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同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

回答
关于同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的问题,这是一个备受关注且讨论激烈的话题。事实上,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同性恋家庭与异性恋家庭在抚养孩子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上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首先,我们来谈谈“适合”这个词。在育儿的语境下,“适合”通常意味着能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培养健全的人格。从这个角度来看,性取向本身并不能决定父母的育儿能力。一个人的亲子能力更多地取决于他们的性格特质、情感成熟度、经济能力、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对孩子的承诺程度。这些特质在同性恋和异性恋人群中都普遍存在。

研究证据是支持同性恋家庭育儿能力的重要基石。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有无数的学术研究集中探讨了同性恋父母家庭中孩子的成长情况。这些研究普遍发现,在同性恋父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心理健康、社交能力、学业表现、自我认同等方面,与在异性恋父母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例如,许多研究关注孩子是否会因为父母的性取向而遭受欺凌或产生困惑,结果表明,虽然存在一定的社会压力,但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多地受到家庭内部的稳定、父母的亲子关系质量以及家长如何处理外界看法的影响,而非父母本身的性取向。

更进一步说,同性恋家庭有时甚至能为孩子提供一些独特的优势。

多元化的视角和开放的态度: 在一个非典型的家庭结构中成长,孩子可能从小就接触到更多元的观点和生活方式。这有助于他们培养更强的同理心、包容性和对社会多样性的理解。他们可能更早地认识到,家庭的形式并非只有一种,爱和亲情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
更强的适应能力和韧性: 由于同性恋家庭可能需要面对更多的社会偏见和挑战,孩子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可能会发展出更强的心理韧性和应对困难的能力。他们学会了如何处理不公平待遇,以及如何从支持性的关系中寻求力量。
父母双方的承诺和努力: 许多同性恋伴侣在决定要孩子时,往往会经过深思熟虑,并且为了组建家庭会付出更多的努力,例如通过领养、代孕或人工授精等方式。这种积极的规划和强烈的养育意愿,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育儿资本。同时,同性恋伴侣在育儿过程中,往往会更加明确地分工合作,并且双方投入的精力和情感可能更为均等,因为他们深知建立一个稳定幸福的家庭来之不易。

当然,任何家庭在育儿过程中都会遇到挑战,同性恋家庭也不例外。

社会歧视和污名化: 这是同性恋家庭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之一。孩子可能会因为父母的性取向而遭受来自同学、老师甚至社区的歧视或不理解。如何帮助孩子应对这些负面影响,需要父母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心理疏导能力以及强大的亲子关系。
法律和政策的不确定性: 在一些地区,同性恋婚姻或同性恋伴侣的收养权可能尚未得到完全的法律保障。这可能会给家庭的稳定性带来一些不确定性,也可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产生一些法律上的困扰。
信息和支持系统的获取: 相对于异性恋家庭,同性恋家庭在获取育儿信息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方面,可能需要更多的主动性。寻找理解和支持他们的社区、育儿资源或者其他同性恋家庭,是他们建立强大支持系统的关键。

从孩子的视角来看,最重要的不是父母的性别组合,而是父母是否能够提供持续的爱、关怀、尊重和安全感。一个孩子需要的是稳定的情感支持,是有人在他们跌倒时扶起,在他们成功时分享喜悦,在他们迷茫时给予引导。这些,同性恋父母同样能够而且已经在无数案例中做到了。

总而言之,将“同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这个问题简单化为性取向本身是否合适,是对育儿复杂性和个体差异的忽视。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都已充分证明,同性恋家庭完全有能力提供健康、快乐、成功的成长环境,他们是和异性恋家庭一样合格甚至有时更显卓越的养育者。衡量一个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关键在于他们所能提供的爱、支持和稳定性,而这些,是跨越性取向的普遍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One of the luckiest things that can happen to you in life is to have a happy childhood.」Agatha Christie (1890-1976)

一个家庭是否「适合」抚养孩子,主要取决于这个家庭是否能为孩子带来幸福健康的成长,而和其他一切无关,包括这个家庭是同性恋与否。也就是说,我认为:对于一个孩子来讲,家庭教育环境在育儿教育上的影响远大于家庭组成结构。

因此武断地讨论同性恋家庭是否适合扶养孩子是不合适的,因为同性恋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个体和个体之间的教育方式也有极大的区别。在考察一个家庭是否符合收养标准时,双方的教育背景、经济状况、心理调查等硬性指标比性向重要得多。

作为心理学学者,尤其面对我关注的儿童心智发展的题目,我希望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让数据说话,可能有助于我们放下偏见,更加清晰地看待这个问题。

记得我在英国硏究过一份关于同性恋家庭和异性恋家庭的调查报告,通过当地的领养机构,团队选取了 130 个家庭进行调查。其中 41 对男同(gay)家庭,40 对女同(lesbian)家庭和 46 对普遍的异性(heterosexual)家庭。被领养的孩子里,最小的 3 岁,最大的 9 岁,必须是被领养了 12 个月以上才可以参加本次试验。虽然不同种类的家庭孩子的年龄分布没有区别,但是在性别比例方面,异性家庭领养男女比例差不多,男同家庭更多领养男孩,女同家庭则更多领养女孩。

这个试验通过家长、孩子、老师三方,在具体家長育儿教育及孩子成长情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

1.家长育儿教育(parenting)

使用问卷:1. Th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2. The Edinburgh Depression Scale; 3. The Parentjng Stress Form. 三份问卷都是测量家长的心理状态,包括焦虑,抑郁,压力程度。分越高,问题越重。

面试问答:测量育儿质量,父母如何回应和面对孩子的行为,主要关注父母的温暖和自控(warmth and control)。

比如:在面试问答过程中,除了家长形容自己的孩子的内容,还有他们形容时的表情,声音,行为姿态,这些都包括在父母表达的温情温暖(expressed warmth),研究人员评分0-5,越高越好。

此外还有及时敏锐的回应(sensitive responding)玩耍时的乐趣(enjoyment of play)等等。

家长孩子互动观察:

The Etch-A-Sketch task:用于观察主要家长(primary parent,和孩子相处最多的那一位家长,在异性家庭里通常是母亲)和孩子的互动。这个任务主要是两人一起画一个房子,但一人只能画竖线,一人只能横线。

The Coconstruction Task:辅助家长(coparent,和孩子相处较少的家长)和孩子的互动。两人一起搭积木房子。

再通过这些任务进行评分1-7,越高越好。

2.孩子的适应成长情况(children's adjustment)

使用问卷:1. Strengths and Difficulties Questionnaire (SDQ):测量孩子心理适应情况,外在和内在问题(externalising and internalising problems)给主要家长和老师填写,越高问题越多。2. The Preschool Activities Inventory (PSAI):测量孩子性别特征行为(sex-typed behaviour),分数越高,行为中就有越多的普遍意义上男性的行为举止。

通过这份调查的结果,可以总结出如下结论:

  1. 同性家庭的家长在身心健康方面比异性家庭更正面,更少的抑郁和压力;
  2. 同性家长在亲子教育方面(parenting)表现出更多的温暖、互动,更及时的回应,更少在教育孩子上有攻击性(disciplinary aggression)
  3. 同性家庭的孩子都更少的外向型行为问题(externalising problems),这类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家长的压力和心态,而非家庭组成结构;
  4. 很多人会质疑说是不是本身孩子本质的问题,其实不管哪类家庭的孩子,在被领养之前都有过一些程度上的早期的不幸(early adversity),但数据显示同性家长反而面对这些挑战处理得更好。
  5. 因为早期有很多研究都显示母亲在孩子成长和育儿教育方面重大和不可或缺得作用,这也是很多人怀疑 gay 家庭适合养育孩子的重要原因,但数据显示其实父亲很有可能也有能力抚养孩子;
  6. 家庭环境不同方面的因素(family processes)在育儿教育上的影响大于家庭组成结构(family structure)
  7. 很多人担心同性家庭长大的孩子在性取向和性别特征行为(sex-typed behaviour)上有一些问题隐患,但这个研究发现孩子在同性或异性家庭成长过程中,性取向和性别特征行为並没有不同。这说明父母的性取向对孩子性别认同和自我性别认知(gender development)并没有影响。
  8. 以上的种种结论,很多其他类似研究也有相同的研究结果(Farr et al. ,2010a, 2010b;Golombok,2000, 2013等等)。

以上的研究结果,并不是想说明相比异性恋家庭,同性恋家庭更适合抚养孩子。而是旨在证明,并没有任何一组数据显示,同性恋家庭教育下的孩子,比成长在异性恋家庭的孩子要差。同性恋不适合抚养孩子这个观点,大部分都来自于通过主观的猜测,没有具体的数据支持。

我们要认清一点的是,这些被领养的孩子,很多在原生家庭都有过不幸的经历。有的母亲有酗酒问题,有的父亲有犯罪记录,有的则被忽略(neglect),经历过心理虐待(emotional abuse)甚至生理虐待(physical abuse)。可见这些原生的异性恋家庭,给予了自己的孩子更大的伤害。所以,我们应该像衡量任何家庭一样,衡量领养的家庭是否能帮助这些孩子走出阴影,是否有能力给他们更好的生活,更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更幸福健康的成长发展,而不是下意识地在一旁疑惑:他们会不会让孩子变成同性恋?

从文化心理学角度出发,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份调查来源于英国,作为全世界对于同性恋最开放的国家之一,以英国背景作为研究的结果,可能在我們中国本土会有不同。当中的不同,很有机会是來自社会的偏见和对固有社会文化的思考,从而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但这份调查依然对于我们来讲有很大的引申意义,起码证明了同性恋家庭在扶养孩子方面本身不存在问题,而其实很多父母的压力,是造成孩子问题的一个因素,而这个因素并不是来自于家庭结构,而只是来源于外界。如果是舆论压力导致了同性家庭的一些问题,而我们又理直气壮地说:「同性恋家庭天生就不适合领养孩子」,是社会文明的悲哀。

在孩子的幸福健康成长(A happy childhood) 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爱与教育,而不是性向。

本研究的文献:

Golombok, S., Mellish, L., Jennings, S., Casey, P., Tasker, F., & Lamb, M. E. (2014). Adoptive Gay Father Familie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Child Development, 85(2), 456-468.

文中还提到的几处文献:

Farr, R., Forsell, S., & Patterson, C. (2010a). Parenting and child development in adoptive families: Does parental sexual orientation matter? Applied Developmental Science,14, 164–178.

Farr, R., Forsell, S., & Patterson, C. (2010b). Gay, lesbian,and heterosexual adoptive parents: Couple and relationship issues. Journal of GLBT Family Studies, 6, 199– 213.

Golombok, S. (2000). Parenting: What really counts? London: Routledge.

Golombok, S. (2013). Families created by reproductive don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Child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7, 61–65.

user avatar

看到评论区出现非常震撼我内心的一段话,来自知友 @乐乐:

我以前就讨论过这个话题,我一直觉得这个话题很可笑。首先一点,为什么这世界上能有孩子被领养?为什么能有孤儿的存在?这些孩子本身可能就是无父无母,或者双亡或者被抛,尤其是被抛弃和贩卖孩子的,归根结底这本身就是异性恋自身对于生育权的自我亵渎,而当同性恋去接纳这样一个本身就一无所有甚至被异性恋父母当金钱交换的孩子给他们一个家庭时候,竟然有人会跳出来质疑同性恋是否能领养,是否能替代母爱or父爱,这不是搞笑吗?

虽然可能用词比较直接激动,但是却一瞬间打开了一个全新视角。

当人们各种judge、批判、谴责、质疑他人的时候,请首先看看一切的源头。


歧视是什么?就是明明是所有人都会出现的问题,却偏偏在一类人身上放大。

同性恋领养的艰难就在于此,人们对此大部分的担忧,都是源于偏见和歧视,但是其实仔细观察生活中普遍的异性恋家庭,很多悲剧,难道就是因为父母是异性恋而变得理所应当么?

不管是同性恋异性恋,只要是个人,就有好有坏,有负责的不负责的,这是人的性格本质,和他的性取向有什么干系?

--------------

这答案蛰伏一段时间又被顶了。难得在这种问题下我的评论区一片祥和。

吾心甚慰。

以上的论据肯定有不足之处,因为这些均来源于现有的调查数据,并且我找不到太新的数据。我不想讨论每个数据代表了什么或者足不足以证明什么,而是想从一个比较宏观的趋势来回答楼主的问题。

这些数据零零散散的可以构成美国社会对于同性恋领养的一种调查、考证、宽容以及逐步的接受。数据不一定很有力,也不能完全反映所有的问题,因为人心难测。但是它们起码可以说明,同性恋领养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般如洪水猛兽。起码有那么多这样特别的家庭存在,并且好好活着。

或许我的思想比较超前,看待问题更容易从比较本源的东西出发而非皮相。

并且我认为,“歧视”的存在,就是因为大多数人的眼睛都被一层层的皮相所掩盖。历史的进程就是将这些皮一层层剥去。最后发现,其实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

原文:

楼上许多答案都想当然了。这是个非常大,也很现实严肃的命题。所以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希望大家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

@jyo gan

是我非常尊敬喜爱的答题者,但是这次我不得不为他点了反对。我反对并非他持“不支持”的观点,而是他失了最基本的客观。

我个人虽然非常支持和肯定同性恋家庭领养孩子,但是到底适不适合,还要靠详实和调查和研究说话。

要讨论这个问题,前提必须是一个国家有法律支持同性恋合法,以及也有关于同性恋家庭领养的相关法律存在。这点上,美国算是比较完善的,所以我答案中引用的资料均来自美国。

好吧,正文开始。

------------

一、什么是Sexual Orientation(性取向)?

Sexual orientation refers to an enduring pattern of emotional, romantic, and/or sexual attractions to men, women, or both sexes. Sexual orientation also refers to a person's sense of identity based on those attractions, related behaviors, and membership in a community of others who share those attractions.

说白了,性取向是一种单纯的“性吸引的取向”。而性取向,和一个人其他关于性别和性的认知都不同。无论你是生理、心理、社会角色认知规定下的哪个性别,性取向都只是决定你喜欢什么性别的人,而不能决定你自己到底是什么性别。而很多人在这第一步就容易混乱。

同理,性取向更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品、能力、性格、人际情感等社会因素。

-------------

二、同性恋者在抚养孩子方面是否一定弱于异性恋者?

相信很多反对同性恋家庭领养孩子都是基于以下几点因素:

1. 同性恋者在精神方面多多少少都有点问题

2. 同性恋母亲相较于异性恋母亲更缺乏母性(同性恋父亲同理)

3. 同性恋父母在工作家人时间分配以及教育孩子方式方面不如异性恋父母

那么调查的结果又是什么呢?

1. 很早就证明了,同性恋是一种性别吸引取向,而非精神疾病。虽然同性恋在社会上处于比较脆弱和弱势的地位,也多少被戴着有色眼镜看待而有着一定的压力,但是没有任何医学科学上的证明同性恋一定会带来心理上的错乱。

更重要的是,组成家庭并准备领养孩子的同性恋,在自我定位上是比较清晰的。因为他们已经出柜,说明他们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来承担社会的压力。同时他们也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对孩子负责。而那些因为自己是同性恋而精神出现问题的,基本属于被外界压力导向,自我定位不清晰造成。

2. 母性和父性不是人性么?一个父亲母亲对孩子的爱和渴望,和性取向有着科学性或者医学性的必要关联么?

3. 这点就更不能立足了。教育孩子的方式和父母的性取向没有任何关系。研究无法给出科学性的证明同性恋父母的性取向会是他们成为不合格父母的主要标准。

就好像异性恋父母中也有千千万万个渣父渣母一样,和性取向没关系。

甚至有些同性恋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更优于异性恋父母,但是同样没有研究可以证明这是有普遍性的。

一切是父母眼界、涵养、文化、收入、阶层的问题,而非性取向的问题。

---------------

三、在同性恋家庭生长的孩子到底受怎样的影响?

撇去父母是不是同性恋的问题,大家更关注孩子本身。而许多反对同性恋领养的声音的观点更多是基于这种“特殊”生活环境对于孩子会带来哪些不好的影响。反对的观点大致有:

1. 孩子会被同性恋父母骚扰

2. 在性别认知很明确的社区,孩子容易被取笑和被欺负

3. 同性恋家庭长大的孩子也会变成同性恋

4. 孩子在“非自然”生活模式下的成长会给他们带来各方面的问题

以上这些担忧,有些是我这个同性恋家庭领养孩子的支持者也难免会有些忧虑的。所以我们来看看曾经针对这些担忧的研究都有着怎样的结果:

1. 在一个分析269个被父亲或母亲性侵的孩子的研究中,只有2个犯人是同性恋。在这些孩子中,更多的是男孩子被自己的父亲性侵。而在这些父亲中,74%有着异性恋情侣或性伴侣关系(与孩子的母亲或其他女人)。

针对异性恋和同性恋家庭有孩子的基数差异,这个研究的比例似乎不能得出直接的结论。但从研究的另个角度看,异性恋父亲性侵自己的儿子(这是同性性侵)占这些被性侵事件的多数,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虽然可能和同性恋父母关联不大,但是至少说明父母性侵孩子不能只在同性恋父母中讨论,异性恋父母也不能避免。

这项研究可以看出“危害自己孩子的行为不是同性恋父母的专利”。所以这种说法根本不能作为反对同性恋领养的理由,因为在这类性侵儿童的恶人中,有同性恋也有异性恋,这种人性的丑恶,拿性取向说事就没必要了。

2. 这是事实,也是主流社会认知下带给孩子们的一个挑战。但是这种情况并非完全无法控制。Abby Ruder是一个理疗师、女同性恋、以及一个孩子的母亲。她考虑到孩子以后可能面对这方面的困难,于是她除了帮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对于自己有两个母亲的接受感和平常心,也时时教育她如何保护自己的。Abby认为,一个家庭不需要“be out all of the time”,就像异性恋家庭也会告诉孩子不要在外人面前说自己家太多的信息,Abby也这样教育自己9岁的孩子。她很高兴的说::“My 9-yr old… has become very adept at knowing when to tell people that she has two mummies”。

所以在这点上,任何人都没理由抱有极度乐观或悲观的态度。正常的生活、正常的教育孩子、正常的保护自己的隐私,就可以了。

但是事实上要很好的履行这一点很难,因为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平衡自己和环境的关系的。所以这一个担忧是很客观,也是需要大力克服的。如果不能改变周围的环境和周围人的看法,那么就只能从保护自己,让自己轻松的角度出发。

3. 没有任何研究或数据表明生长在同性恋家庭的孩子相较于异性恋家庭的孩子一定会或更大可能成为同性恋。一个学者表明:“如果一个异性恋家庭无法100%保证自己的孩子一定是异性恋,那么也完全没有理由断定同性恋家庭长大的孩子也一定是同性恋。”

一个研究抽取了300个同性恋家庭成长的孩子,分次12个组,但是最终并没有找到证据证明这些孩子在对性取向方面有什么混乱。自己喜欢男孩还是女孩,并非受自己父母的影响。

而且不客气的说,就我们这一代所有的同性恋者,他们90%以上是生长在异性恋家庭吧,那么这又说明了什么?怎么父母都是异性恋,这世界还有这么多同性恋呢?为什么这么断定,同性恋家庭的孩子一定是同性恋而不是异性恋呢?

4. 很多人担心说同性恋家庭成长的孩子,更容易在精神成长、自我认知、自尊自爱、同龄人关系中出现障碍或问题。

但是在1992年的一个叫Children Development的研究表明,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同性恋家庭的孩子对比于异性恋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这类的问题。

反而关键在于:父母对于尊重和支持孩子成长和自主以及培养他们形成独立人格以及家庭概念的能力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远远大于只考虑父母自身性取向带来的影响。

我不觉得一个生长在天天家暴的异性恋家庭的孩子的所受的负面影响会少于生长在温馨平稳的同性恋家庭的孩子。

所以还是那句话,是父母个人能力的问题,而非性取向的问题。

----------------

四、一些数据(2000-2005年)

The Evan B. Donaldson Adoption Institute在2000年时候抽样选择了全美所有51家public adoption agencies以及全美一半以上的844家private agencies进行关于同性恋家庭领养的调查。其中307家回应,在剩下未回应的agencies中,有1/3表示不处理有关同性恋家庭领养的case。

调查结果显示(数据来自所有领养机构,不只是那些回应的):

1. Agencies中愿意把孩子交由同性恋家庭领养的数目在增加

2. 60%的agencies接受self-identifed(有准确稳定的自我定位) homosexuals的领养申请。

3. 2/5的全国范围内的agencies曾经把孩子交由同性恋家庭抚养

4. 在回应的agencies中,几乎2/3有着明确关于同性恋家庭领养的policy。在有policy的这些agencies中,33.6%有“不歧视政策”;1/5表示,宗教信仰是他们拒绝一些同性恋家庭申请的理由,而非他们特殊的家庭情况。

5. 是否接受同性恋家庭领养申请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agencies的宗教信仰归属:public agencies,犹太agencies, 私人的无明确信仰的agencies, 路德教派的agencies在和其他所有派别的agencies中,更加愿意接受同性恋家庭领养申请。他们的接受概分别是:83.3%, 73.7%, 55.9%, 53.5%。

6. 为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大龄、残疾、宗教、肤色等)服务的agencies更愿意接受同性恋家庭的领养的申请。而这些有特殊需要的孩子,被异性恋家庭领养的可能性是很低的。这样就对这类孩子在家庭中成长的更大机会做出不小的贡献。

再附一张图:

这说明在美国全国范围内,虽然只有七个省有明确法律支持同性恋家庭领养小孩,但是几乎每个省都存在同性恋家庭领养小孩的情况。甚至有接近40%的省中同性恋领养的比例是above national average的。

--------------

最后说点我自己的私货吧。

在这个社会中生存生活,无论是什么人,都需要一定的智慧。

因为这是个很容易“标签化”的世界。同性恋,因为有了一个比较非主流、少见的标签而备受关注,进而许多其他相关不相关的方面都被无限放大。

很多人因为“同性恋”,就把所有的功过都归于这个标签,反而忽视了许多许多正面或负面东西是“人类”就会有的,而非一个特殊的群体专有。

因为这样的大环境,许多东西没法改变。

有些人傻,过分强调自己的权益和自由,反而忽视了必备的保护自己的基本准则。然后在遍体鳞伤之后,反过来说是这个社会不对。

所以我更欣赏那些“I know when to tell others that I have two mummies/daddies”的人,而不是“It's not my fault to have two mummies/daddies, why you put so much pain on me”的那些人。

而这种生活的小智慧,和你是什么人无关,和出身无关,只和你决定要不要快乐安全的生活有关。

在没有足够强大,足够能够影响环境而不是一直被环境影响的力量之前,最好是首先保护好自己。Tim Cook蛰伏多年,现在才出柜,是因为他确信现在的自己能够影响环境,为这个世界的进步作出一份贡献,而不是一直受制于人们的眼光。


最后引用一段我觉得非常好的话,送给所有whatever对同性恋持什么态度的你们:

所谓宽容就是也不反对和打击,而是支持和鼓励。但宽容是一个俯视的词汇。因为从来没有人因为我爱上一个男孩子,就为此跑来说宽容我。因为一般认为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就是常态。但如果有女人爱上了女人,那就会出现两种声音,一种反对和打击,一种带着高高在上的宽容。事实上,宽容只是用来针对那些需要被宽容的群体。普通群体的存在不需要宽容,只需要水和空气。当一个女人爱上另一个女人不再需要被宽容的时候,我所知道的自由和平等才真正实现。

我说:You are normal because MOST OF YOU define yourself as normal. So please show your respect and move on.



(这貌似是一篇论文了,那就欢迎转载但是请注明出处作者哦,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

References:

Gay and Lesbian Families in the Census: Couples With Children

hunter.cuny.edu/socwork

Answers to Your Questions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Sexual Orientation and Homosexuality

Adoption by Gay and Lesbian Families

APA Policy Statement: Sexual Orientation, Parents, & Children

Why Gay Parents May Be the Best Parents

Children in gay adoptions at no disadvantage

Is Gay Parenting Bad for the Kids?

As Overall Percentage Of Same-Sex Couples Raising Children Declines, Those Adopting Almost Doubles

childwelfare.gov/pubs/f

nclrights.org/wp-conten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