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内蒙古一女子 23 年前被分配工作至今未等到通知,派遣证显示毕业第二年已分配,是否为冒名顶替?

回答
23载等待,一张派遣证,牵扯出怎样的疑云?

内蒙古一位女子23年前被分配工作,至今未收到通知,而她手持的派遣证却赫然显示,毕业第二年她就已经名花有主——被单位安排了工作。这听起来像是个笑话,却实实在在地发生在现实中,而且长达二十余载,足以让任何人感到匪夷所思。一张小小的派遣证,一个看似简单的分配结果,为何会演变成一场漫长的等待和挥之不去的疑问?这背后,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甚至令人不寒而栗的“冒名顶替”?

让我们一层层剥开这件事情的脉络,试图还原真相,也理解为什么这件事情会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和猜测。

事情的原委:一场迟到23年的“入职通知”

故事的主角,我们暂且称她为“张女士”。1990年代末,大学毕业的张女士,如同那个年代的大多数毕业生一样,满怀期待地等待着国家的分配。她清楚地记得,自己毕业后,确实收到了关于工作分配的信息,并且被告知要去某个单位报到。然而,后续的通知却如同石沉大海,再无音讯。她尝试联系相关部门,得到的回复总是含糊其辞,或是告知“还在流程中”、“名单尚未公布”等等,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一年又一年,从初入社会的青年,变成了中年,而那份属于她的“工作”,却始终像一个遥不可及的幻影。

直到不久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张女士在整理旧物时,发现了自己当年的派遣证。当她看到派遣证上的日期时,震惊之余,一种难以言喻的错愕涌上心头。上面清楚地写着,她毕业的第二年,就已经被分配到了一个具体的单位,并且有相应的编制。这意味着,理论上,她早就应该走上工作岗位,享受稳定的职业生涯。

矛盾的核心:派遣证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这张派遣证,成为了张女士23年漫长等待中,最有力也是最令人费解的证据。派遣证,在那个年代,是高校毕业生参加工作最重要的凭证,它代表着国家对毕业生就业的统一安排,是进入单位、办理手续的“通行证”。上面清晰地记录了毕业生的个人信息、毕业院校、专业,以及最重要的——被分配到的单位和岗位。

然而,张女士的经历却与派遣证上的信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派遣证显示她早已被分配,但现实中她却从未接到过任何报到通知,也从未被告知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地点。这之间的断层,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无法用简单的“流程延误”来解释。

“冒名顶替”的猜想:一个不可能的“巧合”?

当一件事情的合理性被彻底打破,人们的思维自然会转向那些“不合常理”的解释。在这个事件中,“冒名顶替”的猜想,也就应运而生,并且具有相当的“说服力”。

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冒名顶替”真的发生,会是怎样的情景?

谁是“被顶替”的人? 派遣证上的信息,是真实存在的,它指向了张女士这个人,以及她本应获得的那个岗位。如果有人“顶替”了她的位置,那么这个“被顶替”者,很有可能是另一个拥有类似背景、或者更有“能量”的人。
“冒名顶替”如何实现? 在那个年代,信息流通不像现在这样便捷透明。一份派遣证的流转,如果有人从中作梗,利用职务之便,将张女士的名字和信息,巧妙地替换成另一个人的名字,并且在后续的报到环节制造“失踪”或“未到”的假象,理论上并非不可能。
目的何在? “冒名顶替”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人争取一个本不属于他的工作机会。在那个就业渠道相对有限,工作单位往往意味着稳定的生活保障和社会地位的年代,一个好的分配名额,其价值不言而喻。

深入的疑问:为什么是23年?

更让人费解的是,为什么这种“异常”能够持续23年之久?

1. 信息封锁与不透明: 当年的组织人事工作,很多流程并不对外公开,信息传递主要依靠内部系统和层层汇报。如果有人成功地在某个环节“截胡”,将张女士的“名额”输送给他人,并且后续也成功掩盖了这一事实,那么对于身处“信息孤岛”的张女士来说,很难得知真相。
2. “人情社会”的影响: 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人情关系在很多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工作分配、升迁等环节,并非完全是“唯能力论”,而是存在着复杂的社会网络。这可能为“暗箱操作”提供了空间。
3. 张女士的“沉默”与“无力”: 23年的漫长等待,也反映了普通人在面对庞大的体制时,可能产生的无力感。当最初的希望破灭,一次次尝试无果后,很多人会选择默默接受,或者将这份愤懑压抑在心底,专注于眼前的生活。张女士能够坚持23年,并最终找到证据,本身就非常了不起。
4. 档案管理与追溯的难度: 23年前的档案管理,可能不像现在这样数字化、系统化。时间久远,很多原始记录的保存、查询和比对,都可能面临着巨大的难度,这也给揭露真相增加了阻碍。

可能存在的其他解释(但可能性较低):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一些可能性,尽管在张女士所呈现的事实面前,这些解释显得牵强:

信息传递的严重失误: 极小概率下,可能存在信息传递中的重大失误,导致文件出现错误,但如此长时间的“错误”且毫无纠正,逻辑上难以自洽。
某种特殊的“保留”政策: 比如,可能存在一种极其特殊的政策,将她的名额“暂时保留”,但这种保留却从未被告知,也从未启用,显得非常反常。

结论:追根溯源,刻不容缓

从目前张女士手中掌握的派遣证信息来看,“冒名顶替”的嫌疑,确实非常大。这张派遣证,不仅是张女士23年等待的佐证,更可能是揭开真相的关键钥匙。

接下来的关键在于:

1. 深入调查: 相关部门(如人社部门、教育部门、以及张女士被分配的单位)应该立即启动深入的调查,比对当年的分配名册、档案记录、人员入职信息等,查明派遣证的真实性,以及张女士本人是否在当年被安排到该单位。
2. 信息公开: 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地公开当年的分配过程和相关信息,让事实真相大白于天下。
3. 责任追究: 如果最终证实存在“冒名顶替”或其他违规行为,必须依法依规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维护公平正义。
4. 给予补偿: 对于因此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张女士,也需要给予应有的补偿和说法。

这件事情,不仅是对张女士个人命运的叩问,更是对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拷问。在一个法治日益完善的社会,任何试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都应该被曝光和制止。23年的等待,不应再被遗忘,真相,是时候浮出水面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女子23年未接到上班通知”续:7月曾已同意其上班 但工龄工资等条件未协商一致

红星新闻 2020-08-20 20:42

24年前,内蒙古女子包宏芳中专毕业后,被分配至兴和县卫生局(现卫健委)。但她称,24年来,一直未收到该单位的上班通知。2014年,她从档案中发现,自己在1997年被分配至卫生局下属乡镇卫生院,2000年被转正定级。

此后的6年中,她先后找过当地多个部门,却一直没有结果。对此,当地人社、卫健等部门此前回应红星新闻证实,档案中有包宏芳的分配和转正定级,但包宏芳为何没在卫生部门上过班,他们也不清楚具体情况,县上将召开联席会研究此事。

经红星新闻报道(此前报道:《23年前被分配工作,内蒙古女子却一直未等到上班通知 官方:属实,将开联席会研究》)后,包宏芳的遭遇引起广泛关注。8月19日晚,某短视频平台发出“一位负责人回应”称,因为当时卫生院没工资,包宏芳一直没上班,档案中的转正定级是一个卫生局局长“做了件好事”。

对此,包宏芳表示不认可。“任何单位上班会没工资?一起分配的人都没工资?”8月20日,她告诉红星新闻:“我连通知都没收到,我去哪个卫生院上班?到现在我也不知道哪个乡镇卫生院。”

8月20日,兴和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乌兰察布市和兴和县两级正调查此事,待情况汇总后,最后会给包宏芳和公众一个正式答复。

阅读全文:“女子23年未接到上班通知”续:7月曾已同意其上班 但工龄工资等条件未协商一致

23年前被分配工作,内蒙古女子却一直未等到上班通知 官方:属实,将开联席会研究

红星新闻 2020-08-18 20:21

“我要求上班,要求他们赔偿我的损失,我还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最近几年,45岁的内蒙古子包宏芳一直在为“拿回”自己的“工作”奔波。这份“工作”,23年前本就属于她,但她至今不知道“工作”在那里。

24年前,包宏芳从中专毕业,她被分配至家乡所在的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卫生局(现卫健委)。“当时去卫生局问了,让回家等通知上班。”包宏芳说,但此后一直未接到上班的通知。直到2014年,她找到“派遣证”并查看档案发现,自己在毕业第二年便被分配到乡镇卫生院工作,档案中还有转正定级的工资表。

包宏芳还称,为了“找回”属于自己的工作,过去6年,她先后找过当地人社、卫健和信访等部门,却一直无果。

兴和县人社局称,经核查档案,包宏芳曾有分配和转正定级的文件

8月18日,兴和县人社局向红星新闻证实,包宏芳在1997年被分配至卫生部门,2000年有转正定级。兴和县卫健委相关负责人回应也证实,包宏芳确实被分配到了原卫生局,但没在卫生部门上过班,不过他也不清楚当年的情况。该负责人同时表示,目前,兴和县准备召开联席会研究此事,“初步意见是给她解决这个事情,但具体结果需要研究后才能确定。”

毕业后被分配,她一直未等来上班通知

包宏芳系内蒙古兴和县城关镇人,在上世纪90年代,她是一名“统招统分”的学生。1993年,她通过高考,进入伊克昭盟卫生学校,就读于妇幼医士专业。

1996年,包宏芳中专毕业,她在学校拿到了“派遣证”后,到兴和县劳动人事局报到。包宏芳回忆说,在前往兴和县原劳动人事局询问后,她从时任局长处得知自己被分配到了兴和县原卫生局。

“当年去卫生局问,那时的局长也说已接收,让我回去等通知上班。”但她称,自己此后一直没有接到关于上班的任何形式通知。她说,最初,她每隔一二十天就去县卫生局问问。“但每次去问,都让等。”

在家等了多年,她也没等来上班的“通知”。加上家里条件一般,她在2004到了北京打工,从打工到如今在张家口开药店,她成了家,有了孩子。“但每年回家,至少要去问两三次,仍然没有结果。”

直到2014年,包宏芳查到的档案也显示,她被人事部门分配到了县卫生局下属乡镇卫生院工作。

档案中有定级工资 “我没有上班,何来工资定级?”

当时之所以去查阅档案,是因为包宏芳得知兴和县安排了一批以前的学生。

“当时,我(从北京)赶回去,在卫生局看到有50来个人被安排了工作,但我一个一个看了,没有我。”包宏芳称,为此,她找了时任兴和县卫生局局长,却被告知“安排工作”的没有她,她的档案也没有。“我去人事局也找了,也被告知我的档案丢失,无从查证。”

没有办法,她想到了找中专就读学校的老师。在老师的建议下,她第二天就去了乌兰察布市人事局,找到了当年的“派遣报到手续”。拿到手续后,她赶回兴和县人事局。“人事部门又称档案找到了,不到5分钟就拿了出来。”

包宏芳称,在档案中,她发现自己1997年被分配至县卫生局下属乡镇卫生院,2000年还有工资定级,定了二级,且工资也明确了基本工资和津贴。“我没有上班,何来工资定级?”对此,包宏芳甚是疑惑。她还称,为了弄明白此事,她辗转人事和卫生部门,最终在卫生部门一工作人员处得知,“包宏芳”曾在兴和卫校上班。

怀疑自己被他人顶替,包宏芳找过卫校当年的校长、会计和出纳等。她称,对方最初证实卫校曾有一名“包宏芳”,也曾制作过包含“包宏芳”的工资表。然而,她后来再找卫校方面,对方都以时间久、记不清为由,不再证实,甚至不愿见她。

为了找回工作,她称反映6年仍无果

为了找回属于自己的工作,包宏芳称,此后,她辗转找过兴和县人社局、卫健委和信访局等部门,但一直无果。

据包宏芳提供的加盖有公章的兴和县人社局信访处理意见书,兴和县人社局在2019年7月26日回复称,经核查人社局文书档案,包宏芳已于1997年7月24日被分配到卫生局下属乡镇卫生院工作,且在2000年5月17日办理了转正定级。而对于她未收到卫生局工作通知的情况,人社部门让她咨询兴和县卫健委。

此外,她还提供了兴和县政府驳回行政复议申请的决定书。该决定书中载明,申请人包宏芳不服兴和县人社局、卫健委等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由此提出行政复议,请求对原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审查和裁决。

其中,作为申请人的包宏芳提到了假“包宏芳”利用她的档案。“这是律师写的。”对此,包宏芳称,她也不确定是否有假“包宏芳”存在,她也只是怀疑有人顶替了她。

决定书中,兴和县卫健委答复也称,包宏芳于1997年分配至兴和县卫生局,2000年转正定级,同年由兴和县卫生局分配至兴和县卫校工作。兴和县卫校于2008年撤销,所有人员调兴和县卫生局培训中心工作,2007年、2008年、2019年的调资表人员名单中均无“包宏芳”。

决定书于2019年12月9日出具,据其中载明,兴和县政府审查查明:兴和县卫健委提供的证据证明2000年已将包宏芳分配到卫校工作,但在2007年卫校被撤销前职工名单中没有“包宏芳”,2008年卫校被撤销后人员调兴和县卫生局培训中心工作,职工名单中没有“包宏芳”,2019年现兴和卫健委职工名单中没有“包宏芳”,不存在申请人所说的假“包宏芳”以包宏芳名义继续工作一事。

因此,兴和县政府驳回了包宏芳的行政复议。

8月18日,包宏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她希望能找回属于自己的工作,并要求相关部门赔偿由此印发的工资、医保等一切损失,她还希望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官方回应:将开联席会研究,初步意见是“解决问题”

8月18日下午,兴和县人社局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包宏芳的事,此前信访部门也答复过多次。该工作人员证实,经查询文书档案,有包宏芳1997年分配和2000年的转正定级的文件。但他表示,包宏芳有没有到卫生部门上班,人社部门不清楚,需问卫健委。

随后,根据兴和县卫健委办公室提供的电话,红星新闻记者联系上兴和县卫健委医政医管股负责人。据该负责人证实,包宏芳被分配到原县卫生局后,确实没在卫生部门上过班。但对于原因及2000年转正定级一事,他表示不清楚。

“当时她被分配在什么地方,平时去那地方问没,90年代分配后通讯也不发达,固定电话也没有。(转正定级)也不清楚,因为我也是2000年左右分配来的,咋知道这个事情呢。”该负责人说。

对于包宏芳所称的卫校曾有一名“包宏芳”及怀疑被人顶替,该负责人表示,他不能回复。“我的权限,具体什么情况,我也不清楚。”但他表示,目前,包宏芳所反映的问题,县信访局已报至县上,县里准备开党政联席会议研究此事,目前列上议事日程。“具体什么时候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什么结果,我也不清楚,等研究完了才知道。初步意见是给她解决这个事情,但具体结果需要研究以后才能确定。”

当天下午,红星新闻记者两次拨通兴和县信访局的电话,工作人员均称处理此事的工作人员不在,待咨询后回复。但截至记者发稿,未收到任何回复。

红星新闻记者 姚永忠 图据受访者

编辑 张寻

user avatar

8.21晚间更新:

据央广网新闻报导,日前包某对“要求吃空饷”一说做出回应

包某称,她最大的愿望是回去上班,要24年的工资是卫生部门因“行政不作为”造成她的损失,应予相应赔偿。“赔偿是以我上班的工资(社会平均工资),以及五险一金的标准来赔偿的。”

根据新京报下属紧急呼叫的视频,其在接受采访时不再谈起“被顶替”相关问题。

另根据采访视频,包某或许存在对公众说谎的可能(该说源自互联网,存疑,欢迎指正):其在视频采访中表示“自己至今不知道被分配到了哪个卫生院”,但从前期报道说明,14年查询档案到去年扫黑办调查当年情况的反馈,均提到了其分配情况,按道理其没有理由再说“至今不清楚”,且当年县人事局的文件也确实给包括包某在内的四人分配了工作。

当前结论:综合网络相关消息,当事人所展示的问题函件包括:分配介绍信、毕业证书、人事局分配决定文件、人事局答复信访事项的函【重点】,根据上述“答复函”内容显示,当地卫健委也同样向包某出具过一份答复函,但遍历网络各大媒体平台,本人尚未找到该文件,虽然存在本人搜索不经而未发现相关文件的照片可能,但也不妨碍可以推断本次问题中,公众方完全处于信息不平等的状态,结合上述问题,当事人或是相关媒体正在有意或是无意的在采取一些行为来诱导舆论,公众在当前妄评“通知”“顶替”都是无依据、无说服力的。因此,对于公众建议进一步吃瓜,等待后续情况。

【图片暂且无法添加,上述视频可以自行至微博搜索】


8.19晚间:

就现在而言皮球已经被踢回包某脚下,目前包某尚未对“因没工资没来上班”“要求补发24年工资”作出回应,

微博上相关媒体已经放出当地政府的回应,

由于之前苟x事件,本人暂时持吃瓜状态,不评论

大家见仁见智,具体回应如下:

1.23年没有工作通知

当年内蒙古乃至全国财政紧张,基层乡镇卫生院财政没钱发工资(会有极少量的津贴),解决办法是和小诊所一样自负盈亏,当事人因为没工资就没来上班。

2.被冒名顶替

19年内蒙古纪委和扫黑办已经展开调查,通过调取人员工作名单,显示“不存在有人以包某名义工作”“不存在某人以包某身份进入工作”“不存在包某档案被调换和其他顶替现象”,调取户口查询也不存在同名顶替等现象。

3.档案中存在定级转正表

前几届的一位卫生局长看当时各种农村出去的大学生专科生回来有工作没工资,“觉得可怜”(原话),就将这些人员按照规定转正定级,将来财政宽裕发工资了就当做好事了

4.当事人诉求

(1)按照派遣档案安排工作

答:已经召开会议讨论解决这一遗留问题。

(2)补发24年的工资

答:“你这不成那啥了吗,成领空饷的吗?这就是无理要求,现在就因为这僵持不下”(原话)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