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这个世界上除了人还有其他生物会自杀吗?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一个非常深刻的议题:生命的意义和个体的自由意志。关于其他生物是否会“自杀”,这确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跳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去审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概念:“自杀”这个词本身带有人类社会、意识形态和情感的影子。在我们理解中,自杀往往与极度的痛苦、绝望、失落,或者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拷问有关。因此,当我们谈论其他生物是否会“自杀”时,我们很难直接套用人类的定义。更合适的说法或许是:是否存在其他生物会主动地、有意识地结束自己的生命,而这种行为并非由外部环境直接逼迫,也不是偶然发生的死亡。

从科学角度来看,目前还没有确凿的证据表明除人类以外的其他生物存在“自杀”行为。 这是因为:

1. 意识和情绪的复杂性: 我们目前对动物意识和情绪的理解还非常有限。要判断一个行为是“主动选择”还是“本能反应”或“应激反应”,需要我们能够理解它们的内在体验。例如,动物可能会因为极度的痛苦而拒绝进食,但这更多被解释为一种生理上的反应,而非对生命意义的否定。同样,一些动物在失去群体或伴侣后会表现出沮丧和无精打采,甚至拒绝进食,但这是否等同于人类的“心因性死亡”或自杀,科学界尚无定论。

2. 行为的解读困难: 动物的行为很多时候是复杂的,而且往往与生存、繁殖、社会互动紧密相关。即使观察到一些反常的死亡行为,也很难区分是疾病、意外、捕食者攻击、还是某种我们不理解的“意图”。

例子一:某些动物的“牺牲”行为。 有些动物在保护群体时会表现出极端的勇气,甚至牺牲自己。比如,某些蚂蚁在巢穴受到攻击时会用身体堵住入口,与入侵者同归于尽。蜜蜂在蜇了敌人后会死亡。这些行为通常被解释为高度进化的利他行为,是为了种族的延续而牺牲个体,是基因传递的策略,而不是个体对自身生命的绝望。它们更多的是一种基因层面的“程序化”反应,而不是基于个体痛苦的自主决定。

例子二:动物的“拒食”现象。 有些动物,尤其是被捕获后失去自由的野生动物,可能会出现“拒食”现象,直至衰竭死亡。这可能是因为它们无法适应圈养环境、思念家园、或者由于压力过大而出现生理紊乱。但这更多被看作是一种强烈的应激反应,是生存环境剧变导致的无力感,而不是像人类一样,在进行理性或非理性的思考后选择结束生命。

例子三:某些昆虫的特定行为。 有些研究者提到过某些昆虫在完成生命周期后会“选择”死亡,比如某些蚜虫在繁殖期结束后会停止进食。但这更多被看作是生命周期的自然终结,是生命体能量消耗殆尽,或者是为了将养分留给下一代而出现的行为,并非“自杀”。

但是,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其他可能性,尤其是当我们拓宽对“自杀”的理解时。

生物的“生存本能”是否可以被 override? 生存是几乎所有生物最核心的本能。如果一个生物能有意识地、主动地选择违背这一本能,那才真正触及了“自杀”的范畴。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动物行为,即便看起来极端,似乎都还是服务于某种生存或繁殖的目的(即使是集体利益)。

情感和心理的复杂性在非人动物中的体现。 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很多动物的情感和心理世界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得多。例如,大象、鲸鱼、灵长类动物等表现出复杂的社会结构、情感联系,甚至有“哀悼”行为。如果它们能体验到我们所理解的“痛苦”和“绝望”,理论上也不能完全排除它们在极端情况下做出类似人类自杀的行为。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证明这种“绝望”是足够深刻到让他们选择结束生命,而且是“自主”的决定。

一些非科学性的推测和哲学思考:

“求死”的本能: 有些观点认为,也许存在一种“求死”的本能,但这种本能是被生存本能压制得很深的。只有在极少数极端情况下,或者在某些特定物种中,这种本能才会浮现。
生命意义的体验: 如果生命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和繁衍,而是包含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判断,那么是否只有具备了这种复杂意识的生物,才有可能产生“不想活下去”的想法?从这个角度看,似乎只有高度发达的智能生物(如人类)才更有可能“自杀”。

总结一下:

就目前科学界的主流观点和掌握的证据来看,除人类以外,没有其他生物被证实存在“自杀”行为。 我们看到的许多极端行为,如群体牺牲、拒食等,都可以用进化的、应激的或生理的解释来理解,而并非是出于对生命意义的否定或绝望而主动选择死亡。

然而,科学的研究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对动物意识和情感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也许在未来,随着我们对生命本身理解的加深,会发现一些新的证据,改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知。但就目前而言,这是一个我们倾向于只用在人类身上的词汇。与其说其他生物会“自杀”,不如说它们会以各种方式结束生命,有些行为在我们看来是令人心痛的,但它们背后很可能隐藏着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生物学逻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人们已经观察并记载了许多非人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停止进食、用头撞击石块、将头伸进水里、主动凑近天敌、从体内破坏性地喷出烈性化学物质等等自毁行为,符合“自杀就是自己杀死自己”的定义。

有些人声称“不能明确认知到死亡意味着什么的动物,弄死自己也不算自杀”,但显然你可以发现没有任何人真的知道死亡是什么,甚至没有任何人知道死亡是否存在

  • 不追求哲学上的本质、只管表面的话,大象、大猩猩、海豚、赤狐等非人动物会看守或埋葬同类的尸体,举动与对待活着的同类显著不同;马、猫、狗、乌鸦等非人动物会在伙伴死亡时出现明显的行为变化;一些猿猴在后代死后会花一些时间拖着后代的尸体走来走去,对待尸体的方法和对待活着的后代明显不同(会将其头部泡在水里、甩来甩去之类)。那和人表现出来的“生与死的区分对待”有什么特别的差异么。
  • 许多动物在装死时有吐舌、口鼻流血、迅速排泄等十分复杂的一连串行为,这看起来对不熟悉本物种的常规死相且能够辨别死活的捕食者起作用,显示出至少有一部分捕食者有朴素的死亡概念。

一些人将自杀解释为虐待的结果、疯狂、深爱或忠诚的表现,对人和动物都适用。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四世纪就记载了一匹马自杀身亡。自古以来,人们屡次描写马、狗之类动物在被主人抛弃的情况下绝食或跑到水中试图淹死自己,在人们试图挽救它们的时候,这些动物会用同样的方法反复寻死;二十世纪,一些人声称水族馆里抑郁的海豚试图自杀;还有人描写某些一夫一妻制的动物会在伴侣死亡后绝食。

基本上,这些案例显示的规律是,有一定社会性的动物在长期保持的社会纽带被破坏之后可能变得神志不清,然后主动地或意外地弄死自己,例如宠物在常年陪伴的主人死亡之后不接受其他人给的食物。这可以联系到人类自杀原因中的压力因素:人际关系。

人们还记录了许多啮齿类、一些牛羊从高处跳下摔死,中华鲟等鱼类反复撞击大坝将自己撞死。

二十世纪热门过一阵的“旅鼠跳海”是被误解为“集体自杀”的,其实旅鼠可以长距离游泳到对岸去,不过确实也会有不少个体在游泳过程中不慎淹死。另一方面,“斑羚飞渡”是作者的臆想,斑羚并没有那种配合的能力,但人家可以从悬崖边上慢慢地走下去。

鲸、海豚的集体搁浅的原因复杂,目前还没有说明那是不是有意自杀的。

人们早已观察到一些社会性昆虫的工作阶级个体在敌害靠近的时候使用会连带内脏从身上脱落的毒刺或装在体内的烈性化学物质进行“自杀式袭击”,来保护巢穴或同伴;一些沙门氏菌在大量其他细菌造成的竞争压力下会触发免疫反应,拖着其他细菌一起死,给同类开辟生存空间;许多社会性动物的个体会在发现敌害时大声警告群体,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社会性昆虫的个体在患病后会自己跑出群体之外。

某些寄生虫或真菌可以通过释放化学物质造成动物表现出自杀式行为,这和动物本身的意愿无关。

谈论“主动”并认为自我意识有主动性的话,如果能够通过镜子测试的动物都有自我意识,那么它们都可以主动自杀。但自我意识并没有那么重要。


在人们看来更“想不开”的是实验室里的一些老鼠,尤其是被错误解读的“25 号宇宙”之类玩意。可以参照:

让老鼠搞死自己并不需要那么大阵势。

1981 年,实验指出,每天只在限定的时间提供食物·水和快感,就可以让老鼠主动地断水·绝食而弄死自己[1]

在 1985 年的实验里,脑袋挂上注射器并可以通过拉杆自我注射精神药物的老鼠的死亡率是这样的:

  • 30 天间,可卡因造成 90% 的老鼠死亡,海洛因则造成 36% 的老鼠死亡。

2002 年的实验再次证明,每天只在有限时间内提供电刺激/可卡因静脉注射和食物的场合,老鼠会选择电刺激/可卡因而不吃东西[2]

然后,你就会发现,要让老鼠把自己玩死,其实不需要这些精神药物和夸张的快感中枢电刺激:一个随时能玩的转轮加上有限时间内才能获取的食物就行了。老鼠会为了玩而少吃乃至绝食,造成体重减轻,在实验中有很高的死亡率[3]。这可以归结为老鼠无法准确把握食物出现的规律和自己的身体状况。

参考

  1. ^ https://doi.org/10.1016/S0163-1047(81)91905-1
  2. ^ https://doi.org/10.1016%2Fs0896-6273%2802%2900965-0
  3. ^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spanish-journal-of-psychology/article/selfstarvation-in-the-rat-running-versus-eating/3E15C3C6886E61470325D72B618D90B7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