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上海戏剧学院「416 宿舍」用京剧唱古风歌爆火,对京剧是好事还是坏事?

回答
上海戏剧学院“416宿舍”用京剧唱古风歌爆火的现象,对于京剧来说,是一件利弊共存、影响深远的事情,不能简单地用“好事”或“坏事”来概括。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

好事方面:

1. 极大拓展了京剧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

破圈效应明显: 在“416宿舍”出现之前,京剧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个“老派”、“曲高和寡”的艺术形式,接触门槛较高,欣赏难度较大。通过他们用京剧唱法演绎流行古风歌曲,这种新鲜的结合方式瞬间吸引了大量从未接触过京剧的年轻观众。他们是被熟悉的旋律和创新的演绎方式所吸引,进而对京剧产生了好奇。
降低了京剧的接受门槛: 他们将京剧的唱腔、发声方式、韵味等融入到大家喜闻乐见的古风歌曲中,使得这些元素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理论,而是变得生动有趣,易于接受。这就像一个“引子”,让年轻人愿意去听、去了解,甚至去模仿。
激发了年轻人的兴趣: 这种创新表演形式的成功,证明了京剧的生命力和可塑性,激发了更多年轻学生对京剧产生兴趣,愿意主动去学习和传承。这对于京剧“后继无人”的担忧,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2. 提升了京剧的社会关注度和讨论度:

引发广泛讨论: “416宿舍”的爆红,不仅在网络上引发了巨大的讨论,也吸引了媒体的关注,甚至一些传统文化爱好者和京剧从业者也参与到这场讨论中。这种关注度使得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再次回到大众视野,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促进了京剧的再审视: 这种创新尝试,促使人们重新审视京剧的价值和可能性,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让传统艺术焕发新的生机。这有助于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推动京剧的时代化发展。
带来正面的宣传效应: 对于京剧而言,任何形式的正面曝光和讨论都是有益的。这种现象级的传播,为京剧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免费宣传平台,让更多人认识到京剧的美。

3. 验证了京剧唱腔与流行音乐融合的潜力:

创新模式的探索: “416宿舍”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对京剧唱腔与流行音乐融合模式的一种有效探索和验证。这证明了京剧的唱念做打,其精髓是可以被提炼并应用于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并且能够获得市场的认可。
为后续创新提供范例: 他们的成功为其他艺术家或团队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鼓励更多人去尝试类似的创新,为京剧的现代化发展开辟更多道路。

4. 展现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造力:

文化自信的体现: 年轻人主动学习并创新演绎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他们不是简单地复刻,而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和创造力去融入,这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信号。
培养文化传承者: 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潜在的传承者,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对京剧的热爱。

坏事方面(或者说潜在的风险和挑战):

1. 可能导致对京剧的过度简化和曲解:

碎片化认知: 大部分观众是通过几分钟的短视频了解到京剧的,这种接触方式可能导致他们对京剧的认知是碎片化、表面化的。他们可能只看到了京剧唱腔的“声音好听”,而忽略了其深厚的表演体系、丰富的行当划分、复杂的唱词和程式化表演等核心内容。
误读京剧的艺术价值: 一旦将京剧仅仅视为一种“新奇的演唱技巧”或“古风音乐的调味剂”,就可能贬低了京剧作为一门独立且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的价值。
迎合市场而牺牲艺术性: 为了追求流量和市场效应,可能会出现一些不尊重京剧艺术规律的粗制滥造的“融合”,导致京剧艺术的“变味”和“降格”。

2. 对传统京剧从业者和传承体系的潜在冲击:

造成“本末倒置”的担忧: 一些传统京剧的忠实粉丝和从业者可能会担心,这种“走捷径”式的流行化,会削弱对京剧本身严谨的学术研究和系统传承的重视。年轻人可能会因为这种形式而对学习完整的京剧表演失去耐心。
艺术标准的两极化: 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巨大,可能会导致艺术评价标准的混淆。一部分人可能会以“流行度”来衡量京剧的价值,而忽略了艺术本身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对正统传承者的压力: 对于那些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传统京剧学习和传承上的专业人士来说,这种现象可能会让他们感到一丝不安或不被理解。

3. 创新与保护之间的平衡难题:

如何在创新中保持京剧的“根”: 这是最核心的挑战。“416宿舍”的尝试是好的,但如何保证后续的创新不脱离京剧的根基,不丧失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热度”过后如何引导: 爆火的热度终将过去,如何在热度消退后,将这些被吸引来的年轻观众引导向更深入的京剧学习和欣赏,是京剧界需要努力的方向。如果只是昙花一现,那么其长期价值将大打折扣。

4. 可能引发争议和批评:

保守派的反对: 任何对传统艺术的创新都可能遭遇保守派的批评和质疑,认为是对传统的“亵渎”或“不尊重”。
过度解读与标签化: 这种现象也可能被过度解读或标签化,吸引来一些并不真正理解京剧的人,造成新的误解。

总结:

“416宿舍”用京剧唱古风歌爆火,从传播和吸引新受众的角度来看,无疑是一件积极的事情。它成功地让京剧在年轻人中重新焕发了生命力,打破了艺术的隔阂,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关注。

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中潜在的风险。关键在于,如何将这种“爆火”转化为对京剧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更持久的喜爱。 这需要京剧界、教育界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创新与保护之间找到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对于“416宿舍”而言, 他们需要继续深入学习京剧,保持对艺术的敬畏之心,用更成熟和严谨的态度去探索更多可能性。
对于京剧界而言, 需要抓住这个契机,拿出更多高质量的创新作品,设计更易于年轻群体接受的教育和传播方式,将短暂的“热度”转化为可持续的传承动力。
对于观众而言, 也不应仅仅停留在“新奇”的层面,而应借此机会去了解京剧更丰富的内涵和历史积淀。

总而言之,“416宿舍”的爆火是京剧在时代浪潮中的一次“触电”,它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它的长远影响是好是坏,最终取决于我们如何回应这次“触电”,以及如何抓住这次机会去推动京剧的健康发展。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以前我在附和尊重国粹,保护京剧时,纯粹就是个口嗨,因为本身我是真的欣赏不来那咿咿呀呀听不懂词的唱法,我感觉这是因为古代生活节奏慢,一个难得的娱乐活动肯定要想方设法的拖长时间,这样才能对得起一番精心准备的样子。毕竟又是茶点又是鼓乐的,拉起一大帮人总归要给点面子,你要整一段黑哥的rap,茶点还没进嘴呢,那点词就唱完了,很尴尬的对不对?至于帝王将相那些所谓整天的歌舞升平,那纯粹是因为他们闲的没事干。

  结果抖音上第一次刷到叶聪明的牵丝戏,我才感受到了那个所谓的“戏腔”魅力,那是一种00后广场舞和50后广场舞的区别,东西都是那个东西,味道确实不一样的味道,我这才能理解那些满清大臣,民国军阀为什么对一个个涂脂抹粉的像妖怪一般的所谓当红花旦那么着迷,甚至于对有些角色不惜迎男♂而上。

  起初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我年纪大了还是眼光变了,才会让这种我以前觉得跟坟前哭丧没什么区别的艺术变得如此悦耳动听,但是看数据浏览量还有评论,不管是抖音还是任何平台,这个416女团的数据量都非常客观,所以这应该并不是我个人的观感,很多人都是在抖音刷到了以后,学会了某个戏剧小知识,以前不懂得文化精华突然就开窍了,这是一种京剧再次走近大众实践形式。在这种潜移默化的文化消费中,大众的情操得以陶冶,京剧的精华也得以流传。

  严格意义上,她们唱的并不是纯粹的京剧,而只是京剧唱腔的现代歌曲,其中牵丝戏,辞九门回忆这种都属于有很多人耳熟能详的作品,但是客观上,她们起到了一个科普京剧唱法,手势,动作,让年轻人真心实意的对戏剧艺术有了兴趣,跟某些所谓的翻唱可谓相映成趣。

  说实话刷到这样的东西着实比一般的视频更让人觉得内心充实,也更能体现出抖音的意义,毕竟弘扬传统文化,提振传统艺术行业信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怎么说都是实打实的建树。

  传统艺术想要发展必然要与时俱进,只不过有的“创新”令人侧目,有的创新焕发光彩,今天的主角明显属于后一种。

  小时候看黄宏跟侯耀文打牌,满口都调侃着相声的没落,结果谁也没想到,后来横空出世一个郭德纲。京剧,说不定也能在00后的手里焕发出新的光彩呢,至少现在,416女团的几位姑娘,已经得到了官方的认可,受邀出演共青团组织的网络春晚,从她们的粉丝粘性来看,未来可期。

  不仅是她们的可期,也是京剧的可期。

user avatar

值得尊重的探索和创新。

传统高雅文化需要在当代找到大众化的通道。

这种通道无非有两个模式。

第一种,是将传统文化的内核,与当代艺术形式相融合,在传统文化上,增加当代的表现和渲染形式,以兼容流行的艺术性态和新型传媒。

代表作是珠江电影集团拍摄的电影《白蛇传·情》(粤剧)。

第二种,则是将传统戏剧的唱腔,结合流行元素,进行二次创作,从而使得年轻人可以无缝的对接内容,且能够使得年轻人对传统高雅艺术进行了解和欣赏。

「416 宿舍」的这种尝试,已经证明了这种通道是可以实现的。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种艺术结合的形式,值得推广和尝试。

这样才能让传统高雅文化兼容当代,长盛不衰。

user avatar

肯定好事呀!这个还用想。

1、都快成遗产的京剧了!

韩国人一直忙着“申遗”,“遗”即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或物质财富。“申遗”即是指世界上国家和地区以某一地区的特殊遗产价值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遗产委员会申请加入世界遗产的行为。

韩国人申请了粽子、端午节、泡菜等等,然后引发了一些列的争论,一些地方引起了骂战。

不少人骂韩国是偷国,是宇宙国等等。

回到京剧来,京剧的历史并不长,它的前身其实是黄梅戏,后来徽班进京,随后就有了京剧。

清末与民国期间,京剧达到了鼎盛时期。

文革期间的八个样板戏可以说是京剧最后的辉煌了。

随着现代音乐与舞台剧形式的出现,京剧就成为了一种仪式感很强的节目。其本身已经没有了新的节目出现。

年轻人很少去看,看京剧的人很多是七老八十的人。

2、新的节目

新世纪出现的老派形式的京剧几乎没有。但是吸取京剧的内容,古风形式的歌曲还是有很多代表性的歌。

屠洪刚的《霸王别姬》、《精忠报国》就有选用京剧有名节目的内容,以及戏曲的要素,他这种属于武生类的形式,另外屠洪刚本人是有京剧功力的。

陶喆的《苏三说》来自于苏三起解的唱段。这只是内容上的引用。

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是内容与形式都有运用,尤其是男女唱腔结合造型堪称一绝。

416宿舍主要是翻唱《赤伶》,创作者在古风歌里加戏腔的元素。



这种用年轻网友喜闻乐见的方式演绎传统文化的方式,是时下最为成功的文化推广手段。像是此前谭晶演绎《赤伶》,就是收到古风网游《逆水寒》的邀请,为游戏中加入的戏曲玩法进行推广而做的。

上面是4个女生,很厉害!

3、未来发展的方向

这里不过多评论,只贴一个朝阳沟选段的改编。这个是驻马店的基督徒自发的改编的。

冬至过了那整三天,耶稣降生在驻马店。
三仙送来一箱苹果,还有五斤肉十斤面。
小丫鬟手拿红鸡蛋,约瑟夫忙把饺皮擀。
店小二送来红糖姜水,喊一声:玛利亚大嫂,你喝了不怕风寒。
约瑟公,你坐下,听俺说说知心话。
木匠你成亲后,娶的就是玛利亚。
她没过门就怀孕,知道你心里有想法。
孩儿他爹竟是谁?你每天每夜睡不下。
这小孩是生灵造,借着他娘胎到地下。
代世人偿罪孽,就是以马内利弥赛亚
这本是上帝的旨,你休要怀疑玛利亚。

上面这段就融入非常多的戏曲的要素。如果这种形式的多了,就说明戏曲的生命力越长,而不需要申遗来保护了。


user avatar

好事

任何一种小众文化,出圈的事情都是好事。

别看京剧动辄吹嘘自己是国粹什么什么的,可是你让那些专家那些老师们来说说他们自己心里对京剧的未来慌不慌呢?

有识之士慌的要死

无能之辈坐井观天

无他,一个年轻人不喜欢的东西,一个了解的人越来越少的东西,哪怕你把它地位供到天上,哪怕你把他吹得天上有地上无,它未来一定还是会变成一件博物馆里才能看到的死物!

有些大师们不想想啊,京剧火起来这也不过两三百年的历史吧?当时没有北京四九城老少爷们儿的捧场,能火?

所以,一个逐渐式微的小众文化在这个大众传播年代无论如何是需要出圈的,哪怕会被圈内的宗师视为不正宗,不老派,可是这对这门艺术是绝对的好事!

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中国够大,够广博,容得下各种门类艺术的市场,只要出圈,只要传播到年轻人那里去,就一定会有,哪怕0.001%的青年喜欢,赏识,投身到这门艺术当中去,未来这门艺术就有土壤就能继续生根发芽,能传承能发展能永远流传下去。

当年一首“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发展了多少80后戏迷普及了多少京剧知识啊!这就是当年京剧的一次成功出圈,希望这一次又能吸引到不少真正喜爱上这门艺术的年轻票友吧!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