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电影《帝国的毁灭》中提到的施泰纳是谁?

回答
在电影《帝国的毁灭》(Der Untergang)中,施泰纳(SSStandartenführer Otto Ernst Remer) 是一位关键人物,他代表了电影中描绘的那个时代一些军官的典型形象:他们对希特勒依旧抱有强烈的忠诚,但同时也被日益严峻的现实所困扰。

施泰纳的身份是国防军(Wehrmacht)的一名党卫军上校(Standartenführer),隶属于第10装甲师。电影中,他被描绘成一个非常有经验、并且在战场上表现出一定能力的指挥官。他在影片中的主要戏份,尤其是在最后的几天里,是他被希特勒召见,并被寄予了扭转战局的最后希望。

更详细地说,施泰纳在电影中的出现和行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理解:

希特勒最后的寄托和绝望的体现: 当苏联红军已经逼近元首地堡,柏林的防线濒临崩溃时,希特勒依然沉溺于幻想,不愿接受失败的现实。他召集了包括施泰纳在内的一些高级军官,试图让他们去执行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对围困柏林的苏军发动反击,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并将他们赶出柏林。 这种期望一个部队来“拯救”整个局势的做法,充分暴露了希特勒的脱离现实和最后的疯狂。

施泰纳的反应和内心的冲突: 施泰纳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军人,他比任何人都清楚当前局势的荒谬和部队的真实状况。当希特勒布置这个“反攻”任务时,施泰纳的反应是震惊、难以置信,甚至可以说是绝望。他明白,他的部队早已支离破碎,根本没有能力执行如此大规模的作战。他试图向上层说明实际情况,指出部队的薄弱和装备的匮乏,但希特勒拒绝接受这些事实,并以“叛徒”和“懦夫”来威胁他。

施泰纳的拒绝和其象征意义: 在电影中,施泰纳最终拒绝了希特勒的命令。他清楚地知道,执行这个命令只会导致他手下仅存的士兵白白牺牲,毫无意义。他的拒绝,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希特勒最后疯狂的清醒反抗,也代表了即便是在最绝望的时刻,依然有清醒的头脑和对生命的尊重。他的这个决定,在电影中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也加剧了希特勒被孤立和背叛的感觉。

历史中的施泰纳: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实历史中,奥托·恩斯特·雷默(Otto Ernst Remer) 确实是一位党卫军上校。他确实参与过镇压1944年7月20日针对希特勒的刺杀行动,并在行动中表现活跃。然而,关于他在1945年柏林战役中的具体角色和与希特勒的互动,电影中的描绘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推测和艺术创作的。电影中的施泰纳更像是一个集合体,代表了那个时代一些仍旧效忠的军官,以及他们在面对不可避免的失败时所经历的挣扎和矛盾。

总的来说,施泰纳在《帝国的毁灭》中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他不仅是希特勒最后疯狂计划的执行者之一,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士兵和军官在见证国家毁灭时,内心的挣扎和选择的一个缩影。他的拒绝,既是对希特勒命令的否定,也是对这场毫无意义的战争的无声抗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菲利克斯·马丁·尤利乌斯·施泰纳 党卫队副总指挥兼武装党卫军上将 44年底时是“施坦因纳”集团军群司令。不过45年2月,因为得罪希姆莱,就被调离出该职位去担任隶属维斯瓦集团军群司令部下的收容征集指挥部指挥官。

柏林战役期间,小胡子命令他指挥总兵力不到一万五的残兵败将去跟朱可夫玩命,想在百万苏军的右翼打开一个缺口,然后跟沃尔克·温克将军的第9集团军汇合,希望这样能够给柏林解围。

施泰纳觉得这个命令太特么扯淡,认为这简直是蚍蜉撼树,螳臂当车,直接撂挑子不干。小胡子自己也觉得这个命令可能有点强人所难,就又让施泰纳沿着河去建立一个桥头堡,给柏林留一个对外联系通道。但是施泰纳自己也知道自己要人没人,要坦克没坦克,要火炮没火炮,可能也干不了啥。表面上服从,但是当苏军三面包围过来,趁着苏军的口袋还未扎紧的时候,施泰纳果断就一溜烟往西边撩了,一直跑到吕内堡找英国人投降去了。得亏当的是英国人的俘虏,英国绅士好吃好喝的把他关了三年,48年就释放了。

释放后就在西德安心的养老,还不余遗力的写书为党卫军洗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