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部「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这一通知?

回答
教育部出台了这样一项通知:“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这绝对是个大动作,在当下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关于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手机使用的讨论一直就没有停息过。这项通知一出,可以说是给了很多家庭和学校一个明确的信号,也引发了不少思考。

首先,咱们得从通知的 出台背景 聊聊。你想想,现在的孩子们,手里拿着手机,眼睛盯着屏幕,这个画面是不是太熟悉了?家长们担心孩子过度沉迷,影响视力、学习,甚至身心健康,这都不是空穴来风。学校这边呢,也有自己的考量。过去,手机在校园里造成的干扰确实不少,比如上课玩手机、考试作弊,还有一些学生因为手机引发的攀比、社交问题等等。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教育部这项通知是为了 治理校园内手机的泛滥和潜在的负面影响,重新营造一个更纯粹的学习环境。

再来看看通知的 核心内容:“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和“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这两点是这次通知的“重头戏”。

“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这条,说实话,执行起来难度不小。首先,合理性 上的讨论就不少。一部分人认为,现在是数字时代,手机作为一种通讯工具,在紧急情况下,比如孩子生病需要联系家长,或者家长临时有急事联系孩子,是不是就失去了这种便利性?是不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尤其是对于一些住校的孩子,或者距离学校比较远的孩子,手机在他们和家长之间建立联系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另外,如何界定“不得带入” 也是个问题。是真的完全禁止,还是有条件地允许,比如家长同意、并且是学习用途的,可以带入但需统一管理?如果真的完全禁止,那学校门口可能得成家长们接送孩子的“战场”,场面可能会有点混乱。

而“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这一点,争议相对小一些,但依然有值得探讨的地方。 积极的一面 是显而易见的。过去,有些老师为了图方便,直接把作业发到微信群里,甚至有些作业要求拍摄学生在手机上的答题过程。这确实可能加剧了孩子对手机的依赖。禁止这一点,是为了 避免过度依赖电子设备进行学习,鼓励孩子们回归纸质作业、独立思考,也避免了因手机平台不同、版本差异等造成的作业接收和提交问题。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面。 尤其是在一些探索 混合式学习、 个性化学习 的学校和老师那里,手机作为一种获取信息、进行协作、甚至是一些互动学习活动的工具,是有其积极作用的。比如,一些优秀的教育App可以帮助学生查阅资料、进行在线练习、或者与其他同学进行项目协作。完全禁止用手机布置作业,会不会 限制了教学手段的创新和发展?会不会让一部分学校在利用技术提升教学效率方面 错失机会?而且,如果作业布置和批改全部回归纸质,对于老师来说,工作量会不会反而增加?特别是那些需要长期跟踪学生学习进度、收集大量数据进行分析的老师,可能会觉得不方便。

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 “一刀切”的模式。中小学教育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多元化的领域,不同年龄段、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这项通知的力度很大,但是否能 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实际情况?比如,对于一些已经将手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学校,这项通知是不是会打乱他们原有的教学节奏?

总的来说,这项通知的出台, 意图是好的,是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专注力,减少校园手机的负面影响,重塑健康的学习环境。 但在 执行层面,以及 如何平衡技术与教育的关系 这方面,确实还存在不少值得深入探讨和细化的地方。

或许,更理想的状态是,在 明确禁止过度使用、不当使用手机 的同时,也能为 合理、适度的技术辅助教学 留有一定的空间。比如,可以制定更细致的校规,区分哪些情况下的手机使用是被允许的,以及如何对学生使用的手机进行 统一管理和规范,而不是一味地“一刀切”。同时,学校和老师也应该 加强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指导和教育,培养他们辨别信息、合理使用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剥夺。

这件事,就像很多改革一样,初衷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具体怎么落地,怎么才能真正让孩子们受益,还需要各方的智慧和努力去探索。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各学校一刀切政策终于开花结果得到官方背书了?

那行,反正现在我们这小孩子上学得坐地铁,坐地铁得扫健康码,扫健康码得用手机,没有手机。

那不坐地铁不行么?行,那就扫共享单车,扫共享单车得用手机,没有手机。

哦嚯,完蛋。

手机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已经超越了通讯工具这一简单的定义,成为了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为了现代人接入数字生活的终端,这不是教育部的一纸公文就能扭转的。


哦,害怕上课玩手机啊?

上课玩手机这么明目张胆的行为都发现不了,管不了,那这学校也不是禁止带手机能救的了。

需要我替大家回忆下没有智能机的时代,熊孩子的各种出圈玩法么?

user avatar

就怕全国连续出现多少例因为被没收手机而自杀身亡、或者没收了手机拿出弹簧刀甩棍致人死亡的事情之后,教育部一下子就不提这个事情,冷处理了。

要搞就得具体出方案细则,比如定义什么是这个方案所指的手机,具体的责权划分、罚则和豁免权等问题要写清楚。

user avatar

我怀疑这是小天才智能手表公关游说之后的政策。

不允许带手机

必须与家长联系

儿童智能手表

就选小天才

完美!。゚+.ღ(ゝ◡ ⚈᷀᷁ღ)

user avatar

八个字总结:拨乱反正,早该如此!

先说说“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

家长们应该是拍手称快!

我女同事,82年的80后。那年我也是刚刚毕业,无意之间瞟了一眼她的手机屏幕,看到了某某小学xx班群。

当时我的表情是这样:

就像我上文说的,刚毕业,没什么见识。我们90后大多数属于是放养型的,接触到老师的方式,基本上都是在家长会上。

或者是被叫家长。

小学时代,别说普及手机了,家里面有座机的,我们那个小县城也很少。

家长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就是这个关系。

就是这种好像有关系也没什么关系。

听起来很玄学,但实际想想……多么正常!

我问那个女同事:“什么时候有这个群啦?能不能不加?好麻烦的样子。”

80后女同事一脸无奈,她说:“大家都加了,你不能不加呀,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有的。老师还在群里面布置作业。我们还得在这个群里面拍马屁。”

类似于如下的内容,

网上对于家长群,怨声载道。

还有老师还会在群里表扬某某成绩好了,某某退步了。

对于家长来说,这简直就是社会性死亡,公开处刑。

禁止教师在群里面布置作业,希望教育部再加一句:禁止建群聊天!一对一的沟通!

再来说说第一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

这个也是非常好!

第一,作为一个学生,你有什么特别复杂的,像成年社会人那般人际关系,每天亟待处理吗?

智能手机最主要的功能还不是打游戏?

第二,给大家看一个东西。

电子词典。

90后这一代特别的流行,不知道00后10后的小朋友们是否买过。

上高中时期,有个男生带了一个电子词典进了教室,被班主任当场没收。那个男生反驳说,我是学习的。

我们班主任根本不相信,没有别的原因,上面有俄罗斯方块,有五子棋等小游戏。

成年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何况是未成年人?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的看,智能手机对学生党来说也是有必要的,具体而言,目前还是疫情期间。没有手机,你怎么展示你的健康码?

移动支付都那么普及了,没有手机,你怎么扫码吃饭?

不过为了防止你家而孩子沉迷,可以在手机上进行一个物理性的设置,让你的孩子玩不成手机。比如给他买这个手机。

扫个码等功能,但是你刷抖音,打王者,玩吃鸡?嘿嘿嘿,想想就行啦。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教育部出台了这样一项通知:“中小学生不得带手机入校,学校不得用手机布置作业”。这绝对是个大动作,在当下信息爆炸、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关于孩子接触电子产品、手机使用的讨论一直就没有停息过。这项通知一出,可以说是给了很多家庭和学校一个明确的信号,也引发了不少思考。首先,咱们得从通知的 出台背景 聊聊。你.............
  • 回答
    国内部分中小学强制教师手写全年教案,不得电子编辑的这一做法,确实引发了不少讨论。在我看来,这背后有着一些值得深入剖析的原因和潜在的影响。为什么会有“手写教案”的要求?首先,咱们得理解一下,为什么教育部门或者学校会出台这样的政策。这背后可能藏着几层考量: 强调教师的“匠心”与“用心”: 传统观念里.............
  • 回答
    教育部这次发的这份文件,说实话,对于很多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核心内容就是“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它直接触碰到了当下教育领域一个很普遍、也很令人担忧的问题。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这句话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重要,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一、为什么教育部.............
  • 回答
    山东拟规定:中小学教师“全批全改”与义务教育“禁考禁面”,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信号近日,山东省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有两项内容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一是中小学教师对书面作业实行全批全改;二是义务教育学校不得通过考试、面试等方式选拔学.............
  • 回答
    आहेत有偿补课“毒瘤”难除,严管之下,中小学教育何去何从?教育部祭出“组合拳”,专项整治中小学有偿补课,尤其是“课上不讲、课下讲”这一顽疾,无疑是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件大事。这股自上而下的整顿之风,能否彻底根除这颗侵蚀校园的“毒瘤”?又将对我们惯常理解的学校教育带来哪些深远影响?这其中的复杂性,值得我.............
  • 回答
    教育部的这项“小学生作业不出校门”的新规,初衷肯定是好的,出发点也是为了减轻孩子们的负担,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休息、玩耍,或者进行一些校外的、更加多元化的学习和体验。把作业留在学校完成,理论上是希望老师能更有效地管理和指导,家长也就不必再为孩子的作业辅导而焦虑,更不用担心孩子熬夜写作业了。这项政策如.............
  • 回答
    教育部5月11日发布的《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这绝对是件好事,也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举措。咱们做家长最头疼的,除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那近视问题绝对是排在前几位的,甚至可以说是“心头大患”。这份指引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层面上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系统、更科学的认识和应对策略,这对我们家长来说,无疑.............
  • 回答
    关于上海长宁区教育局就中小学问卷中涉及“自杀准备情况”一事的回应,这件事情确实牵动了很多人的心,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教育局的回应——“对问卷内容审核把关不严,将进一步调查处理”——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次事件暴露了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教育系统内部在内容审查方面存在明显的疏.............
  • 回答
    关于中小学语文教材替换课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被替换为《智取生辰纲》一事,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背后反映了教育部门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内容选择上的考量,以及社会价值观演变对文学经典的影响。首先,我们得承认,《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确实是很多学生接触到的经典篇目。它出.............
  • 回答
    教育部这项关于“中小学生禁止带手机入课堂”并“准备手机统一保管装置”的规定,无疑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的信号,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从我的角度来看,这既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必要之举,也触及了当前教育面临的一些核心挑战。首先,我们得承认,手机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中小学生而言更是如此。它们.............
  • 回答
    看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关于“大学增负、中小学减负”的发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积极意义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争议。一、 发言的背景与核心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陈宝生部长发言的整体语境。通常,这类发言是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革方向。 “大学增负”: 这里.............
  • 回答
    近期,教育部针对“降低中专生进入大学门槛”的建议做出了回应,这一回应在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要理解这个回应,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深入剖析。首先,什么是“降低中专生进入大学门槛”的建议?这份建议通常指向的是,目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中专、职高、技校等)毕业生在升入高等职业院校(高职)乃.............
  • 回答
    如何看待教育部调查“十堰17岁中专生实习自杀”,副校长“愿以死谢罪”?“十堰17岁中专生实习自杀”事件以及副校长“愿以死谢罪”的表态,无疑是一起令人震惊和心痛的悲剧,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要全面看待这一事件,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 一、 事件的性质与影响:悲剧背后的多重拷问1. .............
  • 回答
    芬兰中小学教育体系的调整,与其说是“取消”传统教育体系,不如说是基于其长期以来奉行的以人为本、注重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进行的一次深刻的、面向未来的改革。要理解这次改革,我们需要从芬兰教育的基因、改革的驱动力、具体改革内容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几个方面来细致地探讨。芬兰教育的“基因”:为什么总是敢为.............
  • 回答
    2017年春季中小学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是中国大陆历史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调整,旨在更准确、更全面地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这项调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多年的学术研究和讨论,并在教育界逐渐形成共识。“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由来与依据传统的中国抗日战争历史叙述,往往将抗战的起点定在1.............
  • 回答
    清华北大毕业生争夺一流中小学教师岗位,这一现象的出现,背后反映了多重社会、教育和个人选择的复杂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来理解和看待:一、 社会层面: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与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变化 全社会对优质教育的渴求日益强烈: 随着社会发展和家长教育意识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基础教育的扎实与否对.............
  • 回答
    看到有博士副教授去应聘中小学教师的消息,确实挺让人意外的,也引发了不少思考。这事儿背后肯定不是一拍脑袋就做出的决定,背后一定有一些挺复杂的因素在推动。咱们就来掰扯掰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学历人才下沉”的现象,以及大家是怎么看待这件事的。首先,咱们得承认,博士副教授这个头衔,无论在哪个领域,都代表着.............
  • 回答
    深圳高薪招聘教师的传闻,再到如今被曝降薪、津贴取消,这背后反映出的是一个城市教育发展策略的调整,以及经济大环境下可能存在的“收缩”信号。这事儿,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拆开来看。首先,我们得回顾一下当年那股“高薪抢人”的热潮。 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人才吸引。在教育领域,为了.............
  • 回答
    深圳「四大校」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这一现象确实非常引人注目,也反映了当前教育领域的一些深刻变化。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解读这一现象,并探讨高学历人才热衷于中小学教师职业的原因。一、 深圳「四大校」中学教师面试一半是博士——现象解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深圳的「四大校」。通常指的是深圳市最顶尖、教.............
  • 回答
    北大清华的硕博们,曾经是科学家、工程师、金融巨头们梦寐以求的种子选手,如今却纷纷涌入中小学课堂,这景象多少让人有些意外,又似乎在情理之中。这背后,可不只是“学历贬值”那么简单,它折射出的教师岗位竞争之激烈,以及我们教育体系和社会就业环境中的一些深层问题。一、 学历光环下的教师梦:竞争的白热化程度首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