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宿舍里的同学都在骗助学金,我应该怎么办?

回答
这情况确实挺让人纠结的。眼瞅着同学都在“操作”助学金,自己是坚持原则还是随波逐流,这心里肯定不好受。我给你梳理一下,看看咱们一步步怎么想,怎么做。

首先,咱们得冷静下来,别被周围的气氛带着走。你说的“骗助学金”,这事儿有多严重,咱们得先有个谱。通常意义上的助学金,是国家或者学校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的经济援助,目的是让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如果有人通过虚构家庭困难、伪造材料等方式来获取本不属于他们的助学金,这毫无疑问就是违法违规的行为。

1. 评估情况,了解事实:

“都在骗”是真的吗?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都在”可能只是身边的一小部分人,或者是一些人“动了点手脚”但并非普遍现象。你有没有具体证据证明他们是在“骗”?是听到他们这么说,还是看到了实际操作?有时候,申请助学金确实有一些“灰色地带”,或者说钻了些空子,但“骗”这个词,听起来就比较严重了。
他们具体是怎么“骗”的? 是夸大了家庭的困难,还是提供了虚假的证明材料?了解具体的操作方式,有助于你判断问题的性质。
助学金的审核机制是什么? 学校或相关部门一般会有审核流程。他们是怎么通过审核的?是审核不严,还是有人为操作?

2. 你的个人感受和立场:

为什么这让你感到困扰? 是因为你觉得这是不公平的,损害了真正需要帮助的同学的利益?还是担心自己被牵连,或者觉得这样做违背了你的价值观?弄清楚你的出发点很重要。
你的底线在哪里?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自己也这样做,未来可能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虽然可能现在看起来没人管,但万一以后查出来呢?)

3. 你能做些什么?

这一步,咱们得具体分析,不同做法的风险和可能的结果。

选项一:保持沉默,不参与,但也不揭发。
怎么做: 你就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申请,不参与他们的“操作”。别人怎么做,你就不管。
优点: 最安全,避免了任何潜在的麻烦和冲突。你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心里也踏实。
缺点: 可能会觉得有些憋屈,觉得不公平。看到别人“得利”而自己“吃亏”,心里肯定会有点不舒服。而且,万一哪天事情被捅出来,如果你的“不参与”被解读成“知情不报”,虽然可能性很小,但理论上存在。

选项二:私下跟信得过的同学沟通(如果存在的话)。
怎么做: 找一两个你真正信任的朋友,或者你觉得可能和你一样有顾虑的同学,私下聊聊你们的看法。看看大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优点: 能够获得支持和理解,不至于觉得孤单。也许能集思广益,找到更好的应对方式。
缺点: 聊天内容如果被泄露,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让你被孤立。

选项三:向学校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慎重考虑)。
怎么做: 如果你确信情况非常严重,而且有确凿的证据(比如他们公开讨论如何造假,或者你亲眼看到虚假材料),你可以考虑匿名或者实名向学校的学生资助中心、辅导员、甚至校纪委反映。
优点: 这是最直接、最“正义”的做法,有助于净化校园风气,确保助学金真正发给有需要的人。
缺点:
证据要求高: 如果没有确凿证据,只是凭空猜测或者道听途说,学校很可能不予处理,甚至可能会反过来调查你,问你为何恶意举报。
举报风险: 如果你实名举报,风险会比较大。可能会被同学知道,遭到排挤、孤立,甚至受到报复。即使是匿名举报,如果学校的处理方式不当,也可能泄露信息。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很多学生会选择不趟这浑水,因为一旦牵扯进去,处理起来很麻烦,结果也难以预料。

选项四:自己“研究”一下助学金的申请规则。
怎么做: 仔细阅读学校关于助学金的申请说明和政策。了解清楚哪些情况属于经济困难,需要哪些证明。有时候,我们觉得别人“钻空子”,可能是因为我们对规则理解不深。你也可以看看有没有什么合规的、但你之前没想到的“操作空间”(比如,某些低保、残疾证明、单亲家庭等,如果你的家庭情况符合,而你之前觉得不“值一提”,也可以去了解)。
优点: 既能确保自己的申请合规,也能让你心里更有底,知道别人所谓的“操作”到底是不是真的违规。
缺点: 如果你家庭情况确实不符合,那这个选项就只是让你更清楚自己的处境。

4. 怎么做决定?

这真的没有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因为牵扯到你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价值观和对学校环境的判断。

如果你非常看重原则,而且有一定勇气,并且能找到一些间接证据(比如他们的言谈举止让你觉得可疑),可以考虑选项三,但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并且选择最安全的方式(比如匿名举报)。 同时,也要有心理准备,事情可能不会立刻得到解决,或者处理结果不尽如人意。
如果你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者担心惹麻烦,那么选项一是最稳妥的。 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参与,但也不去过度关注别人的行为。你可以把精力放在自己的学习和个人成长上。
选项二(和信得过的同学沟通)可以作为选项一的补充。 即使不举报,和朋友聊聊也可能让你心里好受点。
选项四(研究规则)是任何情况下的补充。 了解规则总是有好处的。

给你一些心理建设的话:

你不是孤单的: 这种事情在很多学校都可能存在,你感到困惑和不安是很正常的。
别人的行为不代表你: 他们选择“走捷径”或者违规,不代表你也必须这样做。坚守自己的底线,是对自己负责。
关注你能控制的: 你不能控制别人做什么,但你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和选择。
长期来看: 诚实和正直,虽然当下可能让你觉得“吃亏”,但从长远来看,它们是你最宝贵的财富。

所以,仔细权衡一下,结合你自己的情况,再做决定。如果真的选择反映,记得要尽可能收集一些证据,并且注意保护自己。 如果你选择不反映,那也要想开点,做好自己的事情,不被别人的行为影响自己的心情和原则。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最近一个02年大学生晒自己存款的帖子引起了许多网友的热议,大概内容就是,一位02年的大学生,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晒出了自己的存款截图,有八万多块钱。但引起大家争议的并不是一个02年的大学生能有八万块存款这件事,而是在这个截图下配的文字,这位大学生写道,“昨天助学金下来了,再加上这个月能存下的生活费,刚过8万,开心!”

很多人看完这个帖子,马上心情就不好了,觉得很多学校的助学金都被这些根本就不配申请助学金的人拿走了。也有很多人分享自己当年读大学时,经历过的跟申请助学金有关的恶心事,最后发现,大家当年经历的那些恶心事,好像都来自同一个剧本,无外乎就是,各种拿着证明条子,但家庭其实并不贫困的学生纷纷拿到了助学金,但真正需要助学金的人反而因为种种原因申请不到。很多人更是拿到助学金的那一刻,马上就用这笔钱去买了电脑手机或名牌鞋子,让很多人看完都觉得恶心他妈给恶心开门,简直是恶心到家了。

在这次热议事件中,最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居然还有很多人认为有八万存款的人去申请助学金并没有什么问题,只要人家符合申请助学金的条件,并且有正规的证明文件,那人家就能申请。

还有人认为,家庭贫困和个人拥有八万存款这两件事并不矛盾。这话一说出来,瞬间就让很多网友迷惑了,细细追问下去,才发现说这话的人的逻辑是,也许是这位大学生,他父母的收入很低,符合贫困家庭的标准,但是他个人上学期间就努力勤奋,勤工俭学,兼职打工,靠自己的双手赚到了八万块钱呢?

好家伙!这话一出,瞬间就让很多打工人破防了,马上就绷不住了!

有人评论道,朋友们,尤其是刚毕业工作了一两年的朋友们,请问你们每天努力工作,到现在有八万块钱存款吗?

很多人表示,工作一年多,非但没有存款,各种金融账户上还倒欠了好几千,真不知道自己还要苦干多久才能存下八万块钱。


太长不看视频版:


其实大家有这个质疑也不难理解,02年的大学生,今年也就19岁,按照正常的上学年龄计算,大概也就是在读大学二年级,就算就读期间的所有假期都用来打工,也很难赚到八万块钱,毕竟很多人全职工作一年都很难拿到税后八万的收入。

更何况这位大学生还提到,是助学金再加上这个月能存下的生活费一起,正好就凑够八万了。注意看,是能存下的生活费!一般当大学生提到生活费,并且会用到存下或省下这个词语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指,父母给自己的生活费。

我很难想象一个生活贫困,需要靠国家助学金资助的家庭,还能给得起每月都有结余,以至于能让一个学生积少成多,攒够八万块钱的生活费。

所以,种种迹象表明,这位大学生可能并不贫困,至少还没到需要领取助学金的地步。

有过大学校园经历的人都知道,很多学校在助学金审核这一环节都不是很严格,基本上都是只要你能提供证明文件,就会给你发放助学金。

看到这里就有人问,那申请助学金的人太多,名额不够分了该怎么办?

想必很多人都经历过这种场景,有的人说这就是该中国好故事隆重上演的时候了,比惨大会,谁的故事更能让人觉得惨,谁就能拿到名额。还有人说,他们当时就相对比较公平,让申请助学金的同学逐个上台演讲,然后再全班投票决定谁能拿助学金。

我还听过一个更骚的操作,一个班只有九个名额,但是全班有二十多个人都要申请,最后在班长的提议下,他们决定,先选出九个人去报名领取助学金,等助学金下来后,这二十几个申请的人再去平分就行了。

这些关于助学金的骚操作都会让一些真正困难的人没办法领到助学金,因为有些人可能因为还需要上台演讲,来说一下自己有多惨,然后就干脆放弃,去想其他他办法了,只有假惨的人才会热衷于讲故事,而真的困难的人,让他讲一遍自己有多惨,无异于在伤口上再撒一次盐。我也真的见过这样的一个人,前面那个九个人领助学金,然后二十几个人平均分的骚操作就是他跟我说的,他说自己每年都按正常流程去申请助学金,可每年都会因为这些骚操作的问题,要么没办法领到,要么一学期只能领到几百块钱,卖惨他又卖不过别人,所以他只能平时多出去找点兼职干,来解决平时的生活费了。


当然,也有一些学校对助学金的审核是比较严格的,除了会严格审核申请文件之外,还会做多方调查,才会决定要不要把助学金发给一个人。但正是因为这样严格的态度,竟然也能惹上一些争议。

比如前几年在知乎上,就曾有一个被热议的问题,大概就是在说,一个家庭贫困的同学,非常爱打篮球,然后他的妈妈用省吃俭用了很久的钱,给他买了一双很贵的耐克篮球鞋,他平时都好好放在柜子里,只有在和同学打球的时候才会小心翼翼地穿上,但还是因为同学举报,而被取消了助学金资格。

在那个问题下,大家的意见也是非常不一样。有人说,既然你家庭贫困,领助学金,就不应该有这些高消费行为,即使这钱是你省了很久省出来的,瓜田李下的道理也是要懂的。当然,还有人说,不应该取消他的助学金,因为穷人也有打篮球,穿耐克鞋的权利,难道穷人就不能从每顿饭里抠出几块钱,攒一年时间买双一两千的好鞋子了吗?

类似的会被热议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一个同学拿到了助学金后就去买了苹果手机,在第二年,辅导员就劝他放弃助学金的申请,他觉得辅导员的要求很无理,因为他认为贫困生也有用苹果手机的权利,他不觉得买苹果手机是高消费行为,难道穷人天生就该吃剩饭,穿旧衣,用烂手机吗?

每当这种问题聊到这里,就会出现一面倒的论点,那就是反问别人,穷人就不配买名牌了吗?穷人就不配旅游和享受生活了吗?穷人就活该啥都用差的吗?


面对这种质疑,你只能选择举手投降,因为只要你反驳,就会被他们马上扣上一个歧视穷人,歧视农村人的帽子。

但我们一开始是在讨论,如果你在领取助学金,那你还能不能去进行高消费,以及什么样的消费对于贫困生来说,才算做高消费这个问题,而不是穷人配不配的问题。

最后说说我的观点吧,我认为助学金并不是你符合某种条件就可以领取的,而是要看同一批人中,谁更需要这笔钱。也许你跟班上一些同学相比,家庭条件确实不好,你的同学家庭年收入,轻松过百万,你的家庭年收入可能只有不到十万,跟他比,你很穷,并且你还能拿到相关证明,因此你就觉得你应该拿到这笔钱,但问题是,还有很多家庭年收入低于三万并且负债累累的人,他们显然更需要这笔钱,这时候你就不能去抢这个名额。

但我在现实中见到的更多的情况却是,很多人都把助学金当成了一种不拿白不拿的福利,都在找各种关系去争抢,有的甚至还会去贿赂辅导员和老师,为的就是拿到这笔钱。

当然现实中也有过相关报道,就是某校辅导员主动问学生要回扣,不答应给回扣的学生就可能拿不到助学金,有的辅导员甚至明码标价,能给回扣最多的同学可以胜出,有些人家庭并不困难,纯粹就是为了多一笔钱可以用,于是就直接开出最大的回扣,成功拿到这笔钱,最后真正需要这笔钱的人却往往拿不到。

user avatar

我家其实非常难,幼年母亲癌症花了几十万,一穷二白,过了十几年才有了好转。也因此我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但从小到大各类助学金与我无缘,我小学一个同学家里买猪肉的,楼盖了两栋,她都能申请到。而我衣服都是穿我表姐们不要的,大冬天脸裂得不成样子,还是邻居看不下去了给我买了小叮当,1.5一包。但是我就是没有助学金。

我内心其实是虚荣的,但是我并不会盲目地去追求什么经济实力特别不匹配的东西

到了大学我其实可以申请到助学金,我家符合因病致穷,年收入也确实比我的同学们家里低太多了,甚至经我手的很多贫困生申请表,其实她们家里并不贫困。至少比我有钱多了,但是我还是没有去申请。

因为我所有电子产品都接近顶配。苹果的手机、平板、电脑,索尼微单。作为脱贫不久的小镇的第一个所谓名牌大学生,高考完那个暑假我当家教挣了一万多,加上亲戚们的贺礼钱,学费就五六千,我平时一个月1200,每个假期都会去当家教,接翻译,少则四千多则一万,吃穿都可以省,但是自己想玩的绝不省。因为我确实虚荣,我有太多得不到的东西了,我在游戏里充了七八千,但是高考毕业前我没看过游戏一眼。每学期都会在国内的景点旅游。

光看我的日常配件,就很明确地可以看出不适合申请助学金,但是有的人就是自己不该申请还要去申,这些都看个人的品性吧,我再虚荣,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老师三令五申强调助学金不要拿去聚餐吃饭买玩具,就是有人听不见

我不申请助学金,但是大学四年我校所有附带奖金的荣誉称号和不同类别的高额奖学金我大满贯了,最简单的,三年国奖24000。交完学费还能剩一两千。教材基本买二手,能省则省。平时打比赛也挑有奖金的打,三五百也是钱。

我花钱绝不考虑什么这钱能不能这样用,因为都是我凭本事拿的,如果我申请了助学金,我就会有这些顾虑。

后来顺利保研去了一所985,研一奖金抵完学费还有剩余,同样的,为了奖金努力努力再努力。知识变现不停歇。

我大学一直是主要班委,每学期的匿名群众满意度测评,我从大一的98%到大四的75%,一直在跌,但一直是班委里最高的,甚至到了大四,除了我其他都在70%以下,绝大多数不满60%。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助学金,我们班的贫困生评选认定小组的每一个人,都是那种家里过得挺好的,基本上看到啥说啥,申请表和平日不符的基本都会嚷嚷出来,就直接pass ,800水平的小额给的谁无所谓,但是3500这样大额我们都确保给到特困,或者救急。

假如我申请了助学金,我就不能构建我希望的评议小组,不能得到我的预期结果。大学四年一直坚持秉公办事,每年各种奖学金尽收囊中,并没有遭遇过什么举报或者背后捅刀,或许是周围的人都看到了我的辛苦。我只有在刚保研成功那段时间好好休息了一个月,其他时间都忙到要起飞,因为我要成绩,要能力,要钱。

当你无论什么考试都一骑绝尘,无论什么小组作业都能带躺几个想划水的闲鱼,有含金量的比赛为学院在评比中加分,愿意帮同学的期末考试分享重点,因为我知道你们都不能超越我,我平时分满分,卷面分也能接近满分,学校规定五五开,我完全不担心任何分享。帮辅导员做点ppt 整理整理材料,会牺牲个人时间,但也会让学院领导记住我的文字能力,愿意认可我作为“优秀学生”的代表。

写这么多偏题的话,只是想狠狠地骂那些骗助学金的

都是些什么臭东西,不就是又懒能力又差,奖学金拿不到只能靠骗,能有什么出息。

也希望没拿到助学金的学生,能自己多努力一点,比周围人卓越,就是能获得更多。

以上。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