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看待北大清华降分特招农村考生?

回答
关于北大清华降分招收农村考生这件事,我个人觉得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好或不好,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看。

支持的理由,我觉得最核心的一点是“促进教育公平”

你知道,咱们国家地域发展很不均衡,尤其是在教育资源这方面。很多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包括学生们接触到的信息,都比不上大城市或者发达地区。这就导致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即使农村的孩子再聪明,再努力,在高考这个“一考定终身”的赛场上,也容易因为起点不一样而吃亏。

北大清华是中国最好的大学,它们代表着国内教育的最高水平。如果它们能主动拿出一些名额,向那些在相对劣势环境下依然脱颖而出的农村学生敞开大门,这无疑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姿态。这不仅仅是给这些孩子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更是对那种“寒门出贵子”的朴素愿望的一种回应和支持。

你想啊,那些从小在简陋的教室里,用着不那么先进的设备,但依然能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精神的孩子,他们的韧性、毅力和学习能力,往往是我们在优渥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不太容易拥有的。这种“逆境中的成长”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品质。

而且,从更长远的角度看,让更多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地域的优秀人才进入顶尖学府,可以丰富校园的多元性,也更能让这些未来的精英们了解和关注国家各个层面的实际情况,包括农村地区的发展,这对于国家整体的长远发展是有益的。

当然,也不能忽略质疑和担忧的声音,这些我也觉得挺实在的

首先,很多人会问:“降分了,但分数真的够吗?” 毕竟,北大清华的录取标准本身就极高。即使降分,录取的农村考生也必须是考试成绩相对优秀,具备冲击这些顶尖学府实力的。这里面的“降分”可能是一个有限度的,而且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精准地找到那些“真正优秀但分数因客观原因受到影响”的考生,是个技术活。

其次,“会不会影响整体生源质量?” 这是另一个大家普遍担心的问题。万一降分操作不当,导致一些整体素质(比如综合能力、批判性思维、语言表达等)并非最顶尖的学生进入,会不会稀释了北大清华本应有的学术水准?当然,我们不应该以偏概全,但这种担忧也是一种对顶尖教育纯粹性的考量。

再有,“会不会出现新的不公平?” 比如,如何界定“农村考生”?有没有可能有人钻空子,或者一些本不算特别困难的地区也被归入“农村”范畴?而且,一旦出现降分录取的通道,会不会有人为了这个通道而人为制造“农村户口”或者夸大自己的家庭困难?这些操作上的细节,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引发新的争议。

还有一个角度是,“这是否是治标不治本?” 降分招生确实能解决一部分人的问题,但它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教育资源不均问题。农村学校的硬件、师资、教学方法等问题,才是影响学生长期发展的关键。如果只是在“入口”环节做一些调整,而没有在“过程”和“源头”上投入更多,那这种“输血”式的帮助,可能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局面。

我的整体看法是:

我认为北大清华的这种做法,出发点是好的,方向也是积极的,是值得鼓励和尝试的。 它体现了对教育公平的重视,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但同时,在具体执行层面,必须非常非常谨慎和精细。 要建立一套科学、透明、可操作的选拔机制,确保真正需要帮助的、有潜力的农村优秀学生能够被发现和录取,而不是出现新的不公平现象。

而且,这应该仅仅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个环节,而不是全部。 国家和社会应该持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让农村的孩子们在更公平的起跑线上参与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降分特招更像是一个“信号”或者“补充措施”,提醒我们问题的存在,并推动更深层次的改革。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复杂的议题,需要我们在追求公平的同时,也要兼顾教育的质量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我更希望看到的是,这种尝试能够成为一个积极的起点,引导我们去思考和解决更广泛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支持。

我不知道你们在口口声声谈着公平、逆向歧视的时候,有没有点开新闻的全文看过?

降分招生,在清华约占5%,另一个学校保证占到2%,降很多分录取,是针对某些专业的,至于什么专业,新闻里没有说。而且,降分也不是随意给谁降,而是针对偏远地区的优秀学生,也就是那些可能有天赋,但因为当地的教育水平,即使考了本地的状元也无法考进清华北大这样一流高校的人。那些说考一样分数,城里人不能上偏远山区的人可以上不公平的,你在享受城里先进教育体系的时候怎么没有谈公平?

用百分之五给落后区域的优秀学生一个机会,其他学生依旧占用着良好的教育资源,去竞争那95%无差别的公平,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没有任何可指摘的地方。如果,弄些往年无人报考的奇葩冷门专业忽悠偏远地区的学子那又是另外一种罪恶了,别以为名校就不干这样的事情。所以,还比较想知道是哪些专业给贫困地区的优秀学子敞开了小门。

2-5%是怎样的概念呢?我读大学的时候班级里有40个人,如果要5%比例,可能这40人中有一到两个是特招。仅仅这样,就足以招来占用着良好教育资源但自身资质差或者不那么努力的人的嫉恨了么?

user avatar

今天元宵节,教育局张局长的门口来了一位访客,是省里面贫困县顺封县一中的李校长。

“张局长,我在这个校长的位置上呆了8年了,一直想往上挪挪,您看张局长。。。”李校长说道

“小李,我明白你的意思,但现在考核是严格的,你们学校教学虽然好但是一直不出蓝翔的学生,提拔你不能服众,大家都看着,我怎么能不按规定来”?张局长抽了一口烟说道。

“局长,我们县的难处你知道,好老师留不住,每年顶多出几个985,运气好的时候出两个浙大,差的时候就只能出两个清华北大了,能考上蓝翔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我们的难处希望局长理解”

“小李啊,前天上面刚传来消息,说今年蓝翔给我们市里4个农村指标,贫困地区的农村娃可以降分50分录取,我就一直捉摸着怎么分配这个指标,昨天还有人来找我要,我也很为难啊” 张局长若有所思的说。

“张局长,不瞒您老人家说,我也听说有4个名额了,虽然我觉得我么学校应该可以申请到,不过我觉得还是听从领导安排。我听说令尊大人身体不好我这给你带了点补品过来,还有,我知道您老人家喜欢张大千的画,我这淘了一张“赝品”,你就随便留着看看吧”。李校长说着就将随身携带的一幅画展开。其实以前给局长送礼都是很赤裸裸的,只是因为最近网上有很多送礼偷拍事件被曝光,所以好几次没送成。李校长琢摸着是不是局长怕被录音了抓住把柄,这个老狐狸,所以这次他才这么说。

张局长会心的一笑:“小李啊,现在反腐厉害,我知道这是赝品才敢收,要么人家会说我贪污呢?以后就挂在客厅看看了” 说着赶紧把画收好。

“怎么可能贪污呢,那您老人家高风亮节,再说这就是一副赝品。”小李连忙迎合着

“小李啊,您就放心吧,顺封是国家贫困县,你们学校又是顺封最好的高中,论请论理都改给你们学校一个” 张局长说。

过了几天,名额下来了。李校长召开了全体师生大会做了重要的演讲: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由于我们学校积极的教学成果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我们得到了一个蓝翔的降分录取名额。具体要求是学生自荐学校把关,最多可以降40分进入蓝翔。。。。”

哗啦呼啦。。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一中有600名学生,20年内没出过蓝翔。有希望降分40分进入蓝翔的大概也就是全校前10名。当然有一些非农村户口的,差不多就剩下2名同学了。其中最符合的就是一直霸占全校第一名的农村学生小胡,家庭确实贫困。不过另一位农村娃小丁也有希望。

小胡和小丁虽然都是农村娃,不过小胡家确实一贫如洗。小丁不同,小丁父亲是村长,还办了一些企业。虽然顺封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其实早就不贫困了,因为这县出了一个大官,每年都会以扶贫的名义往县里拨款,所以各地政府部门都肥的流油。正因如此县里一直不肯摘掉贫困县的帽子,因为这样就得不到拨款了,不过这也并不是说县里人民生活多么好,只是贫富两极分化太严重。小胡属于极端贫困的家庭,但是小丁家就属于富余的,小丁的父亲跟县领导关系好,当了村长后办了企业,慢慢的也有了不少收入。甚至买了豪车。

小丁回去将这件事告诉他爸爸,丁村长立马大包小包带着一堆东西赶到李校长家中,回来的时候车的后备箱都空了,而且脸上带着笑容。

1个月后,小丁同学突然就获得了几项发明专利,还获得了学校推荐的市级三好学生。

李校长又召开了全校大会:

“我们一致同意,今年县一中的蓝翔降分名额分给小丁,其实小胡和小丁都有资格,但是鉴于小丁同学不仅学习优异,兴趣广泛,还有三好生的荣誉,所以通过皿煮讨论,老师们都觉得亦应该推举小丁。。。”

“哗啦哗啦”。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几个月之后,小丁顺利的拿到了蓝翔录取通知书。小丁也成为县一中建校20年以来第一个上蓝翔的考生,李校长也收到领导的表扬,一年之后,李校长顺利当上了县教育局局长。

小胡也不错,正常发挥。小胡通过网络查询,小胡报了一直排名前8的珞珈文理学院。据说上大学后小胡不是以前那个朴实的小胡了,变成了一个只知道玩弄手段对社会不满意的愤青。小胡在做梦都在说:李校长你个混蛋,小丁你个混蛋,武书连你个混蛋!

忘了说一件事,另外3个降分名额给谁了?有两个还是给了关系户,类似小丁一样的同学,不过还有一个确实给了一个真正的困难考生小赵。小赵差不多平时也就能考个差不多的985,降分40很有希望去蓝翔,二来小赵家里是超级贫困,父母得病,弟弟妹妹上学,自己还要一边打工一遍学习一边照顾家里。不仅如此,小赵成了县里的名人,因为省里面的媒体都报道了小赵上蓝翔这件事,电视里面记录了小赵家的贫困,小赵父母在病床上面对着镜头表达了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感激,还有张局长的嘘寒问暖,据说张局长亲自给小赵家送去政府的捐款,小赵开心的接过捐款的照片还上了媒体的今日头条呢。大家都觉得政策好,都觉得这些降分政策能真正使得农村贫困生受益。教育局的张局长很满意,他也收到了上级的表扬,上级表扬他公正无私,有原则,落实政策好。蓝翔的领导也被媒体夸赞有社会责任感,蓝翔的领导说这个政策就是体现了蓝翔的国家责任感,学校会继续向农村倾斜招生。老百姓也乐开花。纷纷夸这是好政策,媒体上面也纷纷讨论,大家讨论的不是小胡为什么没有得到降分录取,而是这种政策是不是矫枉过正。

两年之后,张局长当上了张厅长。真正的贫困生小赵在蓝翔跳楼了,据说小赵长期的心理压抑无法疏导得了抑郁症,本来学习一直支持着他,蓝翔汇聚了全国的状元,在蓝翔他突然变成了差生,眼界更是不行,长期的自卑导致他无法承担。小丁混的风生水起,虽然学习也不咋地,不过心态还好,家庭的熏陶使得小丁深谙政治运作,不久当上了学生会的主席。

4年之后,小丁去了中央机关工作,变成愤青的小胡在大四因为和别人起了冲突失手伤人被判入狱。这时候大家都夸现在的李局长(当年李校长)当年慧眼识人才,李局长也觉得自己当年选择是合理的。李局长说“:当年我当校长的时候推荐小丁不推荐小胡,很多人背地里说我是收了钱,其实当时我就知道小丁这孩子有前途,我就知道小胡有问题”。大家纷纷夸李局长有原则,有远见

小丁被请在母校做了一个演讲,小丁告诉大家:

“我以前和大家一样都是农村娃,当年就是由于国家的政策降分自己去了蓝翔,自己很感激,这表明这个社会是越来越会考虑穷人的发展。这表明这个社会是会越来越公平,所以大家只要努力就可以成功,农村娃照样可以逆袭。”

“啪啪啪”。。。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丁感觉到这个掌声和以前张校长讲话的时候不同,这个掌声包含了发自肺腑的信任。。。

user avatar

本来不想答这个问题来着,看见几个为农村人带盐的城市户口答案就自觉来了。

“我来解释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会以各种理由反对。因为利益。这个政策损害的是包括题主在内的这么一批人的利益。所以自然要反对。人是自私的动物。抢来抢去为了自己的那点食而已。”

@方技

这诛心之论……

利益相关:

在东部某较发达县农村出生、长大,19岁之前没离开过家;

农村中等家庭,无权无势,亲戚中最大的官是村支书;

上大学前加入集体户口前,一直是农村户口。

怎么样,这个政策看上去我是受益群体吧?我不是为了利益吧?

我来说说我为什么反对,

首先讲一个我的经历。

我上高中那会,赶上各大学自主招生给我们县名额,班主任在班会上说了这事,然后鼓励成绩不错的同学报名,然后学校选出其中的人去参加自主招生。我当时在班里也算是前三,思忖着报了名怎么的也得选我去吧。

报名之后,名单下来,没我。

再仔细一看,去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大概70%都是学校的教师和领导子女。但我也不能说什么,这些人成绩也都属于中上游水平,选他们去也没什么名义上的瑕疵。幸天不绝我,高考发挥不错,在即使那帮子自主加分党算加分的情况下,我也考到全县文科第三,山东省总排名400内。

我为什么反对这个政策——因为农村教育和机会资源稀缺

这和为农村带盐的城市圣母们逻辑起点是一样的,但我生活在真实的农村里,所以结论不一样。

在资源匮乏的地方,机会资源越是稀缺,就越是竞争激烈;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这种机会资源不是凭借近似公平竞争的方法(比如考试)而是依靠行政操作,在这一地区进行分配的话,那些拥有权力和关系的人就比其他人更加容易去获取这种资源

特招农村考生?

好,我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学生,前面排着县领导的儿女,他们排完是县级企业财政支柱的儿女,他们排完之后是乡镇领导的儿女,他们排完之后是教育系统的儿女,他们排完之后村支书、村主任们的儿女。

特别是清华北大名额的这么金贵的机会资源,这些人中有90%的可能会打破头去抢;

而其他没背景的人只能干看着,毫无办法。

这是赤裸裸的现实。

从政策分析来看,一个政策如果只是单纯地、直接地要达成某种目标,一般来说总是会走向反面:旨在直接保护工人的政策,往往会导致工人失业;旨在直接保护农民的政策,往往减少了农民的收入。

政策规划不是圣诞老人去实现愿望,你要什么礼物我就直接给你什么礼物,然后皆大欢喜

考虑到我国县级治理上的缺陷,以及村级治理的日益衰败化、黑社会化、宗族化等等不正常现象,这样的政策在地方执行时走向隐性腐败的可能性极大。它可能对打破城乡差异固化的作用杯水车薪,反而可能造成农村内部阶层不平等的进一步加重。

再说说

@方技

贴那张没有水泥路的图有多荒谬。

这种村子我见得多了。

难道村子里出个清华北大学生,这种落后状态就改观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的学生99%走出去就不会回来了,更别提给村子带来任何改观了。真正为村子里修水泥路、修路灯的,是那些在县里发了财的“农民企业家”。

你看见的是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你有看见农村的心态、农村的治理秩序落后吗?

说到最后,我发现其实我还是在为“利益”说话——因为这个政策假如在我上高中时落实,肯定落不到我头上嘛,我是被不公平对待的那一类嘛。

但这没什么。

一个人人能够公开为自己利益奋斗的社会才是一个正常的社会,一个把别人为ta自己利益奋斗只当做可以谴责的事的社会、一个把道德挂在嘴上而自己得利益别人被忽悠着为社会献身的社会才是不正常的社会。

最后,我也说一句诛心之论:

我来解释为什么这么多人都会以各种理由点赞。因为利益。这个政策有利的是包括许多答主在内的这么一批城市圣母和“村级权贵”的利益。

以上。

————————————————因噎废食的分割线————————————————

高中同学的父亲,由于村里安排的新房屋质量有问题而不想搬迁,被村支书带人打断腿;

同学的姐夫遭到流氓围攻的威胁,流氓他爹趴在同学姐夫的车上耍赖,结果车一开给老头弄伤了,现在反而他姐夫被当地派出所以涉嫌故意伤害罪拘留;

连襟家里的人当村支书,被流氓三天两头骚扰,最后被迫辞职让位给流氓;

村委会强制收走承包耕地之后,自己盖商品房卖,收益归自己而不允许村民过问;

……

大概我被噎得太多了,以至于对任何政策持有完全正面看法的心思,也噎死了。

所以要把人从自私自利的出发点开始想,开始评价乃至设计政策,这样才能避免好心办坏事吧。

user avatar

个人认为,虽然这个制度还有许多需要细化和合理化的地方。

但不可否认,想法是对的!

改开已经近40年,它带来的社会大变革已经基本结束。

目前社会阶层流动性越来越低,阶级固化已成定局。

而随着固定阶级的产生,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也将重现人间。

纵观历朝历代的兴衰,前几任皇帝一般都比较太平,一来是因为开国皇帝个人素质较高,二来也是因为在朝代刚刚开始的数十年内,底层和上层之间的流通渠道也相对畅通。

而几代皇帝后,随着阶层的固化,既得利益集团的稳定。底层再难翻身。

而一旦底层无法分享社会发展红利,则无可避免的对政权产生不稳定因素。

而教育,是保持从下向上的流动性的最佳渠道。

所以古代,官宦子女有被父亲举荐为官的资格,而寒门子弟则通过教育这个管道来达到改变所在阶级的目的,即所谓科举。

这个情况放在当今社会亦然。

有大量社会资源的家庭,要想让子女出人头地是很容易的事情,子女只要不是特别不成器的典型纨绔子弟即可。

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如果想从普通家庭向上爬升,则一定需要考好大学来完成,否则连进门槛的机会都没有。

更何况,在扩招后遍地本科大学生的当下,考大学本身已经不足以成为进门的敲门砖,许多农村孩子也许被整个村子供出来上了大学,结果出来了无非是去各种大公司搬砖而已,完全谈不上出人头地。也正是因为这样,一旦工作出现了大问题,这样的农村孩子则往往很容易选择轻生。比如多年前的富士康事件中的几个。

这样的大环境下,国家大学能够从官方角度推出这样的政策,努力让越来越窄的上升渠道尽量拓宽,这本意真真儿是非常好的。

不要说什么靠实力靠出身的差别。

出身本来就是实力的一部分。


城市学生本就从出生就享受了农村学生远远无法享受到的教育资源。

如果说公平性,你觉得这样公平么?

没错,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确是国家的问题,所以国家大学推出这样的政策,正是为了在大学阶段能够略微弥补前面10几年对农村学生的教育资源的缺失。

当然,就像

@Holly

说的一样,以中国人的尿性,这种政策一出,肯定又是一大堆钻空子走门子的人。

但总有受惠的农村学生吧?

现在应该做的是完善这个制度,而不是各种批判,力求扼杀在摇篮里。。。

因为惧怕饮鸩止渴,最后导致因噎废食。。我觉得也不是上策。。。

至于说什么大学的初衷为了科研。。。

在对学生说这个话之前,请先跟各位教授说这个话吧。。。

大学的科研力量,可不是学生。。。

以上都是一家之言,而且非专业领域,轻喷。。。

user avatar

对于那些支持“公平”的人,我想起了一句话。如果你生病了需要手术,你是想让一个做过一百次手术的医生给你做手术,还是想从十个做过十次手术的医生里随机挑一个?如果你的回答是前者,那么请不要虚伪的支持一个在机会上搞平均主义,补贴能力不足者的教育体制。你可以在基础教育补贴,就好像低保一样。但你不会给低保户发放奔驰宝马。同理,清华北大是这个国家精英中的精英,是教育资源中的奔驰宝马。它们不需要平均主义选出来软蛋,真正贫困的地区也不需要他们。

更新:

不想和蠢材辩论了,就一并回答在这里。如果你同情弱者,就去帮助真正的弱者。把一群即使上不了清华北大,也一定能考上北上广一流名校的未来中产定义为社会底层,把图利他们的政策当成社会正义的体现,在这里胡说八道,实在是浪费电力的可悲行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