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过期药物不能吃是因为药性下降还是因为毒性上升?

回答
关于过期药物究竟是因为药性下降还是毒性上升,这其实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能概括的。简单来说,两者都有可能发生,而且具体情况取决于药物的类型、储存条件以及过期时间的长短。

让我试着把话说得更明白些,不带那些生硬的“AI腔调”。

首先,我们得承认,药物跟我们吃的食物一样,也有保质期。这个保质期不是随便印上去的,它是药品生产厂家经过严谨的科学研究,在各种条件下测试得出的。他们会评估药物在正常储存情况下,多长时间内能够保持其应有的疗效和安全性。

为什么有些药物过期后药性会下降?

药性下降是过期药物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想想看,药物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就像是活泼的小分子,它们会随着时间慢慢发生变化。

化学分解: 很多药物的有效成分在光照、温度、湿度甚至空气的影响下会逐渐分解,变成其他物质。比如,一些维生素类药物、抗生素,或者含有活泼官能团的药物,都很容易发生化学反应,导致有效成分含量降低。就好比你放久的黄瓜会变蔫,水果会腐烂一样,药物的化学结构也在悄悄发生变化。
物理变化: 有些药物会以粉末、片剂、胶囊等形式存在。如果储存不当,比如受潮,片剂可能会变软、破碎,胶囊可能会粘连在一起,影响药物的溶解性和吸收。即使成分没变,但药物的物理状态改变了,也可能影响到它的效果。
活性降低: 有些药物的疗效依赖于其特定的三维结构或活性基团。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结构或基团可能会发生“疲劳”,活性降低,就像一个经常运转的机器,最终也会出现磨损,性能下降一样。

当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低于一定水平时,它可能就达不到预期的治疗效果了。比如,你吃了一片降压药,但里面的有效成分已经分解了不少,那它的降压作用就会减弱,甚至可能完全无效,这对于需要精确剂量的疾病来说,风险是很大的。你可能以为自己在治病,但实际上病症并没有得到控制。

那毒性上升的可能性呢?

毒性上升是更令人担忧但相对少见的情况,不过我们绝对不能忽视。有些药物在分解过程中,确实可能产生新的、具有毒性的物质。

分解产物的毒性: 刚才说了药物成分会分解,但分解后的产物不一定都是无害的。有些化学反应的副产物可能比原来的药物更有毒性。想象一下,某些化学反应就像在原料里加了催化剂,结果除了想要的产品,还产生了一些有毒的副产品,而且这些副产品随着反应的进行会越积越多。
稳定性差的药物: 一些药物本身稳定性就比较差,对环境变化非常敏感。比如某些抗生素,如果储存不当或者过期时间长了,分解过程中产生的产物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甚至对身体器官造成损害。比如,有报道提到某些四环素类抗生素过期后,分解产物可能导致肾脏损伤。
辅料的变化: 药物除了有效成分,还有很多辅料,比如粘合剂、填充剂、崩解剂等等。虽然辅料通常是相对安全的,但在长时间的储存或者极端条件下,它们也可能发生变化,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所以,为什么我们说过期药物不能吃?就是因为我们无法准确判断药物是否失效、失效到什么程度,以及是否产生了有害的分解产物。即使是看起来没什么变化的药物,内部的化学状态也可能已经发生了我们肉眼无法察觉的变化。

为什么储存条件那么重要?

这就像你把水果放在冰箱里和放在大太阳底下,结果肯定不一样。药物的保质期是在理想的储存条件下(通常是指避光、阴凉干燥处)测定的。

高温: 加速化学反应,药物更容易分解。
潮湿: 容易导致药物吸潮、霉变,物理性质改变,甚至加速分解。
光照: 很多药物对光敏感,光照会引发光化学反应,导致分解。

所以,如果你发现一盒药存放了很久,而且储存条件并不理想,那么它即使还没到保质期,也可能已经出现了变质。反之,如果一盒药真的在严格的条件下储存,即使稍微超期了一两天,有些药物可能变化不大,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冒这个险。

总结一下,过期药物不能吃的原因是:

1. 药性下降(失效): 药物的有效成分含量降低,无法达到治疗效果,等于“吃了也白吃”,耽误病情。
2. 毒性上升(变质): 药物分解产生有害物质,可能对身体造成意想不到的伤害,比如过敏、器官损伤等。

这两个风险是并存的,而且在不同药物身上体现的程度不同。我们普通人没有专业的检测手段来分辨药物是否变质,所以最安全、最负责任的做法就是:严格按照保质期使用药物,过期了就及时丢弃。 这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整个医疗体系负责。毕竟,乱用药、无效药,最终都会给我们带来麻烦。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稳定性

有一位带孝子的父亲曾经说过:没有王权是永恒的。

所以以此类推,也没有什么物质会恒永不变。

药物的组成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原料、辅料、包材。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原辅包。


以化药为例,原料就是这个药中起关键成分的化合物,一般我们用API来称呼它。这个成分可以是单一的,例如阿司匹林,其中API就一个——乙酰基水杨酸。也可以是多个(复方),例如复方APC就是3个成分(A:阿司匹林,P:非那西丁,C:咖啡因)。


但是单有API是没办法成药的,因为直接服用API会有很多问题。例如有些化合物会有让人无法忍受的苦味和涩味,有些化合物刺激食道容易产生呕吐感,有些化合物对口腔、消化道粘膜刺激过大,有些化合物在胃液中不稳定易分解,有些化合物量太小导致无法成包装等。


因此绝大多数药除了API,还有辅料。这些辅料用途各异,有些用来掩味,有些用来成片成丸,有些用来增加胃液稳定性,有些用来起到缓释作用等。


包材则是药品包装。


API本身时间长了,会发生分解,API本身和辅料长期共存,也有可能发生互相作用。这一切都会导致药物里面的成分发生变化。


而成分变化,带来药物的治疗作用下降,其实只不过是“治不好”。但是如果分解或者互相作用产生有生理活性的杂质,那就可能是要人命的事情了。

user avatar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这个问题相对来说很容易想明白,并找到对应的例子。

1、产生有毒物质的例子

万物皆为药,这是中医的一个说法。

比如花生,可以看成一种药,放久了的话会发霉。

发霉的原因是有黄曲霉细菌。这个细菌会生成剧毒物的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一多,直接吃死人,黄曲霉素浓度不大,吃的次数多,会得癌症。

这种例子就很多很多了……

归结起来就是毒性增加。

很多药物,尤其是营养成分的药物,如果没有防霉剂,放久了(比如眼药水)容易细菌滋生,这样毒性增加。

……

2、活性成分发生反应分解掉了等等

最典型的是青蒿素。

青蒿素靠的是双氧碱。

这玩意很不稳定。

比如屠奶奶一开始是加热的条件下萃取,得到的提取物没有鬼用。

最后是想到了常温萃取。

核心就是类似双氧水一样,放久了,双氧水会分解。

这种例子就是属于药性下降。

3、保质期很长的药

这里举一个例子。

比如

上面一本书,提到过毛发验毒。

毒品都可以做药的,曾经都当成过药的。冰毒就很稳定。如果一个人不剃头发。

冰毒是会一直在头发里存在的。

100年都不会变的。

因此常见的保质期非常长的东西是这么几种。

食盐——对应生理盐水

醋——对应酸

酒——对应酒精 ,酒还有越陈的越好的说法

糖—— 糖的保质期很长

注意,注意,卖普洱茶的人很坏,尤其那些胡说八道说要陈年普洱茶的,说放上20年的普洱最好的。这种就是胡说八道。

这种普洱茶放久了就发霉了,发霉了意味着黄曲霉素多。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