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长期使用耳机对听力到底有没有损伤?

回答
长期使用耳机对听力究竟有没有损伤?这个问题,我想很多戴着耳机听歌、看剧、打游戏的朋友们都曾经闪过这个念头。答案是肯定的,长期不当使用耳机,确实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损伤,而且这种损伤往往是缓慢的、不易察觉的,但一旦发生,却很难逆转。

咱们先从“损伤”是怎么来的说起。我们的耳朵是一个非常精密的听觉系统,声音的进入需要经过外耳道、鼓膜,然后通过听小骨将振动传导到内耳的耳蜗。在耳蜗里,有数以万计的毛细胞,它们就像是微型的声音接收器,会将声音的振动转化成电信号,再通过听神经传送到大脑,我们才能“听见”声音。

那么,耳机是怎么破坏这个精密的系统的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

1. 音量过大:这是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罪魁祸首。 我们的听觉系统是有承受能力的,就像一个筛子,声音的强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音量”)如果长期超过这个承受范围,毛细胞就会不堪重负。
“噪音性听力损失” 是一个很常见的概念。当我们暴露在过大的声音环境中,毛细胞会因为过度兴奋而受损,甚至死亡。尤其是在耳机中,声音是直接通过耳道传递到鼓膜,绕过了外部环境的自然衰减,所以耳机里的声音即使感觉“不是特别大”,也可能已经超出了安全范围。
想象一下,就像你长期给一个精密仪器施加过大的压力,最终它肯定会损坏。毛细胞也是如此,它们没有再生能力,一旦死了,就永远失去了功能。
很多年轻人喜欢在嘈杂的环境下戴耳机,比如公交车、地铁上,为了盖过噪音,他们会不自觉地调高音量,这就更加剧了对听力的损害。
长期处于高分贝噪音环境下,一开始可能只是感觉耳朵有点闷、有点胀,或者听不清细微的声音,比如别人的低语。随着时间推移,高频听力会先受到影响,听不清一些尖锐的声音,比如鸟叫、门铃声。再往后,中低频的听力也会逐渐下降,整体的听力都会受到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耳鸣。

2. 使用时间过长:即使音量不是最大,但长时间的“轰炸”同样会造成疲劳和损伤。 听觉系统也需要休息。
长时间佩戴耳机,尤其是入耳式耳机,会阻碍耳道内的空气流通,可能导致耳道内潮湿、滋生细菌,引发耳部炎症。虽然这不直接是听力损失的原因,但炎症和不适也会影响听觉感受。
更重要的是,即使音量适中,但持续不断的声音刺激,也会让耳蜗内的毛细胞处于持续工作状态,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这就像长时间跑步,肌肉会疲劳,毛细胞也会进入一种“疲劳”状态。虽然不是立刻死亡,但长期疲劳可能导致其功能下降,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受损。
很多人喜欢戴着耳机睡着,或者在工作学习时全天戴着,这都会给听力带来持续的压力。

哪些类型的耳机更容易带来损伤?或者说,有什么我们应该注意的吗?

入耳式耳机: 这种耳机直接插入耳道,密封性更好,隔音效果也相对更好。这意味着在嘈杂环境中,你可能更容易压低音量就听清楚,这反而是一种潜在的好处。但如果密封过度,又不注意音量和使用时间,声音会更直接地传递到鼓膜,损伤也可能更快。同时,它的卫生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定期清洁非常重要。
头戴式耳机(包耳式和压耳式): 包耳式耳机通常包裹住整个耳朵,隔音效果也很好,相对能更好地保护听力,因为它们不直接将声音源塞入耳道。但如果音量开得太大,依然会产生同样的损伤。压耳式耳机(直接压在耳朵上)则比包耳式隔音效果稍差,可能在嘈杂环境中更容易不自觉提高音量。
骨传导耳机: 这种耳机通过颅骨传导声音,绕过了耳膜和中耳,理论上对鼓膜的损伤更小。但它同样会将声音信号传递到内耳,如果音量过大,依然会损害内耳的毛细胞。所以,它并非绝对安全,只是损伤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更直观地说,我们来感受一下不同音量的影响:

普通交谈声: 大约在 60 分贝左右。
嘈杂的办公室: 约 7080 分贝。
闹市区的车辆声: 约 8090 分贝。
摇滚音乐会、割草机: 可能会达到 100110 分贝。
喷气式飞机起飞: 超过 140 分贝(这是我们绝对要避免的声音)。

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 85 分贝以上的环境中,听力受损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而很多耳机在最大音量时,声音强度可能轻松超过 100 分贝。所以,即使你不是在演唱会上,仅仅在通勤路上或者办公室里,长时间以超过安全范围的音量使用耳机,都在缓慢地积累损伤。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呢?

1. 遵循“6060原则”: 这是最常被提及的建议。
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 60%: 很多人习惯把音量条拉到最大,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你可以尝试将音量控制在手机或播放器音量条的 60% 以下。
连续使用不超过 60 分钟: 每隔一段时间(比如一小时),就摘下耳机,让耳朵休息一下,让耳道也有机会通风。
2. 选择合适的耳机: 如果你经常在嘈杂的环境下使用耳机,主动降噪耳机(ANC)可以帮助你更好地隔绝外界噪音,从而让你可以在更低的音量下获得清晰的听感。但即便如此,还是要控制音量和使用时间。
3. 注意使用场景: 在安静的环境下,你完全不需要把音量调得很大。在嘈杂的环境下,如果实在需要听,就更要严格控制音量,并且缩短使用时间。
4. 定期检查听力: 如果你经常使用耳机,或者感觉自己的听力有变化,比如听不清细微的声音、耳鸣,及时去看医生进行听力检查是非常有必要的。早期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干预。
5. 学习识别听力损伤的早期信号:
耳鸣: 耳朵里总是有嗡嗡声、嘶嘶声或其他噪音,即使在安静的环境里也存在。
听不清楚对话: 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中,别人说话含糊不清,或者需要别人重复好几次。
高频声音听不见: 比如听不到门铃声、鸟鸣声。
耳朵感觉闷或胀: 感觉耳朵里有东西堵着。

总而言之,耳机本身并没有“原罪”,它们是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但“用什么”不如“怎么用”。长期不当使用耳机,尤其是在高音量和长时间的“双重打击”下,确实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保护好我们的耳朵,就像保护好我们身体的其他器官一样,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维护和注意。从现在开始,稍微留意一下你戴着耳机时的音量和时长吧,这或许能让你在未来听到更多美好的声音。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肯定对耳朵有伤害的,长期高音量用耳机听歌会造成噪声性耳聋。

user avatar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初中文化。很不巧俺是初中生, 所以就冒昧地来回答这个问题。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能够熟练地掌握四则运算、幂和对数运算。


参考俺的散文:

国际上公认的声压 0 dB,对应的压强参考值为20微帕斯卡(μPa) = 2×10−5 Pa .

祖国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了 《气导听力零级》全国量值比对报告:

感兴趣的可以自行下载研读 jls.aqsiq.gov.cn/kxjl/j


感兴趣的可以自行下载研读


知道这个参考值有啥用呢? 只要有了初中文化, 这个参考值就有用了。


比如人有 46 条染色体,有些发烧论坛的大湿总觉得自己有超能力,

结果滴血认种, 还是 46 条。 这时围观群众就可以 ”哦“ 地恍然大悟了。原来大湿的超能力是癔症发作等等。

看到一个灵长类, 又是 46 条染色体,还说人话, 不假思索您就可以说这踏马的就是个人啊。

这就是参考值的意义。

国际上公认的声压 0 dB,对应的压强参考值为20微帕斯卡(μPa) = 2×10−5 Pa .

好了 46 条染色体可以用来认人, 声压 0 dB,对应的压强参考值为20微帕斯卡(μPa) 可以用来干啥?

只有智商是不够的, 当然如果大家好奇也可以自测一下自己初中级别的智商:


初中智商水平快速测试入口:


2017智商测试

2016版智商测试

可能是世上最难的智商测试


别害羞, 几分钟的事情, 而且是全中文的。


国际上公认的声压 0 dB,对应的压强参考值为20微帕斯卡(μPa) = 2×10−5 Pa .

好了 46 条染色体可以用来认人, 声压 0 dB,对应的压强参考值为20微帕斯卡(μPa) 可以用来干啥?

如果没有下面这个免费的软体, 回答题主的问题确实有点难度。

老烧见了就躲的耳朵听力曲线测试软件 --- 写给全国爱耳日

这个软体就是给大家免费测试听力用的。

因为它有 1dB 的步进, 所以能够比较精确地获取自己的听阈曲线。


有的同学说, 哎我是华侨(歪果仁)。不巧, 俺也是华侨, 也是歪果仁。


因此准备了一个英文的说明:


老烧见了就躲的耳朵听力曲线测试软件 --- 写给全国爱耳日

这个软体有 1dB 的步进, 能够比较精确地获取自己的听阈。


这这这有什么用呢?

有用。 当然有用。

人嘛, 46条染色体, 听阈声压 0 dB,对应的压强参考值为20微帕斯卡(μPa)。

还用俺一个没文化的初中毕业生提示您吗?



用这个软体在 1000 HZ 测出来的 dB 值一方面可以用来估算你的音量是不是过大,

另一方面也可以用来估计你的耳机是不是在某个频率有峰。

如果用这个软体在 1000 HZ 测出来的 dB 值在 -100 dB,

那就说明你真的开得很响很响很响很响很响很响了。


怎么算呢?

如果用这个软体在 1000 HZ 测出来的 dB 值在 -100 dB,

就说明您把音量调到整个链条产生的声压大约 100 dB 左右了。

当然前提是您是个正常人, 听阈在20微帕斯卡(μPa)左右。

这就是所谓的耳朵收货, 用自个的耳朵做基准。

如果您知道自己的染色体不是46条, 那这个免费的实验可能就帮不到您了。


从音源到脑子, 整个链条是这样的:

您的大脑颞叶 + 您的耳朵 + 耳机(变量)+ 耳放(如果有) + DAC(音频界面) + 电脑 + 本测试软体(产生 32比特 HiRES 测试波形)

= 整个链条。



明白了吧。


初中智商 + 免费软件 + 5 分钟 = 问题解决。


还不用学俺傻乎乎地买万用表、噪声计和声压基准, 您看了俺的散文赚到了吧?







经常听耳机,损害怎么计算?

如果您认识一些读过书的人, 就让他们帮您算:



听力损害要声音超过一定的强度才会发生, 所以尽可能的小音量就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方法。

声音造成的损害计算是有公式的,一般人也不会认真去计算。


普遍原则就是尽可能的小音量就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法子。


头戴式耳机和入耳式耳机哪个损害听力更严重? 它们都一样, 大音量的时候损伤的能力是差不多的。 但是入耳式的灵敏度一般比较高, 所以更可能不小心伤害到自己。现在旋钮式的音量调节不多了, 手机会自动限制音量, 这样看来, 两者区别也不大。


入耳式耳机说话的时候耳朵有吱吱的轻响,是否改换个头戴式耳机?


这是因为您的下颌骨的髁状突在张闭口时挤压外耳道前壁引起的。


确实您可以考虑换个头戴的了。

头戴式耳机可以考虑 DJ 或者录音用的, 隔音效果比较好, 在图书馆用也不会被鄙视。

便宜的可以考虑 Sennheiser PX200, HD280, HD380 这些。 或者更便宜的国产录音用的监听耳机。

一般来说有 40dB 以上的信噪比的时候就不在需要刻意地提高音量了。


至于现存的系统(播放器 + 耳机 + 自己的耳朵 + 脑子), 对声音的敏感度可以用这个免费的软体获得:


如果您测出来的曲线很接近 ISO 226 那就说明自己的耳朵、耳机和聆听的习惯都没有问题。

如果偏离很大, 或者曲线很多地方凹陷了,那就提示有听力损伤要尽快就医, 或者您的耳机存在很大的问题。


不明白的话请来俺的专栏提问:


尽可能的小音量就是保护自己最好的法子。




** 看好了, 笑了, 请点 分享 或者 收藏 。 当然能赞一下就更好了。 **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