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有什么家庭牛排做法吗?在家怎么做牛排好吃?

回答
在家做出媲美餐厅的牛排,其实没那么难!关键在于几个核心步骤的把握。下面我就来和你分享一个家庭牛排的详细做法,保证让你家的餐桌瞬间升级。

首先,选对肉是成功的一半!

别小看这一步,好的食材是美味的基础。

部位选择: 对于家庭煎牛排来说,我个人比较推荐西冷(Sirloin)和肉眼(Ribeye)。
西冷: 价格适中,肉质比较紧实,带有一定的嚼劲,边缘的脂肪带来风味,但整体不会过于油腻。
肉眼: 肥瘦相间,中心有一块明显的“眼睛”状脂肪,煎出来特别香嫩多汁,口感更丰富。如果你喜欢入口即化的感觉,肉眼是绝佳选择。
其他像菲力(Filet Mignon)虽然更嫩,但价格不菲,且脂肪少,对火候要求极高,新手容易煎干。T骨(Tbone)也不错,但中间的骨头会影响均匀受热,在家操作稍有难度。

厚度: 最好选择2.5厘米(约1英寸)以上的厚切牛排。太薄的牛排很难控制内部的熟度,很容易煎过。

品质: 尽量选择冷鲜肉,而不是冷冻肉。冷冻肉在解冻过程中会损失部分水分和风味。如果只能买冷冻的,也要选择信誉好的商家。观察肉的颜色,鲜红或深红是正常的,不要选择发灰或有异味的。

接下来,准备工作同样重要!

别急着下锅,这几步能让你的牛排风味更上一层楼。

1. 回温(关键步骤!): 这是新手最容易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一步!将牛排从冰箱取出,至少提前30分钟到1小时,放在室温下回温。目的是让牛排内外温度均匀,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煎制过程,避免外面焦了里面还是生的。如果牛排还在冰凉状态,内部温度会很低,需要更长时间煎制,导致外部过度加热。

2. 吸干水分: 用厨房纸巾将牛排表面的水分彻底吸干,包括侧面。水分是牛排表面形成焦脆外壳(美拉德反应)的天敌。越干燥,煎出来的颜色越漂亮,口感也越好。

3. 调味(简单就是美!): 家庭做法不需要太多复杂的腌料,粗海盐和现磨黑胡椒是最好的搭档。
在回温的最后阶段,用海盐和黑胡椒慷慨地涂抹牛排的每一个面,包括侧面。别怕多,煎的过程中大部分会掉落或者和油脂融合。粗海盐能更好地附着在肉上,并带来丰富的口感。
我个人不喜欢在煎之前就用其他香料,比如大蒜粉或洋葱粉,这些风味在煎制过程中很容易糊掉,产生苦味。大蒜和香草(如迷迭香、百里香)最好在煎制后期加入油中,让风味融入油里再淋到牛排上。

重头戏:煎制!这是技术活,但掌握了诀窍就没问题。

在家我们通常选择用平底锅来煎牛排。

选锅: 铸铁锅是首选!它导热快且均匀,保温性好,能提供稳定的高温,帮助牛排快速形成焦壳。如果没有铸铁锅,厚底的不粘锅或者不锈钢锅也可以。

热锅冷油(还是冷锅热油?看情况!):
对于铸铁锅,我们通常是先烧热锅,再加入相对比较耐高温的油,比如植物油(如菜籽油、花生油)或者牛油。等到油微微冒烟,说明锅已经足够热了。
为什么是耐高温的油?因为我们需要很高的温度来快速煎牛排。黄油容易糊,所以通常在煎制后期加入。
将牛排放入锅中时,会发出“滋啦”一声,这才对!

煎制时间与熟度控制:
不要频繁翻动牛排! 每面煎制一定时间后再翻面,这样才能形成漂亮的焦壳。
新手建议从“五分熟”(Medium Rare)开始尝试。
参考时间(厚度约2.5厘米):
一面煎23分钟 (形成焦壳)
翻面,继续煎23分钟 (另一面形成焦壳)
转为侧边煎1分钟 (把牛排立起来,煎侧面)
增加风味(可选,但强烈推荐!): 在煎制过程中,如果喜欢,可以在锅中加入一小块黄油、几瓣拍碎的大蒜和一两枝迷迭香或百里香。等黄油融化起泡后,将锅倾斜,用勺子不断将融化的黄油、蒜和香草的混合物舀起,淋在牛排表面。这个过程叫做“浇油(Basting)”,能极大地提升牛排的风味和湿润度。

判断熟度:
最准确的方法是使用肉类温度计。 五分熟的内部温度大约在5557°C。
如果没有温度计,可以尝试“手指法”,但需要练习:
用食指和大拇指捏住另一只手的掌心,大拇指根部那块肌肉的软硬度,大概就是一分熟(Rare)的牛排。
食指和中指捏在一起,掌心肌肉的软硬度,类似三分熟(Medium Rare)。
食指和无名指捏在一起,掌心肌肉的软硬度,类似五分熟(Medium)。
食指和小拇指捏在一起,掌心肌肉的软硬度,类似七分熟(Medium Well)和全熟(Well Done)。
记住: 用手指按压的是牛排的侧面,感受它的弹性。

煎好后,最重要的一步:静置!

静置(Resting)!这是比煎制更重要的步骤!
将煎好的牛排从锅中取出,放在一个温暖的盘子或砧板上,用锡纸松松地盖住(不要完全包紧,以免蒸汽影响焦壳)。
静置时间至少510分钟。
为什么需要静置? 牛排在高温煎制过程中,内部的肉汁会被紧缩的肌肉纤维往中心挤压。静置的过程,就是让这些被挤压的肉汁重新在肌肉纤维中均匀分布的过程。如果立刻切开,大部分肉汁会流失到盘子里,牛排就会显得干柴。静置后的牛排会更汁水饱满,口感也更佳。

最后,切和享用!

逆着纹理切: 观察牛排的肌肉纹理,顺着纹理切会让牛排嚼起来很费劲。要逆着肌肉纤维的方向切,这样每口咬下去都是短小的肌肉纤维,口感更嫩。
搭配: 煎好的牛排可以直接享用,也可以搭配一些简单的酱汁,比如黑胡椒酱、蘑菇酱,或者搭配烤蔬菜、土豆泥、沙拉等。

总结一下在家做牛排好吃的几个关键点:

1. 选好肉,厚切。
2. 煎前充分回温,吸干水分。
3. 用粗海盐和现磨黑胡椒简单调味。
4. 锅要够热,油要耐高温。
5. 煎制过程中少翻动,注重形成焦壳。
6. 煎好后一定要静置,让肉汁回流。
7. 逆着纹理切。

多做几次,你就能掌握自己喜欢的熟度和风味了!祝你在家也能做出让人赞不绝口的牛排!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作为一个不开餐厅,但在家煎牛排没有上万块也有八千块的人,这题没被邀请,这就有点不科学了……

来来,这一篇不算长,几个关键问题讲清楚,保证你看完后试几次,就能达到秒杀二流餐厅的水平。(一流餐厅还有很厉害的调制酱汁能力,家庭一般学不来)


怎样才算一块煎得好的牛排

要知道在家怎么做牛排好吃,首先得知道什么样的牛排才能称得上是“好”

先抛开牛排原料采买的各种坑,我们首先假定你买到的是一块部位正常、品质不错的原切牛排。在这个前提下,我们说一块牛排煎得好,一般会形容它“外焦里嫩”

所谓的“外焦”,就是它的表面有足够的焦褐感,在高温下发生美拉德反应并产生高扬的香气,使它有着接近烤肉的迷人肉香味、焦香味

这是牛排最最基本的香气与风味,如果做不到外焦,那么牛排的香气就会严重不足,使得它出品大打折扣,也很难谈得上好吃。可以这么说,一块牛排焦香与否,它们的区别,就如同一块烤羊肉与煮羊肉的区别。

比外焦更难的,是要做到“里嫩”

不同于中餐里常见的全熟烹饪,牛排是一种半熟的料理,要让表面尽可能焦香的情况下,内部要达到均匀、一致的半熟状态,比如下图这样:

为什么要强调均匀、一致?因为高于这个熟度,牛排太老失水严重没有汁水,低于这个熟度,牛排太生韧劲太大且有腥味。

比如以下这块牛排,就属于不均匀的熟度,靠外太老,内部又夹生,口感老且韧不说,夹生带腥的风味必然也不会太好。

为什么牛排的熟度要求这么苛刻?

我们都知道,牛排属于牛的肌肉组织,主要是由肌肉束构成,肌肉束由肌肉纤维细胞构成,而每一个细胞的基本构造主要就是肌原纤维,肌原纤维蛋白占肌肉蛋白质总量的50%-55%,而因为它在受热蛋白质变性过程种所体现的凝胶性、保水性等一系列特性,会对肉的多汁、硬度、耐嚼度等一系列口感相关因素产生决定性影响。

肌原纤蛋白是由肌球蛋白、肌动蛋白、肌动球蛋白和调节蛋白等组成的复合体。在30-32°C时,肌原纤蛋白受热使得非共键解离,会发生解螺旋,对,就是以下这两货。

它们一旦解螺旋后,反应基团就会暴露出来,尤其是肌球蛋白的疏水基团有助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于是随着温度的持续提升,受热变性展开的蛋白质会发生交联现象,并形成较大分子的凝胶体,这种作用力会将水分子排出并集结在紧致的肌肉纤维细胞束周围,如下图一样,水份被挤到了肌肉束边缘。

只要稍微施加咀嚼作用力,肉汁就会从纤维外鞘流出,肉会显得更加多汁。

而此时,温度在55°C到60°C之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牛排3成熟-5成熟之间,其中当温度达到60度左右时,肌红素和色素也开始变性,由原来的深红色逐渐变成了迷人的粉红色。

当温度超过60°C时,包裹着肌肉纤维细胞束的膜,这类含有大量胶原蛋白的组织也开始受热并剧烈收缩,此时还没等到你咀嚼,肉汁就已经被挤出肉之外了,肉从多汁变得干涩。

所以,在烹饪牛排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将温度控制在一个非常狭窄的区域内,大概是50-65°C之间,根据你的喜好,烹饪出medium rare、medium、medium well等不同的熟度。

总结一下:煎一块好的牛排,牛排外部要充分参与美拉德反应,足够焦褐(但不能焦苦),奠定牛排的基础风味;内部要做到足够均匀、一致的半熟状态,让牛排细嫩、多汁,避免过老和夹生。

那怎么做到以上这句话呢?敲黑板了!敲黑板了!


Tips1:充分化冻,恢复室温

不要小瞧化冻的重要性,更不要为了着急吃,把冷冻得硬邦邦的牛排直接丢锅里。我们前面提到了牛排必须要内部熟度均匀,但假如你丢到锅里是一块没完全化冻的牛排,那么首先是它很可能在煎的过程一边受热,一边出水,导致锅温较低、水分过多,影响美拉德反应

其次,由于牛排内部的受热主要是靠由外向内的“热传导”,效率是非常低的,如果内部初始温度很低,就很有可能表面已经焦黑的牛排,内部靠外侧的部分已经全熟,内部却可能还是夹生的,就是前面说的失败的案例:

正确做法是,提前一天先把牛排放到4°C冷藏室缓慢解冻,然后烹饪前提前2-3小时拿出来恢复室温,当手触碰牛排不会有明显凉意时,才能下锅


Tips2:不需要洗牛排,充分解冻后充分擦干表面再下锅

牛排是不需要洗的,只要是正规厂切割出来的,牛排的表面都非常干净,洗了之后反而会使得表面肉的水分过高。

其次,牛排解冻过程中也会有一部分失水,这个在所难免。如果你买的是干式熟成的牛排,那么这个失水会非常少,甚至在足够长的干式熟成天数下有可能一点失水都没有,但正常情况下,只要有失水,你就需要用厨房纸将它表面擦干,再让牛排下锅。

这是因为我们前面提到了,要让牛排表面有较好的美拉德反应,而美拉德反应的前提是温度少,适当干燥。水分过多就会使得表面的美拉德反应不够好,影响最终牛排的风味。

其次,湿哒哒的牛排下锅,遇到高温的油还会炸锅,这个也是相当危险的……

因此,不管是为了表面焦香还是为了烹饪安全,牛排一定一定要擦干再下锅,厨房纸也不贵,家里日常备点真的好用。


Tips3:选择厚底的锅,选择耐高温的油,冒烟才下锅

这一点,还是为了美拉德反应。

先说说锅,一般煎牛排的锅,厚度要够,这样锅的储热才够,否则锅太薄,一大块牛排下锅,锅都凉了半截了,等再把锅烧热起来,牛排内部都熟了外面可能都还没焦香,就会非常不好吃。

所以,尽量选择厚底,储热性能较佳的材质,一般我都是推荐家庭买铸铁锅的,便宜又好用,洛极或者国产品牌均可,一般18cm以上够煎小牛排,特别大的T骨则需要26cm以上。

其次,说说油。虽然美拉德反应100°C+就能实现,但是算上肉下锅的降温效果,初始锅温一般是需要烧到200°C以上才能下锅的,那么此时你就需要使用一款油烟点在200°C以上的食用油,一般我推荐的买一级玉米油(一般你买到的都是一级),味道轻,烟点高,还便宜。

那么能不能用初榨橄榄油呢?不建议,因为国内的初榨橄榄油一般烟点都不太高,适合小火慢炒炒菜,不太适合高温煎。

黄油呢?强烈不建议,黄油的烟点非常的低,大概只有130°C,且含有糖和蛋白质,非常容易烧焦,你的牛排还没焦香呢,黄油自己就已经焦黑焦苦了。

黄油在牛排料理中的应用,要么就是最后阶段淋,让它变成榛子黄油。要么就是做黄油酱,要么就是把黄油澄清后再进行高温烹调,这里不展开,有兴趣可以去看看以前的高赞回答:

选好了锅,选好了油,最后是下锅的温度,前面提到了一般是需要200°C以上的锅温,才能把牛排放进去,否则锅还没热,把牛排放进去一边热锅一边煎,最后牛排就是表面不焦,内部太老。

那怎么判断锅温到了200°C呢?

玉米油的烟点是220°C,如果锅内的油已经开始冒青烟了,那么此时就可以把擦干的牛排放到锅内了。


Tips4:一面约1分钟,出锅后合理醒肉

如果你前面几步都没毛病,肉彻底解冻,擦干表面水分,用合适的锅,合适的油在合适的锅温下锅,那么不管是多厚的牛排,一般一面煎1分钟,差不多表面有足够的焦褐感即可。

为什么不管多厚的牛排都是一面1分钟呢?因为锅温太高了,但牛排内部的热传导效率很慢,你不能通过无限延长煎肉的时间,来让最中心的肉的温度达到理想状态,尤其是在厚切的情况下,把牛排中心煎到5成熟,那么靠外沿的肉可能已经11成熟了……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先把表面的焦褐感煎出来,然后通过出锅后合理的醒肉,让表面的温度缓慢地传递到内部,最终达到均匀的半熟状态

那什么叫合理的醒肉呢?

比如说一块2cm厚的牛排,在夏天20-30°C+的室温下,你只需要一面煎1分钟,再把牛排放置在室温下静置3-5分钟,再切开大概率你是能得到一块非常不错的牛排的:

如果是冬天,那么可以打开烤箱的发酵档位,35度左右预热稳定后,把牛排放进去静置3-5分钟,效果也基本一样。

而如果是一块稍微厚一点的牛排,比如说2.5cm甚至是3cm,那么很可能起锅的那一刻,最中心的肉的温度也只有20°C出头,也就是还处于夹生的状态,那么就根据厚度,适当调高烤箱温度,延长静置的时间,比如说2.5cm的牛排,出锅后放到40-50°C的烤箱静置5-8分钟,或者3cm的牛排出锅后放到50-60°C的烤箱,静置8-10分钟甚至更久。

家里没烤箱的,我建议可以买一个中等的台式烤箱,不管日常烤肉还是煎牛排后静置,都非常有用,2020年比较高性价比的可以考虑这款:

对于中心温度的判断没太大把握的,你也可以买一个针式温度计,插到肉里进行判断:

当然,3cm以上的牛排,我更推荐你先进行低温慢烤、慢蒸、慢煮等方式,先把内部的中心温度做到理想温度,比如55°C,然后再擦干表面下锅煎至焦褐,这样反过来做,内部熟度已经做到一致、均匀了,就无需静置,起锅切开吃就得了。

而至于太薄的牛排,比如1.5cm以下,则基本是表面焦褐内部熟度就在7成甚至全熟了,就也基本不需要静置,起锅也可以直接切开吃。但一般来说我是不建议买太薄的牛排的,除非家里人要吃熟一点的除外。


Tips5:不用黑胡椒酱,用点现磨的黑胡椒和海盐试试

如果你买的是原切牛排,一般是不会给你配黑胡椒酱的。市面上很多调理牛排送的黑胡椒酱调料包,成分如下:

用这种酱料包,其实味道远远不如最简单的现磨黑胡椒与粗盐,因为本身原切牛排经过高温煎之后就非常香,外壳也焦脆,淋这种酱汁不仅味道上不会有多好的提升,反而会把焦脆的外壳弄得湿哒哒的,得不偿失。

一般我是比较喜欢简单研磨一点黑胡椒和海盐/岩盐就行,黑胡椒本身与牛排也还是很搭的,因为它轻微辛辣,香味醇厚,带有清新柑橘、木质、温暖和花香的味道,能够很有效的激发肉本身的香气。

那为什么强调现磨?这是因为黑胡椒主要香味是来自于蒎烯、香桧烯、柠檬烯、丁香烃、胡椒碱等物质,以易挥发的萜烯类物质为主,一旦研磨后,就会在短时间内挥发,受热情况下挥发会加速挥发,所以不管是否提前已经腌制了黑胡椒,一般都会在上桌前再撒上一遍现磨的黑胡椒。

至于盐,一般颗粒不太均匀的海盐和岩盐都可以


因为研磨粗盐颗粒大小不均匀,撒到牛排上后,你就会发现切出来的牛排,一口咸一口淡,这种颗粒偏差又不会过大导致过咸过淡,所以它会带来层次感和惊喜感,这就是不均匀口感带来的神奇效果,这在烹饪上是非常常见和常用的。

如果你觉得味道还不够丰富,你也可以在起锅的最后阶段,往锅里丢一些香草,例如几株迷迭香、百里香、蒜头片,然后和牛排一起起锅摆盘,这样就可以给牛排增加一些更丰富的香味。

如果你还喜欢做酱汁,你也可以做香草蒜蓉黄油酱、蘑菇黄油酱等,这些以前写过,可以移步去看看:


正常厚度完整步骤:

适用牛排厚度:1.5cm-2.5cm

所需工具与调料:厚底煎锅、厨房纸、色拉油(建议一级玉米油)、牛排夹、黑胡椒、盐

步骤一:解冻

先将冷冻的牛排放入冰箱冷藏室(2°C-4°C),不需要拆袋缓慢解冻12小时-24小时。

在烹饪前提前2小时,将牛排从冷藏室移至常温环境,让牛排恢复室温。

彻底恢复室温后,将牛排表面血水用厨房纸擦干。


步骤二:煎制烹饪

将锅温度烧至200°C,加入30ml的色拉油(建议一级玉米油)润锅,保持中大火。

五成熟:保持中大火,锅温保持200°C,将牛排两面各煎40-60S左右至表面焦脆。

七成熟:保持中大火,锅温保持200°C,将牛排煎到表面略微出血水时翻面,另一面也略微出血水时,起锅,整体时间约120-150S。

*喜欢增加些风味的,在最后阶段可以加入蒜片和香草,也可以先把香草和蒜片煎好后夹起来,再开始煎牛排。


步骤三:静置与享用

将牛排起锅放置盘中,静置3-5分钟,如果太油,可以用厨房纸吸取表面多余油分。

切开牛排,撒上黑胡椒与盐,即可享用。

来个小视频,一目了然:



厚切完整步骤:

适用牛排厚度:3cm及以上

所需工具与调料:厚底煎锅、可低温加热的烤箱/蒸箱/低温慢煮机(搭配低温慢煮袋子)、厨房纸、色拉油(建议一级玉米油)、牛排夹、黑胡椒、盐

步骤一:解冻

先将冷冻的牛排放入冰箱冷藏室(2°C-4°C),不需要拆袋缓慢解冻12小时-24小时。

在烹饪前提前2小时,将牛排从冷藏室移至常温环境,让牛排恢复室温。


步骤二:低温烹饪

对于3cm左右的牛排,可以将牛排取出,使用以下方式进行低温烹饪

(1)低温慢煮:将牛排放入低温慢煮真空袋抽真空,低温慢煮1.5小时,三成熟设置48°C左右,五成熟设置52°C左右,七成熟设置56°C左右。

(2)低温慢烤:将烤箱预热至70°C-80°C,三成熟约设置40分钟,五成熟约设置1小时,七成熟设置1小时20分钟。

(3)低温慢蒸:将牛排放入蒸箱中慢蒸1小时,三成熟设置48-50°C,五成熟设置52-55°C,七成熟设置55-58°C。

低温烹饪后,将牛排表面血水用厨房纸擦干。

注意:

*2.5cm以下的牛排不需要进行低温烹饪,3cm以上的时间要适当延长。

*低温烹饪之前一定要彻底恢复室温,否则以上时间会严重不准。

步骤三:煎制烹饪

将锅温度烧至200°C,加入30ml的色拉油(建议一级玉米油)润锅,保持中大火。

将牛排两面各煎1分钟左右至表面焦脆,厚切牛排需要边缘进行煎边至表面焦脆。

*喜欢增加些风味的,在最后阶段可以加入蒜片和香草,也可以先把香草和蒜片煎好后夹起来,再开始煎牛排。

步骤四:静置与享用

将牛排起锅放置盘中,静置3-5分钟,如果太油,可以用厨房纸吸取表面多余油分。

切开牛排,撒上黑胡椒与盐,即可享用。

如果你对牛排选购还有疑问,可以移步以前的回答:

如果不想看那么多,入门我建议你选谷饲中期的安格斯熟成眼肉,性价比高,容错性也高:

如果以上的烹饪实际操作中还有遇到各种细节问题,也可以看看这一篇,有对30个小问题进行详细的解答:


欢迎关注:识食务者

点击以下链接可以直接跳转小店:


往期高赞回答:

30K赞以上:

20K赞以上:

10K赞以上:

5K赞以上:

3K赞以上:

1K赞以上:

其他往期长文硬核回答: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