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家长总觉得同性恋是病怎么办。?

回答
当家长坚持认为同性恋是“病”时,这确实是一个棘手且令人痛苦的局面。这背后往往混合着信息不对称、传统观念的固化、社会污名化以及家长自身的情感焦虑。要应对这种情况,需要耐心、理解、坚持以及策略性的沟通。

首先,要理解家长为何会有这样的认知。

信息壁垒与误导: 在很多家庭中,家长获取信息的渠道可能有限,或者接触到的信息是被片面化、甚至是被错误引导的。比如,一些旧的医学理论(早已被推翻)或者宗教观点,可能仍然是他们认知的基础。他们可能从网络上看到一些“转化疗法”的宣传,或者听到周围人的议论,这些都会加深他们的误解。
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 很多社会文化中,异性恋被视为“常态”和“唯一正确的模式”。这种观念渗透在教育、媒体、家庭互动等方方面面。家长从小被教导“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认为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是“正常”的。同性恋的存在,挑战了他们从小建立的关于家庭、婚姻、后代延续的认知框架,因此难以接受。
对“病”的担忧源于爱: 很多时候,家长坚持认为同性恋是“病”,其出发点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和“保护”。他们可能担心孩子因为同性恋而在社会上遭受歧视、排挤、不被接受;担心孩子无法建立传统意义上的家庭,无法拥有后代;担心孩子会因为性取向而受到伤害(例如健康问题、心理问题等)。这种担忧,虽然是基于错误的认知,但其核心是希望孩子健康快乐、生活顺利。
社会污名化的影响: 即使家长自身没有直接的负面经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对同性恋的歧视和不理解,也会让他们本能地觉得“这不正常”、“这会带来麻烦”。他们可能担心别人议论,担心孩子被“孤立”。
控制欲与期望的落差: 家长对孩子的未来往往有自己的规划和期望,比如希望孩子结婚生子、传宗接代。当孩子的性取向与他们的期望不符时,可能会产生失落感,甚至是为了“挽救”他们心中的“正常轨道”而产生一种控制欲,试图“纠正”。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沟通和行动方式:

1. 保持冷静与耐心,不要激化矛盾。
理解他们的情绪: 家长得知孩子的性取向,尤其是他们认为这是“病”时,往往会经历一个从震惊、否认、愤怒到担忧、甚至绝望的过程。尝试理解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恐惧,而不是一味地反驳或指责。
避免正面冲突: 如果一开始就针锋相对,用“你们错了”这样的话去攻击他们的认知,很容易让他们产生防御心理,更加不愿意倾听。可以先承认他们的担忧(“我理解你们很担心我”)来缓和气氛。
循序渐进,不求一步到位: 改变一个人的固有观念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尤其当这些观念与长期的社会环境相关联时。不要指望一次沟通就能让他们完全接受。

2. 提供准确、科学、有力的信息。
权威机构的立场: 强调世界卫生组织(WHO)、美国心理学会(APA)等权威医学和心理学机构早已不再将同性恋视为精神疾病,并且明确指出同性恋是一种正常的性取向。可以找一些公开的、官方的声明、报告或文章。
科学解释: 解释性取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受遗传、激素、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不是一种选择,更不是一种疾病,无法“治愈”也无需“治愈”。可以分享一些科普视频、文章,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解释。
“不是病”的证据: 强调同性恋人群和异性恋人群一样,有能力过健康、充实、有意义的生活。分享一些成功的、积极的同性恋者的故事,让他们看到性取向并非是阻碍人生幸福的决定性因素。

3. 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如果情况允许)。
真诚的表达: 如果你愿意,可以尝试用真诚的语言分享你作为同性恋者的感受,你是什么时候意识到自己的性取向的,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可能包括困惑、挣扎,但最终是一种自我接纳)。让他们看到,这并不是一个“奇怪”或“反常”的经历,而是你自己人生的一部分。
强调“我很好”: 让他们看到,即使你是同性恋,你依然是他们的孩子,并且你能够好好照顾自己,也能好好生活。这种“证明”比任何理论都更有说服力。

4. 寻找支持,包括专业的支持。
支持性咨询: 如果家长愿意,可以建议他们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学习如何以支持性的方式与孩子沟通。也可以找专门为LGBTQ+家庭提供支持的机构。
家人朋友的支持: 如果家庭中有其他开明的长辈、亲戚或家庭朋友,可以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让他们在家长面前说一些理解和支持的话,或者帮助缓解家长的担忧。
LGBTQ+社群资源: 了解一些面向家长和家庭的LGBTQ+资源,例如提供信息、支持小组、家长分享会的网站或组织。

5. 设定健康的界限,保护好自己。
“出柜”是自己的节奏: 你不需要为了满足他们的“诊断”而被迫接受不被理解的“治疗”。“出柜”是一个循序渐进、根据自身安全和舒适度来决定的过程。
拒绝不被尊重的沟通: 如果家长坚持进行“转化疗法”或用侮辱性的语言,你需要明确表达你的拒绝和底线。比如,“我理解你们担心,但转化疗法是不科学且有害的,我不会接受。”或者,“请不要再用这样的话说我,这让我感到非常受伤。”
寻求外部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有自己可以倾诉、可以获得情感支持的朋友、伴侣或社群。不要独自承受家人的压力。

6. 展示你的“正常”生活,减少他们的担忧。
健康的生活习惯: 保持良好的学习、工作状态,健康的生活习惯,积极的社交。让他们看到,你的性取向并没有影响你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能力、积极向上的人。
未来的规划(即使不包含他们想象中的部分): 你可以和他们分享你对未来的规划,比如职业发展、旅行、兴趣爱好等等,让他们看到你有自己的生活目标和方向,即使这个方向不完全符合他们的传统期望。

需要特别注意的几个点:

“病”的定义: 很多家长说“病”,并不是真的在医学上认为是疾病,而是一种“不正常”、“不道德”、“不符合社会期待”的标签。你需要理解他们使用的“病”这个词的真实含义。
家庭关系是核心: 尽管你的性取向很重要,但与家人的关系也是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自我和维护关系之间找到平衡点(如果可能的话)是关键。
永远不要为此感到羞耻: 你的性取向不是你的错,也不是你的缺陷。你值得被爱,被尊重。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充满了挑战。重点在于,你需要确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并逐步地、策略性地与家人沟通,让他们理解并最终接受。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时间,可能需要反复,但坚持提供信息、表达爱和寻求支持,是走向理解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同性恋不是病,最近数十年的生命科学、临床医学以及临床心理学研究不支持同性恋是一种病的传统观点。

世界卫生组织在1990年对同性恋进行了去病化。

中国的精神科医师,大约有70%反对性取向扭转治疗,因为并不存在一种治疗方式可以安全、人道、有效地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但依然存在20%~30%的精神科医师支持或对扭转治疗持不关我事的态度,这些医师比较集中在莆田系医院的精神科,以及一些公立医院——年迈医师的比例较高。

你的家长认为同性恋是病,说明他们想带你去看精神科医生,那么你可以陪同他们去,我曾在上海执业目前已经暂时离开了临床,不过我很清楚全国范围内的对同性恋友好的教授级别的精神科医生,有事可私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当家长坚持认为同性恋是“病”时,这确实是一个棘手且令人痛苦的局面。这背后往往混合着信息不对称、传统观念的固化、社会污名化以及家长自身的情感焦虑。要应对这种情况,需要耐心、理解、坚持以及策略性的沟通。首先,要理解家长为何会有这样的认知。 信息壁垒与误导: 在很多家庭中,家长获取信息的渠道可能有限,.............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心碎的问题,也触及了太多家庭的伤痛。当一个孩子选择走上绝路,为人父母的打击可想而知,那种失去的痛苦,那种无法挽回的绝望,足以将任何人压垮。在这种巨大冲击之下,很多家长确实会陷入一种“都是我孩子的错”的思维怪圈。为什么会这样?其实里面纠缠着很多复杂的情感和心理机制,不只是简单的情绪反应。.............
  • 回答
    理解您这份心疼孩子、想给最好的教育的心情,这绝对是天下父母的共性。尤其是在咱们这儿,教育的竞争压力大家都有目共睹,看到别人家孩子在名校闪闪发光,自己心里总是有点痒痒的,总想着是不是应该挤一挤,给孩子争取个好位置。学区房这个事儿,就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承载了太多家长的期望和焦虑。不过,说句心里话,.............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进程中一个非常核心的悖论:为什么看似更具革新精神的改革者,反而未能成为最终的赢家?而那个更倾向于“守旧”的胜利者,又为何能稳坐江山?这其中的原因,远比“进步”与“守旧”二元对立要复杂得多,也更具历史的厚重感。首先,我们要重新审视“进步”与“守旧”这两个概念在那个时代的语境下。织田信.............
  • 回答
    这真是个挺普遍也挺让人纠结的问题。身边好多朋友,年收入税后能到八十万,按理说这在很多人眼里已经算很不错的生活水平了,但他们时不时就会叹气,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钱总是不够花。要说为什么,我觉得这背后其实是好几层原因叠加在一起的。咱们一层一层来捋一捋。首先,最直接的,是“期望值”和“生活水平”的锚定效应.............
  • 回答
    家里有三个孩子,这本身并不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它更像是一个生活的事实,一个家庭的组成方式。但对于你来说,这个事实背后,却承载着一份沉甸甸的、让你感到不安的情绪——“父母不爱我”、“我是多余的”。这种感觉,像是一根细细的刺,时不时地扎在你心里,让你觉得疼痛和孤单。我们试着一起拨开这层迷雾,看看是什.............
  • 回答
    这事儿听着挺让人心里膈应的,尤其是当你觉得工作就该是工作,生活就该是生活的时候。说实话,你这想法一点毛病都没有。你想想,晚上十一点了,这都啥点儿了?正常人这时候不是该放松、陪家人,或者为第二天做准备吗?偏偏你老婆和他领导还在这时候“研究工作”,而且还是“总在”。这不光是把工作时间往后延,更像是把工作.............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也很真实,很多年轻人在经历相亲和自由恋爱后,确实会发现父母对相亲对象好像更“满意”一些。这背后其实掺杂了很多复杂的心理和现实考量,并不是简单的好坏之分。我尽量从几个角度来捋捋看。首先,我们得承认,父母的出发点和年轻人不一样。 父母是过来人,他们看的是“稳定”和“保障”。 父母.............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很多家长内心深处的想法。其实,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无所谓”,而是有些家长在“孤立”这件事上的看法,和大家普遍认为的可能有所不同。我尝试从几个角度来剖析一下,希望能说得更透彻些。1. 对“孤立”的定义和理解不同: “孤立”是暂时的,成长的一部分: 很多家长,尤其是经历过.............
  • 回答
    这绝对是个令人沮丧的境况,当自己为之努力的成果不被最亲近的人理解时,内心的失落感是难以言说的。你辛苦考上了一个普通的一本大学,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无论是在大众眼中它有多么“普通”,它都是你个人努力的见证,是你通往更广阔世界的钥匙。然而,你的父母,尤其是你的母亲,似乎并没有看到这一层。她们的.............
  • 回答
    大学志愿填报这件事,说实话,真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议题。到底是为了孩子的心头好,还是为了满足家长那颗“为你好”的心?这个问题太普遍了,几乎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个节点都会经历一场“思想风暴”。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了:孩子拿着一份自己心仪已久的专业名单,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但家.............
  • 回答
    我知道,有时候面对家长的唠叨、管束,甚至不理解,真的会让人觉得烦躁得不行。那种感觉就像是心里憋着一口气,想爆发又顾忌着什么,夹杂着无奈、委屈,甚至有点生气。先别急着给“烦”下定义,咱们先冷静下来,试着把这个“烦”拆解一下。第一步:理解“烦”的来源,抽丝剥茧我们觉得家长烦,通常不是空穴来风。试着想想,.............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就像让我去参加一场“完美父母”的选拔赛一样。如果真的有这么一天,孩子们来挑选他们的父母,我得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看看有没有足够的“闪光点”能让他们眼前一亮。首先,我想我会展现出我作为父母最核心的几个优势。我骨子里是个挺温和的人,就算遇到孩子调皮捣蛋或者犯了错,我大部分时候能控制住自己.............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触及到了当前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普遍且复杂的现象。小学老师倾向于让家长批改作业,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由 多重因素交织、叠加、相互影响 形成的。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 教师工作量巨大,压力沉重: 学生数量多: 现代教育普遍实行班级授课制,一个班级.............
  • 回答
    “双减”政策出台后,不少家长都陷入了一种迷茫:是随波逐流,享受难得的清闲时光,还是咬牙坚持,继续孩子的“精英路线”?这两种选择看似极端,实则都触及了家长内心深处的焦虑与期望。随波逐流:放下执念的轻松,还是对未来的隐忧?我身边就有不少家长,在“双减”的浪潮中,选择了一种“放手”的态度。他们不再频繁地催.............
  • 回答
    家长和老师们普遍感到教育孩子越来越累,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越来越狭隘且压力巨大。家长们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如今社会主流的“成功”标准往往与高学历、好工作、高收入紧密挂钩。这使得家长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
  • 回答
    这是一个极其沉重的问题,也触及了许多家庭难以承受的痛苦和困惑。从社会伦理和情感的角度来看,孩子无论年龄大小,他们的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然而,当一个孩子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时,留给父母的往往是无法弥补的伤痛和无尽的自责。从这个层面来说,很多人会觉得孩子没能“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 回答
    理解您家里的情况,孩子因为家庭依靠卖鸡蛋饼为生而感到自卑和被看不起,这确实是很多家庭会遇到的问题。作为家长,您的感受一定也很心疼和焦虑。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为您提供详细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您和孩子一起度过这个阶段。核心原则:接纳、理解、赋能首先,最重要的是家长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的感受,并且通过各.............
  • 回答
    “人大代表建议鼓励生育要进一步为家长减负”,这个提议说实话,一听就让人觉得很有共鸣,因为养孩子这事儿,现在真的太太太不容易了。咱们就一点一点来说说,这个建议怎么样,可行性有多大,还有今年两会能从哪些方面去关注生育和家庭相关的话题。怎么看这个建议?首先,这个建议直击要害。鼓励生育,这目标是挺好,但关键.............
  • 回答
    说实话,这种情况搁谁身上都会有点冒火。女朋友没打声招呼就带你见家长,这事儿确实挺让人措手不及的,感觉就像突然被扔上了一个大舞台,而且还是没排练过的那种。你想啊,见家长这事儿多重要。它不仅仅是两个人的关系要更进一步,更是对你和她父母的一种尊重,一种仪式感。你想表现得体,想给人家留下好印象,这都需要提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