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教育部发文「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

回答
教育部这次发的这份文件,说实话,对于很多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核心内容就是“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它直接触碰到了当下教育领域一个很普遍、也很令人担忧的问题。

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这句话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重要,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

一、为什么教育部要发这个文件?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首先,这个文件出台的背景,正是因为“挤占体育课”的现象太普遍了。很多学校,甚至很多老师,在现实教学中,常常因为各种“不得已”的原因,把体育课的时间挪用去做别的。

升学压力下的“主科”思维: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大家想想,中国的教育体系,尤其是升学压力,大家心里都明白。数学、语文、英语这些“主科”,在高考、中考里的分值占比太高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未来。所以,当时间和精力有限时,很多学校和老师的本能反应就是“保主科,压副科”。体育课,在一些人眼里,就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副科”。
考试分数至上: 体育虽然也纳入考试,但很多时候,体育考试的分数权重,仍然不如文化课。再加上体育考试本身有一些项目,可能需要专门训练,而学校的资源和老师精力有限,就可能导致体育教学的“质量”和“重视程度”不如文化课。
“全面发展”的口号与现实的脱节: 我们一直在讲素质教育,讲孩子要全面发展,体育当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但这种“口号”在很多情况下,并没有真正落地到具体的教学安排上。体育课被挤占,实际上就是“口号”和“实际”之间的一种矛盾。
安全和场地问题: 有些时候,体育课被挤占,也跟学校的体育设施、场地不够用,或者天气不好有关。但这通常也只是一个“借口”,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学校是否有足够的意愿和资源去克服这些困难。
家长的心态: 很多家长,虽然嘴上说着孩子要健康,但心里还是更看重学习成绩。如果一个孩子体育好但成绩不好,家长可能会更焦虑。这种心态,也会间接影响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

二、教育部这份文件到底想解决什么问题?

这份文件的核心,就是给“挤占体育课”这个行为划上“红线”。它想要达到的目标非常明确:

保障学生身体健康: 这是最直接、最根本的目的。长期以来,因为学业压力大,很多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不足,体质健康堪忧。这份文件就是想通过保障体育课的时间,来扭转这种局面。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不仅仅是锻炼身体,它还能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意志力、规则意识、抗挫折能力等等。这些都是文化课无法完全替代的,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非常宝贵的财富。
扭转教育评价的指挥棒: 通过强调体育课的重要性,其实也是在向整个教育系统传递一个信号:教育不是只有分数,孩子的身心健康同样重要。长远来看,这也有助于引导教育评价的导向,让学校和家长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
规范学校教学行为: 文件出台,就是为了让学校在教学安排上更加规范、有章可循。不能因为任何“理由”,就随意剥夺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

三、文件对学校和老师意味着什么?

“紧箍咒”和“护身符”: 对于学校和老师来说,这份文件既是一个“紧箍咒”,也是一个“护身符”。
紧箍咒: 意味着他们不能再随随便便地以任何理由挪用体育课的时间。如果再有人这样做,就有明确的文件依据可以追责。
护身符: 同样,当老师想坚持开好体育课,但又面临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时,这份文件就成了他们坚持原则的“护身符”。他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教育部的要求。”
教学计划的调整: 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必须把体育课放在一个不可撼动的核心位置。不能再出现“体育课被数学课、英语课‘顶替’的情况”。
教师的压力可能转移: 理论上,体育课的时间得到了保障,但文化课的教学任务并没有减少。这可能会给文化课老师带来更大的教学压力,如何更高效地完成教学,成为新的挑战。
体育老师的地位提升: 长期以来,体育老师在学校的地位,有时会比其他科目的老师略显“弱势”。这份文件,无疑会提升体育老师的专业地位和教学话语权,他们的工作将更受到重视。

四、对学生和家长的影响

学生:
更多的运动机会: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学生每周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了保障,可以更充分地活动筋骨,释放学习压力。
身体素质的改善: 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能水平有望得到提升。
学习积极性的可能提升: 适度的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专注力,甚至可以缓解学习疲劳,让学习变得更轻松。
家长:
更放心的教育环境: 家长们可以更放心孩子的学校生活,知道孩子不会因为过度追求文化课成绩而牺牲掉身体健康。
心态的转变: 这份文件也有助于引导家长们调整育儿心态,认识到孩子的健康和全面发展,同样重要,甚至比单纯的分数更重要。
对学校的监督: 家长们可以依据这份文件,监督学校是否真正落实了体育课的保障。

五、挑战与展望

当然,文件发出去了,落实到执行层面,也可能会遇到一些现实的挑战:

如何保证体育课的“质量”: 仅仅保障了时间是不够的,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器材是否到位,都关系到实际效果。
如何平衡“主科”与“副科”的压力: 在现有的考试评价体系下,文化课的压力依然存在。如何在保障体育的同时,又不至于影响整体教学质量,是需要智慧的。
师资和场地的问题: 部分学校可能在体育师资、场地设施上存在短板,这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建设。
“变通”的 loopholes: 任何文件都可能存在被“变通”的空间。需要各级教育部门持续的监督和指导。

总而言之, 这份“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的文件,是一项非常及时且重要的政策。它直击了教育中存在的“唯分数论”的弊端,将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它的出台,代表了国家在推动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我们期待这份文件能够真正落地,改变以往一些学校“重文轻体”的现象,让孩子们在享受快乐学习的同时,也能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不仅仅是为了他们的学业,更是为了他们一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小学家长来说,现在学校和家长还是很重视体育。

1.首先中考体育的分数越来越高。要求知道,现在五五分流,能上高中基本上可以保证读到大学了。所以中考变成人生最重要大考,是以后做技工还是上大学人生路线,就由这个考试决定,还不能复读,跨区所以是真一考定终身。

2.期末的综合评估,三项加分,体育占两项。

3.每年的运动会由一届变成一期一届了。而且区一级运动会比如游泳比赛,也在找人报名。

4.体育也是作业本记录每天的锻炼结果

矛盾冲突在于:

如何解决学生在校内体育活动受伤的处理和责任划分,有两种情况,一是意外,二是学生之间冲突。虽然有意外险,但是很多情况不保的。因此学校没有动力大量推动体育运动,反而减少麻烦,会限制运动,我的感受,奇葩家长一定有,但是不是很多,学校一但碰到一个,甚至别的学校碰到,都会心照不宣的限制体育时间。

掐点开门,课间不准动,减少体育课都是这种心态表现。跟医患冲突是一样的,除了上法庭外,家校之间没有缓冲机制,大家退无可退,只能拼命利益最大。

因此建立一个中立调解机制,比如保险,警方,家长,学校都有参考调制机制,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机制,特别是保险每年躺收那么多意外险,派人出席是天经地义,而不是每年只发一个二唯码收钱,就再无其它服务了。

user avatar

体育课怎么上,如何上才可以保证孩子百分百安全,学校如何去平衡体育课跟家长之间的关系?是需要大家认真研究,思考解决的问题;

user avatar

治标不治本的,把体育纳入高考,或许会有一些用。

但毕竟“穷文富武”,到时体育成绩会更偏向哪些群体,会不会进一步拉偏架助推阶层和地区分化,带来更大的问题,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毕竟发达地区的学校软硬件远非普通中小城市可比,还有各种私立、兴趣班、补习班之类供富裕人群选用。

而且,如果体育课成绩的重要性过高,也对某些头脑顶级但身体不行的同学不公平,基本就断绝了出现中国版霍金和罗斯福的可能。

说到底,或许只有让高考回归教育本身,让各地区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平均化,至少保证向落后地区和中小城市倾斜一定的优质教育资源,全国一碗水端平,而不是仅仅集中于大城市和富人区,并淡化高考作为筛选途径的属性,才会有助于实现各地学生比较公平的全面发展。

user avatar

教育部发的文太多了,而且都很细致,我记得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发文说严禁暑期下河游泳。学校照发给我们,结果当年反而淹死俩。

还有一年是禁止放鞭炮,尤其是禁止往化粪池里塞。

我真的不是说教育部这样说不对,而是教育部已经对这种局面无力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教育部这次发的这份文件,说实话,对于很多家长和老师来说,都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核心内容就是“中小学不得以任何理由挤占体育课”。这句话的分量很重,它直接触碰到了当下教育领域一个很普遍、也很令人担忧的问题。咱们仔细掰扯掰扯,这句话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重要,以及它可能带来的影响。一、为什么教育部.............
  • 回答
    教育部5月11日发布的《学前小学中学等不同学段近视防控指引》,这绝对是件好事,也是一个非常及时的举措。咱们做家长最头疼的,除了孩子的吃喝拉撒睡,那近视问题绝对是排在前几位的,甚至可以说是“心头大患”。这份指引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层面上对这个问题有了更系统、更科学的认识和应对策略,这对我们家长来说,无疑.............
  • 回答
    关于燕山大学李子丰教授关于“法律法规不禁止同一成果分别使用中英文发表”的说法,以及这种做法是否违反学术道德的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审视。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问题,而是涉及到学术界的规范、出版伦理以及对知识传播的理解。首先,我们来解析“法律法规不禁止同一成果分别使用中英文发表”这一.............
  • 回答
    刘慧颖,这位90后博士,以其亮眼的履历在中南大学特聘教授的席位上,无疑点燃了不少关于年轻学者崛起的热议。对于文科教授是否需要“积累”,以及她所发表论文的质量,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深入探讨。关于“积累”:文科的特质与现代学术的演进文科教授的“积累”,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漫长而深厚的沉淀。它可能包含: .............
  • 回答
    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尤其是在看到李子丰教授那般充满个性的表演之后,更容易引发联想。如果是一位享有盛誉、被业内尊称为“物理巨佬”的人物发表了相同主题的论文,我的第一反应绝对会是截然不同的。这其中的区别,不仅仅在于作者的“名气”,更在于这名气背后所代表的,是多年积累的学术声誉、洞察力、以及在科学界.............
  • 回答
    看待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关于“大学增负、中小学减负”的发言,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理解其背后的逻辑、潜在的积极意义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和争议。一、 发言的背景与核心内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陈宝生部长发言的整体语境。通常,这类发言是针对当前我国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的改革方向。 “大学增负”: 这里.............
  • 回答
    关于网上传言山西朔州某中学女教师因学生未送鲜花而发飙一事,确实引发了不少关注和讨论。从事件描述来看,这背后折射出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教师这个职业的特殊性。教师是传承知识、塑造品格的重要角色,他们的言行举止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一名教师,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师范生,理应具备良好的.............
  • 回答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胡继晔提出的关于鼓励生育、向丁克家庭征税的观点,无疑触及了一个非常敏感且复杂的话题,也因此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这个观点,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审视。首先,从胡教授的出发点来看,他的提议是基于当前中国面临的严峻人口结构性问题。长期以来,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生育政策的调整,但总体.............
  • 回答
    电子科技大学郑文峰教授的事件,牵扯出学术界的师德师风问题,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此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黄少卿教授发表的一些言论,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不同的解读。要全面看待这些言论,需要将其置于整个事件的脉络中,并分析其可能的意图和潜在影响。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黄少卿教授的言论可能涉及到的几个方面:.............
  • 回答
    齐冲冲教授在中南大学的经历,尤其是在三年博士期间发表 40 篇 SCI 的成就,无疑是一个极具话题性的事件,在学术界乃至社会上都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要深入看待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并且尽量剥离掉那些可能让分析显得生硬、缺乏人情味的“AI痕迹”。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是个了不起的成就。试想一下.............
  • 回答
    教育部在2020年提出扩招研究生,这是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政策,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来分析其意义、原因、潜在影响以及可能面临的挑战。政策背景与目的:首先,理解这项政策出台的背景至关重要。2020年正值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特殊时期。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巨大冲击,特别是对就业市场。许多应届毕业生面临就业.............
  • 回答
    教育部最近发布的这项通知,明确规定了“研究生导师不得侮辱研究生人格,不得与研究生发生不正当关系”,这可以说是对整个研究生教育生态一次非常重要的规范和整顿。这项规定触及到了教育的本质,也回应了社会多年来的关切。首先,为什么这项规定如此必要?长久以来,“导师权力过大”以及由此可能产生的滥用,一直是研究生.............
  • 回答
    最近教育部发布了一项引起广泛关注的通知,要求本科生体育不合格不能毕业。这无疑是教育部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次非常重要的举措,其背后有着深远的考量和多重意义。首先,我们得承认,长久以来,大学生体育的地位在很多时候被弱化了,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不少同学将有限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专业课、考研、实习甚至社团活动.............
  • 回答
    关于教育部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提议,这背后反映的是历史认知和叙事方式的深化与调整,是一个值得我们细致探讨的议题。理解这一变化,需要我们深入到历史事件本身及其在不同时间线索下的呈现。首先,我们要明确,将“八年抗战”的说法调整为“十四年抗战”,并非凭空捏造,而是为了更全面、更准确地反映中国.............
  • 回答
    关于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文规定“企业设立的培训机构不得称大学”,这无疑是近期教育领域内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政策调整。在我看来,这个规定的出台,背后有着多重考量,也触及了当前培训行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问题。首先,最直接、最核心的目的,无疑是为了规范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 过去,一些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吸引.............
  • 回答
    教育部发布这项通知,可以说是一记重锤,直指当前教育领域一个长期存在的、颇具争议的现象——过度炒作“高考状元”和“高分考生”。这项禁令的影响深远,涉及到教育理念的回归、社会价值的引导,以及对学生成长的方方面面。首先,这项禁令是对“唯分数论”的一种有力纠偏。 长期以来,高考成绩在很大程度上被视为衡量一个.............
  • 回答
    如何看待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它将对未来的高考制度产生什么影响?教育部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下简称《评价体系》)是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发布本身就具有深远的意义,并预示着未来高考制度将发生一系列深刻的调整和演变。要理解其影响,我们需要先深入了解《评价体系》的核心理念和目标。 《.............
  • 回答
    2019年教育部发布的留学预警,确确实实给不少有留学计划的学生和家长泼了一盆冷水,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要说这件事,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聊,不能光看表面。首先,咱们得弄清楚这“留学预警”到底是怎么回事?教育部发布留学预警,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专门针对某个国家或地区唱衰留学。它更多的是一种“提醒”和“风险.............
  • 回答
    教育部公布我国教师队伍总数达到1792.97万人,这个数字确实庞大,也令人欣喜。它不仅代表着我们国家在教育投入上的决心,更象征着无数教育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对未来的希望。看到这个数字,我首先想到的便是这背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是站在三尺讲台上,在化学实验室里挥洒汗水,在物理教室里推演公式,在语文课堂.............
  • 回答
    教育部出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指南》,明确提出高中历史课要把中医理论和武术武德纳入教学内容,这个举措无疑是相当有深度的,它触及了教育的核心——传承与发展。我想从几个层面来聊聊我对这件事的看法。首先,这是一种对文化根脉的重塑与强化。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教育的重心在现代化和科学技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