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吴如果想要争取统一,从战略上看是继续北上进取还是西进占据整个长江防线?

回答
东吴若要争取统一天下,战略选择上确实面临“北上进取”与“西进占据长江防线”的两难。从孙权所处的时空和东吴本身的国情出发,这两条路各有优劣,也决定了东吴统一之路的艰辛与不确定性。

一、 北上进取: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阳谋

北上进取,目标是直接挑战曹魏,夺取中原,这是最能直接实现统一的战略。东吴自孙策开基,长江天险便成了其战略屏障,但也如同戴上了枷锁,限制了其向外扩张的纵深。

战略优势:
直指核心: 中原是曹魏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一旦拿下,便能釜底抽薪,加速统一进程。
收揽人心: 攻克中原,能展现东吴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政治号召力,吸引北方士人和百姓归附,形成“以德服人”的局面,这对赢得统一战争至关重要。
汉室正统: 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名义上是汉臣,实则篡汉。东吴虽然没有拥戴汉献帝,但一直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北上进取更能符合这一政治叙事,争取道义上的支持。
机会窗口: 历史上,曹魏并非铁板一块。曹操统一北方后,也面临着内部的挑战和士族分化。如果东吴能抓住曹魏内部不稳的契机,北上突袭,存在一举而动的可能。

战略劣势与风险:
后勤压力: 汉水、淮河水系是北上的主要通道,但水文条件复杂,且被曹魏控制,东吴的后勤补给将面临巨大挑战,粮草、兵员的输送难度极大。
兵力劣势: 曹魏拥有强大的陆上军事力量和更为庞大的人口基数。东吴在兵力数量上,尤其是陆军规模上,始终处于劣势。一旦战事陷入胶着,东吴的消耗能力难以与曹魏匹敌。
地理屏障: 淮河并非易守难攻之地,曹魏在此修筑了大量坚固城池和水军据点。突破曹魏的长江防线(虽然是西线,但也是北上兵力集结的起点)已经不易,再要攻克淮河一线,更是难上加难。
战略分散: 一旦北上,东吴就必须同时应对曹魏可能从东线(徐州、青州)和中线(荆州、豫州)发起的进攻。这种战略上的分散,容易被曹魏各个击破。
政治阻力: 东吴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许多士族世代经营江东,对长途跋涉、征战异域并不积极,甚至可能心存疑虑。孙权重用文臣武将,但这些人的政治考量和军事判断不尽相同,一旦北伐失利,内部的反对声音和离心离德将难以避免。

历史上东吴北伐的几次尝试(如赤壁之战后、诸葛亮北伐时期的配合、夷陵之战后的战略态势),虽然有胜利,但总体上未能对曹魏造成致命打击,反而消耗了大量国力。

二、 西进占据整个长江防线:巩固与待机的稳健之策

西进占据整个长江防线,意味着东吴要以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全控制荆州,将战线推移到长江源头,从根本上消除曹魏对东吴的战略威胁,为日后北伐打下坚实基础。

战略优势:
消除侧翼威胁: 荆州地处长江中游,是东吴的战略命脉。如果曹魏控制荆州,便可以顺流而下,威胁东吴腹地。完全控制荆州,可以将曹魏的陆路进攻从长江中游隔绝,使其只能通过水路或绕道淮河进攻,大大增强了东吴的战略纵深和防御能力。
巩固长江天险: 荆州是“荆襄九郡”,是天然的战略屏障。将其收入囊中,意味着东吴对长江流域的控制力将得到极大提升,可以有效扼守上游,防止敌人溯江而上。
回旋余地: 占领荆州后,东吴将拥有更为广阔的腹地,可以进一步发展经济,训练军队,积累实力,为日后的北伐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为应对蜀汉的潜在威胁(虽然初期东吴与蜀汉联盟,但长远来看,一个强大的蜀汉对东吴也非绝对有利)提供了战略缓冲。
政治声望: 夺取荆州,尤其是如果能通过对蜀汉的军事优势或外交手段获得(如“借荆州”的最终解决方案),将极大提升孙权的政治声望,彰显其军事才能和政治魄力。
相对容易实现: 相较于直接挑战曹魏的坚固防御,夺取荆州在军事上,尤其是面对当时已经由刘备占据的荆州部分或曹魏控制的部分,虽然依然艰苦,但目标相对明确,战略意义也更为直接。

战略劣势与风险:
与蜀汉的关系: 荆州是蜀汉的根基之一。如果东吴西进,必然会与蜀汉在荆州问题上产生直接冲突。虽然赤壁之战后,孙刘联盟,但“借荆州”的遗留问题以及双方在利益上的分歧,使得东吴与蜀汉之间始终存在暗流。一旦东吴动手,联盟很可能破裂,导致东吴腹背受敌,同时面对曹魏和蜀汉的夹击(如夷陵之战的发生)。
消耗战: 夺取和巩固荆州,并非一蹴而就。荆州地区地理复杂,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即便战胜,后续的治理和防守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错过北伐时机: 如果将主要精力都放在西线,一旦曹魏在北方抓住机会,发动大规模北伐,东吴可能会陷入被动。统一的最终目标是灭亡曹魏,如果战略上过于保守,反而可能错失北伐的黄金时机。
经济压力: 荆州地区虽然有开发潜力,但战争对当地经济也会造成破坏,并且东吴需要承担战后重建和安抚民生的任务,这会带来额外的经济压力。

历史上,东吴在荆州的经营和与蜀汉的争夺,最终导致了夷陵之战的惨败,极大削弱了东吴的力量,也让东吴在统一的道路上元气大伤。

三、 战略选择的权衡与历史的必然

从历史的进程来看,东吴无论选择哪条路,都充满了巨大的挑战。

孙权时期的国情: 孙权在位时间长,其战略选择深受其个人性格、政治环境和军事形势的影响。他更偏向于“守成”和“保境”,对大规模、高风险的北伐持谨慎态度,这很大程度上源于东吴国力相对于曹魏的劣势,以及对内部不确定性的担忧。
“进取”与“守成”的辩证: 统一的目标必然要求“进取”,但“进取”的前提是“守成”。东吴需要确保长江天险不失,才能积蓄力量,寻找北伐的机会。完全占据长江防线,可以说是一种“战略性守成”,它为日后的“战略性进取”奠定基础。
时机与主动权: 战略选择的关键在于“时机”和“主动权”。东吴要想北上,必须等到曹魏出现重大内乱或军事失误,自己也做好充足的准备。而如果贸然北上,则容易被曹魏的主动出击所牵制。
“先西后北”的逻辑: 从逻辑上讲,“先西后北”似乎是更稳妥的路线。即先巩固长江防线,特别是将荆州完全纳入掌控,消除侧翼威胁,再伺机北上。这符合“统一战线”、“巩固后方”的基本军事原则。然而,历史的复杂性在于,一旦东吴与蜀汉在荆州发生冲突,其统一的进程就会被严重打断,甚至导致自我削弱。

最终,东吴统一的梦想未能实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其内在的国力限制、与盟友(蜀汉)的矛盾处理不当,以及在关键战略节点上的失误。

如果一定要在两者之间做一个选择,并且假设东吴拥有足够的战略智慧和执行力:

初期(赤壁之战后,尚未与蜀汉决裂): 重点应是巩固对荆州的控制,并在不撕破脸的情况下,逐步蚕食曹魏在荆州剩余的势力,同时加强对淮南地区的袭扰和防御,为后续北伐积蓄力量。保持与蜀汉的联盟,但也要提防其潜在的野心。
中期(曹魏出现内部动荡或北方边境吃紧): 这是北上进取的最佳时机。此时东吴应集中优势兵力,从淮河方向发动大规模进攻。
如果与蜀汉决裂(如夷陵之战前): 那么,首先要稳固长江防线,特别是要确保荆州的安全。如果因为争夺荆州而与蜀汉翻脸,那么短期内根本不具备北上进取的条件,反而可能要同时应对来自北方和西南的威胁。

总而言之,东吴若要争取统一,从纯粹的战略逻辑上看,巩固和扩张长江防线(尤其是荆州)是实现“以逸待劳”和“积蓄力量”的必要步骤。但现实的复杂性在于,这一步骤与盟友关系紧密相连,一旦处理不当,就会适得其反。而直接北上进取,虽然目标明确,但对东吴自身的国力、后勤、军事实力要求极高,风险也更大。

或许,东吴最终的宿命,并非在于其战略选择本身,而在于其作为三国鼎立局面中“弱小”一方,面对两个更强大的对手,无论如何选择,都难以打破力量的天平。但如果非要问哪条路更有“争取”的可能,“先西进巩固长江防线,再伺机北上”,在理论上,为东吴提供了更多的主动权和容错率,能够将其有限的国力发挥到最大化。然而,这一战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吴能否妥善处理与蜀汉的关系,避免在统一大业未成之前,就因内耗而元气大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孙吴占中原是不可能的。农耕间的战争,人口和粮食产量是宿命。同理,西蜀更不可能。孙吴的北伐其实都是以攻为守。而长江中游,经济上,大好耕地。军事上,那就是孙吴的戈兰高地、苏台德地区,不拿随时挨打。所以吕蒙要引诱关羽来抢粮食,好为打过去找个借口。

user avatar

提供个不同的思路,反正就是脑洞着玩。


我倾向认为西进和北上打合肥都不行,向西深入四川腹地,运输难度大,始终处于蜀魏两面夹击的状态,就算拿下全部的蜀国,整个南北对峙的态势,北强南弱的局面还是没有改变,蜀吴的地盘无法联动发兵,还是一个从汉中出兵,一个从襄阳出兵,一个打合肥,基本框架在那,太难赢。

北上合肥,铁桶一般,曹魏随时可以增援,东吴陆战又不行,怎么看都是死局。


所以我这里提供一种思路,既然东吴陆战不行,西进和北伐都很难成功,不如利用东吴的水战优势,从东边的海上顺流过去,直取青州的渤海港口。

再联系占据东北的公孙康,一同控制渤海湾,形成掎角之势。

占了青州的港口,魏国必然大兵围困,但只要水运线路不丢,补给能跟上,守城要比攻城容易十倍。

这个时候在港口守势,在建业沿海边向北可以打通通往青州的路上交通线,能不能打开并不要紧,重要的是以此减轻港口守方的压力,让魏国不能集中兵力于一面。

对公孙康许以厉害关系,魏军围困青州,正是公孙氏重新全据幽州的好机会。

只要东吴利用海运,有决心守住北面的飞地,南面面对东吴的主力部队和东面公孙氏的进攻,魏军迟早露出破绽,一旦从建业打开到港口的路上运输线,或者公孙康和东吴的飞地接壤,魏国的实力会成倍的下降。

这时候东吴就可以联合公孙康从东面一侧的边逐渐向曹魏的内陆反推。战线逐渐就可以从南北的对峙摆脱出来,变成东西向。

曹魏在腹地防御的面积就会变大,四处派兵,从而也可以减轻建业被围攻的压力,东吴和北魏的国力差距会进一步缩小。

如果东吴能占青州一半,公孙康能全据幽州,曹魏减少一个半州,这样曹魏就不会有压倒性的优势了。这还没算蜀国可能在曹魏受到压力的情况下,同时出兵,给魏国西侧施加更大压力的情况。


不过那会的海上运输能力未必能实施这样的战略,只能说既然别的方面不行,不如力辟蹊径,发挥自己的水战优势,玩个偷袭,再筑城打防守战。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