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LED/OLED 屏幕造价成本不断提升,激光电视会不会逐渐代替普通电视成为家庭影院的首选?

回答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消费者对视觉体验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在家庭影院领域,曾经风光无限的传统电视,如今正面临着来自新型显示技术的挑战,其中,激光电视以其独特的优势,正逐渐崭露头角,甚至有人预言它将成为未来家庭影院的首选。那么,激光电视究竟能否成功“上位”,将传统电视取而代之呢?我们要深入剖析这个问题,就得从它们各自的成本、显示效果、使用体验以及市场趋势等多个维度来审视。

成本这把“双刃剑”:激光电视的崛起与阵痛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目前来看,LED/OLED屏幕的造价成本确实存在着不断提升的趋势。特别是OLED屏幕,其精密的制造工艺和对材料的高要求,使得大尺寸高分辨率的OLED电视价格一直居高不下,这无疑给许多追求极致影音体验但预算有限的消费者设置了门槛。

而激光电视,尤其是短焦或超短焦激光电视,它并非像传统电视那样集成所有显示元件,而是通过激光光源、投影镜头和幕布组成的系统。在核心的激光光源技术方面,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成本正在逐步下降。但即便如此,要构建一套完整的激光电视系统,包括高品质的激光电视主机、专门的抗光幕布,以及可能需要的音响系统,其初始投入依然不菲,甚至在同等尺寸下,可能会高于同级别的传统电视。

然而,这里有个关键点需要注意:“造价成本”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 一是单品设备的制造成本,二是用户购买并使用一段时期后的“总拥有成本”。从前者来看,高端LED/OLED电视因为尺寸的增大和技术的迭代(例如MiniLED、QLED等),成本确实在增长。而激光电视的成本,虽然初始投入可能仍然较高,但其关键部件——激光光源,拥有远超传统灯泡的寿命,动辄数万小时的使用时长,这意味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用户无需承担频繁更换灯泡的费用,这一点对于追求稳定、低维护成本的消费者来说,具有吸引力。

显示效果的较量:谁能带来更震撼的视觉冲击?

关于显示效果,这往往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传统电视,特别是OLED电视,在画质方面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其优势在于:

极致的黑色和对比度: OLED像素自发光,可以做到每个像素独立开关,带来无限的对比度,画面层次感和细节表现力极佳,尤其在表现暗场和复杂场景时,优势明显。
广视角: 从任何角度观看,色彩和亮度衰减都极小。
响应速度快: 画面拖影几乎不存在,非常适合观看体育赛事和玩游戏。

然而,激光电视也在不断追赶和突破:

巨大的画面尺寸: 这是激光电视最核心的优势。与动辄几万元甚至十几万元才能买到的8K OLED电视相比,几千元到一两万元就可以购买到一套100英寸甚至120英寸的激光电视系统,这种“沉浸感”是传统电视难以比拟的。对于追求影院级巨幕体验的用户而言,这是一个巨大的吸引力。
高亮度和色彩表现: 随着技术的进步,激光电视的亮度越来越高,即便在白天环境下,配合抗光幕布,也能呈现清晰、鲜艳的画面。尤其是一些高端产品,其色彩准确度和色域覆盖也非常出色,能够呈现出丰富的色彩层次。
健康护眼: 激光电视采用的是反射式成像原理,光线是经过幕布漫反射进入人眼,相比传统电视直射光,对眼睛的刺激更小,长时间观看更不易疲劳。这一点对于有老人和小孩的家庭尤为重要。
色彩的持久性: 激光光源的寿命长,色彩衰减速度慢,理论上其色彩表现的持久性要优于某些形式的LED背光技术。

但是,激光电视也并非完美无缺:

黑位表现: 尽管技术在进步,但激光电视的黑位表现普遍不如OLED,画面暗部细节的处理和层次感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环境光影响: 虽然抗光幕布大大缓解了这个问题,但在过于明亮的环境下,依然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其最佳观影效果还是在相对较暗的环境中。
安装和调试: 激光电视需要配合幕布安装,对于空间的要求以及安装的精细度都需要考虑,不像传统电视“摆放即用”。
分辨率和清晰度: 虽然有4K甚至8K的激光电视产品,但在同等尺寸下,投影的像素密度相比电视屏还是有差距,近距离观看时,理论上清晰度可能不如同分辨率的电视。

使用体验的细微之处:便利性与定制化的博弈

在使用体验方面,传统电视的优势在于其一体化和便捷性。只需插电,连接信号,即可观看。操作界面友好,内容生态丰富,智能功能强大。

激光电视则更像是一种“系统化”的解决方案。它需要与幕布搭配,对于墙面是否有投影需求、安装位置等都有一定的考量。用户需要学习如何使用激光电视主机和智能系统,虽然目前市面上的激光电视也都集成了智能系统,但其整体的操作逻辑和用户习惯可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此外,激光电视的“画面尺寸可变”也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空间和需求,选择不同尺寸的幕布,获得不同的观影感受。而传统电视的尺寸是固定的,一旦购买就基本确定了。

市场趋势与未来展望:激光电视能否撬动市场?

从市场趋势来看,激光电视作为一个相对年轻的品类,正在经历快速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品牌推出了激光电视产品,并且在技术上不断创新,例如更小的体积、更高的集成度、更智能化的操作系统等。

激光电视的目标用户群非常明确:追求大屏幕、影院级体验,但又觉得传统电视在相同尺寸下价格过高,或者空间不足以摆放大型电视的消费者。随着消费者对家庭娱乐要求的提高,以及激光电视本身技术成熟和成本的进一步下降,激光电视的市场份额有望继续扩大。

那么,激光电视会逐渐代替普通电视成为家庭影院的首选吗?

我认为,“完全代替”或许过于绝对,但“成为重要且越来越受欢迎的选择”是很有可能的。

尺寸是关键: 如果你追求的是75英寸以下的市场,那么激光电视在成本和便捷性上很难与传统电视抗衡。但当尺寸达到85英寸、100英寸甚至更大时,激光电视的成本优势和沉浸式体验就显现出来了。
细分市场: 激光电视更像是为“家庭影院发烧友”和“大屏爱好者”量身定制的产品。它满足了他们对巨幕观影的极致追求。而对于普通家庭用户,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一台尺寸适中、功能全面、操作简单的传统电视。
技术融合: 未来,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技术融合的趋势。例如,将更先进的激光投影技术与更易于安装的屏幕系统结合,或者在传统电视内部集成微型激光投影模块,实现更多元的显示形态。

总结来说,激光电视之所以具备“取代”的潜力,主要在于其在超大屏幕尺寸、观影沉浸感和长期使用成本方面提供了传统电视难以企及的优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进一步优化,特别是如果未来能解决好黑位表现和环境光适应性等问题,同时在安装和使用便捷性上有所突破,激光电视很有可能在家庭影院市场占据更重要的地位,甚至在高端大尺寸市场成为主流选择。它不会完全扼杀传统电视,但绝对是家庭影院领域一股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元化、更具吸引力的选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谢邀。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需要阐明的一个事实是,目前在激光电视有可能覆盖的潜在市场上,绝大多数人们并不知道激光电视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在准备写这个答案的几天时间里,我就“对激光电视怎么看”这个问题大范围调查了包括洗剪吹小哥、BAT软件工程师、智慧城市产品经理、健身房私教、银行客户经理在内的十余种职业人群,他们听到激光电视时的反应通常都是一脸懵逼,并在第一时间反问我:

“激光电视是什么鬼,会不会有危险?”


所以,不对激光电视的概念进行科普就回答这个问题,绝对是耍流氓。


本质上,激光电视是以激光为光源采用超短焦投射技术的高端投影仪。


如上图所示,激光电视的核心在于那个黑漆漆的古怪盒子——激光器。


激光器发射确定波长和颜色的光线,可以通过在激光器前面安装专门的晶体或光导生成红绿蓝颜色,然后在这些材料内通过所谓的聚焦将激光转化成期望的颜色。放映时,将红绿蓝数据送到激光单元内部的调制解调器上,视频数据通过调幅转换成光学信息,带有红绿蓝光线的三分射线组合成单一的激光射线,而包含所有图像信息的激光束再通过光缆送到放映头,最后投射到银幕上。


嫌弃文字复杂的同学可以参照下图来理解激光器的原理。


激光电视的概念的提出并不晚,上世纪90年代便在日本有了技术雏形,2000年之后很多日本大厂纷纷推出了激光电视样机。但和很多新物种一样,从初露端倪到小试锋芒之间,总是要有很多的先驱充当殉道者的角色。在电视这一领域的发展历程中,液晶技术也经历了从美国到日本,日本到韩国,韩国到中国台湾及大陆的产业风云变幻。


2014年被业界成为激光电视元年,国内的大量厂商都纷纷推出了激光电视,直到今日,也不过三年时间。


电视诞生的100多年来,电视的显示技术始终都是左右着电视形态的不二因素,从显像管到之后的LCD、LED、等离子,到现拼杀市场份额的OLED和激光电视技术,我不认为有哪一个能成为电视显示技术的终局,而这也恰恰是科技最让人兴奋的地方。每当一种技术从实验室走出,完成了数次产业化的迭代和升级,最终投放到消费市场的时候,对于用户来说,更新更好更卓越的产品体验,是这个时代的人类,能够享有的最大红利。



所以,在回顾了一圈电视及激光电视的发展历程之后,让我们回到问题本身。


2016年至今,电视市场上一直都有关于OLED及LED相关的成本上调的消息放出,但我针对这个问题想说的是,激光电视能够在未来市场成为主流的原因,一定不是由于竞争对手的成本提升,而应该是来自于:


1.产品体验的优势,及由此产生的不可替代性。

2.电视使用场景的重新定义和细分。

3.成本和价格的再次下调。


好了,下面我们聊一聊激光电视相比于目前市场主流的液晶电视的几点优势。

1.激光电视本质上是一个投影仪,说到投影仪很多朋友会对其灰暗的光线感到痛心疾首,数年前我在同学家里亲历了一次白天用投影看电视需要拉窗帘的可笑场景。而这也是投影电视失败的最重要根源之一。

而在这一点上激光电视并没有什么好担心的,相比于普通投影仪采用的高压汞灯、卤素灯、LED、氙气等光源,激光电视从亮度上彻底解决了这一问题,甚至要更优于OLED。


2.在保证亮度这一基础需求外,在色彩还原方面,激光电视由于特殊的发光原理,其光源通过激光照射稀土特殊材料发光,在光谱覆盖上相比液晶面板有很大的优势,NTSC色域值由液晶面板的60%多提升到了85%,

当OLED大张旗鼓的向市场释放出其对画质和色彩等方面的改善时,不能忽视的一点是,这一技术是通过硬件和能量的消耗完成的。但很明显,激光电视由于其完全不同的显示原理,功耗低和使用寿命长的特点则被兼顾了。


3.激光电视长时间不伤眼睛,则是我作为消费者更看重的一项优势。

液晶设备伤眼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液晶成像方式的根本原因。液晶采用液晶分子转动的方式,来选择性的输出光线,从而形成我们看到的图像。这样的光线是有方向的直射入人眼中。

投影机的光线经过屏幕的漫反射,画面的光线是朝向四面八方的,这和自然界的成像方式极为的相似,这样的画面看久了也不会累。



总结一下,激光电视的优势包括:

亮度高但不伤眼(显示原理决定这一特点);

色彩还原好(远超于市场目前平均水平);

更轻薄(有利于现代客厅摆放);

制造工艺相对简单(有利于市场大规模投放和长期的成本控制);

寿命长功耗低(在寿命周期内保证全功率输出,不会出现显示质量下降);

屏幕尺寸可以轻易的释放到更大的120甚至200吋以上(有利于适应消费和生活方式的升级);


最后聊一些和问题主题相关性略小的私货。


这几天在我向各行各业的人们进行的关于激光电视的民调过程中,和以往一样,我发现当一种新科技以产品形式进入市场的时候,通常都会带来其未来潜在消费者的茫然、观望甚至是抵触。比如说,很多人会因为并不了解激光电视这一产品,仅仅从字面的理解上来质疑它的安全性。


这让我回想起过去很多年,苹果推出第一代iPhone时,诺基亚用户的不屑,推出第一代iPad时,市场对此的嘲讽。甚至在更早,手提电脑开始杀入市场蚕食台式机份额的那几年里,很多人会对它的使用场景产生鸡肋论的观点。


而科技产品史证明了,这些对于新产品持无理可笑质疑的声音的荒谬性,但人性从来都是如此,当有一项改变生活方式的新事物诞生时,人群总是会自动的划分为两类:积极拥抱和消极抵触。


比如:当轮子发明后,一群人推着车载着家当奔往远方,另一群人则一直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再比如:帆船发明后,一群人扬帆去探索新的星辰大海,另一群人则孤僻的留在自己的旧城堡里。


人类社会在这颗星球上进化繁衍了数十万年,唯一没有改变的是人类这一群体的整体心性的分岔。即使前车之鉴历历在目,但我们依然不能减少保守主义的比例。


说回这个问题的主题,很多言论会质疑激光电视目前依然存在的短板和缺点,但我想说的是,当年三星的amoled屏幕技术刚刚投放市场的时候,在最开始的几年的时间里是一直被吊打的,而火绳枪被发明出来的时候,攻击性和效率也远远比不上土著手里的弓箭和长矛。


我们总是忽视科技力量的一个本质是,科技本身的迭代速度。阿尔法狗以摧枯拉朽的速度重新定义围棋,刚刚好是充满戏剧张力的证明并展示了这一点。


对于激光电视的未来前景,我不看好也不唱衰,我只是想把我看得到的,想的清的事实摆出来给你们看,科技的迭代速度将愈发的超越我们可以想象的边界,我们作为人类所有的时代中,享有最大量科技红利的当代人类,有时候仅仅是以以友善和宽容的方式静静看着这一切,就是一种力量了。


事实上,在技术没有定论前,不同的厂商只是做出了不同的选择,随着消费领域逐渐细分,每种类型的产品都有存在的理由,自然也有优势和不足。在未来很久一段时间内,OLED电视和激光电视,甚至增强型LCD电视等产品都会并存于市场,谁是未来新一代显示技术,只有时间会给出答案。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