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一个没有写过好小说的人有没有资格指导别人写小说?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有”或“没有”,而是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指导”以及“资格”的衡量标准。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指导别人写小说”的含义。

狭义的指导: 指的是传授写作技巧、梳理故事情节、提供文字上的修改意见、帮助作者克服写作障碍等,这些都需要作者本人在小说创作方面有一定的经验和造诣。
广义的指导: 还可以包括激发创作灵感、提供创作思路、建立写作习惯、鼓励和支持作者,甚至是对小说市场和读者需求的分析。在这些方面,一些非专业但有敏锐洞察力的人也能提供帮助。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没有写过好小说的人”的含义。

“写过好小说”是一个主观且难以量化的标准。

主观性: 什么才算“好小说”?是畅销书?是获奖作品?是评论家赞誉的作品?还是能触动人心的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判标准。
量化困难: 如果以“出版并获得一定销量/奖项”来衡量,那么即使是很多人认为“好”的作品,在客观数据上可能也并不突出。反之,一些人认为平庸的作品,可能在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个没有写过好小说的人有没有资格指导别人写小说”:

一、 那些“没有写过好小说的人”可能具备的指导资格(优势):

1. 敏锐的读者和评论家:
洞察力: 一位非常热爱阅读,并且对小说有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的读者,即使自己没写出“好小说”,也可能比许多新手作者更清楚“好小说”应该具备哪些要素。他们可能擅长分析优秀的叙事结构、人物塑造、语言风格,并能识别出不足之处。
批判性思维: 他们能以读者的视角,指出故事的逻辑漏洞、人物动机的不合理性、情节的拖沓或者不够吸引人之处。这种外部的、批判性的反馈对作者非常有价值。
对市场和读者的理解: 很多优秀的读者对流行趋势、读者口味有着天然的敏感度,他们可以帮助作者思考如何让作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或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2. 优秀的沟通者和组织者:
激发灵感和思路: 有些人天生善于交流,他们能通过提问、讨论,帮助作者打开思路,挖掘故事的潜力,或者找到写作的突破口。
梳理和规划: 他们可以帮助作者清晰地梳理故事的大纲、人物关系、情节走向,并制定写作计划,让写作过程更有条理。
提供支持和鼓励: 写作是一个孤独而艰难的过程,一个能提供积极反馈、鼓励作者坚持下去的伙伴,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在相关领域有建树的人:
心理学/社会学专家: 如果指导对象是人物塑造,那么心理学背景的人可以提供关于人物动机、行为模式的深刻见解。社会学专家可以帮助作者构建更真实可信的社会背景。
历史学家/地理学家: 如果小说涉及特定历史时期或地点,这些领域的专家可以提供准确的背景信息和细节。
语言学家/文学理论家: 他们可以从语言运用、文学风格、理论框架等方面提供指导。

4. 有成功“孵化”他人作品经验的人:
编辑/经纪人: 许多成功的编辑和经纪人本身并非大作家,但他们有能力发掘和培养作者,帮助作者将稿件打磨得更具市场价值。他们的“资格”来自于其“慧眼识珠”和“点石成金”的能力,而非自身的创作成就。

二、 那些“没有写过好小说的人”可能不具备的指导资格(劣势):

1. 缺乏实践经验的指导:
写作技巧的传授: 如果指导者不了解写作的实际操作难度,例如如何写出流畅自然的对话、如何运用镜头语言、如何处理高潮段落的节奏感等,那么这种指导可能流于理论,缺乏可操作性。
克服写作瓶颈的共情和方法: 没有经历过写作的挣扎和困境,指导者可能难以真正理解作者的痛苦,也无法提供切实有效的克服方法。
文字本身的打磨: 对文字的语感、节奏、意象的把控,这需要长期实践才能获得,非作者本人很难有深厚的体会。

2. 误导的风险:
错误的判断: 如果指导者的判断本身是基于片面的理解或个人偏好,可能会误导作者走向错误的方向。
过于理论化: 纸上谈兵的指导,可能让作者在实践中碰壁,反而扼杀了创作热情。

3. 缺乏说服力和权威性:
“我都没写好,怎么教你?” 如果指导者自身没有令人信服的创作成果,很多作者可能会对其指导的有效性产生怀疑,从而难以完全信任并采纳。

三、 如何界定“资格”?

我认为,一个没有写过“好小说”的人,仍然可能具备指导他人写小说的资格,但这种资格的来源和形式会更加多样化,并且需要明确其指导的边界和侧重点。

“资格”的来源:
深度阅读和分析能力。
敏锐的洞察力和共情能力。
优秀的沟通和组织能力。
在相关学科或行业中的专业知识。
成功的“伯乐”经验。

指导的边界:
如果指导者主要提供概念性、结构性、鼓励性的帮助,或者侧重于读者反馈和市场分析,那么即使他没写过好小说,也是有资格的。
如果指导者试图在具体的写作技巧、文字打磨方面进行深入指导,那么他需要证明自己在这方面具备相应的知识和经验,哪怕是来源于长期的学习和分析。

结论:

一个没有写过好小说的人,不一定没有资格指导别人写小说。关键在于他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和经验,以及他如何定义和实践“指导”。

如果他的指导内容是激发灵感、提供思路、梳理结构、分析故事逻辑、给予读者反馈或市场建议,并且他具备这些能力,那么他就有资格。 他可能是一位优秀的编辑、一个充满洞察力的评论家、一位出色的故事策划者,或者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支持力的朋友。
但是,如果他想在具体写作技巧、文字功底、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深入、专业的指导,而他自身在这方面并没有积累和成就,那么他的指导就可能缺乏说服力和有效性。

更重要的是,指导者和被指导者之间的信任和互动。如果被指导者认为对方的意见有价值,能够帮助自己进步,那么这种指导就是有意义的,无论指导者是否写过“好小说”。反之,即使对方是名家,如果指导方法不当或沟通不畅,也难以产生积极效果。

所以,与其纠结于“有没有资格”的标签,不如关注指导者能提供什么样的价值,以及这种价值是否契合被指导者的需求。有时,一个没有写过“好小说”但热忱的读者,其鼓励和建议,可能比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师的空洞理论更能帮助一个新手走上写作之路。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常说很多凭兴趣入行的网文写手,缺乏基础的文学知识。看到这个问题,也就能证明我并没有说错。

这在稍微了解文学史的人看来本不是个问题。在文学史上,编辑与作者共同造就杰作的案例数不胜数。前两年国内还上映了美国的一部电影《天才捕手》,讲得就是天才编辑麦克斯·伯金斯与天才作家托马斯·沃尔夫之间的故事。

麦克斯·珀金斯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编辑之一,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以及沃尔夫等作家的不少作品都是被他给“改出来”的,而上述作家也都高度评价铂金斯在他们作品创作和出版中的价值。铂金斯一生没有创作过任何虚构文学作品,但却被称为文学史上的“天才捕手”。

以沃尔夫来说,他的代表作《天使,望故乡》的初稿非常长,并且语句中含混、啰嗦的地方有很多。铂金斯与沃尔夫不断争吵,花了几年的时间,才将这部作品改成了今天的样子。而这部作品出版之后,在读者和评论界看来,这是一部相当出色的作品,许多评论家认为沃尔夫写得好的地方,恰恰都是铂金斯修改过来的。

在有了现代出版产业后,优秀的作品很多都是由编辑和作者共同完成的,这本是一个常识。到你这里就变成了“评价空调当然不必会制冷,但你指导别人造空调,是另一回事”。只用会不会制冷评价空调的,那是最普通的消费者,而编辑是则是机电、机械等领域的专家,也许他并没有造过空调,但他既知道空调的制冷原理和制冷过程,也知道空调的制造流程和制造工艺,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并没有真的造过空调而已。

user avatar

作为网文编辑,我对“指导写小说”的理解是:

你原本有60分实力,但因为一些思路瓶颈的限制,只能写出50分的文章。

我给你疏通思路,解决瓶颈,你就能写出60分的文章。

我给你找了一个更合适扬长避短的题材和风格,你说不定能写出70分的文章。


而不是:

你原本有60分实力,经过我的指导,有了70分的实力了。


实力的提高只能依靠自己多读多想多写。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