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文中的时间点,华约集团还没有多少T-72B,苏军的主力将会是T-72A和T-72Ural-1,其它华约国家则以T-72M为主(相当于Ural-1型),也有一定数量的T-72M1(相当于A型)。所有的T-72都没有加挂”接触-1“ERA的机会。
T-72A和T-72M1有较小概率能抵挡住MGM-51,其它型号被命中的生还机会则非常渺茫。谢里登则完全扛不住T-72发射的任何APFSDS或是HEAT(铝制车辆命中非要害部位都可能产生致命火灾)。
火控/射程方面,T-72A/M1使用的是1A40,T-72Ural-1/T-72M则是TPD-K1,都是基于内置激光测距仪的扰动式火控,前者有一定的对动射击能力。M551谢里登配套的MGM-51 ATGM为半主动式,对于远距离和移动目标的射击精度受射手影响很大。不过MGM-51的极限射程(B型开始能达到3KM)比T-72A发射APFSDS(约2KM)更远,不过这个距离上命中率非常存疑。另外其最小射程高达800米,一旦敌人接近就无法开火。
由于半主动制导模式下必须持续引导,在引导过程中M551不能移动(否则难以操控导弹),导弹的飞行速度较慢导致1KM距离下从发射到命中目标需要超过3秒的时间。考虑到对移动目标射击的命中问题,M551比较合适的开火距离是1-2KM,而这个距离下T-72的1A40或是KPD-K1依然能有效瞄准静态目标。
在M551事先部署在预设的伏击阵地中的情况下,有机会对T-72编队进行一轮打击并造成一定的杀伤,但之后就会变成一边倒的屠杀:T-72根据第一轮ATGM来袭的方向大致判断对方位置后,由于APFSDS的速度非常快,M551几乎没有什么时间可以给车辆加速并且撤退,而且T-72可以在M551引导第二次导弹的过程中就将其击毁,导致ATGM失去引导变成无头苍蝇。
即使利用地形M551可以迅速避开T-72的攻击范围,华约一方还可以呼叫炮火支援,铝制的M551很容易被轻型火炮摧毁——小口径迫击炮或是一块速度足够的破片都能让M551被重创。
用M551偷袭单辆停着的T-72还比较有胜算,一但是编队对编队作战,半主动制导ATGM对有激光测距仪的高速坦克炮劣势实在过于明显。
如果时间再晚一点的话,M551会更加悲剧:1985年开始苏联转产T-72B,由于换用间隙式复合装甲对HEAT的防御能力大涨,炮塔正面和车体首上基本能抗住MGM-51,并且苏军开始大规模给坦克挂上”接触-1“ERA会导致之前的T-72对HEAT的防御能力也有很大提升。
谢里登在美军编制中所处的位置(装甲骑兵团)意味着其总是会倾向于在预设的有利战斗地点以有利的方式和敌人对抗。题主的这个片段展现的是一个很典型的掩护部队作战的过程。
“黑马幺洞,黑马幺洞,我是铲子6号。证实查理1号观察结果如下:大量装甲部队在格林威治时间3时05分越过东西德边界,兵力约一个旅。由PT-76、BTR-62和T-72组成。通知黑马6号,铲子即将应战。报告完毕。”
作为北约防御一线的掩护部队,装甲骑兵团以连(分队)为单位,在平时就占据边界上一系列早已规划和设置、往往是半永备的防御阵地。这些阵地经过了充分的伪装和隐蔽,并且详细规划了进出通道、射界和防御计划。苏军肯定可以在战前发现一部分目标,但实施火力准备摧毁和压制这些阵地需要浪费时间(这样一次火力准备可能进行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才能完成全部目标),而时间是欧陆常规战争中最为宝贵的东西。所以在这个想定中,苏军未经强有力的火力准备就直接发起进攻。
1985年8月4日清晨,美军第5军掩护部队的主力第11装甲骑兵团第3骑兵中队L骑兵连连长兰特里上尉,站在德国中部维尔德赫402高地上对着他的话筒喊话,同时眺望着蜿蜒伸向东德埃森纳赫的山峦那一边的边境地区。在晨曦中,他看到几十辆装甲车沿着高速公路的两边向他迅速开来。兰特里明白了:这是苏军进攻部队的先遣队。不可能是别的了。
“沿着高速公路的两边”原文为“on both sides of the autobahn”(即同时沿高速公路两个方向的行车道行驶),“先遣队”原文为“advanced guards”。这显然是一个在突破边境地区的苏军团前卫营,这个营刚刚沿着4号联邦高速公路向西通过边界线,为了最大化推进速度,正采用双纵队行军队形沿公路开进。这样的目标不同于正常野战条件下在战斗队形中展开的装甲车辆,属于预设阵地上的美军掩护部队极好的目标。
这块1988年版《第三次世界大战》还有一段,解释了为什么美军命中率如此之高:
可以看到,由于苏军前卫行动的固定模式和两德边境上现有条件(高速公路)的约束,美军掩护部队的射击阵地和目标区域都早已标定并且经过了再三演练(甚至可能连装定的诸元都没变),现在只是把靶纸换成了真坦克而已,命中率自然远高于野战条件。
他抓住话筒,听到自己的声音在发出口令:“铲子,我是6号,各自为战。通话完毕。”他的手差不多还没有离开话筒的按钮,他就听到橡树棍式导弹呼地一声从十五门炮发射出去,飞向隐约在晨曦中的目标。
在兰特里身旁的列兵韦特突然叫起来,“哎,瞧那儿!”十五枚导弹中的九枚击中目标,轰的一声迸发出红色的火球和火苗。
美军掩护部队的作战强调,一旦敌军进入最大射程范围内,即以最大火力开火,以最大化对敌方前进的迟滞效果。在70年代背景下,拥有射程达3000米的“橡树棍”导弹的“谢里登”自然是最佳选择之一;至于“谢里登”缺乏常规反坦克弹药,以及“橡树棍”射击近界太长(730米)的问题,在这种战术条件下反而不成为问题——因为美军根本不打算在这个距离上和苏军交战。
当402高地被苏军炮火打得仿佛要崩裂的时候,谢里登式坦克已向预备发射阵地转移。韦特一下子被打死了,战术指挥所的另外两人负了伤。
苏军装甲部队停顿了片刻后,现在转向他这边开来。人们看到一支部队正离开大队伍,企图从侧翼包围【答主:应为迂回】L骑兵连。兰特里看到有一辆谢里登式坦克被苏联的反坦克导弹打得粉碎。
掩护部队在作战中,不实施防御。也就是说,一旦敌方展现出向掩护部队所占据的阵地实施冲击的迹象(比如火力准备),便实施退却。苏军前卫营被美军骑兵分队伏击后,一面召唤了炮火支援(苏军前卫营通常包括建制内的一个迫击炮连,配属的一个122自行榴弹炮连,往往还能得到师、团炮群可能3-5个榴炮营的支援),一面组织一个连级分队企图迂回美军掩护分队,这都是实施营冲击的前兆,所以美军掩护部队没有继续在阵地纠缠,立刻撤走。这块题主的引用又少了一段,一下就无法呈现完整的战术态势。现将原文列出:
可以看到,美军掩护部队实现了战术目标,迫使苏军前卫营实施战斗展开,转入对装甲骑兵连的进攻,这将大幅降低其推进速度;与此同时,美军掩护部队的阵地构筑经过了精心设计,各连(分队)之间以射界相互掩护,苏军的迂回完全在美军考虑之内,只会白白损失,根本起不到战术作用。掩护部队在阵地转换中的道路选择也能(在不犯傻的情况下)避免遭到苏军火力打击。
苏军前卫营战术也很简单粗暴:在遇到这些掩护部队时候,迂回要做但是多半没用,所以就正面攻击就完事了。前卫营正面攻击失利就等团主力抵达再攻;团正面攻击失利就等第二梯队团上来再攻。这些进攻也不会精心准备,部队会从行进间直接展开到冲击线上。在欧陆战场,时间比装备和人的生命更宝贵,与其浪费宝贵的时间去精心准备一次进攻,不如在仓卒进攻中以更多的装备和人员代价去换取时间。
这时候,他听到传来直升飞机压倒战斗喧嚣的呼呼打击声,黑马团的携带21枚陶式反坦克导弹的眼镜蛇式直升飞机已开始同【离开高速公路】朝海林根方向前进的T-72坦克展开捉迷藏式的战斗。
直升机这块也翻译错了,应该是“黑马团的21架携带陶式反坦克导弹的眼镜蛇式直升机”。装甲骑兵团的直升机在不同时期起到不同的作用。在掩护一个相对宽广而动态的正面时,通常由直升机负责地面部队控制不到的侧翼和薄弱方向;而在两德边境这种兵力相对绵亘的环境中,掩护部队的直升机也可能投入对敌有生力量实施杀伤的行动中。
这块题主引文又少了六个字:离开高速公路。别小看这六个字,这意味着苏军前卫的开进速度从30公里每小时下降到10公里每小时,降低了2/3。
“铲子,我是6号。执行阿尔法3号方案。”这个命令是叫后撤到下一道阻滞阵地——俯瞰劳特巴赫的高地。
美军掩护部队不会在一处阵地久留,因为呆的越久越可能被苏军的火力和兵力造成杀伤。掩护部队的目的是以空间换时间,用两德边境以西约15千米的纵深给主力部队的集结开进和展开争取24个小时。
综上所述,这是一次非常典型的美军掩护部队的掩护战斗。不过苏军是否对美军掩护部队就没办法呢?也不是。因为掩护部队在退却的过程中,必然要经过一些关键隘口。在展开了侦察巡逻组的情况下,苏军将得以在这些隘口发现、拦截、杀伤美军掩护部队。上述主人公的这个连战术指挥所就在过桥期间(这个河和退却阵地的位置描述应该有问题,兰特河和兰特巴赫都在距离维尔德克很远的地方)被苏军炮兵火力覆盖,遭到歼灭性打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