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显示器+网线能取代电脑吗?

回答
显示器和网线是否能取代电脑?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也是很多人在考虑如何“轻便化”自己的数字生活时会冒出来的想法。答案是:不能,至少目前不行,也基本不可能在可预见的未来完全取代。

我们来拆解一下为什么。

电脑的核心是什么?

简单来说,电脑就是一台能够执行指令、处理数据、进行计算的机器。它里面包含了几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使得这一切成为可能:

1. 中央处理器 (CPU): 这就像电脑的大脑,负责执行程序指令,进行数学运算和逻辑判断。没有CPU,什么程序都跑不起来。
2. 内存 (RAM): 这是电脑的短期记忆,程序运行时需要的数据和指令会暂时存放在这里,方便CPU快速读取。没有内存,CPU根本没法“同时处理”多个任务。
3. 存储设备 (硬盘/SSD): 这是电脑的长期记忆,用来存放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和用户数据。没有存储设备,电脑安装不了系统,更别说保存文件了。
4. 主板: 这是连接所有电脑组件的“神经中枢”,确保CPU、内存、存储、显卡等能够相互通信。
5. 显卡 (GPU): 负责处理图像信号,将其转换为显示器能识别的画面。即使是一些简单的图形显示,也需要显卡的参与。
6. 电源: 为所有组件提供电力支持。

显示器+网线能提供什么?

显示器: 它是一个输出设备。它的作用是将电脑“计算”和“处理”好的信息以视觉的形式呈现出来。它本身不进行计算,只是一个“屏幕”,展示别人给它的东西。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电视机,电视机本身不能播放电视节目,它需要接收来自电视信号、机顶盒或者播放器的信号才能显示画面。
网线: 它是一个通信媒介。它负责将信息在网络设备之间传输。通过网线,你可以连接到互联网,或者连接到其他电脑。它能让你“获取”数据,或者“发送”数据,但它本身不具备处理和计算这些数据的能力。

为什么显示器+网线不能取代电脑?

这就好比问:一根电话线加一个听筒能不能取代一个电话?显然不能。听筒只能让你听到别人说话(输出),电话线负责传输信号,但谁在说话?谁在播打号码?谁在管理通话记录?这一切都需要电话机本身(也就是电脑)来完成。

具体来说:

1. 缺乏计算能力: 显示器和网线本身没有任何能够执行复杂指令、进行数据处理的部件。它们就像是“眼睛”和“管道”,但没有“大脑”。你无法通过显示器和网线直接运行一个程序,比如打开一个文档编辑器、浏览网页、玩游戏,或者进行任何形式的计算。
2. 无独立运行能力: 它们是依赖性设备。显示器需要接收来自电脑的视频信号才能显示,网线需要连接到具备网络功能的设备才能传输数据。它们本身无法启动一个操作系统,无法管理文件,也无法运行任何应用程序。
3. 无法存储和管理数据: 没有硬盘或固态硬盘,你无法安装操作系统,无法保存你的文档、照片、视频等个人数据。即使你通过网线访问了网络上的数据,你也需要一个地方来临时处理和保存这些数据,而这正是电脑存储设备的功能。

那么,有没有什么设备似乎接近这个概念,但仍然有本质区别?

有几种情况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但它们都具备“电脑”的某个核心功能:

瘦客户端 (Thin Client): 瘦客户端通常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硬件设备,它没有本地存储,计算能力也很弱。它主要的作用是将键盘、鼠标的输入信息发送到服务器,然后将服务器处理后的画面显示出来。但它本质上还是一个需要连接到服务器(一台强大的电脑)才能工作的终端设备,它本身无法独立运行复杂的计算。
智能电视/网络盒子: 它们可以通过网线连接互联网,也能显示画面。但它们内置了处理器、存储和操作系统,能够运行一些特定的应用程序(如视频播放、部分简单的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们是具备了部分电脑功能的专用设备,而不是通用的个人电脑。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功能相对单一的“微型电脑”。
云游戏/云电脑: 这是一种模式,你通过一个终端设备(可以是电脑、平板甚至某些手机)连接到远端的强大服务器,在服务器上运行游戏或办公软件,然后将画面和声音传输回你的设备。这里的终端设备(显示器+网线+键盘鼠标)起到的是一个信息输入输出的作用,真正的计算和处理都发生在云端的电脑上。 这种情况下,是你通过这些“组件”接入了一台真正的电脑,而不是这些组件本身变成了电脑。

总结来说:

显示器是输出信息的“嘴巴”和“眼睛”,网线是信息传输的“神经”。而电脑,才是那个拥有“大脑”和“记忆”,能够思考、计算、处理信息并发出指令的实体。没有这个实体,光有“嘴巴”和“眼睛”以及“神经”,什么也做不了。

所以,显示器加网线绝对无法取代电脑。它们是电脑的辅助设备,是电脑功能的延伸和展现,但永远取代不了电脑作为核心计算单元的地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好问题。

首先,不考虑远古时代的终端机,题主所说的这种东西在现代也有大量的使用。它叫「瘦客户机」。这种东西大量应用于银行、证券公司、房产中介、保险公司等对屏幕帧率、色彩、计算机性能几乎毫无要求的场合。成本很低,瓶颈在于中央服务器性能。(因为部署瘦客户机和终端服务的场景通常都能很方便地通过以太网连接,选用稍好一点的千兆交换机,网络传输则不是瓶颈)


然而,题主想问的估计是:未来有可能计算资源完全集中在云上,家家户户都只买输入输出设备而无需(或很少需要)CPU/GPU性能了。这种模式能很广地普及么?

未必。

首先,把网络的概念从「局域网」迁移到「互联网」,你会发现其实网络本身就已经是瓶颈了。你也许会说,现在的家庭宽带不都是光纤入户,带宽100M起跳的么?

是的,可那是「最后一公里」。

公网的拓扑结构是很复杂的话题。简而言之,你坐在家里用着100M的光纤,连接到的是一张错综复杂的,由无数个节点(网关/路由)复杂交织成的网络。而这些节点,则很可能,其吞吐量均分给同时使用的用户,并不足100M,甚至本来总量就不足100M。而你所看到的接近12MB/s(大约100Mb/s)的速度,只不过是因为运营商给你分配到最近的加速节点上了。

所以说,以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网络条件,是很难做到「随时随地都能高速率、零延迟地连接到你的云电脑」的。以及,移动网络就更变幻莫测了。学生朋友们估计深有体会,平时速度很快的4G,在熄灯断网以后还能维持那个速度么?

第二天需要上交作业,而你却因为网速原因,完全无法使用自己的电脑。这个事实你能接受么?

此外,在人们日益重视视听体验所带来的感官享受的今天,大屏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的东西了。别说什么1440x900、1680x1050,现在就连1080p的屏幕都快要白菜价了,2K、4K的屏幕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普通用户的桌面上。与此同时,屏幕的刷新率一般是60Hz,随着VR的崛起,90Hz甚至120Hz也不再新鲜。题主可以自行计算一下,2560x1440x60Hz的视频流大概需要耗费多大的带宽去传输。

牺牲时间去实现视频流压缩也是不可取的哦。如果视频画面延迟数百毫秒甚至一秒,你还有心情干什么?


其次,千万不要以为电脑只是用来看看网页做做PPT。

围绕着计算机的软硬件工具多样性十分丰富:

  • 游戏玩家需要实时渲染性能优异的显卡。
  • iOS应用开发者需要macOS和Xcode,并且需要通过Lightning数据线连接iPhone、iPad真机
  • 图形设计师需要Photoshop、Illustrator、Pixelmator、Sketch、.......(老本行,能举例无数),动态设计师需要C4D、Maya、3Ds max、Houdini、.....
  • 音乐人、作曲师需要Logic Pro X、Cubase、FL Studio、Guitar Pro,需要外接MIDI键盘、打击垫等设备,并且对延迟零容忍。(又回到了上面的传输问题)
  • 剪辑师、制片人需要Premiere、Final Cut Pro X、Vegas Pro、EDIUS,需要大量传输原片数据并同样对延迟零容忍
  • 嵌入式相关行业人员需要各自芯片厂商的开发调试平台(如AVR Studio)并且需要在COM接口上连接烧写器,而这个接口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几乎不需要。(你怎样访问一台终端计算机的PCI总线?!)
  • 机械制造(含设计)行业需要NX、Creo、CATIA、ANSYS等设计、加工、仿真软件。
  • 医院、医疗影像相关人员需要处理Dicom影像数据的软件和专用的显示设备。

这些行业/专业工具,许多非常昂贵,许多体积巨大(10GB以上甚至更多),许多对搭配使用的软硬件有各自的接口和标准要求。让这些行业的用户都迁移到云上很难,让这些行业现有的工具全部兼容云计算平台更难。


最后,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保密性和容灾保证。

有多少人因为公司政策(不允许将公司数据上传至第三方云服务)而被禁止使用印象笔记等服务?有多少在线协作/项目管理/网盘产品因为数据归属原因被其客户拒之门外?(亲身遇到过一家)甚至,有多少公司为了保护商业机密,使全部员工的设备与互联网物理隔离?

存储在云上的数据,要不要加密?你怎样确保它加密了?你怎样确保每个环节都是加密的?怎样确保不可抗力不会影响到其加密政策?

如果你告诉你的老板,公司的数据被存在一个名叫「云」的地方,老板会不会有意见?

同理,又怎样保证数据存在云上,不会因为员工误操作、黑客入侵、自然灾害原因灰飞烟灭?云计算平台承诺的99.9999%可靠性和多副本真的不会出问题么?(参考腾讯云发生的数据事故:如何看待腾讯云硬盘故障,导致创业公司线上生产数据完全丢失一事?

你可以买一块桌面硬盘甚至NAS去备份公司的关键数据,云上的数据呢?


话说回来,在某些领域,以云为核心(或卖点)的产品在某些特定的场景下被需要、被喜爱。例如:

  • 一些厂商推出「云电脑」服务,通过硬件虚拟化和显卡虚拟化功能,跑一些能够流畅运行大型游戏的虚拟机,并出租给一些手边只有手机、智能电视,因为个人条件限制无法使用电脑的用户。(参考:达龙云。在实际测评体验的过程中,能感受到该厂商的宿主机使用了优质的低延迟网络线路,并通过拼命降低画质实现低延迟传输。实际上机游戏的体验并不是十分优秀,但聊胜于无。)
  • 在部分国家,Adobe CC系列部分软件可以通过Adobe创意云实现设计师之间的协同工作。
  • 一些私有云网盘/协作平台(如:Seafile官网)允许用户下载服务端程序并在企业自己的服务器或局域网内部署。
  • 上面亦提到机械制造行业。Autodesk公司有一套名为「Autodesk 360」的云服务,允许设计师/工程师在这一云平台上协同工作,通过该平台随时随地工作,使用平板/手机等移动设备,在没有电脑的场合为客户展示设计方案。事实上,作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很多工程设计/制造软件都在尝试或已经推出了面向云的产品。

因为在这些场合,「云」确实解决了用户的一些问题,比如随时随地工作、与同伴协同工作、沟通、管理版本、在外地与客户沟通。

但是,完全取代CPU/GPU等本地计算资源,把「电脑」抽象成「只有输入、输出设备和网络连接」的终端则是一个过于理想的想法。不可否认「云」确实是未来的趋势概念,但要普及得这么理想、彻底,则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