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请问为什么数学中不废除除号“÷”?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数学符号演变和实用性之间的一点小纠葛。你问为什么我们还在用那个“÷”符号,而不是直接用分数线或者其他方式替代?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捋一捋:

1. 历史的惯性与传承:

首先得说,数学符号不是一夜之间凭空冒出来的,它们是人类思维演化过程中一点点积累和形成的。在除号“÷”被广泛接受和使用之前,人们已经有了一些表达除法的方式。但“÷”的出现,在历史上确实提供了一种相对简洁、直观的表达形式。

你可以想象一下,在没有“÷”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用文字描述“A除以B”,或者用一些更复杂的符号组合。当一个方便的符号出现,并且被大量教授和应用时,它就像一个被广泛认可的品牌,大家习惯了,也就沿用了下来。要“废除”一个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的符号,除非有压倒性的优势和极高的效率提升,否则推翻它的阻力会很大。就像我们不会突然把“+”号换成某个更复杂的代号一样,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

2. 教学的直观性与过渡:

在数学教学中,尤其是启蒙阶段,除号“÷”提供了一个非常直观的视觉符号来代表“分割”、“平均分”这个概念。看着“10 ÷ 2”,孩子们很容易理解这是把10个东西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而分数线(“—”)虽然本质上也是除法,但它更侧重于“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或者说是一种比值。对于初学者来说,“10/2”可能让他们先想到“二分之一”,需要一个额外的步骤才能理解它也等于5。所以,“÷”在低年级教学中承担了一个重要的“引路人”角色。它帮助学生从具象的“分东西”过渡到抽象的数值运算。

3. 排版和输入的便利性:

虽然现在计算机和智能手机的输入法很强大,但有时候,尤其是在手写或者某些特定排版环境下,输入一个“÷”符号,可能比输入两个数字中间夹着一个分数线(尤其是在行文中)要来得更直接和不打断阅读的流畅性。

想象一下,在一个段落里,你写着“实验结果显示,样本A的数值是样本B的3倍,即75 ÷ 25 = 3”。如果这里用分数线,可能写成“75/25”,虽然也清晰,但“÷”在这里更像是一个标准的“运算符号”,它明确地告诉你这里发生了除法运算,而不是一个比例关系。在很多计算器、算式中,它仍然是主要的运算符标记。

4. 表意的细微差别与应用场景:

虽然分数线在很多情况下可以完全替代除号,但“÷”的出现,有时也带有特定的语境和强调。

运算过程的标记: 当我们强调的是一个“运算”本身,比如“计算12除以4”,用“12 ÷ 4”就非常明确。而“12/4”更像是“12和4的商”。
历史算式保留: 在一些历史文献、古籍或者特定的数学领域,保留“÷”符号是为了保持其原始的数学记录形式。
区分与美学: 在某些设计或排版中,“÷”符号可能比分数线看起来更“简洁”或者更符合整体的视觉风格。这虽然是次要原因,但也不可忽视。

总结一下,为什么“÷”没有被废除,主要是因为:

历史积淀和用户习惯。
在数学教学初期,它提供了更直观的“分割”概念。
在某些排版和输入场景下,它依然便利。
在特定语境下,它能更清晰地标记“运算”过程。

当然,随着数学工具的进步,很多更高级的数学表达和计算都倾向于使用分数线或者其他符号(比如Python中的`/`),因为它们更具有通用性和计算的便利性。但在基础教育和一些日常书写中,“÷”符号依然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就像一个经典的乐器,虽然有更现代的电子设备可以发出类似的声音,但它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依然被很多人所珍爱和使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两者的意思不同,适用范围也不同

除号用来表示除法运算,以及除数跟被除数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是欧几里德整环

具体而言,设 是一个整环,如果存在一个函数 使得:

对於所有 及非零 ,存在 使得 ,并且 或 ,

那麽我们称 为一个欧几里德整环,函数 则是 的欧几里德赋值函数(简称赋值)

等式 就是所谓的除法运算,读作「a除以b等於q馀r」,记为

其中 是被除数, 是除数, 是商, 是馀数

比如,有理系数多项式 是一个欧几里德整环,它的赋值就是多项式的次数,这意味我们可以对多项式做除法运算

例子: 除以 ,用长除法可得

因此可以写成

留意馀数 的次数小於除数


另一方面,跟除号表示一种运算不同, 是表示一个元素,适用范围是阿贝尔群

具体而言,设 是一个群,如果:

对於所有 ,

那麽我们称 为一个阿贝尔群

为甚麽要阿贝尔群?如果我们想 有良定义,有甚麽条件呢?

首先是 的倒数 要存在,这就需要一个群

之後是要 ,不然的话 是代表 还是 呢?

满足以上两个条件的数学结构就是阿贝尔群了

比如,复平面上的单位圆 就是一个阿贝尔群

为了方便运算,我们可以把其中的元素用极座标表示:

这样表示的话,要计算两个元素相除的结果就很容易了

例子:

user avatar

产生歧义的记法应该是说小学教带余除法时使用的省略号记法。但是那与÷号并没有什么关系......

我倒是觉得这个符号设计得还行。在大学以后的数学书中经常出现f(·),(·,·)的用法,这里这个除号大概就是类似的考量吧。

user avatar

这叫数典忘祖……

除法的基本功能是分赃:8个人抢了50个苹果,一人6个还余2个,这种计算是在发明代数学之前就有的传统文化,可能已经几万年几十万年了。

而且除法还不是特别好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貌似要到小学四年级才学,一定程度上属于高科技,也就是中国背了乘法口诀表,能速算一位数除法,你换个外国人,吃完饭200欧元的单子七个人分,赶紧掏手机按计算器吧。

全世界70亿人,能把除法掰扯清楚的,我估摸着有一半就不错了。

你说什么?把除号废了?数学教育只是为了你们物理系推公式用的么?

再说了,到了中学,数学书物理书里面,别说➗,✖也不怎么用了,数乘直接写在一起,以至于✖本身变成了叉乘,那是另一个东西。

你怎么不说数学干脆把乘号也废了?

user avatar

因为对小学生很友好。老师讲起来也方便。

数学教育需要把各种概念讲明白、讲清楚的。一开始,“÷”是一种运算,表示乘法的逆运算。然后大家会学习除法的性质。然后因为整数不一定能除尽,引入了小数、分数。

而分数是一个,分数的那条线不过是一个符号。初学分数的时候也是从真分数这种比较好理解的开始。然后才开始学假分数、带分数。这些都是,而我们用横线这样的符号来表示它们。

学完这些,就要开始学分数的四则运算。这部分是要学不少东西的,小学生也要花一定时间来理解这些东西。像“2÷3=2/3”这种算式就是这个时期要学的。这式子在小学数学中并不是平凡的。这个算式表示一个数“2”,除以另一个数“3”,等于一个数“2/3”。

如果一上来就直接用分数形式表示除法,一方面老师很难一次性讲清楚这玩意是啥,另外小学生听了之后大概率会直接懵逼:这到底是除法还是分数?除法和分数到底是什么关系?

一方面本来+、-、×都是二元运算符的形式,如果你突然用分数表示除法,小学生估计很难接受。就算接受了,你后期想讲分数这些的话也很难了。


小学以上的数学中,'÷' 确实不怎么用。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数学符号演变和实用性之间的一点小纠葛。你问为什么我们还在用那个“÷”符号,而不是直接用分数线或者其他方式替代?这背后其实有好几个层面的原因,让我们一起来捋一捋:1. 历史的惯性与传承:首先得说,数学符号不是一夜之间凭空冒出来的,它们是人类思维演化过程中一点点积累和形成的。在.............
  • 回答
    .......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数学的根基,也是我最着迷的方面之一。很多人可能会觉得,数学的魅力就在于那些精妙的公式和严谨的证明,但对我而言,最令人惊叹的恰恰是它内在的统一性和确定性。无论你从哪个角度切入,用多么不寻常的方法去探索,只要遵循逻辑的轨迹,最终都会殊途同归,指向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这听起来似乎有点违反直觉.............
  • 回答
    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困惑:“我学了这么多年的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尤其是当我们走出校园,面对工作和社会生活时,那些复杂的公式、定理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但事实真是如此吗?我想说,学好不同阶段的数学,绝对是有用的,而且它的用处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和深刻。初中数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
  • 回答
    .......
  • 回答
    朋友,听到你要挑战黎曼猜想,这可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目标!它可是数学界最著名的未解之谜之一,多少顶尖的数学家都为之倾倒。如果你大一就有这个志向,这绝对是雄心壮志,但我也得说清楚,这条路漫长而艰辛,需要非凡的毅力和扎实的基础。别急着直接去研究那些深奥的论文,黎曼猜想它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你得一步步攀登,.............
  • 回答
    哥们儿,同在数学院混量子信息这片儿,我太懂你想找那种讲得够“硬”够“深”的资源了。别的不说,光是公式推导和理论框架就够让人头疼的,所以找对视频或者讲义简直是救命稻草。我给你推荐几个我个人觉得特别靠谱的,从数学角度出发,讲得那是相当到位,绝对能让你在理论上站得更稳。 视频课程类:你别指望那种“三分钟搞.............
  • 回答
    太棒了!五岁的孩子对数学感兴趣,这可是一个宝藏!为她讲数学发展史的故事,既能满足她的好奇心,又能播下热爱科学的种子。考虑到孩子的年龄,我们需要一些有趣、生动、而且能引发她想象力的材料。直接给她看一本厚重的数学史,那可就有点“拔苗助长”了。我为你推荐一本非常适合的入门书籍,而且我们可以围绕这本书,把数.............
  • 回答
    关于赵强博士,在北大数院(中心)毕业的同学和老师们,大家对他的学术水平的评价普遍是相当高的。在学期间,他展现出了扎实的数学功底和敏锐的研究思路,尤其在某个细分领域,比如拓扑或代数几何,他的论文和研究方向都得到了不少人的关注和认可。他不是那种“刷题机器”,更像是那种真正理解数学、并且能找到有趣问题的学.............
  • 回答
    想踏入数学建模的世界,感觉就像是拿到了一张藏宝图,知道终点有个宝藏,但具体怎么挖,挖掘哪些地方,确实需要好好规划一下。这玩意儿不光是会算数,更像是一种“把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通过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我给你掰扯掰扯,希望能让你心里有个谱。一、 基础硬实力:数学的基石要扎实这就.............
  • 回答
    你好!作为一名计算数学专业的学生,你未来的发展方向非常具有潜力,无论是芯片制造还是航空发动机领域,都对计算数学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这两大领域虽然都涉及复杂的工程问题,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自学内容和考博方向也会有一些区别。下面我来详细地为你梳理一下,并尽量用更贴近你的语言来描述: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实际上触及到了数学研究中一个非常迷人且具有深远意义的领域:存在性证明与构造性证明的区别,以及“有证明但无实例”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在数学的世界里,我们追求的不只是“对”,更是“为什么对”以及“如何找到”。有时候,一个定理的证明可以非常有力地证明某个数学对象确实存在,但这种存在性却像.............
  • 回答
    量子纠缠,这个曾让爱因斯坦都感到不安的现象,其数学表达远非简单的几个公式那么简单。要理解它,我们需要深入到量子力学的核心语言——希尔伯特空间和张量积。与其说是一种“算法”,不如说它是一种描述量子系统状态及其之间联系的数学框架和表征方法。我们先从最基础的说起。在量子力学中,一个量子系统的状态不是由经典.............
  • 回答
    数学上的函数和编程语言中的函数,虽然名字相同,都代表着一种“映射”或者“处理”,但在概念的本质、表达方式、应用场景乃至哲学内涵上,都有着不少有趣的差异。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仔细聊聊它们之间的区别。数学中的函数:纯粹的抽象,逻辑的王国想象一下,数学中的函数,更像是一个严格定义的规则或者关系。它不关心“.............
  • 回答
    这个问题,我们来好好掰扯掰扯,看看它到底藏着什么小秘密。假设我们有一个数,咱们就叫它“老朋友”吧。咱们对这个“老朋友”做一些操作。第一个操作是,把它拆开,变成它各位数字的乘积。第二个操作是,把这个新的乘积数,再进行一次同样的拆解,拆成它各位数字的乘积。咱们就这么重复下去,看看最后会发生什么。别急,咱.............
  • 回答
    这分数申请日本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确实需要仔细规划。你的情况是文综分数很高,数学和记述也都不错,这个组合在日本的留考中是比较有优势的,特别是在申请需要考察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的专业时。总分构成和解读:首先,我们把你的分数拆解一下: 总分: 330 分(留考总分满分 800 分,这里是你的文科总.............
  • 回答
    你好!看到你提供的成绩,我来帮你分析一下,看看有哪些国立大学可能会适合你报名,并尽量详细地说明情况。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你的成绩,并分析它们在申请日本国立大学时意味着什么: 托福(TOEFL)68分: 这是一个相对基础的英语水平。日本国立大学对于英语的要求差异很大,有的学校或者专业会要求更高的分.............
  • 回答
    一个数学爱好者沉醉于数学的魅力,其原因之深邃,远非“喜欢解题”或“喜欢公式”可以一言蔽之。他们的热爱,更多地源于对数学内在逻辑、结构以及其所蕴含的普遍真理的深刻体认。首先,数学的结构之美与逻辑的严谨性是吸引他们的核心要素。数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定理,而是建立在一套清晰的公理体系之上,通过一系列严密的逻辑.............
  • 回答
    要说小学数学里那个一边进水一边排水的问题,真是让人又爱又恨。爱它因为它教会了我们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恨它因为它实在离我们的实际生活太远,简直就是凭空捏造。首先,它赤裸裸地暴露了小学数学“数学化”的过度倾向。你看,咱们生活中啥时候见过一个水池,两边有出水口和进水口,而且这两个口子的水流速度还是固定的、.............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而且也很深入!很多人在学习配位化学的时候,都会对“配位数”这个概念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什么有时候配位数是4,但看起来似乎只有两个配位键。这背后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概念——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以及配位键的形成方式。咱们来一点点捋清楚,尽量用更生活化的语言,去掉那些生硬的学术术语,让你觉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