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胸甲和铁锅相比有什么技术上的难点吗?

回答
胸甲和铁锅,乍一看似乎都是寻常物件,但从技术角度深入剖析,它们各自的制造门槛却是大不相同的。

咱们先聊聊胸甲。制造一件能有效抵御冷兵器攻击的胸甲,其技术难度可不是闹着玩的。首先,材料的选择就至关重要。一件合格的胸甲,需要选用韧性好、硬度适中的金属,最常见的是钢。而要获得这样质地的钢,就需要精确控制合金成分以及后续的热处理工艺。简单来说,就是把铁矿石冶炼成钢,这本身就是一门复杂的技术,需要经验丰富的工匠掌握火候、冷却速度等关键参数。

然后是成型。将一块块金属板塑造成贴合人体曲线的形状,这需要极高的工艺水平。古代没有现代化的冲压设备,全靠手工锤打。一个经验丰富的铁匠,需要反复地、有策略地敲打金属,一点点地将其延展、塑形,既要保证厚度均匀,又要避免金属产生裂纹或变形。这不仅需要力量,更需要对金属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和精准的控制。特别是那些弧度复杂的部位,比如肩部、胸前的突出部分,都需要精细的打磨和调整。

此外,连接也是一个技术难点。将不同形状的金属板牢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常见的方法是用铆钉或焊接。无论是哪种方式,都需要确保连接处的强度,不能轻易脱落或破损。铆钉的孔洞打在哪里、铆钉的数量和大小,都需要仔细考量。焊接更是需要高超的技巧,保证焊缝的平整和牢固。

最后,还有表面处理。为了防止锈蚀,提高耐用性,胸甲往往还需要进行抛光、涂层等处理。这些细节的处理,也体现了工匠的细致程度。

再来看看铁锅。相比之下,铁锅的制造技术门槛就要低上不少。虽然同样需要将铁冶炼成可用的材料,但对于铁锅来说,对金属的纯度和韧性要求远没有胸甲那么苛刻。一般的生铁或熟铁都可以用来制作铁锅。

成型上,铁锅的形状相对简单,通常是圆形的,略带弧度。虽然也需要一定的塑形技巧,但相比于胸甲复杂的人体工程学设计,铁锅的成型难度要小很多。早期铁锅的制造,很多是采用铸造的方式,直接将融化的铁水倒入模具中,冷却后即可成型。铸造工艺虽然也需要一定的技术,但相比于反复锤打成型的胸甲,其对工匠精细操作的要求要低一些。即使是后期采用锻造方式制作铁锅,其形状的简单也大大降低了成型的难度。

连接方面,铁锅一般是整体成型的,或者是将锅身和提手进行简单的连接,这远比胸甲的复杂结构来得简单。

当然,做好一口好用的铁锅,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比如确保锅底平整,受热均匀,锅身没有毛刺,提手牢固等等。但这些方面的技术,与制造一件能有效防护的胸甲相比,其技术复杂度、所需的精密度以及对材料性能的极致追求,显然不是一个量级的。

总而言之,如果说制造铁锅是在“熟练运用”金属材料,那么制造一件精良的胸甲,则是在“征服”金属材料,将其锻造出具有特定防御功能的精密器械。这种技术上的差距,体现在对材料性能的极致挖掘、对成型工艺的精益求精,以及对整体结构强度的严苛要求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且不提怎么把一块铁板敲成薄厚有讲究并且相对光滑(因为之后还要抛光)还有带穹顶结构的轮廓,就是敲这么大一块甲片,面对的应力问题也比那种小甲片要大得多,应力没控好直接裂了。你要做个全身板甲,每一个部件,不仅要贴合人体,还都得严丝合缝,但是这个相比应力而言,我觉得也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毕竟板甲四肢可比胸甲要早。欧洲自己也不是谁都能敲板甲的,意大利德意志技术比较高,英法也能造(比如英国的格林威治板甲,但是工匠很多都是意大利和德意志的),但是出于成本和产量之类的问题,甚至英国有时候都要靠买的,一千多几千多套地买……甚至说长期以来,整个欧洲的板甲都主要依靠南德和北意来供应,从表象上来看,这玩意显然不是和铁锅同等级别的。

那么为什么呢?

即便是胸甲而言,也非常讲究尺寸,各种地方都要量一量,可以感受一下什么叫真正的“量体裁衣”,但是,不是所有的板甲都是完美合身的,板甲里也有“均码”

不过,最主要的问题我个人觉得还是锻造方面上的应力,比如说这些日本的盔甲就不是“一整块”,而是“若干个”铆在一起的,当然,也是有日本不能像西欧那样大量生产能够作为板甲板材的缘故,这个马上就讲。

(顺便一提。奥斯曼人也清楚板甲不错。[参考《The Ottoman Empire, 1300-1650》,目前没有中文版]。此外,他们自己也买过一些板甲,或者也可能是缴获的,然后改改尺寸。但是不能说奥斯曼土耳其不引进板甲的,不大量引进,但是不等于不引进,最忌讳的就是一个绝对。这一点证据很多,实物和图画都有,实物可能大家见得比较多了,我分享两张图画。)

Greek beglerbeg in the Turkish army fromDe gli habiti antichi, e moderni di diverse parti del mondo libri due,fatti da Cesare Vecellio & con discorsi da lui dichiatati...(Of Ancient and Modern Dress of Diverse Parts of the World in Two Books . . .)by Cesare Vecellio, 1590
Anatolian beglerbeg in the Turkish army fromDe gli habiti antichi, e moderni di diverse parti del mondo libri due,fatti da Cesare Vecellio & con discorsi da lui dichiatati...(Of Ancient and Modern Dress of Diverse Parts of the World in Two Books . . .)by Cesare Vecellio, 1590

除了应力以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水力锻锤。

另外在欧洲从采矿到锻造各种应用水力机械后,而且在出现了详细的这种分工生产情况下(16世纪一面胸甲的生产,从进口铁矿石,到冶炼矿石,水力锻锤锻打渗碳,把钢胚打出轮廓,轮廓再精修,然后再热处理等等一系列过程,最后研磨师精磨,抛光啥的都是分工好的,甚至是说研磨匠有研磨匠的行会,热处理匠有热处理匠的行会,分工非常细腻。)板甲价格下跌也很明显的,欧洲人有本事造很多便宜的板甲,尽管这些板甲不是全身板甲,在材质上也称不上多好,而且也未必完美地贴身,但是很便宜。很多人陷入的误区就是把全身板甲才当板甲,其余的都开除板甲籍,得出板甲很贵的结论,但事实上,杂兵的一套板甲也就是贵族老爷们用的板甲价格的牛毛而已

对于水力锻锤要么是过于高估其对板甲的意义,要么就是过于低估。

水力锻锤除了如我们所说地降低了板材的人力成本以外,也提高了板材的质量,这些板材应该是尽可能冷锻的,因为过度退火会降低板材的性能。如果没有水力锻锤,人力是很难敲出像水力锻锤那样的板材的,因为水力锻锤不仅是力大,而且出力均匀,中碳钢及以上的板材如果人力锻造,很可能因为内应力不均匀和微观位错不均与而裂开。

很显然,铁锅不需要像板甲那样尽可能地冷锻,它当然可以热锻,过度退火对于铁锅的意义而言不大,甚至可以用铸来省很大的时间和人力上的成本,因为它是用来做饭的,不是用来抵抗外界的冲击的,不需要多好的防御能力,也不必追求什么中碳钢、高碳钢什么的。

1468年,Nicholas Howard支付了6镑16先令8便士(6.84镑)购买了一套完整的插着羽毛的盔甲,同时还有记录他在同一年花了7英镑购买了另外一套。这些盔甲将花费100~160天的工资来购买。

Thomas和Gamber收集了因斯布鲁克盔甲的价格。一件蚀刻工艺的双重功能甲(作战和比武双用途)的价格在1527年定在了70佛罗林,一件胸甲加强的实战盔甲50佛罗林,一件蚀刻的轻甲25佛罗林。

一些军人有足够的钱可以提前退休,比如Michel Witz(死于1588年),他在1561年退休花了2500佛罗林购买了在Narrnholz的庄园。Hans Seusenhofer是一名贵族,他在1537年退休后每年的退休金为104佛罗林,而他的兄弟的工资已经拿了200佛罗林每年,但随着通货膨胀,到1567年,他的儿子退休时,退休金已经到了每年160佛罗林。

Roth曾尝试计算在格拉茨购买盔甲的实际成本。在16世纪晚期,马的平均价格是30佛罗林,而牛是15佛罗林。1600年的平均工资大约是5佛罗林每月。

1617年到1626年,购买一件胸甲需要5佛罗林,而1578年~1596年一件轻型骑兵甲需要7.5~8佛罗林。当然,骑士甲会更贵,大约35佛罗林。1579年~1630年, 一件步兵甲需要花7佛罗林,其中1.5佛罗林是材料成本,而剩下的是制作成本。盔甲板材是每sam(约为140kg)10到12佛罗林。

想买一件因斯布鲁克铠甲要花150到300天的工资。性能更好的格拉茨盔甲,步兵甲需要40天工资,而骑士甲需要175天。

1590年,一向被拒绝的英国的军械商向枢密院的请求里,军械商希望对军用甲进行长期订购,以此保护英国的盔甲业,减少对进口的依赖,同时缓解失业问题并充实武备。军械商将在5年内提供8000套盔甲,一套完整的枪兵甲3镑6先令8便士(3.33镑),胸甲2镑,头盔4先令。这一建议如果被允许,将大大打击外国的供应商,当时一些非常便宜的步兵甲大订单来自英国政府。如1539年,花454英镑(含运费)从科隆订购了1200套全身甲,同时用630英镑从安特卫普购买2700套盔甲。1560年,Thomas Gresham爵士作为伊丽莎白女王在弗兰德地区的代理人,从安特卫普购买了8000套步兵甲,然后又从汉堡购买了6000套。

Pompeo della Cesa不仅仅是为为米兰的贵族们制作昂贵的盔甲,在市场的另外一头,他也从事大规模订单的生产。1567年,他承包了生产马赛队长的蚀刻和镀金盔甲以及与之相配的马鞍、马面甲,每套35斯库多,还有42套弓手甲,蚀刻但不镀金,也没有腿甲,每套24斯库多。整个订单价值1944斯库多,要求5个月内交付。1569年,包括Pompeo在内的26名匠人在5个月内提供了1600套盔甲,每套价格6.5斯库多。

在奥格斯堡,盔甲的生产有类似在因斯布鲁克的时间表,对于希望成为独立工匠的人,一套完整的、普通的无修饰盔甲必须在6个月内完成。当然,作为他们的第一套作品,花费的时间会比以后更慢。但价格总会高过150天的工资水平,因为必要的材料燃料成本和利润还是要有的。

1542年,伦敦市长的任务之一,就是发行定好的盔甲价格,上好Almain rivet半身甲7先令6便士 ,次等的6先令8便士 。

Leydi收集了米兰的盔甲商Negroli家族的文档。1543年,Giovan Paolo Negroli雇佣了一名盔甲工程师,付给他每年40斯库多的工资。在16世纪,一个不熟手的工人或士兵每年可能得到20斯库多,技术工人约为其两倍。1567年,他没出了35套“镶嵌”盔甲,每套25斯库多。作为对比,1547年为Luigi de Leiva制作的一套盔甲花费了220斯库多,查理五世在1539年花了1120斯库多做了一套装饰甲,又在1541年花350斯库多做了一个“美杜莎”盾。皇帝的另外一笔花费,是在1545年用200斯库多购买的盔甲。其中大部分价钱花在了装饰用的黄金上。

那么解答一下题主的困惑。

中国不造板甲是多种原因的结果,军人多,本土的工匠成产板甲的成本显然比西欧那些国家高得多(各种水力机械+高程度的分工)就算要靠买的方式还得算高昂的运费而且还慢,不划算。

技术问题又难整,尤其是中后期,徐光启干脆称:“我兵盔甲,无如略彷赫连氏之制,而即于军中制造,既皆荒铁,胷背之外,有同徒袒,贼于五步之内,专射面胁,每发必毙,谁能抵敌?”如果说出这种话的话,像靠自己的工匠一定规模地装备板甲是很难的,要是强行找一些高水平的军匠是敲这玩意也能敲,但是不划算。

相较于板甲,火器才是更救急的东西,发展火器的收益才更高,不划算。

简单来讲,就是不划算,不适合当时中国的情况,适不适合情况才是最重要的,强就是好这个逻辑是不行的。简简单单归为技术不够(讲道理,虽然整体技术已经落后,但这么大的国家,非要找一些锻造水平能敲板甲的工匠也行,问题是能找多少,找完之后能造多少,一共有多少需求)或者是“札甲天下第一,板甲洋铁皮费拉不堪”这两种理由都是不可取的。

前者原因浅薄,至于后者嘛……反正法国的胸甲骑兵穿的是板甲而不是别的什么甲,不是吗?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