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中小学生暑期沉迷网络调查显示:玩手机精神焕发,提作业萎靡抗拒?应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

回答
暑期“网瘾”新常态:精神焕发于虚拟,萎靡抗拒于现实——如何引导未成年人回归真实生活?

暑假本该是孩子们放松身心、增长见闻的宝贵时光,然而,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暑期沉迷网络调查,却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实:当手机屏幕点亮,孩子们仿佛注入了活力,精神抖擞;而当作业本翻开,迎接我们的却是萎靡不振和强烈的抗拒。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反映了网络对未成年人精神世界的强大吸引力,也敲响了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的警钟。

“网瘾”新常态的背后:虚拟世界的“高回报”与现实的“高门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我们得深入剖析一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未成年人眼中各自的“价值体系”。

虚拟世界:即时满足与无尽探索
即时反馈与成就感: 网络游戏、短视频平台等,往往能提供即时且丰厚的反馈。在游戏中,每一次升级、每一次胜利都能带来直接的成就感和奖励;在短视频里,点赞、评论、分享,都能迅速满足被关注、被认可的心理需求。这种“我付出,我立刻得到回报”的模式,极易形成正反馈,让孩子在虚拟世界里感到掌控感和价值感。
丰富多样的内容与感官刺激: 网络上的信息量是爆炸式的,游戏画面炫丽,视频内容五花八门,从搞笑段子到科普知识,从虚拟社交到沉浸式体验,总有一款能精准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这些内容通常经过精心设计,能够提供强大的感官刺激,满足孩子探索未知、追求新奇的心理。
逃避与补偿机制: 对于一些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压力,或者感到不被理解的孩子来说,网络世界可能提供了一个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在虚拟世界里,他们可以扮演自己想成为的角色,获得在现实中难以企及的关注和尊重,从而获得一种补偿性的满足。
社交的便捷与安全感: 很多孩子在网络上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进行便捷的社交互动。相比于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社交障碍或冲突,网络社交有时显得更为“安全”和“容易”。

现实世界:枯燥的重复与遥远的未来
作业的“低回报”与“延迟满足”: 暑期作业,尤其是那些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对于很多孩子来说,其“回报”是漫长且不确定的——等待考试成绩,等待升学,等待知识的真正应用。这种“延迟满足”的特性,与网络世界即时的“爽感”相比,吸引力自然大打折扣。
学习过程的困难与挫败感: 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付出努力、克服困难的过程。一旦遇到瓶颈,或者方法不对,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而网络游戏,则通常有更低的入门门槛,更易获得的成就感,更容易让孩子沉溺其中。
现实社交的复杂与不确定性: 与父母的沟通、与朋友的相处,都需要情商和技巧,有时会伴随着误解、冲突。相比于网络上的“匿名”或“选择性展示”的社交,现实社交的难度可能更高。
缺乏兴趣的引导与动力激发: 如果孩子的学习内容与他们的兴趣点脱节,或者没有得到足够的引导和激励,那么他们自然会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抗拒。

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这是一场“拉锯战”,需要“组合拳”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简单地禁止或一味责骂是无效的,甚至可能适得其反。我们需要采取更系统、更人性化的方法,将孩子从虚拟世界的“沉醉”中 धीरेधीरे (dheere dheere 印度语,意为“慢慢地”) 拉回到现实生活的“精彩”中。

一、 家长与学校的责任共担:构建家庭与学校的“防火墙”与“引路灯”

1. 家长:从“管理者”到“陪伴者”与“榜样”
理解与沟通先行: 不要急于给孩子贴上“网瘾”的标签。首先要理解孩子为什么喜欢网络,是出于好奇、社交还是逃避?耐心地与孩子沟通,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建立规则与界限: 与孩子共同商定使用网络的“时间表”和“内容清单”。例如,每天固定玩游戏的时间,禁止访问不适宜的内容。关键在于规则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执行的坚持性。
以身作则: 家长自身的网络使用习惯非常重要。如果家长整日沉迷手机,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多花时间陪伴孩子进行亲子活动,展示现实生活的乐趣。
发掘现实兴趣: 积极引导孩子参与户外活动、体育运动、艺术创作、阅读等。当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时,对网络的依赖自然会减弱。例如,陪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参加夏令营,或者一起学习一项新技能。
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陪伴不等于人在旁边,心却在手机上。高质量的陪伴是指全身心地投入,与孩子交流,玩耍,共同体验。
关注孩子的情绪与心理健康: 很多时候,沉迷网络是孩子心理问题的表现。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和解决他们可能面临的压力、焦虑或孤独感。

2. 学校:从“知识传授者”到“兴趣引导者”与“能力培养者”
创新教学方式,提升学习吸引力: 鼓励教师运用更加生动有趣、互动性强的方式进行教学。结合多媒体、实践活动等,让学习本身变得更有吸引力。
开展网络素养教育: 学校应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教会学生如何辨别网络信息真伪,如何保护个人隐私,以及如何健康地使用网络。
心理健康辅导: 加强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功能,为有网络使用困扰的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和支持。
丰富课外活动,提供现实“替代品”: 组织更多高质量的课外活动,如社团、兴趣小组、体育比赛、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就感和社交满足感。
家校联动: 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分析学生沉迷网络的原因,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二、 孩子自身:培养“自我管理”能力与“现实感知”能力

1. 提升媒介素养: 教会孩子认识到网络世界的虚实边界,明白网络上的虚拟形象与现实人格的差异。让他们学会批判性地看待网络信息,不被表面的光鲜亮丽所迷惑。
2. 培养目标感与自律性: 帮助孩子设定短期和长期的学习、生活目标,让他们明白完成这些目标的重要性。通过小目标的达成,逐步培养他们的自律性和时间管理能力。
3. 学会时间管理: 引导孩子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将学习、娱乐、休息、体育锻炼等活动都纳入其中。使用一些时间管理工具或方法,例如番茄工作法等,来提高效率。
4. 认识到现实的价值: 让他们明白,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情感体验、以及通过努力获得的成就,是虚拟世界无法完全替代的。鼓励他们多与家人朋友交流,参与社会活动。

三、 社会层面:营造健康的网络环境与积极的社会氛围

1. 平台责任: 网络平台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加强对未成年人内容的审核与管理,设置防沉迷系统,并提供更多有益身心健康的内容。
2. 社会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正确使用网络的重要性,以及沉迷网络的危害,提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问题的关注度。
3. 提供多元化发展机会: 社会应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活动机会,让他们有更广阔的舞台去展示自我,实现价值。

总结: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冲刺

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绝非一蹴而就的工程,而是一场需要耐心、智慧和持续努力的“马拉松”。它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核心在于,我们要让孩子们在现实世界中找到比虚拟世界更真实的快乐、更深刻的价值和更坚实的情感连接。当他们能够享受学习的乐趣,感受运动的激情,体验人际交往的温暖时,网络自然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工具”,而非“主宰”。让我们一起努力,帮助孩子们在虚拟与现实之间找到平衡,健康快乐地成长。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小孩子的自制力根本没那么强,抛开小孩子不说。你看看现在的成年人,刷抖音,快手,玩王者,也跟着了魔一样。

大人没有做好榜样,说什么都白搭。

说白了,这就是时代发展过快,娱乐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弊端。

往前推十几年,哪有那么多事?

无论推出多少防沉迷模式,仍然是屡禁不止。

归根结底,没找到病根。

孩子从小树立的价值观,是非观。

大人做好榜样,有空玩手机,不如多陪孩子读两本书。

user avatar

很多家长不知道,家长已经被时代给抛弃了。这不是玩不玩游戏的问题,这是家长需要成长为现代社会家长的问题。家长以为自己只要生个娃,然后拼命叫孩子补课培训写作业,孩子就可以取得好成绩,成为被别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的家长自己一身技能,你有么?别人的家长本身就可以自己培养小孩,你会么?为什么你只会一句:好好读书,考好大学,然后再砸钱给孩子去培训班,你的孩子就可以脱颖而出,成为品学兼优的孩子?一句话一袋钱就能解决这事情这么简单吗?


如果只需要喊几句就能解决,那人人都上清华北大的分数线了。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对家长的要求越来越高,家长还在用上个世纪那一套来教小孩,分分钟就是被淘汰的结局。孩子喜欢玩游戏,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孩子喜欢玩游戏?如果想让孩子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如何让孩子通过游戏去引到学习这方面去?如果孩子沉迷游戏,有没有想过如何让孩子厌恶游戏?


没想过吧?能想到的只有:你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大了只能端盘子这种空洞话语,你带你的孩子去刷盘子,别心软,刷到他怕为止,让他了解不好好学习的后果,都有用一些。


学习是要建立起兴趣和正向反馈才行的。为什么不喜欢学习,那就是因为学习没有给自己正向反馈,你不找出给正向反馈的办法,就说都是游戏害的,即使没有游戏,孩子也会整天走神划水,不会去碰学习的。这是战略上的懒惰,你解决不了,想不到办法,输的是你的孩子。


这样的家长,即使把全世界的游戏都禁掉了,自己的孩子仍然是考不上大学的,不用挣扎了,让孩子当个废材接受阶层的滑落吧,你不下去,其他人哪有机会完成阶层流动?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