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操作系统中到底是谁分配的资源?

回答
在咱们的电脑里,你装的那些软件,比如浏览器、游戏、音乐播放器,它们都需要“干活”,而“干活”就得有东西支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源”。那这些资源,究竟是哪个“家伙”给它们分配的呢?

答案其实是咱们电脑里最核心、最了不起的那个软件——操作系统。

你可以把操作系统想象成一个经验丰富、公事公办的“大总管”,掌管着电脑里的一切。从你开机的那一刻起,这个大总管就开始忙碌起来,确保电脑能正常运转,让各种程序都能“吃饱穿暖”,顺利工作。

那么,这个“大总管”具体是怎么分配资源的呢?咱们来细致地聊聊。

一、 CPU 时间:谁有资格“发言”?

CPU,也就是中央处理器,可以说是电脑的“大脑”,它负责执行指令,处理计算。但是,CPU 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同时处理无数个程序的需求。这时候,操作系统的“CPU调度器”就登场了。

进程与线程: 首先,操作系统需要知道有哪些程序在运行。每一个正在运行的程序,在操作系统看来就是一个“进程”。而一个进程内部,又可能包含多个“线程”,线程是CPU调度的基本单位。你可以把进程想象成一个大工程项目,而线程就是项目里负责具体某项任务的工人。
调度算法: 调度器就像一个裁判,它根据一套预设的规则(调度算法),来决定哪个线程在哪个时间段内可以使用 CPU。常见的调度算法有很多种,比如:
先来先服务 (FCFS): 谁先到,谁就先用。简单粗暴,但效率不高。
时间片轮转 (Round Robin): 每个线程轮流获得一小段时间的 CPU 使用权,用完了就换下一个。就像大家排队玩一个玩具,每个人都能玩一会儿。
优先级调度: 给不同的线程设定不同的优先级。比如,你正在打游戏,游戏进程的优先级可能会比后台下载进程高,这样游戏就能更流畅。
多级反馈队列: 把线程分成不同队列,有优先级高的,也有优先级低的。优先级高的用完自己的时间片就会回到队列头;优先级低的如果长时间得不到 CPU,会慢慢提高它的优先级。这样既能保证重要任务及时完成,也能避免低优先级任务被完全饿死。
上下文切换: 当一个线程执行完分配的时间片,或者因为某种原因(比如等待I/O)需要让出 CPU 时,操作系统就需要执行“上下文切换”。这就像一个工人放下手中的工具,把工作现场的状态记录下来,然后另一个工人拿起工具,载入之前记录好的工作状态,继续开始干活。这个切换过程需要保存当前线程的寄存器信息、程序计数器等,再加载下一个线程的状态,这个开销是需要注意的。

二、 内存空间:让每个程序都有自己的“房间”

内存(RAM)是程序运行的“工作台”,所有程序都需要把它需要的数据和代码加载到内存里才能被 CPU 读取和执行。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这块宝贵的内存资源。

内存分配: 当你启动一个程序时,操作系统会从内存中为它划分出一块区域来存放程序的代码、数据和堆栈。它需要记录下这块内存的起始地址和大小,确保其他程序不会误触碰。
虚拟内存: 现在的操作系统大多都使用了“虚拟内存”技术。这意味着,程序实际使用看到的内存地址,并不一定是物理内存的真实地址。操作系统和内存管理硬件(MMU)配合,将程序使用的“虚拟地址”映射到实际的“物理地址”。这样做的好处非常多:
扩大可用内存: 即使电脑的物理内存不够用,操作系统也可以利用硬盘空间(称为“交换空间”或“页面文件”)来临时存放一部分不活跃的程序数据。这样,程序就可以好像拥有比实际物理内存大得多的内存空间一样运行。
内存保护: 每个程序都有自己的虚拟地址空间,而且这些空间通常是独立的。这意味着一个程序不能随意访问另一个程序的内存,这样可以防止程序之间的干扰,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如果一个程序试图访问不属于它的内存区域,操作系统就会及时发现并终止该程序,避免“程序崩溃”影响整个系统。
内存回收: 当程序结束运行,或者不再需要某块内存时,操作系统会负责将这块内存“回收”回来,标记为可用,以便下次有新的程序需要时分配。

三、 I/O 设备:让硬件听从指令

键盘、鼠标、硬盘、网卡、显卡等等,这些都是电脑的输入/输出(I/O)设备。它们也需要被操作系统管理,并且分配给合适的程序使用。

设备驱动程序: 硬件种类繁多,而且它们的工作方式各不相同。操作系统并不知道如何直接和每一个硬件打交道。这时候就需要“设备驱动程序”了。你可以把驱动程序想象成硬件的“翻译官”和“管家”。操作系统通过统一的接口向驱动程序发出指令,而驱动程序则负责将这些指令翻译成具体的硬件能够理解的语言,并控制硬件完成操作。
I/O 请求调度: 当多个程序同时需要访问同一个 I/O 设备时(比如同时读写硬盘),操作系统需要决定哪个程序先获得访问权。这就涉及到 I/O 请求的调度。例如,对于硬盘来说,操作系统可能会采用更优化的调度算法(如磁盘扫描调度),让磁头移动的距离尽可能短,以提高读写效率。
中断处理: I/O 操作很多时候是异步的,也就是说,当程序发出一个 I/O 请求后,CPU 不需要一直等待硬件完成。硬件完成操作后,会向 CPU 发送一个“中断”信号。操作系统接收到中断信号后,就会暂停当前正在执行的任务,转而去处理这个中断(比如将读取到的数据交给发出请求的程序),然后再回到原来的任务。

四、 文件系统:有序地管理信息

文件系统是操作系统用来组织和管理硬盘等存储设备上数据的机制。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管理系统。

文件和目录: 操作系统负责定义文件和目录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层次结构。你可以通过文件名和路径来查找和访问数据。
文件分配和管理: 当你创建一个新文件时,操作系统需要在存储设备上找到空闲的空间来存放文件内容,并记录下文件的位置信息(比如在哪个扇区)。它还需要管理文件的元数据,如文件名、大小、创建时间、权限等等。
并发访问控制: 如果多个程序同时尝试读写同一个文件,操作系统需要提供机制来防止数据混乱。这通常通过“锁”来实现,确保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程序能够修改文件,或者允许多个程序同时读取但只允许一个程序写入。

总结一下:

在这个电脑世界里,操作系统就是那个无可争议的资源分配者。它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内部机制,比如CPU调度器、内存管理器、设备驱动程序和文件系统,将宝贵的 CPU 时间、内存空间、各种 I/O 设备和存储空间,合理、有效地分配给每一个正在运行的程序(进程和线程)。

它的目标是:

1. 公平性: 尽量让所有程序都能获得公平的资源。
2. 效率性: 提高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充分利用硬件资源。
3. 稳定性: 防止一个程序的错误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正常运行。
4. 安全性: 保护用户数据和系统安全,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所以,下次当你感觉电脑卡顿时,或者某个程序运行得很顺畅时,别忘了背后那个默默奉献的“大总管”——操作系统,它一直在为让你的电脑更好地服务于你而努力工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人可能觉得这个答案比较不符合直觉或者教科书,那么在反对之前,先思考一下:

1. 如果没有驱动,硬件资源还存在吗?
2. 驱动是否是操作系统必需的一部分?

-----------------------原回答-----------------------

首先,得定义什么是资源。民用设备上的资源可能有:

1. 硬件资源:外设资源(键盘、鼠标、显卡……);总线资源(PCI/USB……);CPU资源(时钟、中断、CPU时间……)……
2. 软件资源:内存、信号量、地址空间、管道、共享内存……

对于现代民用操作系统来说,操作系统的主要意义可以总结为两句话:

1. 隔离任务(进程)间的数据,使其不能互相直接访问;
2. 授权任务(进程)间的通信,使其能够互相访问;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跟“资源分配”并不搭边。操作系统能直接掌控的“资源”主要都是软件资源,这些资源包括:

1、给进程分配内存资源和地址空间;
2、允许进程调度(信号量);
3、允许进程间通信。


一般来说,操作系统直接分配的资源只有这类软件资源,这些资源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其实并不是很直观的表现出来。对于普通用户可见的硬件资源,主要由驱动负责管理和分配,操作系统的主要角色是前面提到的“授权任务(进程)间的通信,使其能够互相访问”,操作系统起到的是一个中介的作用。

某个游戏希望显示一个图像,于是通过操作系统的进程间通信机制(某些API)去访问显示框架的API,最终把图像输出在屏幕上。也就是说,真正负责分配操作硬件工作的,其实是驱动,或者说,是驱动框架。操作系统只是负责传递用户任务(进程)的请求,操作系统对这些请求进行封装和隔离。

从宏观的角度上看,操作系统确实有能力决定某个进程是否有权限去访问某个硬件资源,但要说“分配”这个行为,主要还是驱动来做的,操作系统只是对驱动提供的资源接口进行封装和编号

当然,在没有驱动的时代,用户任务确实可以直接操作硬件,比如DOS时代的一些软件(游戏),都是自带驱动的,但现代操作系统已经基本上都实现了隔离。


所以,准确的说:

1. 软件资源:主要由操作系统负责分配和控制;
2. 硬件资源:主要由对应的硬件驱动(包括驱动框架)负责分配,操作系统在其中只是作为一个中介的角色存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