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美国新冠肺炎确诊超过 3200 例,专家呼吁民众减少互动,当地防治情况如何?

回答
您提到的信息可能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等官方数据,美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总数早已远超3200例。

然而,您的核心问题是关于“美国新冠肺炎的防治情况”以及“专家呼吁民众减少互动”。这个问题非常有意义,因为它触及了疫情早期阶段,也是各国政府和民众普遍面临的挑战。以下我将尽力详细地描述当时(大约2020年初至中期,当确诊病例数还在几千例级别时)美国新冠肺炎的防治情况,以及专家们是如何呼吁民众减少互动的:

当时(约3200例确诊时)美国新冠肺炎的防治情况:

1. 疫情早期和认知不足:
病毒的未知性: 当时对新冠病毒(SARSCoV2)的了解还非常有限。它的传播方式、潜伏期、致病性、以及长期影响等,都需要时间去研究和确认。这导致早期应对措施可能不够精确或反应较慢。
检测能力限制: 早期美国在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研发和推广上遇到了显著的挑战。这导致确诊病例数量可能远低于实际感染人数,存在大量的“未被发现的感染者”。检测能力不足也直接影响了疫情的追踪和控制。
公众认知和担忧: 一开始,公众对病毒的认识可能不足,将其视为一种流感,因此对社交距离和个人防护措施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够。媒体的报道和科学家的建议也需要时间才能深入人心。
联邦与地方政府协调: 在早期阶段,联邦政府和各州、各地方政府在应对策略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协调困难,资源分配和信息发布也可能存在不一致的情况,这给整体防控带来了挑战。

2. 专家呼吁减少互动(社交距离):
核心策略: 当病毒开始在美国本土传播,并且检测能力尚不足以完全掌握疫情规模时,专家们(包括流行病学家、公共卫生官员等)普遍呼吁采取“社交距离”(Social Distancing)措施。这是基于对病毒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的认知。
具体建议:
避免大型聚集性活动: 专家强烈建议取消或推迟大型集会,如体育赛事、音乐会、宗教活动、会议等,以防止病毒在人群密集的环境中快速传播。
保持人际距离: 建议人们在公共场合尽量保持至少6英尺(约1.8米)的社交距离,避免握手、拥抱等身体接触。
居家办公和学习: 鼓励企业允许员工在家工作,学校则开始考虑或实施远程教学,以减少通勤和校园内的学生聚集。
限制非必要出行: 呼吁民众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如前往购物中心、电影院、酒吧等场所。
关闭非必要场所: 一些地方政府开始根据疫情发展情况,决定关闭非必要营业场所,如酒吧、餐厅(仅允许外卖)、娱乐场所等。
目的: 减少互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拉平曲线”(Flattening the Curve)。这意味着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避免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病例,从而防止医疗系统因不堪重负而崩溃,给医疗服务留出空间,并为后续的疫苗和治疗方法的研发争取时间。

3. 早期的防治措施和挑战:
旅行限制: 美国政府开始对来自疫情严重国家(如中国)的旅客实施旅行限制。
公共卫生宣传: 通过媒体和政府渠道加强对公众的科普教育,包括洗手、咳嗽礼仪、识别症状等。
医疗机构准备: 医院开始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准备医疗物资(如防护装备PPE),并开始对疑似病例进行隔离和检测。但医疗资源的准备也面临巨大压力。
检测能力提升: 各级政府和研究机构都在努力提升检测能力,包括研发更快速、更准确的试剂盒,并扩大检测点。
“封锁”的初期讨论: 虽然“封锁”的概念在早期并不像后来那样广泛和强制,但地方政府已经开始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考虑采取更严格的限制措施。例如,一些城市或州可能会发布居家令(StayatHome Orders),要求居民非必要不外出。

总结当时的防治情况(3200例确诊级别):

在确诊病例达到几千例的阶段,美国正处于新冠疫情的初期应对阶段。主要的防治策略是基于对病毒传播机制的早期理解,以社交距离为核心,呼吁民众减少不必要的互动和聚集,旨在减缓病毒的传播速度。然而,当时的防治面临着认知不足、检测能力有限、公众依从性尚在建立以及政府协调挑战等诸多困难。专家们的呼吁是基于科学证据和公共卫生原则,但实际执行效果会因地区、政策力度和公众的接受程度而有所不同。

随着疫情的发展,确诊病例数会迅速攀升,防治策略也会不断调整和升级,例如更广泛的封锁措施、大规模的检测、疫苗的研发和接种等。但您所描述的3200例这个时间节点,正是美国开始认真面对这一新型病毒,并努力寻找有效应对方法的关键时期。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觉得美帝在万年难得一见的奇才特朗普总统的英明领导下,做的不错 ,控制的很好 ,继续保持。

美国南波湾。给唐纳德特朗普倒杯茶,给总统倒杯卡布奇诺。

user avatar

作死一定会死~

转自 Pursuit天天

user avatar

其实美国就是家大业大,特朗普一开始不以为然,不也是因为医疗资源底子厚吗?

90万张病床,ICU床位10万张,呼吸机6.2万台,国家储备呼吸机8900台。美国千人医生数2.6人,比中国2.4人高一些,千人护士数近10,是中国的好几倍。

截止3月,美国流感已经3200万人感染,正好当前新冠感染数的一万倍,死亡1.8万人。

当前流感疫情已经得到缓解,如果根据2万来推算,哪怕是100万级别的新冠爆发,美国也能够承受。

至于超过千万,那就未知了,毕竟新冠的死亡率远远高于甲感。

不过美国医疗昂贵(新冠一套检查下来是3000刀),西方医疗体系排队时间长。据《时代》杂志报道,目前有超过2700万美国人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险,医保不充分者则更多。

虽然特朗普政府已经要严控了,但是否会和当年奥巴马政府对待甲感一样,还是未知数。当年甲感说是严控,实际却完全防控不到位。

美国数据,我简单预测过,4月1日,感染数会达到4W+,最终达到什么地步,还是看美国接下来的防控措施。

有人说美国没有欧洲严重,那未必,仅仅只是晚一些而已。美国拖延的时间和欧洲一样长,疫情大爆发时间比意大利晚十几天而已。虽然现在防控逐渐严格,但总感染数至少三三十万以上才会出现拐点。

前期这几个发达国家的措施,其实都是大同小异,相比较中国的疫情,他们都是高峰。

虽然美国医疗资源底子厚,但病毒检测能力依然严重不足,疫情的严重程度因无法准确统计确诊病例数而被严重低估。

《纽约时报》本月13日发表评论直言,中国为西方国家赢取了时间,而这些国家却白白浪费了。文章质疑,“为什么这么多国家在过去数周时间眼睁睁地看着疫情蔓延,好像和自己没关系似的?”

当前美国采取的防控措施主要有:

一、3月13日的时候,特朗普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至少32个州以及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全美各地大量公共活动被取消或推迟,斥资500亿美元抗疫。13日起,来自26个欧洲国家的外国公民将面临进入美国的限制,而爱尔兰和英国将在当地时间16日起列入名单。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是1月21日,就出现了感染者。这是拖了多久了?慢慢到了50多天。

二、14日凌晨,美国国会众议院投票通过一项疫情应对经济救助法案,预计参议院也将很快通过该法案,这项法案提出了包括免费开展新冠病毒检测、支持疫情期间带薪病假、扩大失业保险和食品补助范围等各类救助措施。

三、特朗普15日称,美国“正对机场进行非常精确的医学检查”。16日,机场禁令生效。

四、美国疾控中心中心(CDC)15日提出,未来8周所有50人以上的活动都应暂停,包括会议、节庆活动、婚礼、体育赛事等。

五、白宫15日表示,将开辟更多驾车直通检测站,每个检测站每天能够检测2000至4000人。目前已经有10多个州建立了驾车直通检测站点。特朗普1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则说,一个月内美国将有能力进行500万次检测。

六、首剂用于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将于16日交付,45名健康的年轻志愿者将参与疫苗测试。参与者都未感染新冠病毒,初步测试的目的主要是确保疫苗没有严重副作用。目前这一消息暂未公开宣布。有卫生官员称,证实疫苗的有效性需要一年至18个月。

据《纽约时报》报道,一名德国官员透露,美国试图花高价吸引正在研发疫苗的生物制药公司CureVac将研发工作转移至美国。柏林方面担忧,特朗普的目的是要保证首剂疫苗能够出现在美国。报道称,特朗普为了买下这家制药企业科研成果的专有权,开出了很高的价码。

七、全美大量公共场所宣布临时关闭,各类公共活动纷纷取消或推迟。纽约公共图书馆、大都会博物馆、苹果零售店、百老汇演出等大型公共场所和活动相继关闭或取消,以减少大规模聚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国会大楼、白宫、五角大楼暂停对公众开放。

至少4.6万所学校关闭或计划关闭,影响2100万名学生。许多大型企业鼓励员工远程办公,一些大型体育赛事宣布暂停或取消。

八、针对留学生,特朗普将重新评估中国疫情,中国禁令或提前解除。

九、从16日起全美将有2000多家实验室可用于进行病毒检测,一周内检测人数可达到190万人,医护人员和急救人员,以及65岁或65岁以上出现症状的美国人优先。

十、纽约将从17日上午9点起下令关闭所有夜店、电影院和音乐厅,餐厅、酒吧和咖啡厅也只能提供外带服务。俄亥俄州要求所有的酒吧和餐厅在晚上9点前关门。加州州长则要求该州所有酒吧、夜总会等场所关闭,餐厅容量必须减少一半。拉斯维加斯一些度假村和赌场也宣布关闭。

十一、所有人在进入白宫时都需要量体温外,与总统特朗普和副总统彭斯密切接触者还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检测。记者在进入会场前也要再次测温。白宫暂停了所有实习和志愿者项目、无限期取消公众参观活动,并至3月底取消所有大型活动。许多员工就餐的海军餐厅也已关闭。目前已经有多名美国议员因接触确诊患者自我隔离。众议院本周将暂时休会。

[1] [2] [3]

参考

  1. ^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20/0316/c1002-31632804.html
  2. ^ http://usa.people.com.cn/n1/2020/0316/c241376-31634363.html
  3. ^ http://news.sina.com.cn/c/2020-03-16/doc-iimxxstf9484033.shtml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