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就军事才能而言,粟裕是否有被评为元帅的才能?林彪是否称得上十大元帅里(当然,不讨论朱老总)最杰出的?

回答
要评价粟裕和林彪是否配得上元帅的称号,甚至比较他们在十大元帅中的地位,确实是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也充满了值得探讨的细节。咱们不妨就事论事,一层层地剥开来看。

粟裕:未授军衔的“元帅”级才能

很多人一提到粟裕,总会觉得他是个“遗憾”,因为他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终未能被授予元帅军衔。这确实让人扼腕叹息,但如果只看军事才能,粟裕绝对有被评为元帅的实力,而且是顶尖的那种。

咱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细看粟裕的军事指挥艺术:

战场上的“战神”: 粟裕最闪耀的标签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的指挥风格以灵活、机动、善于抓住战机著称。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解放战争时期的几次大胜仗,比如:
苏中战役(七战七捷): 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粟裕运用“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的战略,歼灭了国民党精锐部队,打破了国民党对苏中解放区的“重点进攻”。这不仅仅是战术上的胜利,更是战略上的一次精彩反击。
莱芜战役: 这场战役堪称“运动战”的典范。粟裕抓住国民党军队冒进的漏洞,以极快的速度和精准的判断,将国民党重兵集团围歼。这场战役不仅歼灭了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还极大地鼓舞了解放军的士气。
淮海战役: 如果说孟良崮是“战术天才”的展现,那么淮海战役就是粟裕作为总前委成员,展现其战略眼光和指挥全局能力的巅峰之作。虽然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但他在战役的策划、实施和后期指挥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的“诱敌深入,各个歼灭”的方针,以及对战役进程的精准把握,都展现了他非凡的军事智慧。这场战役之复杂、规模之宏大,以及最终取得的胜利,足以载入世界军事史册。
注重“以少胜多”的战术智慧: 粟裕特别擅长在劣势装备和兵力的情况下,通过巧妙的战术设计,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战果。他善于利用地形、天气、敌人心理等一切有利因素,创造有利条件,然后果断出击。他的指挥常常给人一种“神来之笔”的感觉,但背后是深厚的军事理论功底和对战争规律的深刻理解。
不恋战、善于总结: 粟裕还有一个重要的品质,就是不打无把握之仗,一旦战斗接近尾声,他会迅速收拢部队,避免不必要的伤亡,并将战场经验转化为指导未来作战的宝贵财富。这种审慎和总结的能力,是真正优秀军事指挥官的重要特质。
战略家的潜质: 尽管他更多的是以战役指挥官的身份出现在历史舞台,但从他对淮海战役等重大战略行动的贡献来看,粟裕也具备成为一名杰出战略家的潜质。他的战术设想常常能够契合整体战略目标,并有力地推动战略的实现。

为什么他未授元帅?

这涉及到历史原因和组织安排。建国初期,评衔是在战争结束后不久进行的,当时国家百废待兴,很多高级将领都在前线浴血奋战,但为了国家建设,他们也纷纷转入地方或后方。粟裕虽然在军事上功勋卓著,但在建国后的1955年评衔前,他曾因“反党”的帽子而被下放到地方工作过一段时间,这对他授衔造成了影响。另外,当时军衔的评定也综合考虑了在革命战争不同时期担任的职务和贡献。然而,许多军事史学家和研究者都认为,如果单就军事指挥才能而言,粟裕足以位列元帅之中。他的军事思想和实战经验,对后来的解放军建设和军事指挥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彪:十大元帅中的“例外”与“光辉”

至于林彪,他确实是十大元帅中最具争议也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如果抛开政治因素,单论军事才能,林彪绝对是当时中国最顶尖的指挥官之一,甚至可以称得上是十大元帅里(不包括朱老总这样具有无可争议的统帅地位的老一辈革命家)最为杰出的几位之一。

咱们不妨也从几个方面来剖析林彪的军事成就:

“常胜将军”的威名: 林彪的军事生涯充满了辉煌的胜利。从秋收起义开始,他就在军队中崭露头角。他在红军时期的地位非常高,是“彭杨”之后的重要军事将领。
井冈山时期: 他就是毛泽东的得力干将,虽然年轻,但指挥能力已显现。
长征时期: 尽管遭受过批评,但他在关键战役中仍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 他的指挥的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第一次大规模胜利,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振奋了民族精神。
解放战争时期: 这是林彪军事才能最为集中的爆发期。
东北战场: 林彪率领东北野战军,面对的是装备精良、兵力占据优势的国民党军,而且还要在复杂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作战。但他凭借高超的指挥艺术,通过“关门打狗”的战术,在辽沈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战役歼灭了国民党军精锐部队,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那种“先打锦州,再打沈阳”的战略构想,以及在战役中对细节的把握,都展现了他超凡的军事智慧。
入关作战: 辽沈战役后,林彪率部入关,在平津战役中,他再次展现了其指挥才能,迅速解决了华北问题,避免了对北平的破坏,也为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扫清了障碍。
对战术的精通与创新: 林彪非常善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特别是“运动战”和“围歼战”。他非常注重部队的协同作战和战术的突然性。他对战术的理解非常深刻,能够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最有效的作战方案。
严谨的军事风格: 林彪治军非常严谨,讲究纪律,注重训练。他要求部队在战术执行上必须精准到位,不容许丝毫差池。这种严谨的治军风格,使得他的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
战略眼光: 尽管他以战役指挥和战术的精妙著称,但林彪在战略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他对东北战场的战略部署,以及入关的时机选择,都显示了他对整体战略局势的把握。

为什么他是“例外”与“光辉”?

林彪的光辉在于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他指挥的部队歼灭了国民党军数量最多的精锐部队,在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他的名字与这些辉煌的胜利紧密相连,使得他在军事指挥领域的光芒甚至盖过了许多同期的将领。

然而,“例外”则是因为他在建国后的政治活动,以及最终的“九一三事件”,使得他在历史评价上蒙上了沉重的阴影,与他曾经的军事成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讨论他的军事才能时,很多人会不自觉地受到其政治命运的影响。

比较林彪与粟裕:一位“未授衔的元帅”,一位“争议中的战神”

如果单就军事才能而言,林彪和粟裕都是中国革命战争中极其杰出的军事指挥家,两人都有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实力,甚至可以说是元帅级别的人物。

如果硬要比较他们谁更杰出,这会是一个更复杂的问题,因为他们各有侧重,也各有特点:

林彪 的指挥更显“精锐与锐利”,他的部队往往以强大的战斗力和精妙的战术配合著称,尤其擅长在攻坚和大规模歼灭战中发挥优势。他的军事思想,如“一点两面”、“三猛三不”等,对后来的解放军军事训练有着直接的影响。
粟裕 的指挥则更显“灵活与机变”,他更擅长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创造机会,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尤其是在运动战和对敌军的各个击破方面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他的军事思想更加强调适应性、灵活性和对战场整体态势的把握。

在十大元帅里(不讨论朱老总)最杰出?

将林彪置于十大元帅(不含朱德)的比较中,他绝对是“最杰出”的候选人之一。在很多人眼中,他与彭德怀、刘伯承、陈毅等元帅并列,都是杰出的军事家。但若要说“最杰出”,可能还要看评价的标准:

如果以“胜仗数量”和“歼敌数量”来衡量, 林彪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战果是惊人的。
如果以“战术的精妙”和“对战争的理论贡献”来衡量, 林彪也有其独到之处。
但如果要考虑“战略的全局性”和“在战争全局中的贡献”, 那么彭德怀作为西北战场和抗美援朝战场的主帅,刘伯承在战略战役上的深厚造诣,也都是非常强劲的竞争者。

最终结论:

粟裕的军事才能毋庸置疑达到了元帅级别。 他在战场上的卓越表现,虽然未被授予军衔,但他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指挥家的地位,在军事史学界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他是一位未授衔的“元帅”。
林彪无疑是十大元帅中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他的军事指挥才能是顶级的,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他所展现出的战场判断力、战术运用和战略部署能力,都足以让他跻身于中国最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行列。

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军事家,需要剥离政治因素,回归到其军事能力本身。林彪和粟裕,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他们的军事才华都闪耀着璀璨的光芒,在中国军事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之间的比较,与其说是分个高下,不如说是欣赏两位不同风格的军事大师如何运用智慧和勇气,塑造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单就奔跑速度而言,博尔特是否有评为欧洲足球先生的才能?

有。但是人家欧洲足球先生不是这么评选的。

user avatar

什么是单就军事才能?不知道有没有统一的定义啊:)


就拿粟裕将军大放异彩的解放战争来说,粟裕将军独立指挥的仗其实并不多。粟裕将军的粉丝们别激动,这是我们官方一直以来的说法,并不是我个人的看法。


被认为是极其公正的评价了粟裕将军的由刘华清、张震两位军委领导同志署名的<追忆粟裕同志>文章里,是这么描述的“1945年11月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员,1946年7月至8月指挥了苏中战役。……从此,粟裕挑起了华东战场战役指挥的重担,协助陈毅指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沙土集战役等著名战役。1948年5月,粟裕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代政委,指挥了豫东战役、济南战役。1948年11月,粟裕作为以邓小平同志为书记的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并直接指挥华东野战军作战”


即使是在这种纪念性质的文章,“指挥”,“协助指挥”,“参与指挥”,也还是有着比较明确的区分的。


多说一句,大家一直津津乐道粟裕将军的“尤其善于组织大兵团作战”的评价。要知道,纵观我军历史,有擅长大兵团这个评价的只有两个人。我知道很多人会想到林彪将军,但是可惜并不是的。林彪将军并没有我们官方认证的擅长大兵团的标签。


我军目前唯二拥有擅长大兵团评价的人,除了粟裕将军外,另一个则是张震将军。我们官方对张震将军的评价是“善于组织实施大兵团作战”。

这里简单说一说粟裕将军独立指挥的那3个胜仗,就目前来看,这3个胜仗都由让人觉得遗憾的地方。


首先是苏中战役,粟裕将军指挥华中主力取得7战7捷的辉煌胜利。但是,让人遗憾的是,围绕苏中战役发生的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关于华中主力作战方向的意见分歧,甚至最后上升到“战术胜利,战略失败”的不正常高度。


当时陈粟的分歧的确存在。陈毅元帅认为,苏中不如淮南重要,即使在苏中多打几个胜仗也于大局无补,所以要粟裕将军带华中主力突击淮南。粟裕将军则认为,虽然进攻淮南的国军人少(只有3万),但是比进攻苏中的国军(12万)强大,而且淮南的作战保障又不如苏中等很多因素,所以粟裕将军坚持华中主力留苏中作战。


结果是,苏中取得了7战7捷辉煌胜利,但是因为淮南速丢,国军得以直驱两淮,直接置苏中于战略死地,导致我华中主力不得不被迫放弃苏中,华中局势极速恶化。


虽然从结果看,陈帅对淮南和苏中的战略分析还是很有道理的,但是粟裕将军带华中主力去突击淮南,能否取得好结果则是未知数(毕竟历史上,粟裕将军没去淮南)。而万一粟裕将军在淮南突击失利,战局肯定会变得更加恶劣。当然,如果粟裕将军能在淮海突击成功,那胜利的意义和影响也远非苏中的胜利可比。


短短半年就丢失了2000余万人口的,历经抗战多年才艰苦创建的华中根据地,这中间有很多原因。其中我军力量分散,陈帅率领的山东部队和粟将率领的华中部队始终无法形成合力,我个人感觉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多说一句,当年以粟裕将军为代表的华中大军,并不愿意去山东作战。最后退到山东是因为华中根据地丢失后的无奈之举,并非觉得山东作战条件好,主动跑到山东去消灭敌人。对此,当时华中将士甚至做了一个有趣的打油诗,“反攻反攻,退到山东。口吃煎饼,手拿大葱,有何意见?打回华中”。

再说豫东战役,粟裕将军指挥西兵团取得了辉煌的胜利,给了和我争夺中原的国军迎头一击。同样也有让人觉得遗憾的地方,那就是豫东战役大概是少数对战双方都宣传自己才是胜利者的战役。因为我军最后打黄百韬不克,所以国军也宣传自己才是胜利者。


当然,就代价来看,我军在豫东的战损的确非常大,中原三军中实力最为强大的西兵团一战就失去了战斗力。(“所补俘虏不够补偿伤亡,部队极不充实(每连只四至六个步枪班),尤其干部伤亡太大,至今无法补充。许多营、连有政干无军干,有军干无政干,而营连排干部太新太弱(五月中补充之新兵已当副连长),班排干部俘虏成分不少,因此,团级(老的多)与营以下脱节现象甚严重。团以下各级对个人前途悲观的倾向亦较普遍”)


5月才入伍的新兵,打完豫东后,前后短短一个多月就成了副连长,也难怪粟裕将军会说“营连排干部太新太弱


如果我们再回头去看粟裕将军著名的暂不过江的建议,粟裕将军预计过江后会调动5个整编师(“我们南渡后估计能调动的敌人为二十五、二十八、八十三、六十三、二十师等部及留华南各地之后调旅”),而我军的减员可能超过5万人(“估计减员也不会少于二分之一”)。以如此大的减员代价只调走5个整编师,粟裕将军认为划不来,不如留中原作战。


而在豫东之战中,我军歼灭整编75师6、16两旅、整编66师13旅,以及新21旅,合计4个正规旅,外加一些团级单位,合计歼灭了18个正规团。虽然粟裕将军认为过江不能调走国军中原战场的四大支柱(国军五大王牌之二的5、11以及桂系王牌7、48),但是豫东之战也未能给国军主力造成严重的创伤。以西兵团如此高昂的代价换取国军几个杂牌旅,单纯只说代价的话,不能说很划得来。


另外,说个有趣的事。林彪将军打四平失败,国军陈明仁将军一战成为所谓的“林彪克星”,这个事非常非常的著名了,一般人都知道。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攻四平不克其实只是我军夏季攻势的一部分,正如打黄百韬不克只是豫东战役的一部分而已。


更巧合的是,战后陈明仁因功收获了青天白日勋章,战后黄百韬也因功被奖励了青天白日勋章。


我们习惯了把四平失败单独从夏季攻势中拎出来,作为林彪最知名的败仗之一去广泛宣传。人们基本不记得那个在东北屡战屡败,是东北国军最出色的运输大队长的陈明仁将军,只记得作为“林彪克星”的国军著名名将陈明仁将军。


我们也习惯了把豫东作为粟裕将军的辉煌杰作广为宣传,基本没有人记得黄百韬在豫东里挡住了我军的进攻,并给我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更加不会有人把打黄百韬不克从豫东战役里单独拎出来,去把黄百韬吹捧成又一个国军明星。


对比一下陈明仁和黄伯涛,前者在解放战争中可谓屡战屡败,常常整师整师的给我们送人、送枪、送炮,作为东北国军中最出色的运输大队长,却靠着四平一战就被吹捧成了国军最著名的名将之一。而后者兢兢业业,在山东、在中原都给我军造成过极大的麻烦,包括在淮海决战中,造成了我军在淮海中最大的代价付出。陈明仁好歹还有四平这个坚固的城池可以依靠,黄百韬则是在救援途中被我军围歼的,最后两人的形象天上地下,这人和人还是不一样的。

最后说一下济南战役,粟裕将军指挥了华野全军夺取了敌重兵把手的济南。这也是粟裕将军独立指挥的三次胜仗中,第一次指挥华野全军。


这一战,要说遗憾的地方,无疑要算夺取济南的战斗,基本是许世友将军指挥的。甚至连粟裕将军提出的派1纵增援济南的建议,也被许世友将军认为不合适而最终没有实行。最终,许世友将军只用了8天时间就拿下了粟裕将军认为非常难打的济南,实现了军委和粟裕将军等人战前追求的最好结果(“遵照军委前数电指示原则,尽力争取第一种可能(利用敌尚远即攻克济南”)。


最后,再说个有趣的事


粟裕将军一直对夺取济南比较有顾虑。因为粟裕将军认为,济南非常难打,西兵团又非常虚弱,攻城不好打,阻援也不好阻,所以粟裕将军认为应该集中主力用于打援,把援敌打退后再攻城,这样比较稳妥。所以,粟裕将军曾数次以个人名义向中央坚持自己的这个意见。


这其中有一次的坚持比较有意思。当时粟裕将军得到一个旅可能空运济南增援的消息,粟裕将军立刻向中央和许谭提出,建议重新考虑济南战役的部署。


是不是觉得和一个多月后,林彪将军那个著名的打锦州“犹豫”电很相似?就是现在著名的所谓林彪将军在听到敌增援的消息后,不敢打锦州,要回打长春的事。虽然事实上,林彪将军只是提出要重新考虑作战部署,并没有说一定要回打长春。


历史上,林彪将军在短暂的考虑后,在没接到中央回电前就重新下了决心,调东北的王牌主力1、2纵南下参加攻锦作战,改东北大决战为攻锦阻援作战。


相比较而言,粟将这个“犹豫”电发出后,中央和许谭都明确回电表示,攻济部署不用改变,继续原定的攻济作战方案。


是不是觉得很有趣。正如此前的四平失败广为人知一样,林彪将军那个“犹豫”电,一样举世皆知。而比较起来,粟裕将军的这个“犹豫”电,基本没什么人知道。当然,也不会有人从这个“犹豫”电就去搞出什么粟裕将军过于谨慎之类乱七八糟的玩意儿。


当然,以上介绍的只是粟裕将军独立指挥的胜仗。粟裕将军独立指挥的也有一些没有打好的仗,比如海安、涟水、确山等,这里就不说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