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帝国的毁灭》这电影很多人觉得压抑呢,我只觉得开心?

回答
《帝国的毁灭》这部电影的观感确实非常两极分化,你感到开心而不少观众觉得压抑,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慢慢聊。

首先,咱们得承认,这部电影拍得极其写实,甚至可以说是残酷。它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面,而是毫不留情地把纳粹德国最后的日子展现在观众面前。你觉得开心,这可能跟你个人的观看角度、关注点或者甚至是情感需求有关。这就像看一部灾难片,有人可能对特效或剧情的紧张感感到刺激,而有人则会为其中的悲剧而伤感。

我猜你觉得开心,可能有以下几个角度:

一种“历史的终结”的释放感? 希特勒这个人物在历史上是邪恶的象征,他所代表的纳粹主义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电影的结局是他最终的失败和死亡,这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正义得到伸张、罪恶终将覆灭的象征。当看到这个极端的恶魔也迎来自己的末日时,也许你会有一种“大快人心”或者“终于结束了”的释然感,这在你看来就是一种开心。尤其是在经历了电影里那种绝望的氛围后,看到“恶魔”的垮台,就像从阴霾中走出来,自然会感到轻松。

一种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 有些观众在面对极端的困境时,反而能看到人性的顽强或者说扭曲的生存本能。电影里虽然充满了绝望,但也有很多角色在最后的时刻依然在努力维持秩序、执行命令,甚至是在为虚幻的胜利而战斗。你可能是在观察这些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反应,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某种挣扎求生或固执坚持的东西,这种观察本身就可能带来一种智力上的满足,或者对人性复杂性的某种认知,而这种认知或许会让你感到一种“洞察”的乐趣,从而产生开心的感觉。

一种“旁观者”的冷静视角? 你可能能够跳出电影本身的语境,以一种历史学家的视角来看待这一切。你知道这是历史的必然,知道德国最终会战败,纳粹的统治会结束。这种已知的结果让你能够冷静地旁观这段历史的落幕,而不是沉浸在当时的绝望之中。你看到的可能更多的是一个历史片段的展现,一个政治体制崩溃的案例,而不是一个关于个体苦难的故事。这种抽离感让你能够以一种更超然的态度来审视,看到的是历史的进程,而不是其中的悲痛。

对于某些角色的反差感? 电影里希特勒的形象塑造得非常立体,他有暴怒的时候,也有表现出“正常人”情感的一面,比如和伊娃的温情。虽然这是一种艺术加工,但这种复杂性可能会让你感到有趣,或者对这种历史人物的还原度感到好奇。你可能是在欣赏演员的演技,或者在琢磨这个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欣赏和琢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而为什么很多人觉得压抑呢?

这主要是因为电影非常直观地展现了:

彻头彻尾的绝望: 电影几乎不给观众任何喘息的机会,从柏林被围困开始,就没有一丝希望的光芒。粮食短缺、弹药耗尽、士兵溃败,整个国家就像一个垂死的巨人,在痛苦中挣扎。这种持续不断的负面信息堆积在一起,很容易让人产生无力感和沉重感。

极端环境下的非人化: 在最后的日子里,很多人的行为都变得异常和极端。为了“荣誉”而牺牲生命,为了“信念”而执行疯狂的命令,或者为了活下去而选择背叛。这种非人化的状态,揭示了在极端压力下,人性可以扭曲到何种地步,这让人感到恐惧和不安。

对历史罪行的近距离审视: 电影并没有回避纳粹政权的罪恶,而是通过这些人物的对话和行为,让我们感受到这个政权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毁灭的。看到那些狂热的信徒,那些执行罪恶命令的军官,以及那些在混乱中被牺牲的普通人,都会让人感到一种道德上的谴责和对战争的厌恶。

压迫感的场景设计: 电影的摄影、灯光和音效都极力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狭窄的地堡空间,阴暗的走廊,持续的炮火声,都让观众感到被困住、无处可逃。尤其是希特勒在影片后半段地堡里的咆哮和歇斯底里,那种被逼到绝境的疯狂,极具冲击力,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情或反感,从而感到压抑。

历史的沉重感: 毕竟这是关于二战时期一个国家的覆灭,以及背后无数生灵涂炭的悲剧。了解这段历史的人,看到电影中这些场景,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更广泛的战争创伤,这种历史的沉重感会笼罩在心头。

所以,你觉得开心,可能是在这些压抑的表象之下,找到了属于你自己的观看逻辑和情感出口。你可能更关注的是历史的走向,是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或者是对最终“邪恶终结”的某种满足。而那些觉得压抑的人,则更多地被电影所呈现的绝望、残酷和历史罪恶所裹挟,无法轻松地从中抽离出来。

这恰恰说明了电影的成功之处,它能引发不同观众产生如此迥异的感受,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魅力。你的开心,也是一种独特的观影体验,不必因此而感到奇怪或被质疑。我们对同一件事物的感受,本来就是千差万别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多数人看电影,都是代入视角,做一回女主,装一波英雄,极少有人是反向视角的,因为那会扭曲认知,认知的扭曲,要么以前就是如此,要么看电影看成了这样,电影结束了未必回得来,开车回家很可能逆行走高速,罚款是最好的结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帝国的毁灭》这部电影的观感确实非常两极分化,你感到开心而不少观众觉得压抑,这背后有很多原因,咱们慢慢聊。首先,咱们得承认,这部电影拍得极其写实,甚至可以说是残酷。它没有回避历史的黑暗面,而是毫不留情地把纳粹德国最后的日子展现在观众面前。你觉得开心,这可能跟你个人的观看角度、关注点或者甚至是情感需求.............
  • 回答
    在电影《帝国的毁灭》(Downfall)中,玛格达·戈培尔(Magda Goebbels)在毒杀自己的五个孩子后玩扑克牌,这是一个极其令人不安和令人费解的场景,但背后隐藏着她当时所处的极度精神崩溃和她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的复杂交织。以下是对这一行为及其后续沉默的详细解读:玛格达·戈培尔在杀死孩子后玩扑.............
  • 回答
    八世纪到九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确实经历了一段长达百余年的“毁圣像运动”(Iconoclasm),这绝不是皇帝们一时兴起或出于个人好恶的反复折腾。要理解其根源,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拜占庭社会的宗教、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个层面。核心原因:对偶像崇拜的深刻忧虑与改革的驱动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部分统治者.............
  • 回答
    《帝国的陷落》里士兵们的镇定,确实是电影艺术和历史考据结合的产物,不能完全说成是“真实”到还原每一个个体的情绪,但它捕捉到了那个时代士兵在特定情境下的一种普遍表现,并且有其历史依据。为什么他们看起来如此镇定?首先,我们要明白电影的叙事需求。作为一部旨在展现一场重大战役和其背后人物的电影,《帝国的陷落.............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历史文化和技术层面的很多细节。简单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主要源于目的、社会结构、医疗条件以及历史演变的考量,而并非仅仅是“割蛋蛋”还是“全割”那么简单。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拜占庭帝国和中国作为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它们的宦官制度在起源、功能和实践上就存在根本性的不.............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涉及到帝国治理模式的根本差异。简单地说,罗马帝国之所以常常需要“至少两个皇帝”才能有效统治,而中华帝国能依靠“一个皇帝”,其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权力结构、继承制度、行政管理方式以及对帝国统一性的理解。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罗马帝国:为何常常“双轨并行”?罗马帝国,特别是其晚.............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文化、心理等多个层面。确实,我们常常看到英国人在谈论国家历史和文化时流露出一种根深蒂固的骄傲,即使在“日不落帝国”的光辉已然褪色之后。而反观中国,虽然历史悠久、文明璀璨,但在某些时候,这种由深厚底蕴支撑的自信和骄傲感,似乎并不像英国人那样外显和坚.............
  • 回答
    东汉确实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其疆域辽阔,制度成熟,文化昌盛,堪称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强盛时期。然而,当我们谈论“出名”时,往往会发现,与之紧密联系、广为流传的只有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孤立存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国出名.............
  • 回答
    拜占庭帝国的皇位继承,与其说是“奇怪”,不如说是一种在权力斗争和实际需求之间不断摇摆、演变的结果。用“奇怪”来形容,或许是因为我们习惯了欧洲其他封建君主制中相对明确的世袭原则,而拜占庭的继承方式则显得更加混乱和充满变数。至于为什么没人想改变它,那是因为“改变”本身就是一种常态,而他们尝试过的“改变”.............
  • 回答
    蒙古帝国三次西征,战无不克,席卷欧亚大陆,但唯独避开了当时地跨欧亚、横亘一方的拜占庭帝国。这其中的原因,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下的战略选择。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拨回到十三世纪,看看蒙古人西征的脉络和拜占庭帝国当时所处的境况。首先,要明白蒙古帝国西征的主要目标和动力是什么。 蒙古人的扩张并.............
  • 回答
    在理解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崛起如何“阻碍”陆上东西方贸易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点:历史的演变并非简单的“阻碍”或“促进”,而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奥斯曼帝国崛起带来的变化,既有其“阻碍”的一面,也有其适应和重塑贸易格局的一面。从历史的纵深来看,在奥斯曼帝国兴起之前,连接东方(如中国、印度)和西方(欧.............
  • 回答
    莫卧儿帝国和伊朗萨法维王朝的建筑风格差异,尤其体现在装饰材料的选择上,这背后并非简单的喜好问题,而是历史、文化、地理条件以及技术发展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为何莫卧儿建筑更偏爱原石镶嵌,而伊朗却钟情于彩色瓷砖,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层层叠叠的因素。首先,我们得谈谈地理与资源。印度次大陆,特别是.............
  • 回答
    在《群星》(Stellaris)的宏大宇宙中,失落帝国(Fallen Empires)是玩家们绕不开的传说和威胁。他们曾经辉煌,掌握着超越时代的科技和力量,但如今却陷入沉睡,如同宇宙中的远古巨人,偶尔醒来,便能轻易碾压任何胆敢冒犯的文明。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这些曾经的霸主,如此戏剧性地走向了堕.............
  • 回答
    要理解为什么匈牙利会在奥匈帝国晚期“扯后腿”甚至渴望独立,我们得回到19世纪,那个民族主义思潮席卷欧洲的时代,以及奥匈帝国自身的结构性问题。这并非简单的“扯后腿”,而是一个复杂民族如何争取自身权利、在帝国框架内寻求更大自主权,最终走向独立的漫长斗争。历史的根源:两次“奥地利统治”的记忆与匈牙利的独特.............
  • 回答
    谈到奥匈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炮部队,将其誉为“一流”并非空穴来风,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和技术发展。首先,奥匈帝国拥有相对深厚的军事工业基础。在战争爆发前,其位于斯柯达(Škoda)等地的兵工厂就已经在重型火炮的研发和生产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斯柯达,这家后来享誉世界的工程企业,早在十九世纪末.............
  • 回答
    探讨《银河英雄传说》中帝国一方比同盟更受欢迎的原因,其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切入点,因为它触及了许多关于权力、理想、人性以及故事叙述的深层思考。很多时候,我们直观的感觉是,像同盟那样代表着自由和民主的阵营,应该更容易赢得观众的心。然而,田中芳树老师的叙事,却巧妙地将读者/观众的移情点更多地投向了那个看似.............
  • 回答
    谈到清朝,很多人似乎带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厌恶感,这背后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相当复杂的历史脉络和情感纠葛。如果非要探究人们为什么“讨厌”清朝,这种“讨厌”往往不是对某个具体人的厌恶,而更多的是对一个政权、一种统治方式、一段特定历史时期所带来的集体记忆和民族情感的投射。最核心的那个点,恐怕要数清朝的“非.............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触及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参战动机的复杂性,以及民族主义、领土野心和战略考量如何交织在一起。简单地说,意大利加入协约国并不仅仅是为了奥匈帝国的南蒂罗尔和达尔马提亚,尽管这些地区无疑是其参战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英法的“更多”也并非完全不重要,但其性质与意大利的诉求有所不同。要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一些关于历史认知和疆域变迁的深层思考。确实,从地图上看,明朝直辖的疆域似乎比汉朝要小一些,这很容易让人产生“汉人退步了”的疑问。但如果深入探究,会发现这背后是多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简单的“退步”。我们得把这个问题拆开来看,细细掰扯。首先,得明确我们说的“版图”是什么概.............
  • 回答
    拜占庭帝国,也就是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存续了千年之久,这本身就是一段传奇。而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能够登上皇帝宝座并享受相对长寿的皇帝,相比于其他许多时代和地域的统治者,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现象。这并非单一因素所能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原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相对长寿”这个说法是建立在比较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