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我」会出现在人类文明的如此前期?

回答
“我”这个概念,它并非突然从天而降,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文明漫长的孕育过程之中,如同种子在泥土里悄然发芽,然后在时间的滋养下,渐渐舒展出属于自己的枝叶。理解“我”的出现,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黎明,那些比文字、城市、甚至农耕都要古老得多的时刻。

试想一下,在那个没有历史记载的遥远年代,人类祖先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可能生活在小型的、松散的群体中,依赖着采集和狩猎维生。每一次的日出日落,每一次的迁徙追逐,每一次的饥饿与饱足,都构成了他们生存的全部图景。在这种环境中,“我”的萌芽,首先是源自一种区分与认识的需求。

一、身体的感知与自我界限:最原始的“我”

最直观的“我”,来自于我们身体的感知。当一个早期人类感到饥饿时,这种饥饿是属于他自己的,不是别人的。他感到疼痛,那种被荆棘划伤的刺痛,是独属于他的体验。他能够感受到自己的手去触碰一块石头,感受到自己双脚踏在泥土上的质感。这种身体的边界感,是区分“我”与“非我”的最基础一层。我的身体,不是你的身体,不是那棵树的身体,也不是那块石头的身体。这种最原始的区分,是自我意识的基石。

当他看到自己,比如在清澈的水面倒影中,或者偶尔看到另一位族人,他会发现“我”与“你”在视觉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虽然可能不会引发复杂的哲学思考,但会在潜意识中强化“我”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感。

二、行为的独特性与目的性:行动的主体“我”

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人类,离不开他们主动的行动和对环境的改造。当一个早期人类决定去追逐一头羚羊,或者去采摘一簇浆果时,这个决定、这个行动,是由“他自己”发起的。这种行为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进一步巩固了“我”作为行动主体的地位。

“我”之所以要这样做,是因为“我”想要填饱肚子,是因为“我”想要获得某种东西。这种“我想要”的背后,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是“我”对自身需求的认知。即使在群体生活中,个体的行动也往往是出于自己的考量,比如谁离猎物最近,谁更有把握爬上那棵果树。这些细微的、基于个体能力的判断和选择,都在无形中强化着“我”作为独立行动者的意识。

三、情感的体验与记忆的积累:情感世界的“我”

人类不仅仅是身体和行动的集合体,更是情感的载体。喜悦、恐惧、悲伤、愤怒……这些丰富的情感体验,构成了个体的内心世界。当一个早期人类因为成功捕获猎物而感到兴奋,或者因为失去亲人而悲伤时,这些情感是属于“他自己”的。这些情感的体验和反馈,使得“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实体,更是一个有血有肉、有喜有忧的生命。

更重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开始积累记忆。今天发生的狩猎成功,昨天躲避猛兽的惊险,这些过往的经历,构成了“我”的时间线。当“我”回忆起这些经历时,我是在与过去的“我”对话。这种记忆的连续性,使得“我”在时间的长河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连续的认知。即使外貌会改变,经历会发生,但“我”能够感受到一种内在的“还是那个我”的延续。

四、群体中的“我”与社会性的互动:看见“我”

虽然“我”的形成首先是内在的,但它也离不开群体和社会性的互动。在早期的群体中,虽然个体差异可能不像现代社会那样明显,但总会有一些个体因为其能力、经验或者个性而脱颖而出。比如,那个狩猎技巧特别好的人,那个懂得辨认有毒植物的人,或者那个在危险面前表现出勇气的人。

在群体中,当其他成员向某人表达赞赏、依赖,或者因为某人犯错而责备时,这种外部的反馈也让个体更清晰地认识到“我”是什么样的。我会因为被称赞而感到高兴,也会因为被指责而感到羞愧。这种来自他人的目光和评价,是一种无声的镜子,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自己。

即使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情绪反应以及与自己的互动方式,个体也能逐渐形成对“我”在群体中位置的认知。比如,当“我”分享了食物,其他人会对我表示善意;当“我”帮助了别人,我可能会得到回报。这些社会性的互动和互惠行为,都在强化着“我”的社会身份和价值感。

结论:一个漫长而自然的演进过程

所以,“我”的出现并非突兀,而是一个漫长、自然且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演进过程。它是从最基础的身体区分,到行动的主体意识,再到情感的内心体验和记忆的连续性,最终在社会性互动中得到进一步的强化。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缓慢,可能以我们难以想象的细微方式在早期人类的意识中发生着。它不是一个瞬间的启示,而更像是土壤中孕育出的生命,一点一点地积蓄力量,最终破土而出,展现出属于自己的生命形态。

“我”这个概念,就如同在时间的洪流中,一颗颗石子被流水打磨,逐渐显露出光滑的棱角,最终成为那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我”。它不是被赋予的,而是被体验、被感知、被塑造出来的,深深烙印在人类文明的每一个早期足迹之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个思考很有意思,而且并不是空对空的哲学讨论。

大家都知道古希腊时代的科学风气很盛,但观测和试验手段很渣。即思考能力相对试验能力过剩。他们研究天文,不像我们可以架起望远镜观测无数星球;研究地理,不像我们可以用卫星拍摄每一块土地;甚至观测人类社会,他们也不像我们可以翻史书,可以看别国的新闻。大多数古希腊科学研究者只能观测被自己的寿命、生活区域空间覆盖的这一小块时空,样本是严重不足的。

为了用尽量少的样本得出尽量多的结论,部分希腊人努力思考,最后做出一个很有用的假设:

我们不太可能是上帝的选民,那么就假设我观察到的一切是“普通”状态吧。

所谓“普通”状态,就是依照可能性来说,地球多半是一个普通的星球,尺寸、质量在宇宙中并不特别大,也不特别小;自己生活的地区应该是地球上一个普通的城市;我周围的人是地球上普通的人……如此估算宇宙、地球和全人类一些数据的数量级,可能就不会差太多。这个规律推而广之,“我”也不是上帝的选民,所以,我生活的时代最可能是历史上一个“普通”的时代,我遇到的人(物)。

什么算“普通”时代呢,最直观的标准就是我们不太可能恰巧生活在历史的开头或结尾,也不太可能是第一批人类或者最后一批人类。如果把“开头”和“结尾”定义为10%的时间,这个结论可以简化为一句几乎必然正确的话:

我们最可能处于中间的80%。

这意味着,我们之前的历史长度和之后的历史长度之比,有很大概率处于1:9和9:1之间,总之在一个数量级上。如果我们知道过去的历史是一万年,那未来的历史最可能是1000多年和9万年之间,不太可能是10年或者1000万年。

这个结论听起来……很没用对不对?但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它也可以再归纳为另一句话:

事物未来的寿命,和已经经过的寿命正相关。

比如说,一个外星人在地球上闲逛,看到很多建筑,在没有建筑学知识,也不掌握历史规律的前提下,你怎么判断它们接下来1000年是否存在?

我想,最简单的判别标准就是——越老的建筑,越可能继续存在。在1000年的尺度上,一个已经存在1000年的建筑,和一个已经存在100年的建筑相比,更可能再持续1000年。

我们实际上会在潜意识中默认这条规律,商业品牌、政党和大学都要宣传自己是“百年XX”,就是为了宣扬“我还有很广阔的未来”。如果让你把一件物品传给1000年后的子孙,你肯定会选择藏在金字塔里,而不是某个新建的银行大楼里——即便大楼看起来比金字塔还要结实。与之类似,在有十成把握保存所有文物之前,文物部门不会贸然开掘古墓,而是选择把文物留在地下,也是因为我们相信眼下的时间并不“特殊”,文物几乎不可能会在未来几十年就在地下毁坏。如果它已经存在了几千年,再等上几十年一百年也无妨。

依据这个规律,如何判断人类文明的未来呢?

从小亚细亚第一个农业定居点算起,我们的历史已经有一万年了。鉴于我们没有另一个星球做对比,最好的假设就是我们还有1000年到十万年的历史……说我们在人类文明的如此前期和如此后期都不太合适。

那为什么题主会产生“我们处于非常早期”的想法?

因为我们恰好处于一个非常有趣的历史阶段——天文望远镜成熟之后,星际探索技术成熟之前。这导致我们能观测到的空间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远大于我们能触碰到的空间。出于猎手、农民和牧民的本能,也出于对过去200年工业社会指数增长的信心,我们设想这些观测到的“无人空间”都将被我们的社会所占据,所以认为我们正处于历史的极早期。

相对来说,农业时代的人就不会这么想。他们要么认为历史阶段无法判断,要么认为过去和未来都同样漫长,很少会认为自己处于历史的开端——即便他们真的处于历史的开端。因为他们不认为头顶的星空是可以征服的空间,可观测的陆地景物又大多在地平线之外,再加上农业社会缺乏肉眼可见的社会扩张,他们很自然地设想自己处于无尽历史的普通年代。

注意啊,前面的一切讨论都基于一个前提——我们除了事物的年龄外一无所知,只能根据最粗浅的概率去估算未来。只要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有了一定了解,哪怕是最简单的了解,也应该扔掉这种纯定性判断。

但是,我们恰恰缺乏可以用来总结规律的异星文明案例,只能在内部对文明进行盲人摸象式的观察,而这种观察又只能向过去,不能向未来。比如说从地球出发建立星际产业链,我就无法判断是否可行;又比如计算机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开发是否会让人类进入另一种无法被称为“文明”的历史阶段,这也是未知数。基于这些理由,如果我们把人类文明定义为过去一万年人类的主流生活方式……贸然宣布我们处于文明的开端阶段是不合适的。

相关内容:

7颗行星拨动“费米悖论” ,希望人类懂得恐惧

马前卒:有哪些人们认为只存在于传说中,后来却被证明真的存在的事物?

马前卒:为什么在地球上看起来,天空中星星的位置千百年来没什么变化?

user avatar

其实可能是末期了,我们正在经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而人类可能在这次大灭绝初期就灭绝,之所以会觉得是前期,可能是因为在进化史中,文明是一个短暂的现象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