒,各种辣椒,都属于辛辣类香料,可以刺激食欲,让人吃起来感觉比较爽。黑胡椒,白胡椒,花椒会有吃起来比较麻的感觉,同时它们也含酚类,可以达到去腥增香的效果。各种辣椒,辣度和香味也不太一样,比如二荆条增色,小米辣提味,子弹头增香(感谢评论区更正)。

葱,姜,蒜也有辛辣味,可以为炒菜调味,也可以给鱼或肉类去腥。

芥末,辣根,山葵也属于辛辣类香料,它们的辣味来源主要是异硫氰酸盐,和辣椒的辣椒素,生姜的姜椒素不同,这些香料的辣味在室温环境下就可以挥发,所以在吃的时候会有那种让人呛鼻子的感觉。一般配合其它菜食用,增加食欲。

生粉就是土豆或玉米淀粉。它可以用在腌制时肉类时,包裹住调料,锁住食材内部的水分和易挥发物质,保持食材的味道。也可以用来给食物勾芡,使最后的成菜汤汁更浓稠,增加卖相,食用时也容易保持味道。

芝士,黄油,西餐西点类用的比较多。芝士是发酵的牛奶制品,可以提供奶香味;黄油是牛奶中提炼出的油脂,可以起到起酥,增脆,增香的效果,对应的中式甜点一般用猪油。

一般做炒素菜,或是要突出食材本味,就不需要加味道较重的香料,如丁香或桂皮,否则吃起来味道会很怪异。辛辣类香料可以根据个人口味添加。做腥味比较大的食材,如深海鱼,先用料酒/黄洒/啤酒/白酒 + 葱姜+胡椒/花椒粉(如果用的是料酒,也可以不用,因为料酒里一般含有这类香料)腌制去腥。腥味的来源很大部分是血水,清洗净血水很重要,去除血水时可以加一些盐用水泡一下。比较新鲜的食材,如果要突出食材本身的味道,烹饪阶段尽量少用或不用香料,免得香料掩盖住食材的本味。

各种香料本身的成份都比较复杂,一种味道往往来自很多种物质的组合,反应;不同的香料也有不同的香味,很难用语言描述。做饭这件事,还是实践出真知,调料什么的,没什么太严格的一成不变的用法。

补充说明鱼腥味的来源:深海鱼和淡水鱼的腥味主要来源不同。深海鱼为了抵抗水压体内会有很多氧化三甲胺,氧化三甲胺是海鲜风味的主要来源之一,它本身是属于人们喜欢的『鲜』的味道。但它的分解后产物三甲胺和尿素之类的物质却有很重的腥臭味。鱼的血液中有较多的氧化三甲胺代谢后产物,海鱼离开水后,细菌和鱼体内的酵素也会加快氧化三甲胺的转化。所以,新鲜的,清理好的深海鱼的肉并不腥。淡水鱼中有较少的氧化三甲胺,淡水鱼的腥味主要来源于水体中的腐败物质和微生物,所在淡水鱼处理时除了要放干净血,还要清洗干净它的体表。


推荐你看看王刚的视频

Bilibili 美食作家王刚R

王刚的厨房技巧 篇四:34种常见厨房调料用法大全

王刚的厨房技巧 篇二:12种常见香料怎么用?

再推荐一套书,这套书不是教你怎么做菜,对提高厨艺水平没帮助。它告诉你隐藏在食物和厨艺下的科学,属于食品科学一类的科普读物。

食物與廚藝 (豆瓣)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