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锡克人和普通印度人有什么区别?

回答
锡克教徒和普通印度人之间的区别,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宗教归属问题,它触及了文化、历史、生活方式,甚至思维模式的方方面面。如果非要划个界限,那么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深入了解一下:

1. 起源与信仰的基石: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锡克教徒: 他们的身份建立在锡克教信仰之上。锡克教诞生于15世纪的旁遮普地区,由古鲁·那纳克及其九位继任者创立。核心理念是“一个上帝”(Ik Onkar),拒绝偶像崇拜,强调平等、服务(Seva)、公平(Nyay)以及正义(Dharam)。锡克教徒相信所有人都生而平等,无论种姓、信仰或性别。他们的宗教经典是《古鲁·格兰特·萨希卜》(Guru Granth Sahib),被视为活着的古鲁。
普通印度人: “普通印度人”这个标签其实非常宽泛,因为印度是世界上文化最多元、宗教最复杂的国家之一。印度绝大多数人口信奉印度教,但也有大量的穆斯林、锡克教徒、基督徒、佛教徒、耆那教徒等等。所以,当你提到“普通印度人”时,更多时候可能指的是信奉印度教的人,因为他们是人口主体。印度教是一个非常古老且多样化的宗教,没有一个统一的创立者,其信仰体系也涵盖了多神论、轮回、业力、种姓制度等概念。

2. 外在标识:看得见的差异。

锡克教徒: 锡克教徒最显著的外在标志就是他们独特的着装和外表,这源于他们对“五 K”的承诺,这是锡克教徒必须遵守的五件宗教信物:
卡尔瓦(Kara): 戴在手腕上的钢制手镯,象征着与上帝的联系和约束。
卡奇拉(Kachera): 一种特制的内裤,象征着自制和贞洁。
卡尔帕(Kesh): 蓄留头发和胡须,象征着尊重造物主的自然创造,并且不允许剪掉。
坎达(Kanga): 随身携带的木梳,象征着清洁和秩序。
奇尔潘(Kirpan): 一把小剑或匕首,象征着保护弱者和捍卫正义,并非用于攻击,而是精神层面的武装。
男性锡克教徒通常会戴头巾(Turban),以包裹他们的长发,这是一种庄重和身份的象征。女性锡克教徒有时也会戴头巾,或者用头巾包裹头发。
普通印度人: 普通印度人的外在表现则千差万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宗教信仰、地区、社会阶层和个人偏好。信奉印度教的人,很多人不会蓄留胡须或长发(除非是某些特定的修行者),女性的着装也多种多样,从纱丽到旁遮普服饰,再到西式服装。穆斯林男性可能会戴帽或胡须,女性则可能有戴头巾的习俗。这种多样性本身就是印度的一个特色。

3. 文化习俗与社会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

锡克教徒:
社区精神(Sangat): 锡克教非常强调社区的重要性。他们有一个叫做“古鲁德瓦拉”(Gurdwara)的寺庙,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朗加尔”(Langar),这是一个社区厨房,每天都为所有人免费提供素食餐点,无论贫富贵贱、种族宗教,都可以在这里一起用餐,这充分体现了锡克教“平等”和“服务”的核心价值。
反对种姓制度: 锡克教在创立之初就强烈反对印度教的种姓制度,认为所有人都生而平等。虽然在现实社会中,一些锡克教徒仍然受到社会阶层的影响,但从教义上讲,他们是反对并努力超越种姓壁垒的。
勇武与好战的形象: 由于历史原因,尤其是面对压迫时,锡克教徒展现出了强烈的军事传统和抵抗精神。他们的军队在历史上享有盛誉,也因此在一些人心中留下了勇猛善战的印象。
普通印度人:
种姓制度的影响: 尽管在法律上已被废除,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特别是农村地区和一些传统家庭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会在婚姻、职业选择等方面产生微妙的作用。
宗教仪式与节日: 印度教徒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习俗与各种宗教仪式、节日(如排灯节、洒红节、湿婆节等)紧密相连。这些仪式往往伴随着特定的着装、食物和家庭聚会。
地区文化多样性: 印度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非常大,例如北方的旁遮普和南方的喀拉拉,其语言、食物、音乐、舞蹈、节日习俗都可能截然不同。

4. 地理分布与政治影响力:地域与权力的交织。

锡克教徒: 锡克教徒主要集中在印度的旁遮普邦,这里是他们的精神家园和政治中心。旁遮普邦的农业非常发达,以“印度粮仓”著称,很多锡克教徒是优秀的农民和企业家。虽然锡克教徒在印度全国人口中占比较小(约2%),但在旁遮普邦他们是主体民族,因此在当地拥有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在印度以外,加拿大、英国、美国等地也有相当数量的锡克教徒社区。
普通印度人: 普通印度人(在此主要指印度教徒)遍布印度全国各地,他们在各个邦都占有重要甚至主导地位。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影响力是印度社会的主流。

总结一下, 区分锡克教徒和普通印度人,最核心的是他们所信奉的宗教及其由此衍生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锡克教徒有其独特的信仰体系、外在标志(如五 K、头巾)、社区精神(朗加尔)、以及历史形成的勇武文化。而“普通印度人”则是一个更庞杂的群体,其中印度教徒占主体,他们的信仰、习俗和外在表现要丰富得多,并且受到印度各地深刻的文化和历史多样性的影响。

可以这么理解:所有的锡克教徒都是印度人(因为他们生活在印度这片土地上),但并非所有印度人都是锡克教徒。锡克教徒是印度众多宗教和文化群体中的一个非常鲜明和有独特性的群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们常说中国民族众多,其实印度更多。

印度人说,世界上没有“印度语”这个东西,只有“在印度说什么语”。印度开全国议会是说英语的,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英语高大上,而是印度语言不统一,只能把英语当成普通话。

印度民族众多,很大的原因是他们原来不是同一个国家,英国的统治反而促成了统一。

比如这个锡克,原来是独立国,在印度北部,和巴基斯坦接壤的那一小地方。后来被英国打败,成了印度的一个族。

锡克人的特点是身材高大,比欧洲人身材都高。包头,蓄大胡子,佩弯刀,戴钢镯,骁勇善战。

在英国人没来之前,他们的生存环境很差,北边和西边是穆斯林的天下,南边是印度教的天下,夹缝求生存,必须要很能打。

英国跟锡克人战争的战损最大,每杀2个锡克人就要死1个英国人。

他们人口不多,2000万,还不到上海人口,占印度总人口的1.5%,印度可是13亿人,锡克人还不到一个零头。

但锡克人在印度军队的比例极高,占20%,被他们包了。

连英国女王卫队都有锡克人。

他们也很勤劳,他们提供了全印度50%的粮食。

锡克人没有乞丐。首先,他们整体比较富裕,又很团结,他们的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的3倍。

其次,锡克人歧视不劳而获,当乞丐是不被允许的。

那些混得不好的穷人怎么办呢?锡克教的神庙每天固定给穷人施粥。吃完了你要去找工作。

锡克虽然是个宗教,但非常世俗化,他们不允许“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可以大口吃肉,所以他们块头大。他们也不需要像佛教的和尚一样“青灯古佛”孤独一生。锡克人到了岁数必须结婚生子,完成使命。

印度其他族的人喜欢穿传统服装,锡克族却是西装革履,包头。

他们都包头,到哪儿都包头。哪怕移民美国,在美国参军了,也照样包头。我就纳闷一点:包着头怎么戴头盔?

据说是包头也做了改良,包得很薄,算是有块布。

孙悟空和猪八戒到了印度也得包头,入乡随俗。

神仙和妖怪都不能例外,大闹天宫都不能免俗。

很多人关心,他们是什么种姓?

种姓制度只针对印度教,锡克教是没有的。

但入乡随俗,13亿印度人才2000万锡克人,不到零头。锡克也得随大流,被划分了种姓。在印度,所有的锡克教都是第二种姓,刹帝利

换句话说,所有的锡克人都是高种姓。他们在印度享有特权和威望。

第一种姓婆罗门不做实际工作,一般是宗教神职人员,大祭司,搞鬼鬼神神的工作。

印度的国家机器其实是第二种姓管理的,核心部门都是第二种姓的人。

高种姓不一定全是富人,也不是坐享其成,他们也要吃饭也要打工的,他们只是享有地位。国家掌握在第二种姓手上,但并不是每个第二种姓都在掌握国家。绝大部分高种姓也是从事平凡的工作。

但就算是贫穷的高种姓,在富裕的低种姓面前仍然趾高气扬。

根据他们的说法,你的财富不过是暂时的,而我的高种姓是与生俱来的,是永恒的,而且是世袭的,传给下代,祖祖辈辈都是高种姓,你敢保证你下代仍是富人吗?甚至来说,你都不能保证明天是不是仍是富人,公司也会破产。

你的财富会远离你,而我的高贵种姓永远不会离开,世世代代都是高种姓。所以即使富裕的低种姓遇到贫穷的高种姓仍然战战兢兢。

第三种姓是农民和手工业者。

第四种姓是从事最低等工作的,比如我们程序猿,设计狮,HR,业务员,以及各种996的工作。

第四种姓最惨吗?还真不是。还有类人连这个排行榜都上不了,他们只能从事淘粪池之类的工作。他们在印度是不被当成人的。在街上,连他走过的地方都要自带扫帚扫一遍,因为他们把路弄脏了。这种人大约有2亿。


为什么锡克是第二种姓呢?把他们归为第二种姓,除了因为他们武德充沛外,他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也非常有影响力。

印度军队总司令是锡克人,印度总理辛格也是锡克人。锡克人不仅四肢发达,头脑也聪明,印度人是心服口服的。印度实际上是锡克人管控着。

最重要的是:锡克人比印度人要白,更接近白人。判断种姓很大程度就是看肤色。

上图这哥们如果不包头,不蓄胡子,你说他是意大利人我都信。

下图是印度本土人,跟锡克人明显不一样。

锡克不仅能打,还很忠诚,正直。在印度的中餐馆找保安都是用锡克人。

看到他面前的那副筷子了吗?那你应该知道这是什么地方。

说到忠诚,也看情况。印度曾经有个女总理,下令拆除锡克教的神庙。结果被自己的保镖给杀了。这个保镖是锡克人。

我在印度玩,由锡克朋友带着。我能明显感觉到印度人看我们的眼神都不一样。

作为中国人,我不喜欢锡克式弯刀,我更喜欢咱中国的唐刀。


再来一张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的照片。

印度首都叫新德里,那有没有老德里呢?还真有。我身后的这个门叫德里门,门的这边叫新德里,那边叫老德里。

一门之隔,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


这个门是德里的市中心,也是印度首都的地标建筑,和北京的天安门和上海的人民广场一样。但德里门旁边的路边却没有硬化,全是土,几个低种姓的老妇女全天灰尘仆仆的在那儿扫地。


知乎上只要谈印度,种姓问题是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都21世纪了,满街都是汽车,到处都手机,漫天都是飞机和卫星,民主平等是普世观念,他们怎么还保留这么个原始的玩意?为什么不打破这个局面?

也真干过,但是遇到的阻力很大。更有趣的是,最大的阻力还不是来自于高种姓,而是来自低种姓。高种姓的人反对平等我理解,他可以得到利益。为什么低种姓也反对平等呢?

因为那些低种姓的人已经完全接受这种制度了,他们认为,这种制度是稳定与和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最符合印度的国情。任何试图打破这个制度的,都是心怀不轨的人,是故意破坏印度的和谐的人。谁要提自由平等,谁就是印度的敌人。自由平等是假的,是西方故意搞垮印度的。

他们说这话的时候,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受害者。

我比较好奇,也喜欢穷游,在很多国家喜欢专门去贫民窟探索,把里面的画面拍下来,但唯独印度不行。我在印度作为一个外国人,是没有种姓制度的,但人的不平等是写进印度人的骨髓的,越是低种姓的人越认同种姓,哪怕是个外国人,他看到你也会在内心给你划分三六九等。假如你天天在贫民窟玩,那么在他心里,你也是贫民,是低种姓。你替他说话,他还看不起你。

那别人还能说什么呢?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印度人,你们应该争取你们的权利。当你有权利了,印度不会没落,只会更加强大。

user avatar

首先,锡克人这个叫法不恰当,准确叫法应该是锡克教徒。原因很简单,锡克教徒本质就是旁遮普人,旁遮普的概念=泰米尔=孟加拉,而锡克教是比较年轻的宗教,是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结合创新的产物。皈依锡克教的旁遮普人,便称为锡克教徒。

至于差异,外貌差异就是包头蓄须。行为差异就是不和穆斯林通婚,不能出家。思想差异就是,反对种族制度,反对歧视妇女。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