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议查一下长宁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员工资质,至少明知道自己是给未成年设计问卷,还这么玩的(我甚至怀疑这问卷没设计,直接照抄的成年人的问卷),说明他们可能根本不具备基础的心理健康辅导的能力。
2.相关单位没做审核就下发了问卷,说明这个事:很急!但是并不是那么重要,类似于一个摊派的任务,他们急于做成闭环,形成留档材料,至于这个任务到底做没做好,做没做到位——无所谓。
3.学校居然也没看看问卷,直接就让学生填写了。这可是以教育领先闻名全国,仅次于几个教育大省的上海啊——还是长宁区。一时间我不禁感慨:有些学校吧,就跟人一样,只是生的地方好,水平是真的有问题。
4.这个事这么急,说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比我们想象得更严重——但是,如果只是治标不治本,不能针对校园霸凌之类的问题做根本解决的话,那是没有意义的。
下面各位义愤填膺的答主,有一个基础的事实。
谈论自杀的相关问题,并不会引诱自杀行为,自杀想法的出现。
恰恰相反,谈论自杀的相关问题,能够帮助自杀率的下降。
讳疾忌医,才是最大的问题。
允许讨论心理问题,才能降低心理问题的发生概率和严重程度。
谈论自杀问题,不会诱导自杀。
谈论自杀问题,不会诱导自杀。
谈论自杀问题,不会诱导自杀。
这次的问卷,唯一的问题,是错误地使用了问卷。
让专门针对小群体的问卷,用到了大范围的群体里面,而且引发了媒体的热议。
对于敏感问题的保守,闭讳,恰恰是无数自杀,性侵事件的助推因素。
天主教内部娈童无数。
为什么?
就是因为天主教们盖盖子,对丑闻避而不谈,反而一味的掩盖,导致了无数的儿童遭受侵害。
国内的性侵案件,也是如此。
多少人在儿童面前,羞于谈论性教育,导致无数孩子被人性侵。
全世界的性侵事件,报案率只有10%。
中国的报案率,只有7%。
也就是说,发生了100件性侵案件,只有7个人受到惩罚。
其他90人全都逃脱了制裁。
为什么,整个社会,对敏感问题的讳莫如深,就是最大的帮凶。
没有人告诉孩子们,怎么做。
只是封住孩子的嘴巴,不允许讨论。
这是农业时代,愚昧之人的做法。
没文化的人,相信语言拥有魔力,说出来就会实现。
于是一切都不敢说。
但是一切还是会继续发生。
因为掩耳盗铃,在事实面前,没有任何作用。
问题一:
与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谈论自杀会增加他们自杀的可能性吗?
回答:
不会。谈论自杀是寻求帮助的一种迹象。尽管避免谈论死亡是人的自然倾向,但只要表现出一丝的拒绝和回避,可能就会让对方觉得遭到了拒绝,而你可能是他们最后一个可以寻求帮助的人,或者制止他们的自杀计划的人。 所以,如果你注意到有人说“人生毫无意义”或“没有我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好”这样的话,那就去问问他们在想什么,问问他们是否想过自杀。你的举动传达了一个信息,那就是他们可以与你谈论这 个沉重的话题。
问题二:
是否只有患精神疾病(即抑郁症或药物滥用)的人才会自杀?
回答:
不是。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首席副主任安妮·舒查特(Anne Schuchat),自杀的人中有超过一半(54%)没有患已知的精神疾病。事实上,如果一个人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或者突然失去了挚爱,自杀的风险可能更高。
问题三:
如果精神疾病不是自杀的主要原因,那自杀到底是什么导致的?
回答:
自杀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导致的。事实上,自杀是生理、心理、人际关系、环境和社会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个过程往往是长期的。可能导致自杀的因素包括:
以上所有的因素都会导致巨大的心理痛苦。当这种痛苦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累积,人们可能会对他人隐藏自己的感受,制造一种“一切正常”的假象。在这一阶段,他们可能生活在双重现实当中:一方面,他们似乎事业成功,阅历丰富;另一方面,他们的内心世界承受着难以忍受的痛苦,无人知晓。最终,绝望和孤立会让他们觉得只有死亡才能结束痛苦。
问题四:
自杀是偶然行为还是可预防的行为?
回答: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约80%-90%自杀的人会在自杀前向周围的人透露他们的计划。很多人都能从自杀企图中恢复过来,过上健康的生活。我们能够学习如何发现自杀的迹象,如何应对,以及如何寻求帮助。
以下是12种自杀的迹象
问题五:
身边有人想自杀时我们该怎么做?
回答:
人生总有起起伏伏。每个人都会不时地遇到压力。对于大多数有自杀倾向的人来说,他们只是想从难以忍受的身心痛苦中解脱出来。寻求停止痛苦的办法和自杀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能一起帮助他们发现希望,让他们知道痛苦是有办法消除的,那么就可以预防自杀,他们也能从绝望中恢复过来。
只要你善于倾听、保持客观、富有同情心,你就能拯救一条生命。
空对空的辩论,没意义。
打着关心孩子的名义的家长们,有几个真正了解过孩子的想法的。
中国青少年自杀率
青少年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0.72%~12.1%,自杀企图和计划为8.1%。
这是现状,我们必须正视的数据。
有多少孩子,在自杀行为实施前,向家长,朋友发出了求助信号。
然后被家长,朋友,以自杀不吉利的名义,禁止讨论。
然后孩子实行行为,事后家长,追悔莫及的。
堵住了孩子的嘴。
孩子们只会把事藏在心里,然后默默执行。
这份问卷出的很好,这些有关抑郁,有关自杀的问题一个都不应该被和谐。但这份问卷不应该全面下发给所有学生。
心理疾病、抑郁,从来都不是成年人的“特权”。我第一次有自我了断的念头就是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那个时候随着成长对于死亡这一位置概念有好奇,有不理解,但同时自以为自己懂的很多,所以需要来自可信赖的成年人的引导。引导可以来自家长,可以来自老师。所以在中小学开设心理咨询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感到难受、无措的时候,这些引导可以给他们适时的帮助。
而这份问卷就应该给那些找到心理咨询老师,说“老师我很难受,难受得不想再活”的那些学生。每个问题都能让老师把握学生正确的情况(假定学生诚实答卷),从而给出正确的引导,同时心理状态健康的学生也不用思考这些问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