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客观的看,东吴是个怎样的国家?

回答
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望,东吴无疑是一个极具特色、也颇具争议的政权。它诞生于乱世,凭借地利人和,一度割据一方,成为三国鼎立格局的重要一环。若要客观评价东吴,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深入剖析。

一、 崛起于荆扬: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东吴的根基,深植于南方广袤的荆扬之地。这里是长江中下游的富庶之地,土地肥沃,人口相对稠密,尤其是江南地区,在曹魏和蜀汉眼中,往往被视为“化外之地”。然而,正是这片看似蛮荒的土地,为孙氏政权的崛起提供了绝佳的土壤。

长江天险: 长江,这条奔腾万里的大河,是东吴最天然、也是最强大的屏障。其宽阔的水域和险峻的江岸,使得北方的骑兵和步兵难以渡越,为东吴的防御提供了巨大的优势。曹操曾发动赤壁之战,试图一举荡平东吴,却最终铩羽而归,长江的阻隔功不可没。
物产丰饶: 荆扬之地,水网密布,气候适宜,盛产稻米、丝绸、木材等重要物资。这不仅能自给自足,还能支持庞大的军队和复杂的官僚体系。相比之下,北方的战争消耗巨大,人口凋零,而东吴则能依靠相对稳定的后方,缓缓积蓄力量。
民心所向: 孙坚、孙策父子以“讨伐董卓,匡扶汉室”为号召,在中原势力纷纷内耗之际,迅速占领了江东,并凭借其勇武和恩信,赢得了当地士族的初步支持。随后,孙权更是稳固了统治,通过招揽人才、发展经济、安抚民心等一系列措施,逐渐将江东经营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

二、 孙权之治:守成与进取的微妙平衡

孙权作为东吴的开国之君,其统治风格对东吴的命运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他并非一个像曹操那样雄才大略、勇于革新的君主,更多的是一位善于平衡、懂得守成的领导者。

人才战略: 孙权深谙“用人”之道。他能够容纳和重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一系列杰出的文臣武将,并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时,他也面临着“士族门阀”的掣肘,如何在维护自身统治的同时,平衡士族利益,始终是他的一大课题。
军事成就: 赤壁之战的辉煌,是东吴军事史上的巅峰。此后,东吴也取得了不少重要的军事胜利,如夷陵之战,陆逊以少胜多,大破刘备,极大地巩固了东吴的统治地位。然而,东吴在主动出击,尤其是在与曹魏争夺荆州等战略要地的过程中,却常常因为内部的掣肘或战略失误而功亏一篑,例如吕蒙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后,未能及时巩固,导致关羽反攻;关羽死后,东吴也未能有效吞并荆州,反而与蜀汉关系破裂。
内政经济: 孙权在位后期,随着北方曹魏的强大,东吴的战略重心逐渐从对外扩张转向了内部的巩固和发展。他鼓励农桑,兴修水利,发展海外贸易,使得东吴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然而,长期的内耗、士族势力的膨胀以及他对某些近臣的偏信,也给东吴的政治生态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三、 盛极而衰:内部矛盾的积弊

尽管东吴在中前期取得了不少成就,但其内部始终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这些矛盾最终导致了其衰落。

士族门阀的权力: 江东士族在东吴政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拥有大量土地、人口和财富,在政治上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随着孙权年事渐高,对这些士族势力的驾驭能力也逐渐下降。一些士族甚至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惜与外部势力勾结,或者阻挠国家大政。
皇权与宗室的矛盾: 孙权晚年,继承人问题一度陷入混乱,这不仅削弱了中央的权威,也加剧了皇室内部的矛盾。东吴政权也因此面临着皇权不稳、宗室争斗的隐患。
战略上的被动: 相比于曹魏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蜀汉“汉贼不两立”的政治号召,东吴的战略定位显得较为模糊。它更多的时候是扮演着“守成”的角色,在夹缝中求生存。一旦北方曹魏势力稳定,其强大的军事压力就会给东吴带来巨大的威胁。

四、 文化与科技:南方文明的开端

东吴在文化和科技方面,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江南文化的孕育: 东吴的统治,为江南地区带来了相对和平的环境,促进了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许多北方的士族在战乱中南迁,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技术,与当地的文化相互融合,孕育了具有南方特色的文化。
造船与航海: 依仗长江天险和发达的航运,东吴在造船技术和航海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们的战船种类繁多,技术先进,能够适应各种水域作战。同时,东吴也积极发展海外贸易,与海外地区有着广泛的联系。
文学艺术: “建安风骨”之后,南方文坛也逐渐兴盛,涌现出顾恺之等一批杰出的艺术家。虽然与北方相比,南方文学艺术的整体声势稍弱,但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总结:

客观地说,东吴是一个在乱世中凭借地利人和崛起,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维持了独立的南方政权。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也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孙权在位期间,通过平衡各方势力,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政权的稳定和繁荣。

然而,东吴也并非一个完美无缺的政权。士族门阀的掣肘、皇权的不稳、以及战略上的被动,都使得它最终难以抵挡北方强大的曹魏的吞并。它更像是在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权力结构中,努力寻找生存空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区域性的繁荣和发展。

东吴的存在,不仅是三国鼎立格局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中国南方文明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起点。它以其独特的区域特色,为后世留下了丰富而复杂的历史遗产。它不是那个力挽狂澜、统一天下的英雄,却是在乱世洪流中,努力守护一方土地,创造了一段别样历史的坚韧行者。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都说当时中国豪强、隐户手上人很多,多到什么程度了呢?《贺齐传》可以说透露了冰山一角:

候官既平,而建安、汉兴、南平复乱,齐进兵建安,立都尉府,是岁八年也。郡发属县五千兵,各使本县长将之,皆受齐节度。贼洪明、洪进、苑御、吴免、华当等五人,率各万户,连屯汉兴,吴五六千户别屯大潭,邹临六千户别屯盖竹。

如果吴国自己的记载没有太大的偏差,建安郡这7个“贼帅”手上就有62000户,按户口比1:5算男女老少加起来可能多达30万人左右。这是个什么概念,东吴自己手上一共就编户50多万户,口240万人,这还是拿下了荆州、交州之后的数据。光这7个贼帅(还是一个郡的贼帅)手上带的人就已经相当于东吴官方人口的十分之一。

隐匿人口手上都是有兵有将的,不是你说编进去就能编进去的,所以东吴人力一直捉襟见肘。虽说可以通过打这些人来获得人口(东吴诸将正是这么做的),但更多的情况是你没被这些人牵制住大批兵力就不错了。例如,建安郡远在福建,东吴10万大军(当时是203年,孙权还只有扬州)有5000在如此偏远的位置(还包括一员名将),其实也不少了,但是由于山民基本上也是全民皆兵,所以吴军还常感兵力不足(黄盖就有过一次郡兵才几百人击破“武陵蛮”的纪录)。

这可能就是3世纪(以及整个古典)世界的常态,不仅大国之间战争规模宏大,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国家与无数个部族、豪强犬牙交错,它们之间也打了很多被遗忘的战争。应该说蜀汉甚至曹魏也有这种情况,魏灭蜀之后,前线才腾出了充足的兵力给后方使用,此后司马炎整顿国内户口竟然一次就出来了100万户人。


所以南朝宋、陈一直官方人口统计就几百万人,其实是很科学的,无论实际人口是多少。当时南方的实际情况很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你就看《罗马2全面战争》里一个高卢、伊比利亚、意大利(《共和国崛起》DLC)的地方就能堆多少个大部族势力就知道了,中国南方可是比这些加起来还要大。我甚至怀疑宋朝人口能达到1亿(官方户籍人口9300万左右)其实并不主要是生出来的,而是由于重心南移,比之前的朝代更成功归化了大量“未服王化”之人,章惇“开梅山”就是一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