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艾伯特政府处死罗莎•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的决策和执行过程是怎样的?

回答


艾伯特政府(即魏玛共和国初期的临时政府)在1919年1月处决罗莎·卢森堡(Rosa Luxemburg)和卡尔·李卜克内西(Karl Liebknecht)的过程是德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涉及政治暴力、革命失败与权力斗争。以下是这一决策和执行过程的详细分析:



一、历史背景:德国革命与政局动荡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危机
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威廉二世退位后,社会民主党(SPD)领导人弗里德里希·艾伯特(Friedrich Ebert)被推举为临时政府首脑。此时德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崩溃、粮食短缺和工人暴动。

2. 斯巴达克同盟的崛起
罗莎·卢森堡和卡尔·李卜克内西是左翼革命组织“斯巴达克同盟”(Spartakusbund)的核心人物。他们反对艾伯特政府与右翼自由军团(Freikorps)合作镇压工人运动,主张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3. 19181919年柏林起义
1919年1月,斯巴达克同盟联合其他左翼势力发动“斯巴达克周”起义,试图推翻艾伯特政府。然而起义被自由军团和军队镇压,导致大量左翼激进分子被捕或处决。



二、决策过程:从镇压到处决的升级
1. 艾伯特政府的政治立场
艾伯特作为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试图在右翼势力(如自由军团)和左翼革命之间维持平衡。他拒绝与斯巴达克同盟合作,但也不愿完全依赖暴力手段镇压,导致政策摇摆不定。

2. 对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的定性
艾伯特政府将两人视为“叛乱分子”和“反国家势力”,认为他们的活动威胁了共和国的稳定。尽管他们未被正式审判,但政府内部已形成“处决”的共识。

3. 自由军团的行动权限
自由军团是右翼准军事组织,受艾伯特政府雇佣镇压起义。他们在执行任务时往往采取极端手段,而艾伯特政府默许了这种暴力行为,甚至可能主动将其作为威慑工具。



三、执行过程:被捕与处决
1. 被捕经过
李卜克内西于1919年1月15日被自由军团士兵在柏林街头逮捕。他当时身着便装,试图逃离逮捕时被枪杀。
卢森堡则在同一天被捕,她因拒绝与政府合作而遭到严厉对待。据称,她在被拘禁期间遭受酷刑。

2. 处决方式
李卜克内西的尸体被发现时已身中多枪,但具体是谁下令或执行尚存争议。自由军团士兵可能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杀害了他。
卢森堡在被捕后遭暴力虐待,并被押送至柏林郊外处决。她的遗体被埋于乱葬岗,直到1926年才找到并移葬。

3. 政府的沉默与掩盖
艾伯特政府未对处决事件进行公开调查,甚至试图掩盖自由军团的暴力行为。这一事件后来成为左翼革命者反抗魏玛共和国的象征。



四、争议与历史评价
1. 合法性与程序正义问题
两人未经过合法审判即被处决,违反了德国法律和国际人权准则。艾伯特政府的默许使这一行为具有政治性暴力特征。

2. 对魏玛共和国的影响
处决事件加剧了左翼与右翼之间的对立,导致革命后的社会分裂。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成为社会主义者的精神象征,而自由军团则因暴力手段被广泛谴责。

3. 历史记忆的分歧
在德国,这一事件长期被视为“暴行”,而艾伯特政府则被批评为纵容右翼暴力、未能维护民主秩序。



五、后续影响
卢森堡与李卜克内西的遗产
两人被后世视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牺牲者,其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产生深远影响。
魏玛共和国的脆弱性
这一事件暴露了魏玛政府在应对危机时的妥协倾向,为后来纳粹崛起埋下隐患。



结语
艾伯特政府在1919年处决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的过程,反映了德国革命失败后政治暴力的极端化。这一决策不仅是对左翼革命者的残酷镇压,也揭示了魏玛共和国初期权力结构的脆弱性与矛盾性。历史学者普遍认为,艾伯特政府在此事件中扮演了“间接共犯”的角色,其选择默许自由军团的暴力行为,而非通过法律手段解决危机,最终加剧了德国社会的分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其实艾伯特和他的人民委员会根本没有就处死这两个人做过什么决策。仅仅是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同时也不择手段恢复秩序。在做这样的决策以前1918年的平安夜在柏林发生了平安夜之战。社民党指挥的柏林卫戍部队和支持布尔什维克式革命的人民海军师发生了冲突。社民党的奥托-韦尔斯要求解散人民海军师,结果在12月23日被海军师逮捕。艾伯特没有跟独立社民党的委员讨论就向军队要求支援。而军队也就断然支援了,结果可耻的被打退了。

平安夜之战以后独立社会民主党的代表退出人民代表委员会。而社民党的普鲁士总理则撤掉了独立社民党的柏林警察总监。于是独立社民党号召举行反对艾伯特的全面示威散步。

到1月初艾伯特的处境已经很像克伦斯基,军队跟他只有暂时的联盟,德共虽然人数少但是意识很坚定,而且他的人民代表委员会因为uspd的退出已经没有足够的合法性了。这时候只要有一次成功的武装政变,艾伯特和他的追随者就都完了。

所以艾伯特只能同样采取极端手段。在uspd退出人民代表委员会以后,一个铁腕人物接管了陆海军指挥权这个人就是剃刀诺斯克。诺斯克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不择手段恢复柏林的秩序。不择手段就是不仅仅与旧军队合作也跟更加反动的准军事组织合作。其中的代表就是自由军团。其结果就是1月11日的柏林巷战。

柏林巷战结束之后,李卜克内西和卢森堡在1月15日被捕,当天分别被杀。换而言之这两个人的命运在社民党决心和极右翼合作的时候已经决定了,他们肯定得死。但导致社民党倒向极右翼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1月的柏林巷战实际上是十月革命的另一种可能。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也准备效法俄国阻止第二年一月的议会选举,搞苏维埃专政,而如果临时政府得到了足够的武装力量支持他们也会用一样的手段对付布尔什维克。

实际上慕尼黑的巴伐利亚苏维埃也可以看作是十月革命的右翼胜利版本。极左的苏维埃在巴伐利亚选举里失败,于是干脆推翻了议会组成的内阁,建立巴伐利亚苏维埃。而内阁退往班贝格的时候还试图妥协至少是尽可能不与极右翼合作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但是4月忠于内阁的军队被苏维埃击败,让社民党只能和巴伐利亚右翼极右翼合作,镇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

1917年的俄国革命和1918年的德意志革命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首先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这两个地方都没有革命的经济条件,第二在精神上它都是倍受饥饿和寒冷的后方,在原本的胜利在望的欢乐情绪突然被军事失败取代之后社会秩序失控的产物。都有强大的军队和保守势力,一个脆弱的民主派和社民党的联盟,这个联盟同时被极左和极右仇恨。而且都没有建立在足够的合法性基础上的政府。极左和极右翼都有武装力量。

只不过俄国是极左翼赢了,德意志是极右翼赢了。在这种社会本身崩溃的情况下,革命者身负建立民主制度和恢复社会秩序这两个其实互相矛盾的使命,同时俄国临时政府还想保卫祖国打赢世界大战那就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与这些任务相比他们手里的力量实在太小,而他们又不愿意采取极端手段。其结果就是宣布了他们的灭亡。

社民党和极右翼合作的结果是他们自己也成为纳粹的牺牲品。而临时政府在面对科尔尼洛夫将军的要求的时候跟左翼合作,给赤卫队分发武器,结果就是自己被一声炮响。当社会自身瓦解崩溃的时候,无论是左派还是右派,只要是温和派就必然是失败者。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