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太像咧。
以前看如龙0的游戏实况,开场第一幕就是万元大钞打车:
如龙0的游戏背景大概是1988年,此时的日元已经经过三次升值,10000日元大概折人民币300元左右。
1988年,中国的城镇居民的平均年收入是1119元,农民则是545元。
1988年,中国正处于价格闯关期,通货膨胀达18.8%,猪肉从每斤2.5元涨到4.9元。
而日本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能在周末挥舞着相当于30公斤猪肉(等于当时两个中国人一年的消费量)的钞票,只为了打一次车。
在那个泡沫经济狂欢的1988年里,日本的人均GDP是1.9万美刀,而美帝才1.8万美刀。
那时候日企为了刺激年轻人入职,来面试就发10000万日元的奖励金。
然后平成了,92年了,泡沫炸了。
炸了之后,省钱的内容一夜间流行了起来。
省钱大作战、如何一顿饭100日元搞定、独居最低费用实验,等等等等。
这些内容在日本一直火到现在。我刚才翻了一下,去年还有类似的:
这位姐姐一天的伙食费是200日元,折人民币11.25元。咱不说日本物价如何如何,这开销大概在国内很多城市也难办(我只能想到方便面了);
打折过赏味期的三文鱼,这是最豪华的午餐;早餐是一片面包抹黄油,晚餐是水煮乌冬加一片菜叶子;
她9年前就开始把收支记录在小本本上,单位是1日元(相当于人民币5分6厘)。
她靠之前攒的钱(1000万日元,折人民币56万)买了个一户建。一间自己住,两间出租,每月收76000日元(折人民币4300元);加上工资,她自己一个月收入25.6万日元(折人民币1.44万元)。
这姐姐一个月能存下24万日元,折人民币1.35万元。
93.75%的储蓄率,比咱国内这位还高。
日本这位姐姐和国内这位的心思是一样的:存钱,买房,出租,再存钱,再买房。
真正要观察的不是这些个案,真正要观察的是社会对这些个案的心理变化。
以前被视为应急的极端生活手段,现在有人很平静地身体力行;
以前经常用猎奇角度来报道这些个案的媒体,现在视线也慢慢转向平视;
以前动辄会以“身心健康”为由批判的公众,现在理解的声音增多。
这些都是大众心理的变化。
重要的不是被观察者(个案),而是观察者(社会整体)对被观察者的位移。
“关于极端消费观的讨论变得常态化了”,这是真正需要讨论的地方。
这不是谴责一两个媒体的事,媒体只是忠实地寻找他们认为有传播价值的素材,这是他们的天职。
回到国内这位老姐身上。
南京9年两套房。以均价2万一平、70平面积、40%首付来算,两套房也就是112万。
如果老姐是在前几年上车的,那这个成本更低。
即使是112万,老姐加上她老公,每年估计能存下20万左右(她月消费大概1000元多点,说自己存下90%,因此夫妻月入2万左右比较合理),三年买一套没毛病。
虽然有房贷,但极高的储蓄率和持有实体资产,老姐非常稳。
以后再有人问“内需疲软”、“师医公”、“全民总保守”的问题,我就甩这个例子。
鲜活地说明了负利率时代下的普通人的最佳抵抗风险模式。
这个切换,太像咧。
认不认可这个消费观另说,但这个新闻也印证了我之前对当下媒体的一个看法——那就是在如今这个时代,媒体为了追流量,真是什么缺德事都敢干。在过去被鄙视的标题党和营销号,到现在已经是许多大厂新闻频道的惯常操作。
就那这个新闻来说,单看标题,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单身女性靠着自己的努力全款买了南京两套房,并且还实现了财务自由。
但是看内容,却是两口子靠贷款买了两套房。
合着他丈夫就是个隐形人?
虽说南京现在的房价也不算低,但我认识的朋友里,也有在南京有多套房子的。我从没见过有人说靠两套贷款买的房子就能财务自由的。
而且,一个每月要靠每月储蓄90%以上才能贷款买两套房子的人,离财务自由差的也不是一点半点吧?
当然,这事也可以从一个反方向去理解——所谓的“财务自由”,也没什么固定的标准。只要你的收入能覆盖你的需求,那就是财务自由。好比说我每个月挣1000,但支出就800,我也没什么其他想法,那我说我财务自由了也没什么问题。
至于说认不认可这样的消费观,我觉得没什么认不认可的,只要人家自己觉得没问题就没关系。现实中有些人把花钱视为乐趣,但有些人就把省钱视为乐趣。
而如果有些人借此来批判高房价,也无疑是选错了对象。
假如说有对夫妻在一个地方工作,省吃俭用十几年,勉强才凑够首付,骂一骂房价显然没什么问题。但现实是,这个毕业九年的人在五年内靠贷款买了两套房,也就是说她在毕业第四年的时候就买了第一套房。
我就算她一毕业就结婚了,那这一对夫妻在南京这样的城市工作了四年就拿出了买房的首付,这是什么概念?
如果按照房价家庭收入比是10的合理区间计算,三成首付也就相当于家庭三年的收入,而他们在有日常支出的情况下,仅用了四年就买了房子,那我只能说要么这对夫妻真的是高收入,要么是南京的房价还不算贵。
而且,如果说他们辛苦攒钱买第一套房的时候,还可以说高房价如何如何。那么在他们后面攒了钱,不是用来还第一套的贷款,而是买第二套房的时候,那也只能说明人家已经开始把买房当投资了。
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的是,新闻里介绍说这个人已婚已育。假设她只有1个孩子,并且依然把90%以上的收入用来还储蓄,那么在南京这样的城市,夫妻二人仅需10%的收入就可以养活一家三口,那他们的收入该有多少呢?这真的是靠抠能抠出来的吗?
如果说这个女的真的是“财务自由”了,那更大的概率是他老公有一份年入百万的工作,否则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一个靠抠出来的钱才能贷款买房的人,在没有其他高收入职业的情况下,能实现所谓的“财务自由”。
唠叨这么多,我当然不是说房价没有问题,而是本来这是一个很正常的“夫妻二人靠攒钱五年内贷款买两套房”的新闻,被腾讯新闻一倒手,就变成了“女子9年抠出南京2套房,还财务自由了”。不仅是把人家的老公直接没当人,也还更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要是这么来看,从几年前开始我就早早卸载了腾讯新闻,倒也是没有做错的选择。
过去的一部分地主阶级就是这么炼成的,当然里面也有一部分最后会成为守财奴。
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写学期论文,大一嘛,心比天高.........大家感兴趣的就是EPR佯谬。教育部专家组来检查,老师笑着说,写的都很好,但是不要用专家口吻写(不是我写的)。
大二开始导师制,开始看文献,可以去系图书馆看书、借书。大家忙着预测物理学诺奖,交流着谁跟女友约会,晚上还会不会回宿舍。
大三有了工作站账号,可以去写程序,算程序,太兴奋了。晚饭的时间经常放弃,因为那时候机房没人,可以工作。
大四的时候,课很少,8点等图书馆开门,等着去看期刊,抄资料。有时候等机房开门,去算程序。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色吧。
我不理解这个问题里的学生,估计她也不理解我。
对于我来说,人生最大的不安全感是无知与懒惰。
对了,我们当时70%的学生,来自农村。读大学前,从来不知道现代物理是什么。求知若渴、聪明、勤奋是他们的共性。
我要是结了婚也可以做到75%以上的储蓄率。
毕竟我的人生已经没有什么物质需求了。现在主要就是相亲消费和以及吃喝方面的“挥霍”。
但那样的日子我会觉得有点无聊,我喜欢消费文化产品进行精神享受。
顺便找人搭伙过日子,帮忙交物业费。
认可又怎样 我做不到啊
如果大家都不消费,需求不足就会发生经济危机,所以我不认可这种消费观。
我希望别人都能多消费,我自己存钱。
女强人。。。。。。。。
国民好女子,男人都喜欢
然后遇上房产税开征,她发现自己省了一辈子攒下的财富利润,都变成了税金。
只能说,有人急了。而且越来越急。
这些热搜我可都攒着准备出合订本呢。
你看人家买多套房放钢琴,无心插柳柳成荫房产升值30倍,而且别人的父母都给买房了,你也赶紧叫你父母给你买房吧;如果父母支持不了,你也可以通过捡朋友穿过的衣服等小妙招来攒首付,打几年工首付就有了;再不济你直接住进毛坯也行,说不定住几年毛坯还能意外成网红。
本期热搜:
#女子毕业9年抠出两套房#
往期热搜:
#买多套房放钢琴结果房价涨30倍#
#爸妈突然通知给我买房了#
#单身女孩五年攒30万在郑州买房#
#入住毛坯房的95后女生#
#小伙在广州住3年毛坯房意外成网红#
更:
#80后夫妻用三个月工资全款买房#
如何消费是人的自由。
那可是南京啊,毕业九年就能在南京买两套房,这妹子能力真的强!大家只看到她消费少,咋看不见她挣得多呢?
人生本就该是多种多样的,尊重每个人的选择。自己觉得幸福,不伤天害理,不危害他人就够了。
即便再怎么消费降级,还是得在“房产”这样得终极消费品上消费。所以有什么好说的。
无非就是人家姑娘目标明确,直接了当。上来就奔着“终极消费”这个目标去了,就像人小时候为了买玩具或者零食攒钱一样。我相信很多人也说着要攒钱买房,为什么没成这篇新闻的主角?想想你的钱都哪去了。
个人消费观,本来就是仁者见仁得东西,适合人家的不一定适合你,适合你的不一定适合人家,仅此而已。
大概率结论:买两套房和抠门没太大关系
每月储蓄率高达90%,说明两套房子都是全款呀,而且看视频家里有拍摄场景,应该至少有一套是装修了的,说明装修钱都可能是家里出的,当然也可能是自己存钱装修的。
如果如果没有说假话的话最大可能性是家里出钱全款在南京买了两套房。
这样节约的的朋友我也有一个,毕业3年全款在重庆买了两套房,一辆车。
他节约到什么程度呢?他家里卫生都是自己打扫没有请保姆;出门都是开车而不是开直升机;女朋友都只有一个没有同时三个。
他就是靠这样节约和父母的帮助下毕业三年在重庆买了两套房一辆车,反正我是很认可我朋友的消费方式。
我认可人应该攒钱的生活习惯。
我能接受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把绝大多数收入都存起来舍不得花。
但我不认可攒钱只为了买房的消费观。
攒钱是为了拥有更多保障,增强自己应对风险的能力,本质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
买房是为了一定程度抵御通胀风险,并且让自己可以免于动不动得搬家的尴尬与奔波,本质还是为了保证自己的生活质量。
两种行为,明明都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生活质量为目的,结果却造成了自己毫无生活质量。
为了拥有双重的生活质量保障,失去了自己现在生活的几乎全部质量……
你告诉我你的双重保障什么时候发挥作用?
更遑论,房产税刚刚试点,是个人都知道房价未来可能的趋势,它就是大概率向下的。
无论是房子本身的居住价值,还是金融属性。
对于这种宁可自己接盘也不能让地产商亏的韭菜精神,
只能说,
我不理解,但我深受震撼。
认可,买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千百年神州奋进不息的伟大力量,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房没有何以谈人生?国家国家,家是最小国,房是最大家,自古无房留不住,唯有买房得人心,英雄不问出处,豪杰全凭房本。
霍去病纵横漠北,望风披靡,就因为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拒绝了武帝买房的建议,结果二十多岁英年早逝,给历史留下巨大的遗憾,他要是买了房,哪里还会出去风餐露宿,最后留下悲剧呢?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血泪教训,牢记在心!
孙悟空通天彻底之大能,艺成第一件事是开辟水帘洞,秦始皇虎视何雄之大略,统一第一件事是修筑阿房宫,前者空间宽阔,一应俱全,象征的是渡劫成佛的大道,后者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昭示着大秦赫赫武功!
房乃百业之本,房乃万世之基,不孝有三,无房为大,君子藏房于身,方能待时而动。百善买房为先,万恶躺平为首,人固有一死,有房本重于泰山,没房本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房?碧桂园里叹零丁!举头望开盘,低头有故乡,房生屋,屋生房,房生万物,子曰:有朋要买房来,不亦说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有房乎?买房乎?还不买房乎?……
诗圣杜甫,忧国忧民,临终前只希望大家都能买房,正所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批天下寒士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还得恒大绿地碧桂园!有房千里来相会,无房对面难相识,天长地久有时尽,开盘绵绵无绝期。
房产强国,房本兴邦,房是根本大法,房是前进方向,房价始终代表人民最根本的利益,房产始终指引社会前进,房地产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房地产业是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不能再说了,都到近现代了,再拿人物举例子怕不是要说我侮辱英烈,尽管我明明是在宣扬这热榜第一的问题所想要宣扬的价值观!但是他们一定会说,我买房这么多年了,我不知道谁在侮辱吗?
对的,有的人既知道某些事是在侮辱,还要把他放到热榜第一的位置,他应该待在哪?快到主席台上来!
天行健,君子以买房不息
勿以房贵而不买,勿以月供而躺平
有时候人生就看命啊,她要是再早10年出生,02年毕业,照这个死磕房地产的干劲,早就赢得麻了,还会有人批评她的消费观吗?
你们现在批评她不过是因为9年嗑成这样也就2套房。
首先,他几乎没有消费观,因为他几乎就没消费,买房子是投资,不是消费,其他东西他都没有消费,所以他的消费观不是她要买房,而是他不消费。
至于说认可与否,对于她的消费观,我认可。这是她的自由,每个人的价值观是她过去很多年生活的总结,缺乏安全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经年累计的结果,一个经年累计结果缺乏安全感的人以这种方式积累财富缓解自己的不安全感,作为外人我没什么不认可的理由。
我自己会不会这么选择,我不会。因为在我看来房子有一个可以住就行了,用不着在这上面求安全感。但我明白我的选择不等于她的。我的价值判断不能让别人也接受。
高赞答案说,不认可,因为这样的案例作为正面典型宣传会让人觉得自己买不了房是因为自己不努力。我给看笑了,那我们反过来说,这样的案例觉得只要你足够努力,你就也能买房,这样说是不是舒服了?如果你真的不买房,那你何必管人家。如果你真的想买房,你努力点有错吗?无非很多人说我努力了,但依然买不起……买不起就买不起呗,又没什么人怪你。那这个人买起了,为什么不能宣传了呢?
专门去豆瓣瞻仰了一下抠神。
感觉答主还不是个节俭的问题,是童年有心理创伤。
答主的妈妈……
我妈在年轻的时候,总有一个观点,就是穷光荣,富可耻,一个女的如果少花钱即为美德、是会过日子的人,而一个随意花钱享受的女子会被议论纷纷,定义为不会过日子的败家娘们,我大姨就是她们经常腹诽的对象,因为我大姨到城市另一端的外婆家总是会选择从家里打车,而我们家去的时候得转三趟公交汽车耗时近三小时,挤成相片不说一下车就要找地方哇哇的吐。我妈曾一度断言我大姨日后必定因为不知节省的生活而负债累累,谁知道我大姨后来家里拆迁变成了房姐。
我妈曾经长期一个月就花100块钱用于全家生活,她的衣服每件都是穿到已经变成废土风格了还在穿,我仍清晰的记得98年一个夏天在电视上看到对洪灾难民的一个采访,有个难民大姐穿了个脏兮兮的紫色衬衫,和我妈身上的一模一样,我说:“妈!你们的衣服一样!”我妈说“不一样” 我说“哪里不一样了?”我妈说:“她的比我的新一些。”
我妈当时因为不愿花钱在吃上面,每天就是稀饭小菜,把她自己瘦的胃下垂,每天吃完饭要倒立让胃回位。我呢,也是一副严重营养不良的样子,永远是班上最矮最瘦穿的最破的那一个,六年级毕业的时候才50几斤,身高一米二几。
答主的应激反应。
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就存了近1000块钱在我的粉红塑料猪储蓄罐里,我妈曾无数次想把我的猪劫走,但是不敌我用生命捍卫。所以这只猪现在还在我的柜子里,猪肚子里有近1000个一元硬币,重到搬不动,我想这只猪里的钱可能我一辈子都不会动,毕竟是我的第一桶金。
一个小学生的挣钱办法令人叹为观止。
古往今来省钱无非就是两个法子:开源和节流
节流,就是不花能轻易得到的钱,我爸妈每天早晨都不给我做早饭,而是扔给我一块钱买早饭,这一块钱我基本上都不会花,而是存到我的猪里,这样一年就有200元左右。不过这也直接导致了我的营养不良加剧。
开源就更难了,我找到了各种生财之道,1 代购:对,原来我才是微商鼻祖,帮人跑腿买东西;帮别的班不会画画的人出黑板报;帮不愿意打扫卫生的值日生打扫卫生赚个块儿八毛这种已经没有新意,真正的商机存在于政策之中,我记得有次学校又搞什么形式主义的广播操表演,一般这种广播操表演站队时要想站的像阅兵一样绝对整齐,会先用尺子量好点,然后让学生站在白粉画好的点上,但是这样做的缺陷是领导来视察表演的时候就会很明显的看到地上有画好的大白点,这时候我们学校教导主任灵机一动一拍大腿,广播告知所有人明天一人带至少一个啤酒瓶盖子来,他们准备把啤酒瓶盖子一个一个钉在操场上作为每个人站的定位点,当时大家就怨声载道哀号遍野,我却从中看到了商机,当晚就去各个餐馆饭店垃圾堆小卖铺捡了上百个啤酒瓶盖子第二天以2毛一个价格全部售空,解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我还有一个重要的收入来源,可以说我1200块里面至少有400是来自于这个途径,就是每天放学后,我先不走,等大家都走差不多了,从升旗台左边的松树下找出我藏好的小耙子,前往学校的沙坑和联合器械区域,这两个地方的地面都是沙子,然后就开始用耙子刨,因为据我多日分析和暗中观察,白天一整天这块区域的上方都是上下翻飞攀爬追打的小孩,那么他们兜里的硬币在这个过程中势必会跌落深埋在沙子里,至于效果如何呢,最多的一天我刨到了12块钱,基本上没有空手而归的时候。
答主妈妈的省钱结果。
一句话总结了一下她抠了一辈子的成就吧,就是在南京买了两套房都是用的全款现金。
还是贡献给了房地产
如果下一步南京房产税试点的话……
总结下,虽然节俭生活可以,但是节目的抠神已经过了这个限度。
童年的阴影太可怕了。
————分割线————
一个有房子,没孩子的家庭。
如果女人不买多少衣服,男人再抠一点,确实花不了几个钱。
中午你在单位吃食堂,不用花钱。
有些体制内单位早餐也管。
不开车,上下班坐地铁。
晚餐自己做饭,两个人一斤米,一斤鸡鸭鱼肉,一斤菜,一斤水果足以保证营养。
平时在家刷剧打游戏,周末娱乐选不花钱或者花费低廉的。
两个人收入不低的话,日常消费只花10%收入是可能的。
你看她家里的装修,生活品质并没有差到哪去。
从她自己的描述看(下面有图),她并不是一味抠,而是达到她要求的生活品质以后就不再往上去买了。省出来的钱买房子(只买了两套,面积加起来应该不到180平方。)
这个宣传为了眼球刻意剪辑的。
除了穿别人衣服以外,她的生活态度还是值得肯定的,她省钱不一定买房,就是买基金买国债买黄金买美元,也能攒出财产。
过分的抠没有必要,但是适当的低消费,积累资本。积累到一定资产,资产是可以自己增值的。
睡后收入能覆盖掉你的日常消费以后,你可以有选择的自由,也能应对意外的风险。
简单计算一个例子。
你在城市有一套家里的房子。一个月有2万的收入。如果你维持月光的消费习惯,现在要花掉2万很容易,吃吃喝喝买买,没有看到什么东西就没有了。
三五年下来,没啥积蓄。突然疫情来了,收入断了就傻眼了。而且习惯养成,2万收入的工作有波动,暂时只有8000的工作可做,即使这个8000的工作前景很好,未来月入10万,你也不一定愿意去。
如果你维持2000元的消费,单身也能过的差不多。一个月存1.8万。5年你能存108万,4%的无风险利率。一个月有3600元的利息。(实际上你从第一年开始存钱,会有复利,5年后117万,一个月3900元左右)
你一个月的消费习惯只花2000元,利息3900元。遇到疫情突然收入断了,你可以很从容的等疫情过去。有一个8000元但是前景很好的工作,你也可以轻松换工作,不用担心花费问题。
甚至,你突然有段时间不想工作了。想要给自己放个长假,去各地旅游一下,你也有资本。
不用90%储蓄率,太客气了。
给涨到100%算好不好。
女子毕业9年,所有收入都攒起来,买了2套南京的房(就按照首付第一套3成,第二套6成)。
大家读一遍上面那句话。
你就会发现真正的重点。
1.她干嘛的?
2.她家里(包括老公)干嘛的?
3.她抠不抠,重要吗?
这叫文物观,不叫消费观。
消费是什么?占有并使用了商品,这就叫消费,你买饭吃,买衣穿,买瓶瓶罐罐往脸上抹,买游戏玩,买手机用,买电影看,这叫消费。
买两套房摆着,指望着它涨价,这是文物收藏,这不叫消费。
以前说文物收藏者有一个共同点,叫“富可敌国,贫无立锥”,说白了就是高资产,低现金,和这种屯房怪没有两样,另外房市有涨有跌,正如文物有真有赝,道理是一样的。
我希望所有人以后都能擦亮眼睛,辨明是非,不要上了那些把收藏行业说成是消费行业乃至说成是刚需的奸猾小人的当,不论他们跟你说这个房子位置在哪里,升值空间有多少,做到不听,不看,不信,不传,文物收藏行业素来小众,本来就不是一般公众能涉足的,还是让那些有钱有闲之辈自己折腾去吧,一些人眼看有价无市,东西要烂在手里了,急了,让你入局,你不去理会就是了。
天津有句老话,叫“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这是非常先进的观念,花钱甚至借贷消费,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是借贷搞文物收藏,还是逆市而行,则多少有点那个大病。
这不就是过去的小地主嘛,拼命省吃俭用,吃的不如掏力气干活的短工,攒钱买地,种地收租,继续拼命买地,种更多的地收更多的租……
当然认可啦,这是宿命,你们别笑,总有一些人会变成这样子。
新闻媒体应该学会全面、客观、清晰的阐述事件,而不是:提取关键字→整合吸睛素材→发出荒谬言论。
两口子五年时间在南京买了两套房,这是因为抠么?
我月入3K,每个月攒2900,我比她还抠,我想五年抠出一台法拉利,你说有戏没有戏?
这一个月这都攒下收入的96.7%了,还不行么?
我村头徐丽娟家,全家五口人一个月开支也就一两千,为了省水,厕所都是攒齐了五泡屎才一块冲,她怎么还没买到南京两套房?
我村尾刘晓昱家,从出生到现在就没有买过一件衣服,为了省电,连灯泡都给拧下来了,晚上吃饭都是摸黑吃,有时候吃完了都不知道吃的什么菜,她怎么没买到南京两套房?
所以你这种标题,究竟算归因谬误,还是故意为之呢?
王某聪开豪车,而且他喜欢搞网红。
我能不能说:30岁男子跪舔90后网红多年,终于开上了兰博基尼。
李某迪嫖娼,而且他是钢琴家。
我能不能说:80后明星坚持嫖娼多年,终成一代钢琴大师。
ka姆吸毒,而且他说脱口秀很逗。
我能不能说:吸毒之后,他终于说出了最炸场的脱口秀。
换个思路,就算她一个月花掉收入的一半,人家还是能买一套房啊~
所以这是消费观的问题么?
你让年轻人拿着微薄的薪水拼命攒钱,吃糠咽菜几年,最后只能交个首付,再给资本家打工几十年,就为了一个容身之处,你良心过得去?
标题换一种说法试试:
女子毕业九年,一年衣不过百,每月留用十分之一,只为成为二套房奴,你愿意学吗?
对原问题,把标题分为二部分看待,
后半部分弘扬的正能量,也就是为了突出前部分的消费主张:毕业九年贷款买了两套房!
买房买房买房,贷款买房,不吃不喝不穿,得买房,这是正能量,这是大势所趋,这是中华美德的最佳表现……
合着非得要买两套房才能突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媒体截取只言片语,逮着报道出来。
老混淆视听带节奏大师了。
而这里面比较扯淡的是,媒体们并不提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情况,造成了因为女子不得不买房来保证自己的安全感。
话说回来,她提到女生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有了房子,在这个世界也就有了立足之地。为此她每月储蓄率达90%毕业九年贷款买了两套房。
别说女生一定要自己的房子,男生又何尝不是?如果有时光机器,我一定会和10年前甚至20年前的自己说,一定要重视储蓄。不能光省钱,还要懂理财。开源节流里面开源才更能解决问题。
我们用上帝眼光去看过去的父母们,责怪他们为什么不懂理财,事实上真正在国内有理财概念的,不过30年。80年代以后知道理财的父母少之又少,凤毛棱角。
而复利的力量非常可怕。提前20年和提前10年储蓄理财的70后80后,至今的财富差距是非常大的。可见重视储蓄和孩子的财商教育有多重要。
大家应该还记得之前做壁画的那个小姐姐。
抖音博主@壁画师·佳佳(ID:107259277),看着手艺人家自己也实现了财务自由。自己给自己安全感。
把山水挂在巨大的墙面上,她展现了创作过程,引来300多万点赞。如今她可以在6天赚到4万块钱。
和很多优秀创作者一样,佳佳在偶然中使用了抖音。两年前,对新媒体感兴趣的表哥催着她,尝试架着手机拍视频。佳佳有些害羞,2018年9月勉强试了下,刚发的时觉得好丑,脸在屏幕里,大得不行。她发出几条,看了看,又把一些设成了私密。12月5日,佳佳在感冒中创作了一幅《鸿运当头》,瀑布山石,缀着红叶,忽然来了18万点赞,创作的积极性一下被点燃。
她持续不断地在抖音创作,记录自己画壁画的日常,如今已有588万粉丝。
很多人留言问她,怎么画的,也想学。她开起直播,给粉丝们教学分享。
她形容自己像个装修女侠,好在不恐高。伸出手,在墙顶的边缘,画着太阳,太阳下是嶙峋的山石。
粉笔勾勒过的雏形,一点点立体起来。画山石,她把批刀从上往下刮材料,先铺垫出被遮挡的山体,再画近处的。画树叶,用扇形笔蘸大半涂料,刮出一道树枝,顺着生长方向转几笔,茂盛的样子跃然纸上。
你总是预料不到,下一次她的手腕转动,会出现什么图案。有时摆尾的鱼从墙面冒出来,有时是细碎的松叶,有时是动物身上根根分明的毛发……
以上。
只讲省吃俭用攒钱贷款买房,宣传“买房”的“成绩”,但不讲这种省吃俭用,通过维持极高的储蓄率来攒钱贷款买房的“攒退路”选择到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把社会问题归结为个人价值选择问题甚至个性问题……
断章取义时,即便断章取义的是一段原话,传达出的意思差别也可能天差地远的,而这种刻意为之的断章取义,是可以看出报道的取向和立场的。
不要被假话骗,也不要被真话骗。
男子20年坚持买一个号码终于中500万
大妈买一只股票忘记密码10年后翻了50倍
女子贷款买房9年积累房子上百套
…………
这些故事编出来就一个目的,“老乡别走,快来接盘”。
南京房价每平米超过10000元,
那么假设月薪10000元的话,你无论如何抠,都抠不出一套房啊。
我怀疑她年薪至少1000000元,然后人前装穷穿旧衣服,其实家里还有个地窖,全是奢侈品。
有些有钱人就是喜欢装成穷人的样子,玩弄穷人的感情,侮辱穷人的智商。
这样的人,用早期互联网的说法,应该tjjtds。
侧面反应现在年轻人为了买个房子要过苦行僧的生活。
看完新闻大家更愿意躺平了。
涨了我们恭喜你,那是你投资眼光好我们羡慕不来。但跌了你别去打砸售楼处,不然判刑。
我每个月储蓄率也90%啊
佐伊之前写过一个跟“富人思维”有关的回答,回答这个问题也比较应景:
就比如一个人说自己大学毕业后,在北京省吃俭用,努力拼搏,住地下室、啃馒头咸菜,天天996、讨老板欢心,连生病的时候都要加班,最后终于攒了5万块钱,再加上家里给的495万在北京买了房。
如果有人把他成功买房的经验,归结为他自己个人的勤奋努力。这个说法对不对?从一个角度来看,确实是对的。如果他个人不努力,就没有那5万块钱。但好像又很不对,那495万怎么来的就不讲了吗?
这就是成功学、心灵鸡汤的套路。他们讲的”富人思维“对不对呢?好像确实是对的,因为某些富人身上确实拥有一些特定的思维。但这所谓”富人思维“,就跟那买房的5万块钱一样,跟他能不能成为富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关联。
对于这个女孩来说,她能用5年的时间在南京买两套房(视频中说的不是9年,是5年),跟她一年买衣服不超百、每月储蓄率高达90%有没有关系呢?当然是有关系的,但是不是最本质的因素呢?
建议该女士向民族英雄学习,像她这样生活节俭,朴素的爱国。
“房价收入比”为每户住房总价与每户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是国际上通用的描述某国家(地区)或城市居民购房能力和房价高低的指标,一般认为介于3-6为合理区间。21世纪以来,中国大中城市,特别是一、二线房价收入比不断提高。2009-2017年,南京平均房价收入比由12.0上升为22.8,远超欧美发达水平,同时各类型住宅房价收入比差距也在扩大。2009年,新城核心区与城市边缘区住宅的房价收入比尚处于3-6的所谓合理区间内,其他类型住宅为12.6-18.1之间;到2017年,即使是最低的城市边缘区住宅房价收入比也在10以上,最高的名校学区内住宅高达43.3。
——宋伟轩等,《南京城市住宅小区房价增长模式与效应》
一个拒绝消费主义、只进行必要生活支出、储蓄率超过90%的家庭,不惜贷款也要买下两套房——现实就是这样的荒诞又合理。
这种事情香港早就有了。
香港TVB有个节目叫《有楼万事足》。里面有消费全靠别人,一切收入全都用来买房的“105姐”。也有一天只花50港币只为凑首付的“50元哥”。还有买房早,加杠杆财务自由的大叔。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所以什么时候才能到我最喜欢的棺材房环节呢?
我搬运一个网上的新闻:
…………………………………………………………
咋看起来很励志,很有煽动性。
首先这位女子是南京人,普通白领,只靠收入和省钱,9年攒下2套房。
然后视频中说不怎么进行线下联系,因为应酬要花钱。但是这个叙述跟她的穿朋友的旧衣服是相矛盾的,如果平时不和朋友联系,朋友为什么要将只穿过一两次的衣服送给她?注意看一下东西看起来还都不错。
然后拍个地铁的镜头,家里用的赠品玻璃碗,能说明什么吗?我家里也有很多买酸奶赠的玻璃杯。
而且一家三口生活想存下收入的90%是不可能的,就单单孩子的吃穿教育的开销就不小,即使吃饭都在父母家,也不可能存下收入的90%。
并且看她长得白白净净,手指也干干净净,估计家务活都做的很少,至少有5年以上生活是比较优渥的。
所以,她可能平时确实很省,但是2套房绝不可能是只靠工资和节省买到的,家里多少是帮衬了。
@木槿 ,不炒房,稳定投资不焦虑
管你新闻怎么宣传,哎就不买~就是玩
老破小又不是不能住,一个睡觉的地方罢了,在好也就那样,省个一两百万的干什么不比“新房”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