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每分钟烧钱 6500 美元,特斯拉会破产吗?

回答
每分钟烧钱 6500 美元,特斯拉会破产吗?

我们常听到关于科技公司“烧钱”的说法,尤其是在高速发展和巨额投入的初期阶段。特斯拉,作为一家以创新和颠覆著称的汽车制造商,也时常被提及“烧钱”。那么,如果特斯拉真的以每分钟 6500 美元的速度“烧钱”,它真的会走向破产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烧钱”的含义、特斯拉的财务状况以及破产的可能性。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烧钱”这个词在商业语境下的具体含义。简单来说,“烧钱”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其发展目标,在产品研发、市场扩张、产能建设、人员招聘等方面进行的巨额支出,而这些支出在短期内可能无法立即产生相应的收入或利润。这是一种战略性的投资,旨在为公司的长期增长奠定基础。

以每分钟 6500 美元来计算,一年下来,这笔钱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6500 美元/分钟 × 60 分钟/小时 × 24 小时/天 × 365 天/年 ≈ 337.8 亿美元/年

看到这个数字,很多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破产”这个词。毕竟,337.8 亿美元的年支出,如果没有任何收入来源,任何公司都无法长期支撑。然而,我们必须将这个假设与特斯拉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

特斯拉的财务现实:不仅仅是“烧钱”

重要的是,特斯拉并非在“无的放矢”地烧钱。它的支出是与其巨大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息息相关的。

巨额的研发投入: 特斯拉在自动驾驶技术(Autopilot 和 Full SelfDriving)、电池技术、能源存储解决方案以及新的生产工艺方面投入了巨额资金。这些技术是特斯拉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未来增长的关键。
产能扩张: 特斯拉在全球各地建设和扩建超级工厂,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电动汽车需求。工厂建设、设备采购、自动化生产线的建立都需要巨大的资本投入。
销售和市场营销: 虽然特斯拉的营销模式与传统车企不同,但它仍然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销售和服务网络,并进行品牌推广。
原材料和供应链: 电池组是电动汽车最昂贵的组成部分,特斯拉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采购锂、镍、钴等原材料,并建立稳定可靠的供应链。

关键在于“收入”和“盈利能力”

“烧钱”的风险程度,最终取决于企业是否有能力通过其核心业务产生足够的收入来覆盖这些支出,并最终实现盈利。

特斯拉的收入来源: 特斯拉的主要收入来自汽车销售。尽管其“烧钱”速度惊人,但它同时也是一家销售额巨大的公司。2023 年,特斯拉的总营收超过 960 亿美元。这意味着,即使存在巨额支出,其收入也足以覆盖大部分甚至全部运营成本,并且仍然有能力在研发和扩张上进行投资。
利润率: 特斯拉的毛利率和营业利润率在汽车行业中处于相对领先的水平,这表明它在生产和销售电动汽车方面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这意味着公司不仅仅是在花钱,更是在创造价值。
现金储备: 除了收入,一家公司的生存还依赖于其现金储备。特斯拉拥有相当可观的现金和现金等价物,这为它提供了应对短期现金流波动的缓冲。

那么,如果特斯拉真的“每分钟烧钱 6500 美元”呢?

要让特斯拉真正破产,需要一个非常严峻的场景:

1. 收入大幅下滑,且无法快速恢复: 如果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电动汽车需求锐减,或者竞争对手推出极具杀伤力的产品,特斯拉的销售额可能会直线下降。
2. 成本失控,效率大幅下降: 如果生产出现严重问题,导致成本急剧上升,同时研发和扩张项目无法按计划推进,造成资金链断裂。
3. 融资渠道中断: 特斯拉在早期非常依赖外部融资来支撑其扩张。如果市场对其失去信心,导致无法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来筹集资金,那么它将难以维持运营。
4. 巨额负债: 如果特斯拉的债务水平过高,且无法按时偿还利息和本金,那么它将面临违约风险。

结论:

仅仅计算“每分钟烧钱 6500 美元”这个数字,并不能直接断定特斯拉会破产。这个数字本身是高昂的,但如果这个“烧钱”的行为伴随着强劲的收入增长、健康的利润率和充足的现金储备,那么它更像是一种战略性投资,是为了实现未来的更大规模的成功。

特斯拉目前仍然是一家盈利公司,并且在电动汽车和能源领域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和技术优势。虽然其高昂的支出和快速的扩张确实需要审慎的财务管理,但它距离“破产”的境地还有很远的距离。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烧钱”。当一家公司能够证明它的支出是为了创造长期的价值,并最终能转化为可观的收入和利润时,那么这种“烧钱”就是一种明智的投资,而不是走向灭亡的信号。特斯拉目前的情况,更像是“用钱为未来铺路”,而不是在“坐吃山空”。当然,市场永远是变化的,持续的创新和高效的运营是特斯拉保持竞争力和避免潜在风险的关键。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特斯拉现在确实有很大问题,2018Q1财报出来后,让很多分析师倒吸一口冷气。working cap 从17年底的-110亿刀一下子“增加”到-230亿刀。这个烧钱和负债增幅太吓人了。就是说以后特斯拉不管怎么盈利,得先努力回填这个大窟窿。特斯拉在财务上一直以来都在画大饼,永远都在说未来马上就要盈利了,但目前看来问题多多:只从曝出来的看就有Model3产能上不去,诸多技术、人事、管理等方面的问题。现在很多投资者已经开始动摇了。毕竟最近大环境也不好,特斯拉股票从年初到现在已经跌了那么多,空头已经杀了进来,如今再有一点风吹草动,那么多机构持有者有多少还能hold住?

而且更严重一件事是昨天的电话会议!长期以来,很多华尔街和美国的高逼格投资人士无论特斯拉财报多么不堪入目,一直以来仍一往情深地投资特斯拉,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相信马斯克本人。这是很多人美国人的一个英雄情节。但马斯克昨天那副傲慢又无理地嘴脸让很多人大吃一惊,他完全无视并切断了几个分析师的尖锐问题,还说这些人的问题boring,bonehead,not cool,下一个。。其实他以前就这个德行,但这次病情明显加重了。这几个分析师都是长期关注特斯拉的专业人士,问的问题都是特斯拉管理和财务方面的症结所在,也是很多投资人都想知道的关键信息,比如未来的资本需求,还有关于model3 预定者修改预定的比例等,而对于后一个问题马斯克沉默了十几秒,直接选择了无视。然后把二十分钟的时间给了一个特斯拉的投资者Russell,(这么多时间以往都是留给其他分析师提问)。而这个Russell是一个著名的特斯拉粉丝,一直在吹他为什么在255时买入特斯拉,而这个粉丝昨天也给力,一上来就问特斯拉对于未来的自动驾驶车有啥计划,马斯克马上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有趣”的问题,然后就开始我们熟悉地那种——在这个他最擅长领域里的滔滔不绝。

作为一家上市公司经理,回答投资者、分析师对公司财务、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是一个最基本素质。有些问题可能对很多人来说很枯燥,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只关心你吹的天花乱坠的美妙未来,投资者是skin in the game, 而且很多散户远没有你有钱,你就算把特斯拉破产了也不缺钱,但别人买你的股票就清零了。所以你不想回答或不清楚可以请你的CFO回答,这样傲慢无礼无视、选择性地挑选提问者,甚至表现出被戳到了痛处的经典样子,那就是经理人的素质问题了。关于马斯克的素质,历来有很多争议,我这里不评价。但昨天他表现的完全没有职业风度,而且目前正是特斯拉问题成堆的关键时期,如此作为,市场肯定会有反应:要么你被戳到了痛处,避实就虚甚至恼羞成怒;要么你自己的管理和经理人素质有问题。。不管怎么说,投资特斯拉只会增大风险,那么投资人只能用脚投票。

马斯克最近似乎很焦虑,一阵一个新花样,他自己就投资了一堆“未来idea”,让人目不暇接。乔布斯当年一心一意做iPod、iPhone时远远没有他这么聒噪。这也从一个方面反应了他应该是对有些东西不满意。不管spaceX多么成功,但投资特斯拉的人没法从火箭生意里赚一毛钱。未来电动车领域诸多大佬级大厂已经积极行动起来了,未来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特斯拉的优势也只能越来越少。(不过马斯克可能真的无所谓,就算特斯拉破产或卖给下家,他自己早已收获不菲,正好有空再画下一个大饼,是管道铁路还是火星移民?)


最后补一点个人的观点:马斯克这个人最近有点波动,总是先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个炮;然后再后悔/道歉,把自己放的炮再活活吞回去。。比如前段时间中美贸易战两家闹得正欢时,别的美国企业家大多数闷声发大财、沉默观望,其余的要么表达一点不疼不痒谁都不得罪的客套话,要么利益相关表达一点弱弱的反对意见。但谁都没想到是马斯克一下子跳了出来在推特放炮,附和川普,说中国汽车的关税就是高,收他25%,还有股权比例限制,不公平。一时间福克斯马上将此有利的“敌营”言论放在了头版,而马斯克的广大(反川)粉丝团体也炸了群——不管你马斯克说啥,只要和川普一致那就是叛徒。结果马斯克只好又把放出的炮往回拽。这次也一样,后来不是又说自己不应该这样对待分析师云云。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后来美国产电动车很“合理”地上了中国的报复性关税清单(草案)。这其中有无因果关系不好说,但马在这个关键时刻来这么一下子,肯定对公司没有什么好处。
电动机动车对于中国而言,不仅仅在于城市空气污染集中治理等直观问题,更深层次地根植于能源安全、能源结构升级、技术革新等核心战略问题。对比高端芯片业,电池技术和电动驱动技术的进入门槛和国际限制相对较低,而且目前看来技术上的差距也不算非常大。而且中国还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因素比如政府支持(对比美国对新能源领域政策的来回摇摆)、市场前景广阔、市场巨大(相对美国地广人稀驾驶距离长)、相关资源储量较丰富等(除了钴)。加之最近的中美贸易战、2025争端,中兴芯片事件等因素,中国绝对不会让特斯拉在国内一家坐大,即便特斯拉在中国设厂。马斯克的言论明显体现了他对打开中国市场的强烈渴望和焦虑。

user avatar

我不看好特斯拉。之所以不看好,是因为



我们都不是和马斯克一个级别的人物。

不过雷军在2010年再三反思关于专注这个问题上,一口气发了这么多微博,雷军如此看重这个事情,我觉得还是有原因的。


我觉得马斯克在专注上做的不好,马斯克太三心二意了,一会这个,一会那个,一会搞汽车,一会搞火箭。


即便是马斯克是天才,但是如此的三心二意,又有多少心思聚焦在特斯拉身上?


如果有一天特斯拉破产了,我希望国内的厂商千万不要接盘,这种聚焦特别重的企业,如果还破产,往往有很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不可能解决了的。


马斯克就算是天才,他也是人,也要吃五谷杂粮,国外的企业家和国内的企业家一样,也要面临各式各样的问题,不要因为他是马斯克,所以认为他是超人,什么都能解决,不是这样的,我没有这样的英雄主义观。


特斯拉如果要扭转窘境,需要马斯克的专注,目前看来,他心思几乎都在火箭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