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资本主义本来就是如此的。学历就是学历而已,并不代表着好工作。
阿富汗前部长,你以为他是个”阿富汗部长“就小看了他?人家是牛津大学的硕士。
但牛津大学的硕士,在德国也就送送外卖而已。本来这个教育系统发展到后期就是这样的——想做高官?你首先得有钱,有身份。钱和身份才是永恒的。学位?也就送送外卖。
送外卖还算好的。我在berkeley遇到的流浪汉,问我要20美元的那种,说自己是uc berkeley毕业的,也不知道他是不是。
再举个例子,张益唐,实打实的高水平数学博士,工作不也是赛百味打工吗?
也只有中国人会崇拜学历,认为“硕士、博士当中小学教师“是屈才吧……中国的硕士、博士还是太少了。
个人认为是好事。
前几天和高中同学谈合作,最后扯回高考填志愿。
高中老师P也不懂,把人家给耽误了,走了提前招生进了一个XX地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害人不浅。
个人当初也是听信班主任,报了全校几乎是最冷门的专业。
新生见面第一天,大学班主任问谁第一志愿报咱们专业的,全班就2人举手。酿希匹!
高中、初中多几个上过名牌大学的种子,代表了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博士当小学老师也未偿不是好事。
争相倒也没有争相吧。北大清华毕业生的去向每年都有统计。别光听一两个人说的听风就是雨。
很多人搞错了。
目前名校硕博面临的选项,不是笼统的大学与中小学,而是非中心城市不怎么样的大学和超一线城市的顶级中小学,或者非升即走的非顶级大学(这里可以加上企业)和编制到人的顶级中小学。
事实上,如果名校硕博们可以进人大,那么,他们几乎不可能选择去人大附中,哪怕人大现在实行的已经是非升即走制。甚至,如果名校硕博们可以进深大,那么他们大概率不会去深中,即便深中的工资据说比深大要高。
所以,这里面的对比根本不在于大学与中小学,相似条件下,大学仍然是优于中小学的选择。现在的问题在于,仅仅用大学老师的身份,已经不足以把人才留在非资源集中的区域了。当下社会,是每个人都在拼尽全力抢占头部资源的社会。什么是头部资源?依附于最稳定的制度,在最有活力的城市生活,与最有钱有势的人们打交道。至于你在圈层中具体干些什么,其实一点也不重要。
按照这个标准,我们不难发现,超一线城市的顶级中小学对现在的名校硕博来说简直是性价比极高的选择。编制自不用说,这些学校还大都提供高于同城高校的基本工资,拥有同城最有财富最有文化的学生和家长,不仅如此,它们还提供学位,保证不止是你,连你的小孩,也可以从出生起就享有同等的圈层资源,试问如此有保障有上限的岗位,除非某些想不开一心要搞学术的人,有谁不会心动呢?
再来看看对比项。非中心城市不怎么样的大学,除了有稳定的生活,可以说一无是处。大学老师的身份不过虚名,聚会时老同学的恭维,消除不了你日常无奈的尴尬。随后,他们跟你客气完转身巴结另一位已经成为中小学学科骨干的老同学的样子,还会让那些恭维转为讽刺。没办法,在实用性上,你就是没有人家好使。事实上,即便你在中心城市的好大学上班,类似的尴尬依然存在,只是彼时,你的学校你的收入更有助于你把自己的穷酸本质包装成为清高(此处仅指与横向项目无缘的基础学科老师,人均五家公司的老板教授请自动忽略我们)罢了。而近年,随着非升即走制在双一流学校的普遍推行,你连搏这个虚名都要承担起可怕的风险(很多人聘期一过也过三十五红线了),何必呢?所以呀,名校硕博向中小学移动,实在是非常理性的经济人选择。
好像没说企业?嗯,有必要吗?体制至上时代,哪怕是名企业多出的那点收入,可以兑换一个顶级中小学学位,可以兑换一个编制?想啥呢!不瞒大家说,我同学里去企业的,去高校的,几年过后大多数都练就了唯唯诺诺的打工人调性。唯独去顶级中小学的,一个个都特有精英感,这就是现实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