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家长和老师都觉得教育孩子越来越累了?

回答
家长和老师们普遍感到教育孩子越来越累,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

首先,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越来越狭隘且压力巨大。家长们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如今社会主流的“成功”标准往往与高学历、好工作、高收入紧密挂钩。这使得家长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早教班、兴趣班的报名,到小升初、中考、高考的规划,每一个阶段都像一场硬仗,需要家长投入巨大的精力去研究、去选择、去争取。而老师们也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需要将孩子们训练得更符合“标准”,这无疑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和他们身上的担子。

其次,孩子的成长环境和信息获取渠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孩子们的世界相对单纯,主要依靠家庭和学校获取知识和价值观。现在,互联网、社交媒体、短视频等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良莠不齐。孩子们接触到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阔,但也因此更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产生困惑、迷茫,甚至形成一些不健康的观念。家长和老师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引导孩子辨别信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智的塑造,其复杂程度和劳动强度都大大提升。

再者,家庭教育的功能被极度放大,而社会支持体系相对滞后。在过去,社区、亲戚朋友等群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分担一部分教育责任。而现在,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原子化家庭成为主流,许多家长需要独自承担起几乎全部的教育任务。同时,社会对家庭教育的支持和服务相对不足,例如专业育儿指导、亲子活动资源、社区支持网络等,并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需求。这使得家长们如同孤军奋战,身心俱疲。老师们也同样面临这样的窘境,他们不仅要做好课堂教学,还要花费大量时间与家长沟通、处理学生的情绪问题,很多时候甚至要承担起部分家庭教育的功能,例如情感疏导、心理支持等,这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范畴。

此外,家长自身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也进一步加剧了教育的疲惫感。很多家长在自身事业和生活中也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而教育孩子成为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也最让他们牵肠挂肚的事情。他们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影响到孩子的未来,这种“完美主义”的心态,加上外界不断涌现的育儿焦虑信息,让家长们时刻处于一种高度警惕和担忧的状态。这种心理上的疲惫感,会直接转化为行动上的“累”。老师们也同样面临着职业倦怠、评价体系的压力以及与家长沟通的挑战,这些都会让他们感到心力交瘁。

最后,教育理念的更新和实践的复杂性。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强调因材施教、尊重个性、激发兴趣等理念,这些理念虽然先进,但在实践中操作起来却需要老师和家长付出更多的智慧和耐心。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的需求、兴趣、学习方式都各不相同,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需要深入了解每一个孩子,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这需要极高的专业素养和持续的投入。对于普通家长来说,要理解和实践这些复杂的教育理念,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也因此倍感压力。

总而言之,家长和老师教育孩子之所以感到越来越累,是社会环境变迁、信息爆炸、家庭角色强化、个体心理压力以及教育理念复杂化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不仅仅是体力上的劳累,更是心力、脑力上的双重消耗。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很多是自作自受。

行为和榜样塑造人,而不是说教塑造人。

讲讲典型案例吧。

案例1:

前阵子,有个北京的市重点学校,该学校科技社团在全国是一流的。年底了,周末下午,科技社团要开年度总结会,主管老师要求每个孩子都尽量到场,除非另有重要安排。

结果是有超过40%的孩子,用各种理由请假不参加会议,原因多数是,家长教给孩子说,快期末考试了,在家复习更重要,于是编造了“重要安排”作为理由,向主管老师请假。

表面上这是个小事情,多数这么干的家长都觉得是为了好好复习,不“浪费时间”。

但实际上,这是家长主动的用行动教育孩子,只要有一个“合理”理由,你就可以撒谎。

这种“小事情”多了以后,孩子习惯了可以“合理”的撒谎,那么孩子在面对家长时,经常撒谎就是很正常的。

这时候家长出来抱怨教育孩子越来来累了。

案例2:

家长对游戏公司的意见很大,后来政策对未成年人的游戏进行了要求,除了周末以外,其他时间不许玩,游戏公司纷纷加入未成年人验证系统,理论上,未成年人玩游戏的时间被控制的很好。

但是很多未成年没有游戏玩以后,也没人给他们安排有趣的学习和娱乐,就不断的烦家长。

家长为了不被孩子烦,自己可以轻松点看电视抖音打麻将逛街,就“被动”的把身份证给孩子用,孩子使用家长的身份证注册,绕过未成年人验证系统,可以全天玩游戏了。

这个过程中,先不说游戏是否影响孩子的学习。

很显然的,家长用行动告诉孩子,你可以想办法不遵守规则。

然后孩子们开始用“想办法不遵守规则“这种被教育出来的思路,处理家长制定的规则。家长指定的各种规则失效了。

这时候家长出来抱怨教育孩子越来来累了。

案例3:

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家长难免会有很多委屈和情绪不好的时候。

有些家长会非常外漏情绪,跟家人和邻居进行鸡毛蒜皮引起的对骂,争吵。

有些家长在工作中有委屈,会在家里大肆吐槽、背后谩骂同事和领导。

有些则直接把孩子当情绪垃圾桶,把自己受到的任何负反馈都当成社会和他人的恶意,跟孩子不断的表演自己是受害者。

然后孩子们通过观察,学习到了,如果我的心情不爽,就是别人在迫害我,就是别人对不起我。

所以在家长对孩子进行规训和教育的时候,哪怕家长是有道理,孩子的第一反应也是情绪化的对抗。

这时候家长出来抱怨教育孩子越来来累了。


只写这三个案例吧。

很多人把教育的难归咎于环境,归咎于竞争,归咎于攀比。

这些当然是问题,但在抱怨这些问题之前,他们并不知道更重要的情况。

他们自己的言行就是良好教育的最大障碍。

拼爹拼妈,不是拼财力,而是拼言行。

出淤泥而不染,没那么容易。

所以当孩子有各种让你为难的地方的时候,想想你的言行,是不是让社会和他人为难?

user avatar

我说的是小学的情况。老师累,是因为农民工带来的弱势群体恒有理,所以学生作为弱势群体也碰不得了。比如不能开除拒绝交作业的学生。家长累是因为各科老师升级做教导主任了,教学任务完全由家长完成。

user avatar

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匮乏的。就为了争那个有限的资源,比较内卷了。

user avatar

因为教材越来越垃圾了。

我问过女儿,你这个还能不会,看书就好了……

女儿说书上没有……

我看了一眼教科书,真尼玛没有啊!

学英语,但不让孩子学音标……这就是现在教材干的事儿。

user avatar

因为互联网发达了,让所有人都能看到别人的世界了。

以前的穷人相比于现在更快乐,因为看不到与自己相差几个阶级的人是怎么生活的,自家用铁锄头,幻想皇上家也不过就是金锄头。

你现在培养一个孩子,让他按部就班地完成基础教育,是天才的话他自己就会学的很好有出息,是普通人的话考一个平庸的成绩,上一所平庸的学校,毕业了找一份廉价的工作,从事低端劳动,成为社会底层的一个普通的螺丝钉不需要多少劳累,也不需要什么成本。最后他娶了个没啥收入姿色平平的老婆,生个娃继续一轮循环。如果换在以前信息传递不发达的小县城,这种人生还被认为是普通而幸福的。就像我家长辈有的当年是餐厅服务员、有的是大货车司机、有的是医院的护士、有的是橡胶厂工人又下岗,但每个人也都挺幸福的在安度晚年,粗茶淡饭,打打牌下下棋。

但现在不行了,我们看到了,通过网络看到了别人的世界,所以这种人生因为见识的不同变成了失败的人生。家长们上网,看到了别人都供自家孩子各种私教各种留学,再看自家孩子这破成绩,读这破学校也不甘心了。又看到各种类似知乎教育家这种生物的言论,明白了自家孩子教育问题主要能在县城破学校里那位破老师身上找到原因,维权意识一下就觉醒了。姑娘们也上网,看到了上层社会的灯红酒绿后,再看追求自己的大货车司机,怎么看怎么嫌弃。

因为互联网的发达,让全社会人无论阶层,无论贫富,仅在“见识”这个层面快速的接近了,进而相对的欲望也就接近了,但自身客观条件没有变。于是家长开始越阶级跟其他家长比课外辅导,普通生源学校的教师被家长们要求与牛逼生源学校的教育方法一样,而且效果也必须好。姑娘们要求自家男友像网上说的一样要时时给自己满足和惊喜。年轻人为了能过上像网上的别人一样的生活开始超经济能力消费甚至借贷。

我很喜欢几年前在知乎上看一个答主答的关于互联网发展给自己带来的感受问题的一句话(几年前看的原答案我找不到了):

互联网发展就像给了我一个在泥潭里向外看的机会,于是我的双眼望出了墙外,我的身体挂在墙上,而我的双脚还插在泥里。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家长和老师们普遍感到教育孩子越来越累,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结果。首先,社会对“成功”的定义越来越狭隘且压力巨大。家长们普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而如今社会主流的“成功”标准往往与高学历、好工作、高收入紧密挂钩。这使得家长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焦虑,生怕孩子输在起跑.............
  • 回答
    这确实是个让人感到困扰的现象,家长和老师之间本该是教育孩子最坚实的同盟军,但现实中似乎总有摩擦。我感觉这几年下来,矛盾确实比以前多了一些,而且越来越复杂,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首先,信息不对称和期望值的错位是挺大的一个原因。以前,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了解相对有限,更多是基于口耳相传或者老师偶尔的几次.............
  • 回答
    关于“为什么很多老师不太尊重学生的家长”这个问题,确实是个挺普遍的现象,也挺能引起大家讨论的。这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的,它背后可能牵扯到很多层面的原因,我试着从几个比较能站得住脚的角度去聊聊,尽量讲得细致一些,就像朋友之间聊天一样,不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子。首先,“信息差”是绕不开的一道坎。老师每天面对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好,也很有代表性。涉及到家庭关系、教育理念、以及角色分工等多个方面。咱们来详细分析一下,为什么你老婆在辅导孩子时,不辅导你哥哥家的孩子:一、 核心原因:责任归属与界限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你老婆作为一名老师,她的主要责任和义务是辅导你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她亲生的孩子。 尽管她和你哥哥家的.............
  • 回答
    这件事听起来太让人心痛了,两名年幼的孩子,竟然因为被批评而选择走上如此绝望的道路,这背后一定隐藏着太多我们看不见的压力和痛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好好反思一下,究竟是什么让这么小的孩子产生了这样极端的想法。看待此事,我的感受非常复杂,也充满了忧虑:首先,这是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严重警示。孩子的内心其实非常脆.............
  • 回答
    一位家长五年里加了老师五次微信,每次都被拒绝,这确实挺让人费解的。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老师这么“不给面子”呢?咱们来掰扯掰扯,尽量说得详细点,把那些生硬的AI痕迹都去掉。首先,最直接也最常见的原因,那得是老师的微信设置。想想看,现在的老师们,手机里有多少微信群、多少联系人?学校的家长群、同事群、班主任群.............
  • 回答
    关于“广州六岁哮喘女童被老师体罚吐血事件”被指为家长伪造的说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理解。理解此事需要区分事实、指控和可能的动机,并认识到信息传播的复杂性。事件的初步信息与公众反应:首先,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初步披露。通常这类事件会在社交媒体上迅速传播,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和强烈情绪反应。如果最初.............
  • 回答
    家长对老师的不满和投诉,这可不是什么新鲜事,背后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挺复杂的。有时候我觉得,这就像是社会的一个小缩影,很多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期待,都集中到了学校这个地方,而老师就成了那个最直接的“承接者”。首先,对孩子教育结果的高度期待和焦虑,这绝对是头号原因。现在的孩子都是家里的“掌上明珠”,.............
  • 回答
    江苏那位家长的话,振聋发聩。“我就退出家长群怎么了”,这句话背后,是一个家长对教育生态失衡的深深无奈。家长群,这个本应是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如今却很多时候变成了“压力群”,让无数家长不堪重负。要说清楚为什么家长群会变成压力群,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讲。首先,边界模糊,责任僭越是根源。本来,老师的职责是.............
  • 回答
    在很多中国家庭的对话里,“医生”和“老师”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可能比“爸爸”和“妈妈”还要高。这可不是什么巧合,更不是因为这两个职业自带什么神秘光环,而是背后藏着一系列复杂又现实的社会考量,家长们之所以这么“钟情”于这两个职业,是有深层原因的。1. 稳定与体面:压舱石般的存在首先,最直观的原因就是这.............
  • 回答
    家长或老师对孩子说“为什么只欺负你,不欺负别的孩子?”这句话,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存在着严重的偏颇和不恰当之处。这句话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对被欺凌者的指责和对欺凌行为的合理化,给受害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下面我将从不同层面详细分析这句话的弊端:一、 这句话的直接危害: 对被欺凌者的二次伤害: .............
  • 回答
    这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很值得咱们细聊。我感觉,这背后牵扯的不仅是“考资格”这件具体的事,更是社会对“教育”这个行为本身的不同定位,以及对参与者不同角色的期待。咱们先说说老师。为什么老师需要考资格?这其实是个非常明确的“专业性”要求。想一想,老师做的是什么?他们是孩子的引路人,是知识的传播者,更.............
  • 回答
    您好!非常理解您关于家堂轴线上先人排序的疑问。这是个非常重要也充满仪式感的问题,关系到家族的传承和对先人的敬意。让我来为您详细解释一下,尽量用最实在、最有人情味的方式来解答。首先,我们得明白家堂轴子的核心意义,它不单单是一张名单,更是家族血脉传承的地图,是对祖先功德和恩泽的铭记。所以,排序的原则,说.............
  • 回答
    孩子收到老师布置的“抄写类”作业,家长心里可能会打个问号:这年代了,让孩子手抄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是不是有点“老掉牙”的教学方法?其实,仔细想想,抄写作业背后藏着不少门道,远不止“手部锻炼”那么简单。“抄写类”作业的深层意义,远不止“手到”1. 巩固识记与理解的基石: 加深对字词的印.............
  • 回答
    双减第一学期,我的感受新学期伊始,双减政策带来的影响如同空气中的尘埃,悄无声息却又无处不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节奏和心态。作为一名长期活跃在教育前线的老师,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一轮改革带来的阵痛与希望。对老师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是一个重新审视教育本质的契机。首先,最直观的变化就是作业.............
  • 回答
    看到家长当着自己的面打孩子,老师心里肯定是五味杂陈的,绝不是简单的“生气”或“高兴”能概括的。那感觉就像是,心里有一团火,又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首先,那种被冒犯的感觉肯定是有的。老师在学校里,好歹也是个教育者,有着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家长这种直接的、情绪化的暴力行为,无异于在.............
  • 回答
    面对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直指父母疏忽,这的确是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家庭条件一般,父母工作又忙,孩子学业上落后,这背后牵扯到的原因有很多,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说“谁的责任”。但是,我们可以深入地聊聊,作为家长,在这件事情中扮演的角色和该承担的责任。1. 承认现实,冷静分析:首先,家长需要正视孩子成绩.............
  • 回答
    最近在广州越秀区发生的一件事,确实触及了我们心中一个敏感又复杂的问题:学校里,普通话唱主角,方言是否就此失去了立足之地?一位老师因为在校使用粤语,结果被家长投诉,这让许多人开始担忧,我们的校园教育是不是真的要与方言“绝缘”了。首先,我们得明白一点,国家在推广普通话这件事情上,立场是很明确的,也是有法.............
  • 回答
    当老师在小学生群体中普及性知识,却引来家长质疑,这无疑触及了一个敏感且复杂的话题。如何看待这件事,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各方立场以及更深层次的社会考量。首先,家长们的质疑并非空穴来风,他们的担忧往往源于对孩子保护的本能。在许多传统观念中,性是一个私密且不宜过早接触的话题,他们担心过早的性知识.............
  • 回答
    陕西一幼儿园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事件:一名年仅三岁的幼童身上出现了多达29处的针眼,而孩子却表示是老师给她打了针。这起事件一经曝光,立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担忧,家长们在报警后,学校方面却迟迟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复,更是加剧了事件的扑朔迷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年幼的孩子身上出现如此多的针眼?又是什么让学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