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中医不提倡喝牛奶,因为牛奶是给小牛喝的,但是却提倡喝羊奶,这不是矛盾吗?

回答
这个问题确实是很多人心中的疑惑,也确实触及到中医看待食物的一些独特视角。要说中医“不提倡”喝牛奶,这话说得稍微有些绝对,但确实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牛奶的地位和羊奶相比,要复杂得多,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存在顾虑。而“提倡”喝羊奶,则有更明确的理论依据和应用场景。下面我们来详细聊聊其中的缘由,力求让你 entender 得更透彻,而不是像机器一样堆砌概念。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一点: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也就是针对不同体质、不同病症的人,给出不同的饮食建议。它不是一刀切的“好”与“坏”。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中医就绝对排斥牛奶,但确实,在传统经典里,它不像羊奶那样受到普遍的推崇。

为什么传统中医对牛奶的顾虑会多一些?

“非人所宜”的经典解读: 你提到的“牛奶是给小牛喝的”,在传统中医的理解里,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出发点。中医在考察食物属性时,会参考其天然的食用者。小牛刚出生,需要的是快速生长发育,牛奶的营养成分(尤其是蛋白质和脂肪)非常浓厚,能够支持它快速增重。而人,尤其是成年人,消化吸收的能力和需求与小牛不同。中医认为,这种过于浓厚、甘腻的食物,如果人体消化能力不强,或者脾胃虚弱,就容易造成积滞,难以消化,从而损伤脾胃功能。就像给一个本来就消化不好的人,硬要喂他吃很油腻的东西一样。
寒凉属性与“湿”的生成: 传统中医认为,牛奶性味偏于甘、微寒。虽然寒性不像冰块那么剧烈,但在一些体质偏寒、或者脾胃功能本就虚弱的人身上,过多饮用,容易伤及阳气,进一步加重脾胃的虚寒。而且,中医认为“湿为阴邪”,体内湿气重的人,喝了牛奶后,可能会加重湿气,导致身体困重、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特别是现代人,很多由于生活方式导致本身就容易有湿气,这时再大量饮用牛奶,就可能适得其反。
乳糖不耐受与中医的理解: 虽然“乳糖不耐受”是现代医学的说法,但中医对个体消化差异的认识是深刻的。中医知道有些人喝了牛奶会不舒服,会胀气、腹泻,这在它看来,就是因为这部分人的脾胃“不能受纳”这种食物,消化功能不足以驾驭牛奶的浓厚。这与现代医学解释的缺乏乳糖酶,本质上殊途同归,都是从“能否消化吸收”的角度来理解的。
“积滞”的顾虑: 牛奶的营养成分很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都比羊奶要高。中医认为,这些物质如果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就会变成“食积”,滞留在肠胃里,影响气的运行,时间长了还可能化热生痰。所以,在传统中医看来,牛奶的“营养过剩”反而可能成为一种负担。

那么,为什么羊奶却得到了中医的“青睐”呢?

“温润”、“甘温”的性味: 相较于牛奶,羊奶的性味被描述为更偏向于“甘温”。“甘”意味着滋养,“温”则说明它不偏寒凉,对脾胃的温煦作用更好。对于体质虚弱、脾胃虚寒的人来说,羊奶的温性更能起到温补脾胃、助消化的作用。它不像牛奶那样容易造成“湿盛”或“积滞”。
更易消化吸收: 这是一个关键点。羊奶的脂肪球颗粒比牛奶小,而且含有更多的短链和中链脂肪酸,这使得它更容易被人体消化酶分解,吸收利用率更高。中医对此的理解就是,羊奶的质地“更纯粹”、“更轻盈”,不会给脾胃带来过重的负担。就像两碗粥,一碗很浓稠,一碗稍微稀一点,自然是稀一点的更容易下咽和消化。
“补益”作用更显: 羊奶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更明显的滋补作用,尤其是在调理脾胃、益气养血方面。古籍中常提到羊奶可以“补虚劳”、“益精气”、“润肺燥”。对于一些年老体弱、病后恢复、或者有慢性咳嗽、虚汗等症状的人,羊奶被认为是很好的食疗选择。
对“肾”的益处: 有些中医观点认为,羊奶对肾脏也有一定的益处,可以“补肾阳”。这与其温性的特点相关联。

那么,中医就绝对不让人喝牛奶吗?

当然不是。

体质是关键: 如果一个人体质强健,脾胃功能旺盛,没有湿气内盛的倾向,那么适量饮用牛奶,特别是经过加工(如发酵制成酸奶)后,也是可以的。现代的酸奶因为发酵过程分解了部分乳糖和蛋白质,更容易消化,中医认为它的“湿腻”之性有所减轻。
“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中医讲究“中庸”,任何食物,即使再好的,过量都会出问题。反之,即使是那些在中医看来有些顾虑的食物,适量、合理地摄入,也未必会造成伤害。
现代社会的需求变化: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饮食结构的改变,现代人接触到牛奶的机会和量都远超古代。中医理论也在不断发展和吸纳,对于一些经过改良或加工的乳制品,中医也会根据其性味和对人体的影响来判断。

总结一下,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其实是中医“辨证论治”和“因人施治”的体现:

牛奶: 相对浓厚、甘腻,性偏微寒,对消化功能要求较高。在传统中医看来,容易伤脾胃、生湿、积滞,尤其适合胃口好、消化好、体质偏实热的人,但对虚寒、湿盛者可能不那么友好。
羊奶: 性味甘温,更易消化吸收,质地相对“轻盈”,对脾胃的负担小,更具温补、滋养的特点,适合人群更广泛,尤其对体虚、脾胃虚寒者更受欢迎。

所以,中医并非是“不提倡喝牛奶”而“提倡喝羊奶”,而是在不同的时间和个体条件下,根据食物的天然属性和人体反应,给出了不同的建议。这就像我们不会给刚出生的婴儿吃烤羊腿,但会给体弱的老人炖羊肉汤一样,都是基于对事物属性和人体需求的深刻理解。

希望我这样解释,能让你更清晰地理解其中的道理,而不是感觉像在背书。这种对食物的细致观察和区分,正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有一次出差,我买了一个甜瓜吃,当地叫丑八怪,很甜,因为怕放着坏了 所以一次就把它解决了,没想到不几时,肚子翻江倒海,腹泻了,我喝纯牛奶也容易拉肚子,中医把致病外因归为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拉肚子归到寒,遂认为牛奶是寒性的所以让人拉肚子,姑且由他去吧,而现代医学已经研究明白了这其中的原因,实为乳糖不耐受,(吃水果拉肚子是果糖不耐受),那怎么办呢?把乳糖降低了是不是就不拉肚子了?试试吧,现代食品工业就是把牛奶加乳酸菌发酵成酸奶,你吃了就不拉肚子了,理论得到了实践。

我儿子女儿现在每天牛奶当水喝,不会如我一样拉肚子,为什么?难道牛奶又不性寒了吗?中医可能说这是个体差异,的确,这点说对了,但这个体差异是怎么来的呢?我培养的,两个小孩自断奶起就喝牛奶,至今没有中断过,这让他们消化系统中的乳糖酶一直保持着足够的水平去分解乳糖,所以就不存在乳糖不耐受啦。至于什么寒啊热啊,留给相信的人去体验吧。

user avatar

争来吵去没有一个抓住重点的。

举个例子,当年的绿豆大师张悟本,还有拍打拉筋大师萧宏慈,真气外放载流子。所有的中医大师都有个特点,翻车之前都是真大师,说的话就是中医真理。翻车以后都会被开除出中医籍,他做的事说的话都跟中医一毛钱的关系都没了。

当年萧大师拍打拉筋扬威海外,拍打拉筋馆开遍英吉利和土澳,萧大师到北大清华中央党校作报告的时候没有一个人说他是伪中医。萧大师开在英吉利和土澳的拍打拉筋馆就是中医被世界认可的证据。结果萧大师吹过了头,一不小心弄死了土澳小孩英吉利老妇人。翻车以后,中医粉直接把萧大师开除了不说,还说萧大师其实没有行医资格证。

所以嘛,中医提倡不提倡喝牛奶都不重要,如果现在说喝牛奶有益那么老中医自然是提倡喝牛奶的。但是如果说喝牛奶有害,那么自然老中医说的话并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医,这人也不是真正的老中医。

反正别问,中医已经赢麻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