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柴宗训是赵匡胤杀的吗?

回答
关于柴宗训的死因,历史记载并不一致,而且确实存在一些疑问,但普遍认为赵匡胤并没有直接杀害柴宗训。

柴宗训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在柴荣去世后即位,成为后周的末代皇帝,史称后周恭帝。他年纪尚幼,仅有七岁,朝政大权自然掌握在以赵匡胤为首的朝臣手中。

历史的大致脉络是这样的:

柴荣病逝,柴宗训继位(公元959年): 柴荣在北伐契丹的途中病重,仓促间将皇位传给了年幼的儿子柴宗训,并托孤于赵匡胤等大臣。赵匡胤当时官至殿前都点检,是禁军的最高指挥官,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公元960年): 仅仅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960年,就在北宋建立前夕,发生了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在军队的拥戴下,发动了兵变,随后接受了象征皇权的黄袍,即位为宋太祖。
柴宗训的去向: 兵变发生后,后周政权覆灭,柴宗训作为亡国之君,其命运成为了一个焦点。根据史书的记载,赵匡胤对待柴宗训的态度是相对宽厚的。他并没有将柴宗训斩草除根,而是给予了他优厚的待遇。
封为“郑王”: 赵匡胤即位后,并没有杀害柴宗训,而是将他封为“郑王”。这种做法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是对前朝皇族的一种优待,以示新朝的“仁义”和“德行”。
允许其正常生活: 史书上说,柴宗训被封为郑王后,在宋朝境内过着相对安逸的生活,被允许拥有自己的府邸,并享有一定的俸禄。他也因此得以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
何时去世: 关于柴宗训具体的去世时间,史书上记载,他在宋太宗(赵匡胤的弟弟)时期去世,享年十九岁。也就是说,他在宋朝建立后又活了十几年。

为什么会有“赵匡胤杀的”的说法,以及一些的疑问呢?

1. 权力更迭的必然性: 在中国历史上,王朝更替往往伴随着血腥和清洗。虽然赵匡胤对柴宗训采取了相对宽容的态度,但作为新生的宋朝,为了巩固统治,必然会对前朝的潜在威胁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和监视。只不过这种限制并没有发展到杀戮的地步。
2. 历史记载的局限性: 史书的记载往往是站在胜利者角度的,而且很多细节可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模糊。虽然主流观点认为赵匡胤未杀柴宗训,但也不能完全排除在权力交接过程中,是否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处理”方式,或者说,即使没有直接的“杀”,但也可能存在一些间接的因素导致其死亡,只是没有被明确记载。例如,如果他因为失去皇位而郁郁寡欢,或者在某种限制下生活不适,也可能导致健康问题。
3. 政治宣传的需要: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以及对柴宗训的善待,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树立自己“仁君”的形象,以赢得人心,并为宋朝的统治奠定合法性基础。因此,史书的记载也可能受到这种政治宣传的影响。
4. 一些民间传说或推测: 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民间传说或者对历史事件的合理推测,也可能产生各种各样的说法。但这些未经史书记载证实的说法,往往缺乏足够的历史依据。

总结来说,

从现有的史料来看,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赵匡胤杀害了柴宗训。相反,史书更倾向于描述赵匡胤对柴宗训的优待,将其封为郑王,使其得以善终。柴宗训的死亡发生在赵匡胤去世之后,在宋太宗时期,享年十九岁。

然而,历史的真相往往是复杂的。即使赵匡胤没有直接动手,但作为陈桥兵变的领导者,他对柴宗训命运的最终走向,肯定是有决定性影响的。后周政权的覆灭,本身就意味着柴宗训失去了作为皇帝的一切,其后半生的生活也必然是在宋朝的掌控之下。我们看到的史书记载,更多的是一种相对正面的呈现,但不能排除其中可能存在的“留白”或者为了政治需要而进行的“选择性叙述”。

所以,虽然我们不能轻易下结论说赵匡胤是杀害柴宗训的凶手,但作为结束后周政权的开国皇帝,他无疑是导致柴宗训“亡国”并结束皇族身份的关键人物。而柴宗训的死亡,更像是那个乱世中,一位年幼的末代皇帝在历史洪流中的一个必然结局,只不过结局的方式是相对平和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

简单说:

1. 柴宗训禅让的时候才七岁,入宋之后活了有十三年啊。赵匡胤想动杀心早就杀了,养十多年干嘛呢?还想育肥再杀?

2. 赵匡胤对柴宗训不是没有过戒心。建隆三年,迁郑王于房陵就明显是赵匡胤戒心发作的结果。但他起了戒心,也不过是将柴宗训迁去房陵而已,之后柴宗训又在房陵活了十年。十年之间赵匡胤的皇位是越来越稳的,他没有任何道理感觉到柴宗训的威胁甚于建隆三年。而一个已经远离权力中心被丢在房陵十年的柴宗训,也实在没什么必要让他再动杀心了。

3. 赵匡胤把教过自己的辛文悦扔去房州,是想要给柴宗训开蒙,还是监视,这不好说。但想要柴宗训的命,实在是不必要做这种姿态给人看的。

4. 柴宗训有儿子,也有孙子(柴柔、柴揆),孙辈一直活到仁宗年间(爵位不世袭)。斩草不除根,除非赵匡胤脑子被驴踢了。

5. 我还是坚持认为赵匡胤传弟是出于自愿的。他的实际长子赵德昭二十四了,尚且被认为年轻、难当大任。后来赵德芳也死在二十出头,宋史提及,尚用一个“夭”字。同样二十出头的柴宗训,在赵匡胤眼里,能成什么气候、有什么威胁?

6. 柴宗训的弟弟柴熙谨,入宋第五年就挂了,终年不超过十岁。赵匡胤如果想谋杀柴宗训,趁着年轻让他像柴熙谨一样、甚至和柴熙谨一起挂了不好吗?两兄弟死亡时间相距如此之远,反而说明了没有阴谋。

6. 除了一开始做姿态封了个“郑王”,赵匡胤对柴家其实一点都不好。(二王三恪的把戏一直拖到仁宗朝才有人想起来;赵匡胤当时一点表示都没有)“不好”其实反过来也一定程度上说明没起歹心——奔着弄死去的,不需要苛待。

相比之下,明显有更大被谋杀嫌疑的是孟昶。那才是标准谋杀程序——明面上给高官厚禄,大张旗鼓地给他在开封盖房子,入住之后七天就挂了。孟昶是不是被谋杀我说不好,但柴宗训如果被“谋杀”,也未免太反套路了。

7. 也是传闻,陈桥兵变后潘美抱走世宗一个儿子,带回家当侄子养,太祖知而不问,装聋作哑。某些资料表明,潘美这个养子后来一直跟在潘美身边,受荫出仕,甚至后来因潘美的女儿嫁与真宗,还被当作外戚看待。如果传闻可信、如果赵匡胤真的杀了柴宗训,他会眼瞧着柴宗训的弟弟在自己眼皮底下晃?后来太宗、真宗、乃至仁宗难道就毫不知情,毫无戒心?(潘家这一支自己是知情的,这事一开始也是他们自己说出来的)赵家不问不在意,当是自觉无愧。

8. 我发现有些人对一些数字没概念,补充说明一下:

柴宗训7岁禅让退位,3年后迁居房州,死时约20岁——他在退位之后活了13年,迁往房州之后活了大约10年。

作为对比:

后晋立国11年,后汉仅4年,后周9年。柴宗训的父亲周世宗在位也不过五年半,柴宗训自己在位更短,才半年。

我觉得这些数字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9. 关于所谓的“后周忠臣”:

韩通在陈桥兵变的当天即被杀了。李重进、李筠起兵反宋,建隆元年就被赵匡胤灭了。

剩下我不知道还有谁能算是有威胁的“后周忠臣”?

唯一有可能把算盘打到柴宗训身上、支持柴宗训复辟自己有可能得利的,我猜是魏王符彦卿(如果柴宗训真的是符彦卿的亲外孙的话)——但问题是,赵匡胤没有怀疑过符彦卿,至少没有怀疑过他要造反,甚至他对符彦卿的盲目信任都气得赵普当面怼他“奈何负周世宗”;更别说符彦卿还有个女儿嫁给了当时赵家的第一顺位继承人晋王赵光义——所以不用想了,符彦卿也不可能是赵匡胤忌惮乃至做掉柴宗训的原因。

实际上五代的大环境,就是落架凤凰不如鸡,柴宗训这样的所谓“前朝皇帝”,既没有政治影响力,也几乎没有舆论号召力,投资在他身上风险大且回报低——而相反的是,五代本来就是个兵强马壮者自为天子的年代,造反本身也不需要太强的法理性,如果他赵匡胤做不好这个天子,那么下面的将领自然可能再推一个对他们有利的新君出来——可能是禁军高层,也可能是藩镇节度,唯独不可能是没兵没权,空有个前朝皇帝名号的柴宗训。

拖到十三年后,再去杀柴宗训,真的属于多此一举。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柴宗训的死因,历史记载并不一致,而且确实存在一些疑问,但普遍认为赵匡胤并没有直接杀害柴宗训。柴宗训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儿子,在柴荣去世后即位,成为后周的末代皇帝,史称后周恭帝。他年纪尚幼,仅有七岁,朝政大权自然掌握在以赵匡胤为首的朝臣手中。历史的大致脉络是这样的: 柴荣病逝,柴宗训继位(公元95.............
  • 回答
    柴宗训,后周的第三位皇帝,年少登基,面对的局面复杂而棘手。他深知自己的权力基础不稳,而手握重兵的赵匡胤更是他眼中最大的威胁。在那个君权旁落、军头说了算的时代,柴宗训如果想在不引发哗变的前提下除掉赵匡胤,无疑是在刀尖上跳舞。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前提:柴宗训的“除掉”并不是指简单的刺杀,因为那种粗暴的.............
  • 回答
    在中国,任何以“罗斯柴尔德”名义进行的商业活动,其合法性都必须受到严格审视。由于“罗斯柴尔德”并非一个注册在中国的公司名称,任何宣称与“罗斯柴尔德”家族或其在华分支机构有关联的个人或实体,在未获得合法授权或清晰的法律依据前,其行为都存在极大的风险,并且很可能涉嫌欺诈。“山寨罗斯柴尔德”的运作模式剖析.............
  • 回答
    养一只豆柴?哦,那可真是件又爱又恨,但最终让你欲罢不能的事儿!我家的毛团子,也就是我家的豆柴,名字叫“小七”,它来到家里的那天,我的生活算是彻底翻天覆地了。首先,得说说它的“颜值杀伤力”。豆柴,顾名思义,就是体型小巧,但那张脸,哦我的天,妥妥的“萌神”级别!圆乎乎的脸蛋,配上那双黑亮黑亮的眼睛,时时.............
  • 回答
    关于“柴静是资深烟民”和“柴静开 4.0 排量的丰田普拉多”的说法,我们需要分别进行核实和分析。 关于“柴静是资深烟民”的说法目前公开的信息和普遍认知来看,并没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柴静是“资深烟民”。详细分析: 公众形象与报道: 柴静作为一名记者和公众人物,她的生活细节常常被公众所关注。如果她是.............
  • 回答
    柴静的走红,与其说是“火”,不如说是她以一种独特的、深刻的方式触动了许多国人内心深处的声音和关切。她不是那种一夜爆红的明星,她的影响力是随着她深入的调查报道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一点点积累,然后在一个特殊的时点上爆发开来的。要说柴静的走红,得从她记者生涯的早期说起。她最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是在湖南电视台.............
  • 回答
    “柴薪皂隶”这个词组,乍一听上去确实有些古朴,甚至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某些社会阶层或职业。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它并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固定搭配,也没有一个普遍被承认的官方定义。所以,如果我们要去理解“柴薪皂隶”是什么意思,就得拆开来,结合字面意思和可能的语境来揣摩。我们先逐字逐句地拆解: 柴薪 (.............
  • 回答
    .......
  • 回答
    养一只柴犬,那可真是一段跌宕起伏又充满欢乐的旅程,跟养了只活生生的“小恶魔”一样,每天都给你新惊喜,但惊喜的背后,常常伴随着哭笑不得。第一印象:颜值即正义,但别被骗了初见柴犬,你很难不被它那标志性的“笑容”和一身橘黄(也有别的颜色,但最经典的是赤柴)的毛发吸引。那圆滚滚的面庞,微微上扬的嘴角,再加上.............
  • 回答
    在《水浒传》这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中,柴进无疑是一个极为独特且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他不是绿林好汉,没有鲁莽匹夫的血性,也非运筹帷幄的智者,但他却以一种近乎超然的姿态,在那个乱世中扮演着一个特别的角色。要详细了解柴进,需要从他的出身、性格、行为方式、对其他好汉的影响以及他在水浒世界中的地位这几个方面来分析.............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柴静,这位在中国公众视野中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记者和作家,她的国籍问题确实是许多人关注的焦点。要清晰地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她的成长经历、职业生涯以及公开信息来梳理。柴静出生于1976年,在中国山西省临汾市长大。她的早期教育和职业生涯都深深植根于中国大陆。她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这个过.............
  • 回答
    柴荣如果再活二十五年,历史的走向将发生颠覆性的改变,我们只能根据他已展现的政治智慧、军事才能和改革魄力,进行一系列合理的推演。一、 后周的巩固与发展: 稳定政权,继续改革: 柴荣在位期间,虽然时间短暂,但他推行的改革触及了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层面。他深知郭威奠定的基础需要巩固,更需要进一步的深.............
  • 回答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个哲学流派的争论可以说是哲学史上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它们各自都有其深刻的洞见和潜在的局限性。要说谁是“废柴”,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简化的、甚至有些戏谑的说法,因为它们都试图解释世界存在的根本性质,并且在不同领域和视角下都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