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
简单说:
1. 柴宗训禅让的时候才七岁,入宋之后活了有十三年啊。赵匡胤想动杀心早就杀了,养十多年干嘛呢?还想育肥再杀?
2. 赵匡胤对柴宗训不是没有过戒心。建隆三年,迁郑王于房陵就明显是赵匡胤戒心发作的结果。但他起了戒心,也不过是将柴宗训迁去房陵而已,之后柴宗训又在房陵活了十年。十年之间赵匡胤的皇位是越来越稳的,他没有任何道理感觉到柴宗训的威胁甚于建隆三年。而一个已经远离权力中心被丢在房陵十年的柴宗训,也实在没什么必要让他再动杀心了。
3. 赵匡胤把教过自己的辛文悦扔去房州,是想要给柴宗训开蒙,还是监视,这不好说。但想要柴宗训的命,实在是不必要做这种姿态给人看的。
4. 柴宗训有儿子,也有孙子(柴柔、柴揆),孙辈一直活到仁宗年间(爵位不世袭)。斩草不除根,除非赵匡胤脑子被驴踢了。
5. 我还是坚持认为赵匡胤传弟是出于自愿的。他的实际长子赵德昭二十四了,尚且被认为年轻、难当大任。后来赵德芳也死在二十出头,宋史提及,尚用一个“夭”字。同样二十出头的柴宗训,在赵匡胤眼里,能成什么气候、有什么威胁?
6. 柴宗训的弟弟柴熙谨,入宋第五年就挂了,终年不超过十岁。赵匡胤如果想谋杀柴宗训,趁着年轻让他像柴熙谨一样、甚至和柴熙谨一起挂了不好吗?两兄弟死亡时间相距如此之远,反而说明了没有阴谋。
6. 除了一开始做姿态封了个“郑王”,赵匡胤对柴家其实一点都不好。(二王三恪的把戏一直拖到仁宗朝才有人想起来;赵匡胤当时一点表示都没有)“不好”其实反过来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没起歹心——奔着弄死去的,不需要苛待。
相比之下,明显有更大被谋杀嫌疑的是孟昶。那才是标准谋杀程序——明面上给高官厚禄,大张旗鼓地给他在开封盖房子,入住之后七天就挂了。孟昶是不是被谋杀我说不好,但柴宗训如果被“谋杀”,也未免太反套路了。
7. 也是传闻,陈桥兵变后潘美抱走世宗一个儿子,带回家当侄子养,太祖知而不问,装聋作哑。某些资料表明,潘美这个养子后来一直跟在潘美身边,受荫出仕,甚至后来因潘美的女儿嫁与真宗,还被当作外戚看待。如果传闻可信、如果赵匡胤真的杀了柴宗训,他会眼瞧着柴宗训的弟弟在自己眼皮底下晃?后来太宗、真宗、乃至仁宗难道就毫不知情,毫无戒心?(潘家这一支自己是知情的,这事一开始也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赵家不问不在意,当是自觉无愧。
8. 我发现有些人对一些数字没概念,补充说明一下:
柴宗训7岁禅让退位,3年后迁居房州,死时约20岁——他在退位之后活了13年,迁往房州之后活了大约10年。
作为对比:
后晋立国11年,后汉仅4年,后周9年。柴宗训的父亲周世宗在位也不过五年半,柴宗训自己在位更短,才半年。
我觉得这些数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9. 关于所谓的“后周忠臣”:
韩通在陈桥兵变的当天即被杀了。李重进、李筠起兵反宋,建隆元年就被赵匡胤灭了。
剩下我不知道还有谁能算是有威胁的“后周忠臣”?
唯一有可能把算盘打到柴宗训身上、支持柴宗训复辟自己有可能得利的,我猜是魏王符彦卿(如果柴宗训真的是符彦卿的亲外孙的话)——但问题是,赵匡胤没有怀疑过符彦卿,至少没有怀疑过他要造反,甚至他对符彦卿的盲目信任都气得赵普当面怼他“奈何负周世宗”;更别说符彦卿还有个女儿嫁给了当时赵家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晋王赵光义——所以不用想了,符彦卿也不可能是赵匡胤忌惮乃至做掉柴宗训的原因。
实际上五代的大环境,就是落架凤凰不如鸡,柴宗训这样的所谓“前朝皇帝”,既没有政治影响力,也几乎没有舆论号召力,投资在他身上风险大且回报低——而相反的是,五代本来就是个兵强马壮者自为天子的年代,造反本身也不需要太强的法理性,如果他赵匡胤做不好这个天子,那么下面的将领自然可能再推一个对他们有利的新君出来——可能是禁军高层,也可能是藩镇节度,唯独不可能是没兵没权,空有个前朝皇帝名号的柴宗训。
拖到十三年后,再去杀柴宗训,真的属于多此一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