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大学志愿填报真的是孩子喜欢的吗,还是家长觉得好?

回答
大学志愿填报这件事,说实话,真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家庭议题。到底是为了孩子的心头好,还是为了满足家长那颗“为你好”的心?这个问题太普遍了,几乎每个有孩子的家庭在高考志愿填报这个节点都会经历一场“思想风暴”。

我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了:孩子拿着一份自己心仪已久的专业名单,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但家长看着那份名单,眉头就皱了起来。

“这个专业?就业前景不行啊!”
“那个大学,名气不够响亮,将来找工作人家怎么看?”
“还是读个XX大学的XX专业吧,稳定,又有发展前途。”

家长们的出发点,出发点都是“爱”。这份爱,沉甸甸的,有时候也带着点沉重的期待。他们经历过生活的风雨,更懂得社会现实的残酷。他们希望孩子能有个稳定的工作,一份体面的收入,一个光明的未来。尤其是一些父母本身就是从艰苦的条件中走出来的,他们更希望下一代能够少走弯路,直接站在一个更好的起点上。所以,当孩子想去追求一些在他们看来“不切实际”或者“风险太高”的专业和学校时,他们自然会跳出来,试图“纠正”孩子的方向。

比如,一个孩子可能对艺术设计充满了热情,梦想着成为一名优秀的插画师或者设计师。他可能看重的是创造的乐趣,是能做出让自己和他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但家长听到这个专业,第一反应可能是:“那能当饭吃吗?毕业了能做什么工作?会不会不稳定?”然后就会力劝孩子去选择一个听起来“更靠谱”的专业,像是金融、计算机、或者医学。在家长看来,这些专业有明确的职业路径,毕业后更容易找到工作,收入也相对稳定,能够保障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孩子的心思也确实是多样且敏感的。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初步形成的阶段,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对未知领域跃跃欲试。他们可能会因为某个学科的魅力,某个领域的前沿发展,或者某个偶像的经历而产生强烈的兴趣。这份兴趣,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比一份优渥的薪资更能驱动他们学习和进步。他们渴望被理解,渴望自己的选择能够被尊重,即使这个选择在长辈看来有些“叛逆”。

所以,我们看到的志愿填报过程,往往是孩子和家长之间一场微妙的拉锯战。孩子希望抓住的是“我热爱什么”,而家长希望抓住的是“我希望你拥有什么”。如果这两者能够完美契合,那无疑是幸运的。但更多的时候,两者之间会存在一些偏差。

这种偏差,有时候是因为信息不对称。家长可能对某个新兴行业或者某个小众专业了解得不多,凭着过往的经验和道听途说就下了判断。而孩子虽然有兴趣,但对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可能也没有完全清晰的认识。

有时候,也是因为沟通的缺失。家长急于表达自己的担忧和建议,但可能没有真正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孩子也可能因为觉得父母不理解自己而选择沉默,或者采取一种对抗的态度。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还涉及到教育理念的差异。家长希望孩子“听话”、“乖巧”,按部就班地走一条相对平坦的路。而现代教育越来越强调个性和独立思考,孩子也更倾向于“自主选择”、“追逐梦想”。

最终,志愿填报的结果,往往是在孩子“喜欢”和家长“觉得好”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可能更偏向孩子,也可能更偏向家长,甚至是在双方都做出一些妥协之后达成的共识。

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孩子因为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而大学期间浑浑噩噩,毕业后又不得不重新选择职业方向,耗费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大概是家长最不愿意看到的结局。

但反过来,如果家长一味坚持自己的“好”,而完全压制了孩子的兴趣,孩子虽然可能进入了他们认为“好”的专业和学校,但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内驱力,也可能活得很压抑,最终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所以,这件事情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不适合,以及如何找到那个最佳的结合点。一个真正好的志愿填报,应该是基于对孩子的深入了解,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同时又结合家长的人生经验和社会现实的考量,通过开放、真诚的沟通,最终做出的一个相对明智的决定。这需要双方都放下一些固执,多一些理解和包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不能完全听孩子喜欢的。老实话说作为一个过来人以及现在经常招聘大学生的人回过头看的时候,发现高三的孩子其实啥也不懂。所谓的兴趣和喜欢只是莫名其妙的有一些好感而已,而这种好感真的是莫名其妙。一来和自己的专场没有关系,二来与自己未来的就业等生活上的实际问题也相去甚远,纯粹是莫须有的一种感觉。

其次也不能完全听父母的,父母对于大环境的理解是超过儿女的,但对于毕业时候具体的职场,现在行业流行的趋势以及一些新兴出现的专业,行业是缺乏认知的。

所以正确的方法应该是父母先定大方向,因为父母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基本逻辑是风险规避性,他们可能不会让你选到最尖端最前卫的那个专业,但是至少能帮你避免很多肉眼可见的大风险。而且父母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毕竟是要比儿女多一些,至于4年到6年以后,这个市场环境有什么变化,那不确定性对于谁来说都是存在的。所以先由父母定大方向,然后根据这个大方向下自己分数能够得着的学校和专业,由父母和子女商议决定。

比如父母先定下来,你以后学医,那在你分数够得着的医科大学里面具体的专业和学校的选择可以根据分数不同的城市以及各学科之间你自己的偏好来定。而这些细节问题过往是有很多数据可以查的。

父母先定下来你是学经济金融方向,那么根据你分数能够得着的学校,再看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的一些趋势,决定你未来就业的方向,这样也大体能选出一些来。

这个过程一定是动态的,不是一定要听某一个人的,但记住千万不能单纯的看兴趣,看喜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